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独立学院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策略初探

独立学院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策略初探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独立学院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策略初探苏晶卢文军一、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不同于母体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因此探索独立学院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的策略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独立学院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策略初探

苏 晶 卢文军

一、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21世纪国家建设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广阔的知识面,更要有驾驭这些知识应用与实践的能力、进行创新的能力。达到这些要求仅仅依靠课堂和书本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校社团以其自主、开放的气氛,刺激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大学生区别于以往的中小学生,逐渐摆脱了应试的压力,有了更多更广的学习、生活和活动的空间。高校大学生特定的年龄、心理、文化、生活习惯等特征决定了以交往、友谊、参与和发展个性、增长知识为基本目的的学生社团的形成。学生社团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能力的舞台,培养和锻炼能力的机会。实践证明,学生社团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缩小与社会的差距。因此,各种学生社团的建设能为大学生开辟更多参与活动、丰富课余生活且为自己喜欢、拥有的天地,对大学生性格的养成、人格的陶冶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二、独立学院学生社团活动的特点

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中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独立学院。如今的用人单位已从过去仅仅看重学生的专业成绩逐步发展到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独立学院的办学方针更注重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社会上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俱备的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不同于母体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因此探索独立学院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的策略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独立学院学生兴趣爱好广泛,特长突出,综合素质较高

独立学院的学生兴趣爱好广泛,许多学生从小受过特长教育,有愿望、有能力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文艺体育活动以及社团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艺,且参与校园活动积极性高,能够迅速融入大学文化生活之中。在文艺会演中,独立学院的学生思想活跃、敢于创新,节目形式多样、观赏性强,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在体育竞赛中,参与积极性高,集体荣誉感强;在学校的篮球联赛、足球联赛、演讲比赛、校园歌手大赛的领奖台上也可以频频看到独立学院学生的身影。

(二)独立学院学生社团活动受多种因素制约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物质条件的相对滞后,如活动经费、活动场所、设备等的不足。高校学生社团的经费主要来自社团成员的会费,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消费群体,在学习阶段没有额外的收入来源,因此,这种靠社团成员自愿提供的经费毕竟有限。同时,社团活动的场地、设备也受到很大局限。学院可以通过经费、奖励等办法,从财力上支持社团的发展,使得好的社团一方面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另一方面得到经费上的倾斜支持,这样学院就能够宏观把握社团建设的布局,促成一批精品社团的产生。

由于独立学院校区独立,且目前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形成自身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还需要一段时间;又因缺乏母体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受到的母体校园文化影响较小,所以校园文化和社团建设的规范性和丰富性还需要不断摸索和改进。同时,如何在独立学院和母体高校之间搭建好桥梁和沟通渠道,使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依托于母体文化,受到母体文化好的影响作用是今后独立学院社团和校园文化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

三、独立学院学生社团的管理策略

(一)将学分管理制度引入社团管理中

学分制以学分作为计量学生学习的单位,是以一定量的学分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以选课制为核心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学校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继续和自身知识积累的升华。大学生各社团成员知识结构的层次性以及社团组织、活动形式的综合性,加快了信息交流,加强了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为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构成完整的能力结构和今后适应更广泛的社会需要打下了一定基础。尤其是专业社团活动可以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一方面通过广泛查阅有关资料,组织正式或非正式的学术交流或专题讲座,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又可以走出校园,组织社团成员将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高对课程知识学习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丰富和发展第一课堂的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拓展智力水平,激发创造力。学院可以作出规定,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至少参加一个学生社团,并把其在社团中的考核纳入第二课堂的学分体系之中,与在全国高校即将普遍推行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接轨。对经常参加活动并考核合格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学分,鼓励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学有所长、技有所专,激发学生素质培养的积极性。

(二)加强专业教师引导,提升社团活动水平

学生社团是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的社团,有较大的自由度。但实践证明,社团,如果没有责任心较强的老师参与,水平难以提高,活动难以持续。毕竟学生在知识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应注重聘请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适当把他们指导学生社团的工作时间纳入工作量。对学术性、专业性较强的学生社团,更应选派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辅导,有条件时还可以为专业社团开设选修课。由于我国大多数独立学院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缺乏自己的专业教师,因此,对于独立学院社团聘请专业老师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也是制约独立学院社团向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除应逐步健全独立学院专业教师队伍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聘请社会上的专家、知名人士作为指导老师。

(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集服务管理于一体

在校园信息化条件下,社团活动的开展和管理可以依托网络为平台,这样不但可以满足青年学生追求时尚的需要,同时可以使活动的开展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并扩大社团活动的覆盖面,增强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例如,焦点摄影协会就依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网站主页建立了自己的社团网站——焦点摄影(http://focus-studio.hdu.edu.cn/hzieefocus.asp),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把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具有时代感和针对性,赢得了师生的广泛认同。

各学生社团应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网站提供的平台,集中力量办好一批有基础、有特色的站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要不断整合资源,拓宽渠道,初步形成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社团网络文化体系,通过网上活动拓展社团的影响范围,提高办事效率。为此,社团网站建设必须主题鲜明,目的明确,坚持正确的建站方向,坚持全面性、广泛性、主动性和针对性原则,切实针对师生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学生成才等有关问题,努力增强网站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同时,在社团网站上还可以开辟出BBS(电子公告牌)和专题论坛,充分发挥BBS的交互性作用传播优秀文化,通过对热点、焦点的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可对大到国际热门话题、国内经济发展、党建理论、精神文明,小到招生就业、勤工助学和心理咨询等等开辟论坛,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能正确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和他人,正确对待自己和未来,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知不觉得到提高。

(四)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增加社团的自我造血机能

社团骨干是社团建设发展的核心力量,把这支队伍建设好是关系到社团建设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可以对学生社团的主要负责人作出任职资格认定,要求社团的主要负责人必须符合学生干部的任职资格,视同学生干部(指待遇和评优推优),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教育,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业务能力。社团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既要考虑到社团是自发的群众性组织的特殊性,又要建立适当的约束机制,加强对社团后备干部的培养,保证社团建设的连续性,绝不能因为个别干部的拙劣表现而毁掉整个社团。

四、结语和讨论

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学分制的实施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性,为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大学生彼此之间的联系极为便捷,学生社团易于组织和联络;高校后勤的社会化也给社团的发展留出了更多的空间。高校要充分认识学生社团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不能把社团的产生仅仅看做是大学生的一种即兴的组合,将其视为可有可无之物而任其自生自灭,而应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社团工作,将学生社团纳入学校育人的网络体系和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应成立由学院领导牵头,教务、学工、分团委等部门共同参加的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机构。

同时,学院应规范学生社团的工作,帮助社团制定规范的社团章程,健全组织机制。明确各学生社团的宗旨、权利、义务,确定基本的组织活动形式,把握社团发展的健康方向,尤其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社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完善社团组织的登记、审批和年检制度,建立和健全社团考核、评优等机制。通过星级社团评比等活动,形成竞争激励体系,培育精品社团,对未经批准的社团要劝阻和取缔,对未通过年检的社团要责令其限期整改。只有全员上阵才能办好社团,培养出不光会读书,更会做事、为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本文第一作者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

参 考 文 献

[1] 周贤君,张胜利,周笑妮. 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 高等农业教育,2004(8):71~73

[2] 孙丽萍,邢国忠. 高校校园文化的认识误区及建议.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8~10

[3] 杨玲.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54~57

[4] 春艳.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创新. 光明日报,2004-07-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