首页 百科知识 有效课堂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有效课堂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专题二 有效课堂教学的含义及特点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含义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再次成了人们议论和探索的焦点。可以说,教学有效性的追求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归宿。有效性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总之,能否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充分地达成应当是衡量有效课堂教学的首要标准。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激发并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课堂教学结束后又能保持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专题二 有效课堂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含义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再次成了人们议论和探索的焦点。尽管目前学界对有效教学的阐释存在分歧,但是无论教育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教学组织及方式方法怎样重组及实验,最终都要落实在教学效果上,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可以说,教学有效性的追求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归宿。有效教学并不简单等同于高效教学,而是随着课程目标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系统,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1980年提出了教学最优化的理论,要求把教师的教学最优化与学生的学习最优化紧密融合在一起,使师生活动协调统一。其核心理念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既取得最大可能的教育教学效果,而师生又只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这也就是说,教学最优化有两个标准,即每个学生于一定时期内,在知识、技能、思想和发展方面达到的水平;另一个是时间标准,即师生遵守学校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教学的本质和内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关注的是教学效益,即教学能否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个体主体价值,满足学生个体生命的持续发展。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特点

所谓“有效”,通常是指有效益、有效率。有效性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还屡见不鲜,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称得上有效课堂教学,它有何特点呢?

1.有效课堂教学应当合理设计并充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可以从以下五点来考察:(1)课堂教学目标是否与学年、学期、单元计划协调一致;(2)课堂教学目标是否适合教学内容和现有的教学资源;(3)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在教学中转换成了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目标(包括课堂教学目标是否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进行设计,是否考虑了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能力,目标是否落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4)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能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和学生的实际表现体现出一定的弹性;(5)课堂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了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尤其是终身学习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可以促进他们进行一些组织松散、结构性较弱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的教学目标应当简明,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有效课堂教学首先要考察课堂教学目标的合理有效性,然后再考察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教师花费多长的教学时间达到了这些目标,效率如何。总之,能否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充分地达成应当是衡量有效课堂教学的首要标准。为此,在实际教学中,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应基本上做到三维目标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并注重和教材内容的一致性。

2.有效课堂教学应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策略是一堂课中所有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课堂教学方法种类很多,每一种方法都具有其运用的有效范围,它的选择受制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特征以及教学环境等。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但是一定不能违背适切性的原则。要保证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还要注意不同教学方法之间的取长补短。任何一种方法都有使用的局限性,需要其他方法加以补充。此外,一种方法的大量而长时间的使用,也会造成学生的乏味与疲劳。一堂课中方法选择、搭配可能受多种教学模式的理念影响,合理搭配了教学方法使之成为巧妙的教学策略也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尺度之一。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之下,往往还要考察不同教学策略的时效性,即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何者花费的时间更省,重复率少,且能保证学生学习不疲劳,没有吃力感。同时,教师合理地使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也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一些视频将一些难度大、表达起来困难的问题巧妙地解决。

3.有效课堂教学应使学生处于最佳投入状态

课堂中学生的投入状态指学生自觉学习的程度,它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的意向与实际参与学习的程度。学生学习的意向又包括开始学习的动机与继续学习的愿望。一般说来,主动投入学习的效果优于被动投入。实际参与学习的程度指学生参与学习的水平与实际掌握的程度,深层参与学习的效果优于表层参与。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必须做到:(1)引发学习者情感体验,激发合理适度的学习动机;(2)让学习者明确学习的目标;(3)给予学生一定的决策权,包括目标的制定、学习方式的选择、课堂管理的方式等;(4)提出富有挑战的任务,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与积极行为;(5)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激发并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课堂教学结束后又能保持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愿望。例如:对于一些简单明了的知识,用教师直接讲解是最有效的方法;对于一些低学习水平的学生,直接讲解也优于发现学习和独立学习。

