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和谐”教育理念的分析介绍

“生态和谐”教育理念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和谐”教育理念受国家经济体制转型的影响,我国教育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转型时期,这是一次在空前开放和多元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国民教育体系、模式的改写、重建过程。正因为理念之重要和必需,我们欲另辟思路,提出“生态和谐”的新的教育理念,并试以艺术教育为对象予以简要的论述。“生态和谐”教育理念,既近接现代,又远承传统。

“生态和谐”教育理念

受国家经济体制转型的影响,我国教育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转型时期,这是一次在空前开放和多元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国民教育体系、模式的改写、重建过程。它的引发、推进以至完成,所依赖的内部、外部因素固然很多,但无论如何,先进的教育理念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所谓理念,并不神秘,也非柏拉图、黑格尔等客观唯心的先验之“神”、“绝对精神”,而是一种既有合理性、概括性、统摄性,又具有现实性和实际应用、可操作性的一种观念和精神,换言之,是一种“实践— 精神”的应用意识,是操作的、实践的“理性精神”。再进一步说,它不是传统大叙事模式意义上的哲学本体概念,而是在技术理性土壤上滋长起来的一种主体实践意识,也就是说它主要不是以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品格来“立身”、“证己”,而是相对以方法论价值取向和主观追求的形态表征为自身的个性依归。如近年来在我国教育转型中已实际涌现出来的同市场接轨的理念,产业和事业相结合的理念,产、学、研一条龙理念,合理配置和优化资源的理念,文理兼容理念,素质教育理念,创新理念,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等等。不同的理念决定了不同的教育价值倾向和个性定位,如浙江万里教育集团、黑龙江东亚教育集团和北京南洋教育集团等以“服务”为理念,基本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一条龙”办学模式。而以教学和科研并重,追求教育的社会化、综合化、多功能化和超大规模化理念,则必然会把学校变成“综集性现代城市”、“教育航母”,如正在规划或已经启动的杭州大学城、宁波大学城、北京华北大学城、深圳大学城和上海松江大学城等,即代表着这样一种同美国“综集化模式”接轨的趋势。由此已足可看出教育理念在教育转型乃至在整个教育的创新发展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正因为理念之重要和必需,我们欲另辟思路,提出“生态和谐”的新的教育理念,并试以艺术教育为对象予以简要的论述。

正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全球的主题一样,“生态平衡”、“生态和谐”也是一个已基本取得全球化共识的当代人类主题。这一认识的获得是以工业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的。“生态平衡”或和谐所针对的主要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两者的统一性,主张人应同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和牺牲自然的自洽性、平衡态为代价,而是应使之得到应有的维持和保护等等。无疑,“生态和谐”教育理念正是这一概念在教育上的移植、借用,它强调的仍然是平衡、有机、统一、亲和、融洽,即追求教育内部、外部主客体间相互依赖的生态有机性,互促互利的亲和性、生长性和建构性,主客体互换的开放性、动态性和创新性等,其目的则是要建立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造的新型的教育模式,这样一种“实践意识”、“操作理性”,正是“生态和谐教育理念”。

在“生态和谐”教育模式中,其核心亲和性、融洽性、创造性、自主性、生态有机性受到最大限度的重视和得到最大限度的强化,具体表现为:第一是传授知识、灌输知识变成了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第二是学生由被动的客体变成了积极的主体和中心;第三是教材内容由封闭、僵死,变得开放、生动和更具现实包容性、新颖性;第四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变成了灵活多样的启发、诱导、对话、讨论等;第五是单纯的认知、接受,变成了科学研究、主动创造和大胆的“自我建构”,进而实现求知向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转化,他律性管理向自律性修养转化,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向自主的创造性主体转化。一句话,学生在和谐的环境和气氛中学习,在进取和创造中成长。

以上虽然从五个方面阐述,但这一模式实际上是更加重视和突出整体性的功能和价值,即把教育活动看成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这一整体既包括师、生、课堂、内容、方法,也包括整个育人的环境设施和文化氛围,是把亲和、融洽的精神贯注在每一个有机的因素和环节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链”、“生态区”和“生态整体”。换言之,“生态和谐”教育理念所追求的正是整体有机的生态性建构和主客体、人同环境之和谐建构的统一,或者说是既追求生态性,又追求和谐性,两者缺一不可。也许以艺术教育为对象更能说明问题。艺术教育是一种职业性和特色性的教育,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创造力培养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其人才的“最终”价值是体现在对艺术品的创造(创作、表演、演奏、演唱等)上,而艺术品是情感和形象的结晶体,是最富有个性自由和个性特色的产物,其创造主体—— 艺术人才的最佳培养土壤,不是别的,正应是一种充满自由空气、开满爱的鲜花、流淌着幻想和想像清泉、翱翔着个性之鹰、高高飘扬着创新之旗的“生态和谐”的育人土壤。具体地说,在这一理想育人模式中,学生是主人,能力的培养是“上帝”;教师应给予学生以情、以爱;教材应更有针对性,更应注重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应更注重开放、生动和“双向互动”;环境设施也更应具有艺术性、人文性和亲和性色彩,等等。或者换个说法,在整体上应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使整个育人的时间空间都充满人文的亲和力和浪漫的艺术空气,最终达到“艺术地育人”亦即“生态和谐地育人”。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生态和谐”的艺术教育模式。当然,讲“生态和谐”,除了教学活动内部的亲和融洽外,还存在一个外部环境即教育同社会等外部条件的生态性匹配问题,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专门论述。

从以上论述可见,艺术教育无疑更需要贯彻“生态和谐”理念,或者相对于其他教育来说,在这方面更具有典型性和现实的可操作性。当然,应该肯定,“生态和谐”教育理念对其他教育也应是普遍的、有效的,只不过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可能显得要求过高了些,但无论如何都丝毫没有理由不将其作为必要的和理想的奋斗目标。

“生态和谐”教育理念,既近接现代,又远承传统。近者如自由平等的民主精神、人本主义、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现代科学观念等;远者则如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老庄的关于人性的自然和自由的主张,孔子的“游于艺”、“和为贵”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思想等,是远近、中西两者的融合、统一,其先进性、深刻性正源自优秀的民族传统、现代科学以及当下的现实需要。一句话,是一种先进的、具有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创新性的教育理念。

“生态和谐”教育理念,是对目前已有的诸多先进教育理念的丰富和拓展,同时也是同全国的教育转型相应相谐的。目前,我国的教育转型,诚如一些专家所言,在战略上大致可以表述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移;由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延伸;由知识教育向创造力教育提升;由专门性教育向固基础、强人文的通识教育扩展,即: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人文及广博知识的教育,推崇“通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在教育方法上,注重灵活性,倡导“和谐教育”;在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的跨度上,延伸教育的功能,发展远程教育,倡导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等。可以看出,转型中正在形成的正是一种开放的现代大教育体系,而无论从哪种角度讲,内含其中的难道不都是一种以人为本、重能力、重创造、开放而又有机自适的“生态和谐”精神吗?可以肯定地说,“生态和谐”教育理念,在目前无疑正当其时,正领其新,正有大用!即使在遥远的将来,她仍然不会过时,仍然会葆有旺盛的生命力。

【注释】

[1]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283

[2] 蒋群.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明日报,2003-02-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