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名校”情结背后的名师成长困惑

“名校”情结背后的名师成长困惑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的我也很关心这个话题,于是写了篇《“名校”情结背后的名师成长困惑》,从名优教师评选中过于注重为学校扬名而忽视发挥辐射作用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认识。但是,正因有这样的“名校”情结,使得一些学校只在追求名师数量上下功夫,而忽视名师的后续培养。“35岁以后不作为”是对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后无所追求的形象说法,也是名师赋闲的具体表现。再次,学校要健全考核体系的建设,变名师赋闲为名师再成长。

名校”情结背后的名师成长困惑

2008年8月18日,《中国教育报》“读者版”刊发了一篇题为“名师赋闲为哪般”的文章。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些教师获得名师称号后或者评上高级职称后,便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停滞不前,并没有真正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于是,“名师赋闲”的话题一下子成为了当时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教育报》也因势利导,开展了有关这方面话题的讨论。

当时的我也很关心这个话题,于是写了篇《“名校”情结背后的名师成长困惑》,从名优教师评选中过于注重为学校扬名而忽视发挥辐射作用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认识。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2008年9月8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并被多家网站转载。

现在,“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等理念越来越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各级教育部门也在大力推进名优教师队伍建设,为广大教师铺设各种各样的成才之路。但实际上,许多名师成名后要么“名实不符”,要么大量闲置,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名校”逻辑作祟

在一所学校里,名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授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的教师,另一部分是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

现在,无论从教育部门还是从学校来说,都非常注重打造名师队伍,教育部门更是大张旗鼓推行“名师工程”,可谓用心良苦。学校本应充分发挥各类名师的辐射作用,带动全校教师的发展,这就是“兴校”。而现实中,“兴校”的作用还远远不够,很多学校的领导把目光放在追求更多名师为学校扬名上,将参与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名师评选作为学校提升知名度的法宝,甚至不少学校在校园中的醒目位置张贴名优教师的照片和简介。

事实上,如果从名师对增强学校吸引力和提高知名度的角度来看,名师的确可以为学校扬名,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这所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但是,正因有这样的“名校”情结,使得一些学校只在追求名师数量上下功夫,而忽视名师的后续培养。于是,名师赋闲或退化便成了一种必然。

名师再成长机制缺乏

“35岁以后不作为”是对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后无所追求的形象说法,也是名师赋闲的具体表现。很多教师在评上高级职称后,确实止步不前。

其实,这是机制不完善造成的。对于获得各级名师称号的教师,每年考核和任期考核其实大多只是填一份表格了事。对于校级骨干教师而言,由于他们的名师之路还很长,因此这部分教师还有前进的动力。但是,对于那些已经获得省、市级学科带头人等称号的教师来说,似乎功成名就,已经没有成长的空间了,因此他们就很可能原地踏步甚至退步。

无论是获得教育部门授予的名师称号,还是因获得高级教师职称而水到渠成地享有名师称号,对教师来说都是多年努力的结果。如果没有相应的再成长机制,势必会导致他们产生惰性。

按理说,如果有一套科学的名师再成长机制,这些名师除了对他们自身的专业成长有促进外,也会对学校其他教师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现实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有着学科带头人或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学校的作用甚至还不如一些普通教师,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了。

从成名前的“求索”,到成名后的“赋闲”,原本应该挑大梁的名师们,不仅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不断退化,这对学校乃至整个教育事业来说,无疑都是一种资源浪费。

从“量”的追求到“质”的转变

当前,对于学校来说,推进名师的再成长是推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笔者认为,有三种途径也许能改变名师赋闲的现状:

首先,学校要转变观念,变“名校”为名师兴校。这样,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变单纯的对“量”的崇拜到“质”的追求,要真正把名师的兴校作用变得名副其实。少点功利心,多做点实事,真正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带动全校教师发展,从而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其次,学校要营造氛围,变“单飞”为“群飞”。一所学校需要名师来“名校”,这对提升学校的品牌很有价值。但学校是一个共同体,需要发挥团队精神。如果学校只重视少数教师的发展,那就会忽视大部分教师的成长。因为教育部门的各类名师评选名额是有限的,能获得相关殊荣的只能是少数。同样,能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也是少数。因此,学校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大力营造人人追求专业发展的氛围,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

再次,学校要健全考核体系的建设,变名师赋闲为名师再成长。对于学校管理来说,要对各级名师和高级教师提出明确要求,搭建他们成长的平台,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给他们必要的压力。同时,教育部门也可出台高级教师评聘分离制度,让教师不断成长。这样,也许能更好地发挥这些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提升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