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模式构建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模式构建

时间:2022-09-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指高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信仰教育,而不包括别的信仰教育。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模式构建[1]

潘陆益

[作者简介]潘陆益,男,1964年出生,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高教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各种社会问题对大学生的冲击难以避免,西方价值观的渗透难以完全封堵,大学生功利化趋向和“去政治化”倾向难以消解,等等。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生活化原则、主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时代性原则,构建由“理论教育、实践体验、网络引导”三维互动的理想信念教育新模式,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虚拟与现实结合、教化与渗透结合”的立体交互机制,有助于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认知—认同—内化”的演进。

[关键词]大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 现实困境 三维互动

一个社会稳定和谐、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社会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之所系,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当今世界各国不论其政治制度如何,都十分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美国把包括资本主义的理想信念在内的价值观视为一种无形的国家利益和软实力的重要源泉,通过各种途径对公民进行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人权思想以及宗教信仰教育,塑造具有资产阶级理想信念、服务和忠诚于资产阶级统治的“合格公民”。当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多元文化和各种生活方式、社会思潮的激烈碰撞,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身上折射出对马克思主义的无知与否定、对国家与民族认同感的逐渐弱化、对政治的冷漠等种种价值取向,因此,如何推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理想信念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理想是指对未来事物的合理的、符合意愿的设想或希望,是人们在最高价值追求的理念下确立的远大价值目标。信念是指人们对理想目标坚信不疑的一种心理意识和观念认同,并成为精神动力,是主体在对认识结果进行体验和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意志,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与统一。两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信念是理想的支撑,理想在追求和实现上体现了信念的坚定性,理想又为信念提供了方向,有什么样的理想就有什么样的信念。就本质而言,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目标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

理想信念教育就是执政者把自己的政治主张、思想观念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社会成员,使之变成全社会成员共同思想基础和行为依据的过程。理想信念作为社会意识,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我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指高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信仰教育,而不包括别的信仰教育。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教育,开展党史教育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发展的历史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并内化为自身的发展需求和行动指南,逐步形成把个人利益与党和国家的利益、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时代要求相统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困境

据调查显示,当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认同和信仰程度有所下降,一些专家学者对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也普遍表示出忧虑。根据聂立清等人的“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课题研究显示,只有57.7%的大学生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最终能够实现”,30.3%的学生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很难实现”,4.9%的学生则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纯粹是空想,永远不能实现”,还有7%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从大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问题正是高校当前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的折射。

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现在:

(一)高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比较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但在教育安排上比较偏重于模式化的理论说教,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般的知识课或理论课来对待,内容上缺乏针对性,缺少对社会现实作出充分的分析和解释,方法上缺乏吸引力,形式化、表面化比较明显,造成理想信念与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脱节,容易使学生产生“虚假教育”的心理,导致大学生对理想信念问题的淡漠。

(二)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和各种社会问题对大学生的冲击难以避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使各类社会热点问题叠加出现,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更加明显,引领和整合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同时,在经济体制转型、转轨的过程中,社会不公正、不公平现象不断出现,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思想道德滑坡就业困难,腐败和丑恶现象滋生蔓延,种种社会问题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三)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渗透难以完全封堵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各种文化的交汇与融合、碰撞与冲突,加速了西方强势文化、个人主义价值观人生观等对我国的侵蚀和渗透,也为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创造了环境,各种文化垃圾和腐朽思想以“非政治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和文化上的强势,也使一部分学生对资本主义产生了好感,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产生了动摇。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一些迷信、色情、暴力,各种思想文化糟粕和自由化言论在网上泛滥,境内外敌对势力借助网络,大肆进行反动宣传,混淆视听,推动社会逆流、暗流、潜流的涌动,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学生思想观念、生活观念和道德观念。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不再是赤裸裸的,而是隐含在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中,美国政府专门组织力量,研究和实施通过网络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输出美国的价值观,通过科技手段、话语体系把他们的意识形态巧妙包装起来以推行他们的文化与生活方式,达到意识形态霸权和信仰控制的目的。

(四)大学生功利化趋向和“去政治化”倾向难以消解

当今大学生生长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的诉求、渴望和行为有时会表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色彩,他们认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中,在物质利益面前,理想信念显得没有意义。他们人生经历简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对资本主义的本质不清楚,对西方敌对势力的“颜色革命”、文化渗透的企图认识不足,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史实不了解,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空洞的说教,从中学到大学,他们受到的教育与现实的距离又很远,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现象和良莠不齐的舶来文化的冲击下,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理想信仰缺失、政治观念淡化、价值取向模糊。

