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长管理中的困惑与对策的分析

校长管理中的困惑与对策的分析

时间:2022-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新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提出,要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和杂费。陈小娅明确表示,现在国家规定可以收取的费用,一是教材费,即国家规定的课程教学用书费用,二是作业本费。另外,部分学校可以向一些寄宿学生收取一定的寄宿费,但要经过当地物价部门的批准。信春鹰明确表示,新义务教育法实施后,这种现象必须清理。

三、校长管理中的困惑与对策(2)

(一)引言

《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出台,2006年6月29日修订,2006年9月1日实施。

2006年中国教育的8个关键词:免费、均衡、课改、竞争、质量、自主招生、就业、职业教育。

当代优秀校长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①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操守,办事公正,作风正派,奉公守法,廉洁勤政;有全局意识,善于团结同志;

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工作踏实,办事效率高,乐于奉献,开拓创新,有直面挑战和承担责任的心理素质;

③具有先进教育理念,以及履行职责需要的理论知识;

④熟悉基础教育规律,具有5年以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经验;

⑤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较强的组织领导、协调管理能力;

⑥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高级的专业技术职称

(二)解读新的义务教育法——六大亮点

亮点之一: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解读:义务教育的首要特征是公益性。而公益性和免费性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规定将使我国的义务教育变得名副其实。以前,义务教育法曾规定“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但由于教育投入不足,使得部分地区以各类“学杂费”的形式将负担转嫁给学生。为此,新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提出,要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和杂费。

亮点之二: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解读:这一规定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原则。即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对家长而言,确保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家长把孩子送入私塾读书,代替小学教育。对此,教育部已经明确,在我国,送孩子入学是接受义务教育的唯一方式,家长不送适龄孩子入学属于违法。此外,不送孩子上学而由父母在家教育的行为,也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这是因为,义务教育并不仅仅是指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孩子与他人交往能力的培育,爱国主义情操的养成,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积累等内容。

亮点之三: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解读:这一规定的目的是要确保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确保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良好的、平等的教育,可望对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择校热”、“分班热”等起到遏制作用。国家正采取措施,缩小城乡、地区间的教育差距,包括: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差距;县级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组织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支援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等等。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是个长期过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坦言:“均衡问题终究要解决,但眼前的事,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上。”

亮点之四: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解读:这一规定为解决“教育乱收费”痼疾提供了法律武器。原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解释说,比如学生不想在学校吃中午饭,但学校非要学生在学校吃饭,就是变相推销。另外,国家还严禁推销教辅材料和各种商品。陈小娅明确表示,现在国家规定可以收取的费用,一是教材费,即国家规定的课程教学用书费用,二是作业本费。另外,部分学校可以向一些寄宿学生收取一定的寄宿费,但要经过当地物价部门的批准。

亮点之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

解读:这一规定意味着,公办中小学改为民办属于违法,从而对一些地方打着民办旗号进行乱收费的行为亮了“红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解释说:“义务教育是由国家保障的强制性教育,不存在民办的问题。”很多地方把重点中小学改为民办,高收费恐怕是最大的原因。“公办学校换了一个牌子,搞所谓的‘一校两制’或者合作办学,利润流向了个人的腰包,而钱是要从家长的口袋里掏的,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信春鹰明确表示,新义务教育法实施后,这种现象必须清理。

亮点之六: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

解读: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新的义务教育法建立了新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这一机制强调了三点:一是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共同分担经费;二是省级政府要统筹规划落实经费;三是对于农村教育专门提出各级地方政府要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保证落实。新的义务教育法还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三)现状与困惑

①学校债务:政府认账还账难,所谓教育均衡发展的推动恐怕将催生继普九之后新一轮的学校债务。

②办学经费:雷声大雨点小,基层组织各级“切蛋糕”,校长欲哭无泪。

教师队伍:严重缺编,现有力量以老弱病残居多。(师范撤销,切断了农村师源)

