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易 明 张 华 邵红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部分高校教育管理者片面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主流,缺乏有效投入;或者用功利性的思维认识创业教育,而没有把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相结合。

易 明 张 华 邵红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鉴于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将创业教育更好地融入到目前的专业教育,是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

相比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将近100年的创业教育历史,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一般认为,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正式拉开了国家支持创业教育的序幕。2010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则被认为是第一个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局性文件。2012年出台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等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文件。2014年5月,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高校要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社会要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加强典型引导,用身边榜样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2014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等9个部门一起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人社部发〔2014〕38号),要求进一步普及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培训,提供工商登记和银行开户便利,提供多渠道资金支持,提供创业经营场所支持,加强创业公共服务。总之,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创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过程,开设的课程初成系列,教学方法日渐完善。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自下而上的特征,经历了由实践摸索到理论总结,最后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引导推动的过程(杨芳,2009)。

(二)问题分析

整体而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于“创业期”。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认识不到位,解放思想不够。部分高校教育管理者片面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主流,缺乏有效投入;或者用功利性的思维认识创业教育,而没有把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第二,理解不到位,工作开展不够。专业教师主体认为创业教育是本职工作以外的工作,缺少内在动力;或者将简单的创业技能或技巧培训等同于创业教育,而没有把专业教育与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第三,落实不到位,体系搭建不够。教育部等相关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发布了多项鼓励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红头文件,但是限于现有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的束缚,难以具体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尚未真正融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体系,没有体现在教学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路径设计中。第四,硬件不到位,创业支持不够。与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相比,不论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业资金,还是创业场地,我国用于创业教育的资源都极为匮乏。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内实践和基本模式

创业教育模式是创业教育成功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它来源于创业教育实践,同时又反馈指导创业教育实践。在教育部以及其他政府部门的推动下,我国创业教育实践呈现多种形式(侯慧君,林光彬,2011):第一种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侧重点;第二种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术能力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第三种是综合式的创业教育;第四种是三级创业教育模式;第五种是创业学院模式;第六种是俱乐部模式。整体而言,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已经形成燎原之势,形成了“政府促进创业、市场驱动创业、学校助推创业、社会扶持创业、个人自主创业”的协力共推局面。

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根据创业教育对象的差异,可以把创业教育模式划分为聚焦式和发散式两种:聚焦式强调对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专门化的创新训练和创业教育,教育内容呈现高度的系统化和专业化特征;或者针对具有一定产业化潜力的创业项目,提供创业辅导和创业支持,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发散式强调创业教育是一种普及式教育,全体学生都需要创业教育,他们都可以从创业教育中获益,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广度(表1,图1)。结合创业教育的实践,我们把创业教育模式又具体划分为科研项目孵化式、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式、专业实践式和综合式4种模式。其中,第一种和第二种模式属于聚焦式创业教育模式,第三种和第四种属于发散式创业教育模式。不论哪种模式,都要解决好创新创业教育的“3W”问题:做什么(What)——目标问题,即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工作内容;怎么做(How)——路径问题,即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方式方法;谁来做(Who)——主体问题,即明确和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清单”。

表1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分类

图1 不同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深度和广度比较

(一)科研项目孵化式创业教育模式(图2)

科研项目孵化式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导师的科研项目+导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训练+创业训练”,通过吸引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在增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帮助学生寻找创业机会;二是“企业的科研项目+导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科研项目产业化”,由企业特别是校友企业提出技术需求或项目,在校内外创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完成项目研发或后续在企业的产业化。比较而言,前者更为侧重创新训练,在研究生或本科生的科研项目实践中比较常见;后者更为侧重创业训练,比如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的企业科研项目孵化制。

图2 科研项目孵化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二)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式创业教育模式(图3)

在该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的7个不同利益相关主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主体,教师传授学生基本的技能、知识,提供创新创业训练的机会和平台;政府主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银行机构和创投机构主要为具有竞争力及市场开发价值的创业项目进行投融资;中介机构和孵化机构则为创业项目提供工商税收、财务法律以及基本创业辅导和服务;企业为高校搭建学生实习实践平台;科研院所则是高校科研合作的重要力量。7个主体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知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硬件和软件的支撑,形成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合力

(三)专业实践式创业教育模式(图4)

