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课堂教学概念

课堂教学概念

时间:2022-05-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课堂教学概念第一节 课堂教学概念所谓课堂教学设计,是指课堂教学的设想和计划。即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对教学的预谋和筹划。当前课堂教学设计中,不重视课堂教学设计或不善于课堂教学设计,目前在中小学并非个别现象。寓思维训练于学科教学之中,而不是在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之后,另外添加的教学内容。如语文课上,应该寓思维训练于读写听说之中,而不是撇开书本另搞一套。

课堂教学概念

第一节 课堂教学概念

所谓课堂教学设计,是指课堂教学的设想和计划。即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对教学的预谋和筹划。课堂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是规划性。课堂教学设计实际上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各项工作做一个规划,如教学目标编制,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筹划等。有了整体规划,教学工作就会有条不紊地运行。

二是超前性。既然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的预谋和筹划,那它就具有一种超前性。在对教学做总体设计时,教师通过思考、预测教材内容、学习环境、教师的行为可能引起的效果,以及学生可能作出的反应,并借助于想象在头脑中拟定操作蓝图,以期达到教学工作的目的。

三是创造性。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而这种创造性就集中体现在教学设计这个关键环节上。

四是操作性。教学设计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最优教学方案,也是一种工作程序。因为有它的目标、实施方法步骤,故有一定的操作性。

当前课堂教学设计中,不重视课堂教学设计或不善于课堂教学设计,目前在中小学并非个别现象。如有的课堂教学缺乏总体设计,粗糙而简单,而教学效果就必然是时间用得多,精力用得多,而收效与投入不成正比。这也是造成教学质量低,学生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提高课堂总体设计水平是刻不容缓的工作。根据素质教育的现代教学观和广大优秀教师成功的教学实践总结,以下课堂教学设计思想应该成为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总体设计的科学依据和技巧:

一、以设疑激趣为先导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众所周知,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教材,它具有两面性。既有生动形象有趣的一面,也有抽象、难懂、枯燥的一面;既有系统、条理、规范的一面,也有繁杂、零散、正统的一面。这给学习提供了方便,也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困难。如果教师不做课堂教学设计,只是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地去讲授又怎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呢?教师的教学总体设计就是通过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和教学过程的组织筹划,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想学、爱学的心理。

学生的大脑好像是一部机器,有一个发动的过程。如何进行发动?疑难和兴趣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两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以设疑激趣为先导,通过设置悬念、创设情境、让学生动脑动手等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和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会学而不厌,其乐融融。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即积极思考而又搞不懂的一种心理状态,“悱”即口欲言而未能的一种局面。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做到首先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创设学生认识需要与自身已有的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使其想知道可又一下子弄不懂,口上想表达可又一下子说不清楚,在这种使学生萌发了高涨的学习情绪和对知识渴求的状况下再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教学中以设疑激趣为先导就是要创造“愤”和“悱”的一种局面,把学生引进一个想学、爱学的天地里。

二、以揭示规律为重点

什么是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必然本质联系和必然发展趋势。所谓以揭示规律为重点,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紧紧抓住教材中的有典型性、有代表性的知识和关键环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的教学目的。

揭示规律与指导学生学法,教会学生学习是密切关联的。教师要在揭示教材规律的同时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

揭示规律,指导学法,就是要让学生“观其大略,抓住实质”,防止学生拘泥于细节、面面俱到、不分主次、忽略理解而偏重记忆的做法。

揭示规律,指导学法,就是让学生通过老师的“举一”而达到“反三”的目的,也就是既掌握规律又学会方法,既学习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三、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思维是人类智慧的标志。一个学生是否聪明总是要看他是否有思维能力,所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在进行各科教学设计中都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谈到思维训练,有的老师不以为然,他们以为知识尚不能讲明白,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搞思维训练,这种想法是有偏颇的。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知识也是离不开思维的。这里更不要说如何培养智慧的学生了。语文的阅读与写作,数学的判断与推理,物理的动手实验,哪些能脱离思维呢?一个缺乏思维能力的学生又怎能学好各科知识呢?

数学特级教师胡炯涛说:“数学教学姓‘思’,即思考、思维。数学教学除使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外,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变得聪明,变得坚毅。数学教学的方法主要应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使学生会思考、善思考、勤思考。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数学思维过程。”

目前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有两大弱点:一是思维惰性,由于思维领域狭窄,思维能力欠缺,往往不愿多想、细想、往深处想,思维呈现板滞状;二是思维奴性,学生往往只能求同,不善求异,这是在知识面的一种奴性表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思维训练中,巧设问题来启发他们。教师一方面要打破学生思维的板滞状态,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另一方面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使他们养成比较、辨析、批判筛选的习惯。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教师在设计教学中,关键在一个“寓”字。寓思维训练于学科教学之中,而不是在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之后,另外添加的教学内容。如语文课上,应该寓思维训练于读写听说之中,而不是撇开书本另搞一套。

学生的思维训练的内容有很多,这里介绍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思维品质训练方面

1.思维敏捷性——表现反映性,能看出问题本质,能迅速地作出判断,准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2.思维灵活性——表现在思维方向灵活,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用多种方法来思考问题;运用各种法则、公理、规律的自觉性高;注意能力的迁移,能举一反三。