三、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原则要求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比较偏重于单向的理论灌输和说教,往往以传统抽象的理论原则代替对现实的分析,把理想信念教育等同于传统的知识教育,方法上局限于书本、文件、讲坛的理论论证和口头说教,表现出明显的模式化、表面化,缺乏吸引力和针对性,不能对社会实际作出充分的分析和解释,造成理论教育与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脱节,因而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们认为,当前要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

理想信念教育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把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具体化、通俗化,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中提取教育素材,使理想信念融入生活世界,成为自然的、常态的习惯和观念,以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生活化原则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

(二)主体性原则

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理想信念认同的过程是教育者引导渗透、施加影响与受教育者主动认知、接受认可的双向互动的过程,没有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是无法想象的。因此,理想信念教育要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相结合,与满足学生诉求和价值实现相结合,以增强理想信念的亲和力,提高学生的认同度,并成为学生的自觉需求和精神动力。

(三)层次性原则

理想信念教育要突出层次性要求,对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要经常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其他学生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层次的理想信念要求,或用超前性代替现实性的要求,或以先进性代替普遍性的要求,必然造成教育目标的模糊,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或者可望而不可即,从而降低教化力,降低实效性。

(四)实践性原则

理想信念教育离不开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感知和领悟,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要通过各种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现状,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巨大现实成就,从而增强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同度,并内化为自觉追求和坚定信仰。

(五)时代性原则

理想信念教育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结合时代精神,丰富教育内容,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教育手段,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和空洞说教的单向教育方法,运用“理论教化”“现实体验”“虚拟渗透”多管齐下的互动式教育方法,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认知—认同—内化”的演进。

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维互动”模式的构建

理想信念的确立需要经过“认知”“认同”“内化”等环节,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化、引导、渗透、体验的过程,单向的理论灌输和说教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确立理想信念。当前,要按照时代性和实践性原则,建立由“理论教育、实践体验、网络引导”三维互动的理想信念教育新模式,打破传统的表面化、形式化的教育方式,创设理论教化、实践体验、虚拟渗透等多管齐下、立体交互的教育方法,通过搭建相应的平台,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虚拟与现实结合、教化与渗透结合”的交互机制,凸现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感、现实感,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认知—认同—内化”的演进,最终确立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三维互动”模式如下图所示。

img5

理想信念教育“三维互动”模式的基本结构

理论教育主要是指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正如美国政治学家奥勒姆所说:“任何社会为了生存下去都必须成功地向社会成员灌输适合于维持其制度的思想”,但是,理想信念教育并不等于理论的灌输和认知,确立理想信念,就必须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鲜活的实践体验中感悟理论的内涵和价值,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并内化为自已为之奋斗的目标和理想。理论教育与实践引导往往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明显的目标性,表现为显性的教育手段,理想信念的确立还需要潜移默化的、隐性的渗透式教育手段。当前,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关注社会、表达意见、发泄情绪的重要渠道,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开放性和自由性,对大学生施加影响,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信念。

网络课堂是创新理论教育和网络传播的重要平台,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理想信念教育主渠道的教学方法和载体,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堂,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变单向灌输为传道解惑,学生借助网络课堂可以适时地进行自主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同时创设质疑情境和诱导机制,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通过适时引导启发,变学生“不轻易接受”为主动认同。

实践基地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最有效平台,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实践基地和其他各类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旅游、新农村建设、社区服务、科技服务、社会调查、环境保护、公益活动、文明共建、扶贫帮困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充分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巨大现实成就,对于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确保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增强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同度,并内化为自觉追求和坚定信仰。

虚拟社区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它是现实空间在虚拟空间的“投影”,是人们依托网络平台进行自由组合、交互活动的虚拟空间场所,是一种能提供类似现实社区各种交流和服务的社群活动区。高校“虚拟社区”拓展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空,比传统的显性教育更具隐含性、渗透性和自主参与性。“虚拟社区”可以提供“专题学习”“时政热点”“校园论坛”“信息服务”等功能,使“社区居民”在相互引导启发中接受教育感染,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红色旅游”“社会实践”“文化活动”“职业体验”“历史馆”“博物馆”等虚拟场景,让学生在轻松休闲的网络活动中既获得人文历史地理等知识,更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道德、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从而增强对理想信念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朱志明.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0).

[4]李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代性审视[J].思想教育研究,2008(5).

[5]田丽,汪强.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途径[J].江苏高教,2010(5).

【注释】

[1]本文系浙江省高职党建研究会2011年度重点课题(编号:11A002)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