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辅导员在集体心理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与学生联系最多,相处的时间最长,接触的机会最频繁,是处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扮演着指导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特殊角色。因此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任何人不能否定的,也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为《决定》),《决定》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势在必行。1995年起,高等教育界开展了一场以“加强素质教育,增强质量意识”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和观念的讨论。讨论中提出高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1998年3月,陈至立在武汉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高校教育改革必须“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专家们认为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应渗透到专业教育中,“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来实现。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一、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状况
虽然我们认为辅导员是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的辅导员状况并不令人乐观。
(一)从现实客观的大学辅导员工作内容看
大学里的辅导员工作是人人都不愿干的“苦差”。高校教师不愿担任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事情又多又杂,经常要牺牲休息时间,甚至占用业余时间,而学校对辅导员的关心却很不够,待遇较差,住房条件差,问题长久得不到解决。”辅导员工作在高校中成了一项“占用时间”的“业余”工作。
(二)从目前大学辅导员个人素养看
大学里的辅导员工作被认为是一件难差事。事实上,当过大学辅导员的人,大都会认为辅导员工作是一件难于干好的工作。大学生是受现实多元文化冲击最大的群体,他们正值心理发展阶段的青年时期,因此,学生在大学阶段表现出的问题是最多的。由于辅导员的能力局限或消极应付,目前高校的这股学生工作的“有生力量”并未在这场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中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在高校心理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大学阶段,青年学生的生理、心理逐步走向成熟,其依赖性逐渐减弱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据调查显示,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强和突出,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自我约束力差、性格懦弱、过于单纯和幼稚、经不起挫折等等。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应当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做好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疏导者。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必然
自“马加爵事件”发生以来,全国各大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关注,由于社会、家庭以及学生自身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当代大学生正承受着学习、情感、生活、工作等多方压力,诸多困惑和难题缠绕心间,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诱发因素。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机、网络等现代通讯设施已成为大学生接受外部信息、了解世界的主要手段,这种进步虽然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整个社会环境的日益迷乱和复杂,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们所受外界刺激的诱惑日益增多,这对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成型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挑战。一些学生面对周围发生的诸多事情无法做出理性而成熟的判断,因而对人生、对社会、对前途心灰意冷、低迷消沉、自暴自弃,甚至铤而走险,产生了报复社会行为的心理。
其次,现在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使他们承受了来自家庭的较大的学习压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大学教育消费水平的提高,更使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受限制的学生压力增大,非得在学习上争个第一不可,否则就会对不起父母,心里愧疚难当。同时,当代大学生主要是随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新一代中国青年,生活在和平开放和日渐富裕的社会环境里,这些优越的环境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经历的风雨较少,因而有点自我、自私、比较敏感和脆弱,这些性格和情感方面的缺陷使他们在遭遇生活中困难和挫折时,往往缺乏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如若没有及时发泄和排解,也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再次,20世纪90年代中期各大高校纷纷扩招,大学生又遭遇了一大新的难题——就业。之前,学校负责分配,考进大学相当于进了“保险箱”;如今,实行“双向选择”之后,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各学历层次、各地域的大学毕业生数量陡增,“学历战”、“专业战”、“学校战”使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粥少僧多”的市场格局必将要求大学生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但一些大学生无法接受客观现实的改变,对自身条件也缺乏足够的分析,因而在职业定位、工作方向、薪金待遇等方面不够明确,最后迁怒于整个社会,产生仇恨,导致了心理的不健康。
当然,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如同学、师生、干群、室友等关系的不协调,孤僻、内向、失恋、互相攀比等等都随时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可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高校辅导员参与其中已成为一种必然。
(二)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条件
1.高校辅导员既是老师,又是朋友的双重角色有利于和大学生沟通
当今,大多数的高校辅导员由刚刚大学或研究生毕业不久、和大学生年龄相近的青年教师担任,其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方面和大学生比较接近,这种状况可以淡化师生之间的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身份,更多地以“朋友”的身份展开交往活动,从而使辅导员较易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发挥心理沟通和榜样示范的功能;而对大学生而言,他们也更愿意将辅导员看成自己的知心朋友,因而真实地将自己的内心所想向辅导员诉说,这为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高校辅导员能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一种角色。由于辅导员长期和大学生打交道,工作范围又涉及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这为辅导员接近大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使辅导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及时、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疏导,以便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借助心理专职教师、家长等多方力量进行积极治疗,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发展。
当代大学生在心理活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许多共性,但由于高校院系的划分、专业的不同又使学生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特性。如文科生比较活泼外向,但喜欢互相攀比,比较敏感;而理科生稍显成熟内向,但常常较为孤僻。目前,各高校的辅导员都是按院系进行设置的,这使辅导员对学生的专业背景及其特征有所了解和掌握,从而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之时,能在考虑大学生心理共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从而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
高校辅导员要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导者,首先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障碍的类型、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巧等相关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而且,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心理特性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微妙,作为辅导员,只有不断地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障碍,对症下药,成功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增进师生间的沟通和信赖
长期以来,大多数辅导员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管理方法,将较多的精力放在了班干部和“问题学生”的身上,以实现他们的“带头作用”和“预防作用”,这势必减少了对大多数“中间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从而形成师生之间明显的“油水”关系。为此,辅导员应积极采取措施(如建立辅导员心理热线、网络咨询、让学生轮流做班干部、轮流交谈等),扩大辅导员与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发现问题,减缓学生的压力和困惑,有效地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的产生。
3.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使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日常化。可以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等咨询形式,辅之以各种心理疗法如暗示法、行为法、认知法、人本主义法、音乐法等,同时还运用一些科学的测量方法,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着重于指导大学生科学地学习,讲究心理卫生,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逐步达到人格的成熟与完善。
【注释】
[1]沈贵鹏著.心理教育活动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