3.思维的深刻性——它反映在思维过程中,善于概括归纳、逻辑抽象性强、善于抓事物的本质开展系统的思维活动。

4.思维的广阔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想得宽,想得远。这里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思路通畅,一个是思维面广。

(二)创造性思维训练方面

未来社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力的竞争,谁的创造力强,谁将走在前列。目前国外一些先进国家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而我国的应试教育却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在落实素质教育中,必须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指对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

以下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同时也是教师寓学科教学中训练的重点。

1.发散性——这是训练学生不拘泥于一种答案。想问题向四面八方展开,从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求索答案。

2.求异性——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常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

3.逆向性——打破常规,从对立的、颠倒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四、以精讲精炼为方法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要完成众多的教学任务,最好的方法就是精讲精练。过去我们曾提出过“精讲多练”的口号,显然,目前这个口号已不适宜。何为“多练”,课堂练、早自习练、晚自习练、节假日练,题海茫茫,如果把这些作为“多练”大加肯定的话,这可就苦了孩子了。效果也并非一定就好,我们需要的是讲要精,练也要精。

什么是精讲精练呢?精讲,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的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做到要言不烦的适度讲解。精练,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的艺术训练措施为手段,做典型而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

关于“精讲精练”的操作,宁鸿彬老师提出的“三精两适”很有参考价值。这里的“三精”指:

(一)内容精要。即是抓住教材的精华和要点,作具有针对性的讲和练。练还应具典型性。

(二)方法精巧。即是讲重在力求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练重在力求一举多得,以少胜多。

(三)语言精炼。即是讲解的语言和练的表述,都要做到要言不烦,一字千金。

这里的“两适”指适度、适量。即讲和练,难易要适度,要适量。

五、以多感官参与为手段

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能提高教学效果。这是因为:

首先,可能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如学生通过操作学具,亲手实验等,边想、边做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原理等。一方面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会有真情实感的切身体会,这是学生单凭听或看所不能完全获得的。如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量一量来建立“千克”和“克”的重量单位,就比教师单纯讲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能大大提高感知效果。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这些都说明在人获取感性知识的时候,各种感官活动有互补作用;各种感官协同活动,既能减少感知材料的错误,又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再次,提高学生记忆效果。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记忆因各种感知觉器官参与的不同而产生差异,表示如下:记忆的内容、材料,看到的书面材料,听到的信息,目睹的情景,边看边听获得的内容,听到看到并经自己转述的材料,读过说过并动手操练过的材料。

既然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教学活动能增加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根据学科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充分考虑如何让学生在教学中动脑、动口、动手,给他们实际操作的机会。

六、以思想教育渗透为宗旨

在教学总体设计中,教师还须遵循的一个主要思想,就是思想教育渗透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他启发教师说:“应当记住,你不仅仅是活的知识宝库,不仅仅是一个专家——善于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青年一代,并在他们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你更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是不同于其他雕塑家的特殊雕塑家。教育人,造就真正的人,就是你的职业。”他还说:“只有首先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任课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启示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而要做一个既教书、又育人的“灵魂工程师”。课堂上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在于“灌输”和“说教”,而在于寓思想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寓”就是渗透。要做到“寓”,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体现有意、有机、有序、有效。“有意”,就是要有德育意识,即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强化思想教育,将德育要求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要求放在同一教学目标上。“有机”就是要使德育有机渗透在知识载体中,贯穿在课堂教学全过程。这是教材的内在要求,不是穿靴戴帽,牵强附会,而是题中应有之义,水乳交融,有机联系。同时,还应适度,不能把文化课上成政治课,重蹈“文化大革命”时突出政治的覆辙。“有序”就是各科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在内容上、层次上要紧密围绕大纲要求,努力形成思想教育的序列。“有效”是思想教育效果好,不能只图形式。

以上“四有”是密不可分的,以“有效”为中心,“有意”是前提,“有序”是基础,“有机”是关键。“有效”既是预期目的,又是检查标准,“有效”既是指教学目标的落实,又是指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七、以整体教学为目标

系统论上讲,教学是个整体,教师无论讲一课书也好,讲一节课也好,都要从整体上去考虑问题。即要从整体出发,全面构思。要研究各要素的优化,使各要素的功能和目标服从教学总的最佳目标;又要研究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优化整体,最后取得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整体设计的最佳效果应做到四项优化:

(一)教学内容整体优化——让知识系统化。

(二)教学目标整体优化——知识、能力、思想和谐统一。

(三)教学活动整体优化——教与学,师与生和谐统一。

(四)学生发展整体优化——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统一。

以上教学设计的整体目标,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

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原则应是“先大后小”,“先粗后细”。即先从总体上确定框架,而后对每个教学环节和手段再作具体的精雕细刻。

课堂总体设计的程序可分以下七个步骤:设计内容、分析、编制、确定、设计、筹划、形成。一节课有了整体构思以后,这仅仅是有了教学思路和框架。要真正设计好一节课,还必须对每个教学环节、步骤、手段进行精雕细刻,使教学设计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出色的教师不只是把讲台看作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把它看成展示才华的窗口,生命闪光的舞台。所以他们在课堂设计时不是草草率率,而是呕心沥血,孜孜以求,去创造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教学。苏州市霞泽中学的汪兆龙老师所追求的课堂教学三境界就取得很大成果。他提出来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开头应:引人入胜;中间应:波澜起伏;结尾应:余音未绝。这就是精雕细刻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