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同理心”在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中的运用探究

“同理心”在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中的运用探究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准确运用“同理心”,可以增强师生沟通的效果,提高辅导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在学生工作中,“同理心”指辅导员能从学生的立场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解释对方的心理并推测其产生问题可能的原因。这需要不断加强“同理心”训练,在实际学生工作中以最直接的方式体验和运用“同理心”。辅导员是否树立“同理心”意识非常重要,关系着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同理心”在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中的运用探究

周 钱

(浙江工商大学 杭州商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辅导员是高校的一支重要队伍,是开展各种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在日常学生工作中,辅导员“同理心”的运用存在一些不足。准确运用“同理心”,可以增强师生沟通的效果,提高辅导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学生工作 同理心 运用

一、引言

“同理心”又称“共情”“神入”“通情达理”等,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体验他人感受的能力。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同理心”概念的表述也不尽相同。目前为广大学者所接受的是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提出的关于同理心的概念:准确地察觉他人的内在世界,如同感觉自己的世界一样,但从不失去“如同”(as if)这一条件。在高校,“同理心”就是要求广大辅导员能真正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的感受与想法,并把理解传递给学生,以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校辅导员“同理心”运用存在的不足

(一)“同理心”意识欠缺

在学生工作中,“同理心”指辅导员能从学生的立场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解释对方的心理并推测其产生问题可能的原因。部分辅导员在遇到类似于学生逃课、违纪等问题时,第一反应是“批评”“指责”“追问”“无视”,甚至有“不屑”“怀疑”……辅导员没有在第一时间站在学生的角度体察学生的想法,体谅他们的处境,推测可能的原因,这种“同理心”意识的缺失很有可能立刻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影响师生沟通的效果。

(二)忽视学生情绪、情感

“同理心”的情感指辅导员能够觉察学生的情绪状态,产生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通过学生的情绪,辅导员可以探查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变化轨迹。笔者就此话题与学生作了交流,受访的学生表示,部分老师经常忽视学生的情绪和感受。这是有些学生在与老师打交道时最切身的感受。也有学生觉得,老师虽已努力去体验学生的感受,但不免带着自己的情绪,似乎老师更加在乎的是自己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及学生讲话的内容是否在理。例如,两个大三的男生打架,辅导员把打人的男生叫到办公室。此时,辅导员可能会因为学生的打架行为而生气,也许开门见山就问:“怎么回事,怎么打起来了?”此时,该生可能就会从心底里不愿意继续谈话。他觉得,老师在责备我,并且已经认为都是我不对。如此一来,学生难免会带着敌对情绪交谈,学生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三)表达缺乏“同理心”

“同理心”的表达指辅导员能利用恰当的语言给予学生回应,向对方传递关怀、接纳和理解。在学生工作中,部分辅导员“同理心”的表达方式并不准确,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现实工作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能明白学生所讲的内容和情感,但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很多时候,由于词不达意,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同理心”,无法引起学生共鸣。有辅导员误以为,只要简单地说“我理解你的感受”就可以传达“同理心”。还有部分辅导员虽然主动向学生传递了理解之情,但是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并不完整,仍然很难感觉到辅导员的“同理心”。因此,辅导员的表达方式成为师生情感能否对接的关键。

(四)倾听缺乏“同理心”

没有倾听,就无法做到同理。倾听是“同理心”运用的一项重要能力。“同理心”的倾听必定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感到被理解。当一位老师带着真诚的心倾听学生讲述时,这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有效沟通。然而,在学生工作中,有些辅导员总会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还没听清楚学生的讲话内容就开始教育。有学生认为,老师还没等我解释完就开始教育我,在听的时候也有种心不在焉的感觉。

倾听看似容易,实则很考验辅导员“同理心”。一部分辅导员误以为只要停止说话就是倾听。事实上,倾听不仅仅是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更是倾听学生语言背后的失望、焦虑、痛苦等非言语内容。例如,一位学生干部在网络上发表了不适当的言论。辅导员在与其交流时,容易失去倾听的耐心和情怀,总是还没等学生讲完原因就开始带着自己的失望、愤怒等情绪对学生实施教育。如此一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会受到严重影响。

三、高校辅导员“同理心”运用的策略

在与学生交流时,辅导员如何真正感受和理解学生的处境?这需要不断加强“同理心”训练,在实际学生工作中以最直接的方式体验和运用“同理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树立“同理心”意识,增强“同理心”意愿

辅导员是否树立“同理心”意识非常重要,关系着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必须努力树立以下两点“同理心”观念和意愿:①尊重学生。尊重学生能帮助辅导员客观地发现问题,摒弃偏见,探寻到问题的核心。②接纳学生。卡尔·罗杰斯在他的经典名著《成为一个人》中解释了什么是具有“同理心”的接纳:“透过接纳,我对他温柔以待。因为他是一个人,不论他的行为、状态、感觉如何,必定有其自尊心……无条件接纳别人的一切,彼此才能建立温暖而安全的关系。”这段话正好说明了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完整接纳学生的重要性,这也是辅导员培养自身“同理心”的重要基础。

