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表演模式与商业齿轮

表演模式与商业齿轮

时间:2022-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表演模式与商业齿轮4.表演模式与商业齿轮老是抱怨生不逢时,老是叹息满腹经纶无人喝彩,老是一味斥责市场经济中的“道德滑坡”,不在乱花迷眼中冷静地思考自己应该承当的责任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说话方式和存在方式,那么除了被说成是迂腐还能是什么?

表演模式与商业齿轮

4.表演模式与商业齿轮

老是抱怨生不逢时,老是叹息满腹经纶无人喝彩,老是一味斥责市场经济中的“道德滑坡”,不在乱花迷眼中冷静地思考自己应该承当的责任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说话方式和存在方式,那么除了被说成是迂腐还能是什么?

我们这个时代不知被一股什么风浸淫日久、冲孔袭门,看出点苗头来的是文化领域的模式化倾向。写书的走媚俗模式,竟敢把介绍4位革命导师生平的书取名为《四个最有吸引力的男人》;电视综艺节目也渐有模式,“唱歌跳舞做游戏,有空才来答问题”;甚至人人爱哼唱两句的流行歌曲也走着模式化的套路:眼泪在飞,媚眼也在飞,不仅有“容易受伤的女人”,还有“不是你想要的那种男人”;玩冷艳就来个“拒绝融化”,玩多情说什么“焚身似火”。

总之,人们心理的那点小感觉都已被分门别类。这种模式化制度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若以流行歌曲来讲,可以认为与商业化的目的密切相关。一部作品的成型实际上变成投资、经营、操作与消费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为赚更多的钱,一位歌星被包装成“忧郁王子”,唱任何歌曲都以忧郁模式出现;为改变发行量不佳的局面,另一位歌星被企划成翩翩少年郎开唱《你知道我在等你吗?》。由于老在商业机器中游走,歌星不免产生媚态,一边看观众反应一边做动作。脱俗变成媚俗的假面,以艺术之名打艺术耳光就成了商业齿轮中演艺者的一种命运。

再来看文学创作。之所以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脏话连篇、黄色多多的模式化垃圾,主要也与受利益驱动的媚俗有关。为迎合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某些创作者不惜使出浑身解数“拍婆子”或“拉客”。你要看色情的,他就提供现代黄色制品;你要政治情结,他有“文革”底牌;你要原始暴力,他有乡土血腥;你要一些病态,他就会写得恶心、呕吐、翻肠倒胃;你要女权主义,他甚至可以摇身一变,临时充当女性。表面上看起来乱花迷眼,骨子里就是一个模式:表演,忘我地做给别人看。广告界模式化的症结也在这里,什么“彩霸”、“浴霸”、“词霸”、“红豆霸”,霸来霸去,还不是害怕霸不了市场吗?哪有人提出过用“霸”命名产品的真实含义?

表演的模式化在商业齿轮中的游走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文化与商业如何协调发展。文化与商业显然是有矛盾的,商业制作最在乎别人接受,要求尽快收回成本,而文化则追求更长久的心灵感动。但这里似乎没必要过分夸大两者的对立,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本身的价值要通过文化产品这一手段来实现,而文化产品有一个经济价值的兑现问题。毫无疑问,文化产品必须走商业化的道路,但这与文化价值商品化不是一回事。只是市场化不应是两眼红红,只承认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而忽视其文化负载,文化产品毕竟不等于大白菜、四季豆。如何以市场为手段,让市场更好地来实现价值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要求用真善美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和提升精神境界的,作为文化价值的创造者,要摆脱商业齿轮中的模式化表演,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必须正确对待广大读者和观众并利用作品提升他们。以为读者只需要“黄”、惊”、“打’。,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判断。

陷入模式化表演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创作者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文化的实质在于创新,流于表演和对表演的利益权衡则是文化的敌人。文化发展并不等于商业繁荣,文化还有它在沉寂中接近高贵气质的追求,还有一份在商业齿轮中寻求真实生命痕迹的责任。文化与商业是两难,动听之歌易唱,诚恳之心难得,但只要它们不潜越各自的界限,共存共荣也未必不可!

在与青年较为密切的文化消费中,又如何做到在商业齿轮中保持文化价值品味的追求呢?我们不妨以读书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大多数青年人喜欢读通俗的、“上口”的快餐型的书籍和杂志,读来愉快,不用太费精神。如果配有精美的图文,当然更有市场。有时读书读得既无警戒心又不存敬畏心但存功利心,平时不读,与人争执时才读为预先的想法找证据,遇到有利的证据就两眼发亮,否则便视而不见;有时读书读得目光中只有一些欲望,寻求刺激慰藉和替代性满足。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呢?