4.有效课堂教学具有畅通的师生沟通渠道

课堂中师生沟通渠道的畅通,主要指为有效促进教学的进程,达成教学目标,师生借助口头语言或其他传递方式进行教学信息传递的自由性与通畅性。有效的沟通是围绕教学目标的、多向的、可接受的、建设性的和可持续的沟通。从人的因素看,教师与学生同为课堂沟通的主体,因此都应当具有沟通的主动意识。教师应当充满教学热情,富有表达技能与倾听、反馈技巧,能进行有效的教学铺垫、启发、反馈、评价;学生应当具有思考的主动性、发现问题的敏锐力、对他人言语的批判力以及对自我学习效果的反省力,从而实现对教师教学的即时、明确的、合理的回应。

5.有效课堂教学应当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方式与技巧

良好的课堂管理指教师能紧凑而富有节奏地安排学生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不必要的课堂干扰,维持课堂秩序,保证课堂进程的时效性。它包括预防性的管理与应对性的管理。预防性的管理包括:教师在接手新班级时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规则与惯例,养成学生对规则、惯例的良好适应性与自觉服从的意识,也包括在每一堂课之前教师对课堂干扰的预见与预防。例如:课前的准备(去除不必要的干扰物,准备好课堂用具等);设计吸引学生注意、防止学生分心的方法手段,设计不同性质教学任务并进行教学方法的适当转换,防止学生疲劳;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预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反应并制定对策等。应对性的课堂管理是指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实施干预,从而保证教学进程的管理。

6.有效课堂教学应当拥有优化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心理环境。课堂自然环境指课堂中那些可见的具体的环境因素,包括:教室的形状、大小,座位的摆放,设备和资料的有无和放置等。自然环境设计的好坏影响心理环境。早期的心理学实验测算出了感知觉的适宜刺激量,认为教室的光线、色彩、温度、湿度、噪音等条件对课堂教学有着基本的影响,因此要保证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所接受的各种刺激的适宜度。现在人们对课堂自然环境关注不仅局限于这些,探讨的是课堂自然环境的设置是否有助于增进学生的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诸如安全感、舒适感、归属感等;是否方便每一位学生的听讲,适合他们与教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适合他们畅所欲言;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资料、设备方便学生查询;是否方便其进行合作探究和深入实验等。课堂心理环境指课堂中那些无形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班风和课堂氛围等。20世纪末以来,这种无形的心理环境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学者指出: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因此,课堂教学中努力建立一种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

重塑现代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少应做到这样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

(2)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3)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4)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境;

(5)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

(6)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

三、有效课堂教学对师生的要求

追求有效教学,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是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因素,教师必须有效地“教”,学生必须有效地“学”。

1.促进教师有效地“教”

(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有效性总是相对于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言的,一节课是否成功有效,首要条件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准确与否。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以学科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学生综合发展的整体关怀。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和达成学习目标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有效地实施目标性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反思与校正,从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2)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情境作用于教学实际会引起意想不到的效果,任何教学都处于特定的情境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师生与情境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和谐统一的课堂氛围。

教学目标的落实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具有激趣性、科学性。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笔者认为,在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有趣味性,二是要有针对性,三是要有探究性。

2.提升学生有效地“学”

依据当代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教的行为,目的是引起学生学的行为。教师教的过程,也就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过程。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就越强。怎样提升学生有效地“学”呢?

(1)具有适度的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是指学生发动学习活动的倾向或意向,或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该活动按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力量。学习动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在有效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应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促进自己的进步和发展,把自己视为学习的主人,支配自己的学习活动,不断挑战新的学习目标。

(2)具有较高的学习执行水平。在教学活动中,具体的学习任务是通过执行系统的工作来完成的,学生的学习执行水平主要表现在:能够根据教师的指导或自己的能力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能够根据学习材料灵活地选择学习方法,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灵活运用各种策略进行调节,从而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

(3)具有较高的学习监控水平。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不仅是学习执行系统的产物,而且更离不开监控系统的调节和控制。有效教学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元认知水平,即对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及其相关信息具有一定的认识、判断、鉴别能力,会产生一种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并能够通过各种知识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在有效教学中,坚持让学生独立思考,强调随时对思维过程进行检验和反思,是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关键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