(二)夯实理论基础,收集学生情感资源

事实上,有的辅导员并未听说过“同理心”一词,有的虽然听说过,但是并不熟悉。因而,辅导员应通过多种途径补充相关知识,对“同理心”作进一步了解,为将“同理心”熟练地运用于学生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同时,每一个学生内心都蕴藏着巨大的情感宝藏,包含着学生的个人成长经历、重要影响事件、重要人物关系、近期情绪状况等。具体来讲,辅导员可与家长联系,与班委沟通,发挥其他辅导员的合力作用,参与学生的QQ群、微博、人人网等现代网络通道。辅导员要在以帮助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学生个人信息档案,为同理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实践“同理心”的倾听,提高“同理心”技巧

带有“同理心”的倾听,指的是将自己摆在一旁,进入别人的经验。学生工作的过程是辅导员与学生相互倾听和回应的过程。心理学家威廉·伊克斯(Willian Ickes)、卡洛·马拉哥尼(Carol Marangoni)及史泰拉·葛西亚(Stella Garcia)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同理心的倾听可以控制我们的行动,抑制我们的情绪,平衡情绪与理性,解决冲突,创造一个亲密、长久与爱的关系。”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自己的倾听能力。

首先,培养倾听的意愿。辅导员应该先告诉自己:“我愿意听学生说。”这意味着,倾听成为辅导员乐意而为之事,并不掺杂任何无奈之情。其次,注重倾听语言背后的内容。辅导员要抓住学生在叙说时的语言关键点,找出背后隐藏的真实意思。当一个学生无奈地说:“没什么好说的。”他是想告诉老师:“我很生气,发生了太多事情,我不知道从何说起。”再次,倾听情绪情感。倾听丰富的情绪情感资源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帮助辅导员理解学生。当一个学生非常激动地对辅导员说:“老师,我在寝室里住不下去了!”辅导员不妨先不要急着问原因,转而先关注学生的情绪:“看起来你很懊恼,一定在寝室遇到了令你觉得忍无可忍的事情。”相信,学生听到这样的抚慰,会感觉到辅导员对自己的尊重与理解。最后,观察非言语行为。辅导员不仅要倾听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还要倾听他们的身体表达,观察表情的变化。例如,一个学生突然陷入沉默,眼眶红润,辅导员可以探询:“我刚刚提到你母亲的时候,你有想哭的感觉,能告诉我眼泪背后的意义吗?”这样可以进一步触及问题的核心。

(四)运用“同理心”的表达,提升学生领悟力

辅导员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用恰当的语言将理解反馈给学生,以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陈述。“同理心”的回应包括内容和情感两个方面。辅导员语言要简练,并关联到求助者的问题与烦恼。例如,一个学生找到辅导员说:“我真受不了那个任课老师。”听到学生这样的陈述,一般情况下,老师会回应:“干吗受不了啊?”这样的反应显然直接压抑了学生的想法。而“同理心”的回应是:“这样的课堂一定让你觉得很无聊吧。”由此也利于学生继续谈为什么受不了那个老师。辅导员表达对学生情感的理解时的常用语言有“你现在的感受是……因为……”“我理解你的感觉,我明白这种感受对你特别重要”“你想说的是……”等,以帮助学生发现之前没有发现的,面对不敢面对的,看到不想看到的。只有这样,学生的体会才会深刻,学生工作的效果才能持久。

(五)学会自我觉察,促进自我“同理”

作为辅导员应该时刻进行自我觉察,提高自我“同理心”能力。首先,学会感受自己的情绪。每天留一个“与自己约会”的时间,问问自己:“我今天的情绪如何?试着分析什么样的情绪左右了自己,是轻松愉快还是难过焦躁,是喜悦还是愤怒,是茫然还是明朗……”如此,辅导员才能在进行学生工作时敏锐地觉察自我情绪来源。其次,倾听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学会觉察对辅导员职业最真实的感受,并且不逃避、不掩饰,努力倾听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勇敢面对来自学生、教学、行政、学校的正面或负面情感。例如,对班里某个经济困难学生,辅导员不妨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特别照顾他?是出于真正的关心还是出于压力?”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辅导员寻找和倾听自己的内心。最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有意识地减轻工作压力的影响,防止职业枯竭。辅导员之间的倾诉是最好的化解压力的方法,共同分享学生带给自己的难题,这样可以获得不小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叶松庆.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实证研究[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3]刘慧.生命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美〕亚瑟·乔拉米卡利,凯萨琳·柯西.你的感觉,我懂![M].陈丰伟,张嘉铭,译.台北:麦田出版,2009.

[5]〔美〕卡尔·R.罗杰斯.当事人中心治疗[M].李孟潮,李迎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美〕茱迪斯·A.迪尔奥.师生沟通的技巧[M].潘林,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徐玲.谈辅导员同理心在师生沟通中的作用及运用[J].探索,2008(11).

[8]周红五.同理心:师生交往的基本能力和修养[J].人民教育,2010(22).

[9]马维娜.师生交往:一种双向理解[J].教育评论,2000(5).

[10]陈锐.“时刻不忘自己也曾经是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同理心”教育观[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