④行政领导:只要马儿跑,不管有没草。

⑤社会(办学)环境:重教不尊师,总拿软刀刺。

⑥校长心态:责、权、利失衡,只好做起“撞钟式”校长。

⑦农村学校:无娘的孩子,质量望天收。

(四)管理对策

1.运用“水的境界”抓学校内部管理

抓管理要达到三个目标:保运转、无事故、有质量。

1)水总是找最低处栖身

弘扬奉献精神,领导率先垂范。

抓好工作的薄弱环节,保运转。

2)水总是带着污垢走

为师生服务,无怨无悔;改善办学环境,忍辱负重。

3)水总是把不平坦的地方冲平

建章立制,依规办事,依章管理。

4)水总会生发巨大的力量

把眼前、手下的每一件小事做好。

把国家政策搞懂,节约一分一厘的钱,为学校用足。

5)水总能自净,变纯洁

无私才无畏,无私才有为。

让学校成为师生温暖的家。

6)水总是永不停息地嘀嗒,水滴石穿

锲而不舍总会获得成功。要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负责。

2.使用“底线原理”抓学校内部改革

科学提升管理效能,实现学校管理的四项突破——校门能开,学生能进,教师能留,质量能升。

“底线原理”:①工作无法开展时,校长就应该对学校管理工作进行解剖;②工作质量下降时,校长就应该对学校管理机制进行改革;③发生重大事故时,校长就应该对学校管理人员进行改组。

为了实现“四项突破”,校长还应对学校管理进行科学的“管理的层次性分析”。

img12

显然,发现任务、开发任务这一类型的教师必定是学校的骨干,是学校必须依靠的主力军,这类人的比例越大,办学活力就越强,效率也就越高。这是我们校长应珍视、爱惜和培养的力量,需充分利用的人才。

3.试验“心本理论”抓办学效率的提升

实现内强师生素质,外树学校形象,打造学校特色,构建和谐学园。

管理学上有三次革命,依次是:物本管理的革命,人本管理的革命,心本管理的革命。

心本理论:强调人的作用,管理重在对人的尊重,要激发人的潜能,更要有心灵的感动,由心灵的感动转变为管理者与员工心灵内在的自觉。

1)读懂了教师,你就拥有了教育

假如你要用一个人的“手”,你就必须用他整个人;假如你要用他整个“人”,你就必须影响他整颗“心”。学校管理中读懂教师的心尤为重要,正可谓:“智者一缕藕丝牵大象,愚者千钧铁棒打苍蝇。”

毫无疑问,管理的永恒主题之一就是: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而心本管理就抓到了管理的核心。

有这么一个寓言。

一把沉重的铁锁挂在门上,有一个人拿一根铁棒去敲打它,不管用怎样的力气都打不开。

这时,另外一个人来了,他拿出一片小小的钥匙,往锁孔里一插,“咔嚓”一声,锁就开了。

等别人都走了,迷惑不解的铁棒问小钥匙:

“为什么我用那么大的力气都打不开的锁,你轻轻一下就可以打开呢?”

小钥匙的回答是:

“因为我懂得它的心。”

是啊,管理永远是与人打交道。“懂得它的心”,就掌握了成功开启管理之门的钥匙。

什么叫做“管理”?通俗的回答是“管好人、理好事”。无论是管人还是理事,从心灵入手就能够取得“纲举目张”的效果。

2)关注了教师,你就拥有了学校

情感管理是心本管理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可尝试如下“五必访”和“五必谈”:

img13

3)走进了教师,你就拥有了效益

自我实现的体验是一种高峰体验,越是高级的需要,越能体现人的特征和人的价值。走进教师,就要了解教师的需要,了解教师群体的需要。“需要理论”诠释了人的需要层级。

img14

自我实现是一种高峰体验,是最高级的需要。

校长必须要关注教师工作的过程(不能只关心结果),这样,才有利于了解教师心理,了解教师需要,实施心本管理。

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管心要关心,关心要真心,如何真心?校长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用高尚的人格凝聚人心;

用和谐的环境温暖人心;

用先进的思想引领人心;

用创新的精神激励人心;

用作为的态度赢得人心。

(五)结语

如果我们每天总在埋怨,那么,我们的工作总是无奈、颓废!

如果我们每天总在思考,那么,我们的工作总是充实、进步!

如果我们每天总在践行,那么,我们的工作总是收获,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