青年人青睐通俗的、快餐型书籍杂志也不全是坏事。应当说,青年人的消费倾向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这个时代的特性,时代已经进入文学、电影、电视三分天下的情景,时代已经通过走市场经济之路告别了文字独霸天下的过往。要在市场竞争中真正做到三分天下,文字经典写法必须要面对广大消费者目光的严峻挑战。改变它原有的篇章结构和润饰方法以适应消费者的需药成了商业齿轮中的活法。是青年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推动着书籍市场的多样化发展,真正使得精深学术著作的写法一统天下的局面成为历史。而且,事实上大量通俗书刊出台以及它所催生的大量消费群体的存在,也呼唤着创作者的策略转轨。老是抱怨生不逢时,老是叹息满腹经纶无人喝彩,老是一味斥责市场经济中的“道德滑坡”,不在乱花迷眼中冷静地思考自己应该承当的责任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说话方式和存在方式,那么除了被说成是迂腐还能是什么?

通俗之作相对于高雅精制,相对于学术专著,里面也许更多水分、更多“垃圾”,但这毕竟不是全部,大俗大美又大雅之作也还可找见。俗书作为市场经济下面向广大放大了的读者群体尤其是青年群体的一种表达方式,与玩刺激噱头把肉麻当有趣之类有严格区别。这是我们评价青年朋友青睐俗书积极意义的基本依据。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青年的这种书籍消费偏好又存在不少问题。在电视、电影边上生活着的一代青年,他们的读书生活往往具有“图文性”,是鲜花、掌声、爱情小菜、花边新闻等等的附载,思考的少,看和享受的多,作为看者和享受者自己的东西往往被文化消费品所提供的答案淹没了。说得严重一点,这种现象是有一点危险的。读书之所以为读书,是应当与看电视、电影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不仅仅在于媒体上的差异,而主要在于思考层次的不同。

读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提供了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可能,读书不就是一场令人神往的精神突围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拥有的自由度是有边际限制的,一方面,这种边际给人以安全感,另一方面,边际无疑又是一种框框、一种剥夺,具体狭隘的生活经历仿佛一道好看的红墙绿瓦,截断了通向天际的目光。平常我们对这些是不易察觉的,日复一日的时光流逝,渐渐我们失去梦想的能力、探究的热情、扩张的原欲和对庸常的拒斥、对灵魂轻翔远举的憧憬。冲破狭隘经验之篱笆,让心灵拥有广阔天地是衡量一种生活是否充实的重要尺度,而读书正是一扇开向自由天空的窗,让清洁自由的精神进入狭小有限的经验时空,悄悄应对着灵魂中潜藏的对无限进行窥探的热望。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

是的,人正是以精神上的高蹈远举给自身的存在定位。读书就是人精神超越的表现,一册在手,咫尺之间便可视通万里,心笃八极,思接千载,悄嫣动容。余光中先生不是说开卷如开芝麻门吗?真正的读书提升了我们的生活,没有了读书,会阻断生命幸福快乐的底韵和真实的源泉,会阻断与恒久、超越的悟对。相对于生活中的边际,读书给我们不着边际的可能,给我们“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交相参证融会贯通的大美。在不着边际中灵魂反而有了一块栖息之地,找到了一种与人生之短促微妙相抗衡的力量。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精神突围的魅力,没有对个体心灵自由的向往,没有前赴后继的书呆子作精神上的接力,文字本身是无法与电影电视相匹敌的。荧屏时代书籍的合法地位因此也不是仅靠语言上的追新求异,其独特魅力在于阅读的选择自由,内心世界丰富深刻的开掘可时时唤回一个蓬勃的自我。但谁都知道现在为追求精神突围之美而读书的人并不多,应了中国古代的一句老话:“不为功名不读书”。什么时候有了一种非功利心、可以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把读书当做好的精神生活方式,什么时候也就明白了读书真正的价值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年朋友只青睐通俗的快餐型文化书籍是有缺陷的。拒斥枯燥、单调的文字表达,钟情可读性强、消hu7a西无可厚非,不过老是生活在快餐里,不也同样单一吗?为更好地体现读书的独特魅力,不妨也读点古典,体验一下朴素文字中的深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