该模式主要有4种实现形式:一是“引进来”,依托学校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创新训练类实践平台,从企业中聘请专家作为创业顾问,为学生在校期间围绕专业开展创业实践提供支持。学校重点实验室是学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地,拥有专业优势、设备优势、人才优势、项目优势以及和企业的对接优势,在完成日常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可以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二是“走出去”,与学校周边的企业或与学校建立学生实践合作关系的企业共同建立创业实习类实践平台,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三是“增体验”,通过搭建创业体验类实践平台,采取创办专业模拟公司、搭建专业模拟市场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将不同学科的学生打造成一个创业团队,充分利用各自专业特长;四是“打比赛”,通过搭建创业竞赛类实践平台,依托各种形式的创业竞赛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包括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赛、创青春

图3 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的国赛和省赛、行业性质的创业竞赛、校内自组织的小型竞赛等。

图4 专业实践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四)综合式创业教育模式(图5)

该模式强调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建立涵盖课程培训、师资队伍、创业实践、基地平台、服务体系等在内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目的是增强创业意识、普及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课程培训主要围绕3个方面开展:一是创业基础理论课程,包括创业管理、创业心理学、新创企业管理等;二是KAB课程;三是SYB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打造专兼结合的校内和校外两支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校外创业导师的实战经验;创业实践通常的做法包括举行创业沙龙、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创业实训等;基地平台主要是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仪器设备以及创业工作室等;服务体系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线上主要通过开发和建立创业服务网站、平台,在线提供创业咨询,建立创业相关数据库,并提供虚拟创业空间等,线下的创业辅导服务包括提供指导手册、政策解读,帮助学生了解工商、税务、财务、法律等方面的基本流程和知识等。

图5 综合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三、对策建议

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模式不能一概而论,我们所探讨的模式也并非可以直接复制的经验。如果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来看,只要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有利于学生提高创业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即可。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大环境的系统支持,需要调动学校各个学院和部门的内在驱动力,同时也需要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推动。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创新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成功,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在于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和专业教师能否在学校日常管理与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教育管理者首先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实质,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导向和基本价值观。专业教师要深入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要清楚地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教师的分内工作,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者的职业要求。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不应一刀切,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适于开设创业教育必修课,课程设置应当坚持分层分类、少而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分层分类指根据学生的年级以及学习的不同阶段开设从初级到中级和高级的课程,根据学生的专业以及所从事的创业领域开设不同类型和不同内容的创业辅导课程;少而精指不需要面面俱到,尽量开设普遍受学生欢迎的创业课程和对学生创新创业最具有指导价值的课程,如创新企业管理、财务法律知识专题等,讲授模式尽量以小课堂、案例讲授、课堂互动等方式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要突出创业实践训练,通过创业活动和创业训练,模拟真实创业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务实的并能满足学生需要的课程体系。

第二,建立校内和校外两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解决谁来教的问题。一方面,提升校内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文科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加强师资培训,为学生开设高水平的创业管理、战略管理、金融学、领导学以及KAB等创业基础课程;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理工科专业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设一支既熟悉学科发展前沿又了解真实市场运行,并愿意带领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师队伍。

第三,积极邀请校外知名企业家,以及金融、财务、法律等领域的专业人员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或创业咨询顾问,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人脉和各种资源。

(三)充分发挥“政产学研金介用”的协同效应

第一,在当前各地政府鼓励全民创业的热潮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要与政府的配套政策相契合,借力打力,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在创业场地支持、创业扶持资金、创业补贴、创业辅导等方面提供的优惠措施;第二,充分借助当地企业和校友企业的力量,让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实践学习知识、规范行为、磨炼意志,同时也借助企业的市场力量给学生提供创业机会和创业资源;第三,积极与孵化器机构、创投机构以及其他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创业支持和帮助。

(四)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校园创业文化

不同于东部地区高校已有的自然而然的自下而上的创业氛围,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高校尤其需要自上而下主动营造推崇创新、尊重创业、容忍失败的校园创业文化环境,不断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开放校内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从学校到学院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在学分和奖励等方面向创业大学生倾斜等,都能够体现学校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认可。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创业事迹报告团、设立大学生创业先锋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宣传和表彰创业事迹突出的先进典型和创业类社团,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与措施,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R].政府文件,2014.

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R].政府文件,2010.

侯慧君,林光彬.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蓝皮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R].政府文件,2012.

杨芳.创新创业教育方法[EB/OL].http://www.doc88.com/p -380623565092.html,2012 -09 -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