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学博士论文写作中的若干问题

经济学博士论文写作中的若干问题

时间:2022-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不揣浅陋,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学专业,对博士论文写作中有关的几个问题谈点认识和体会。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也是如此,合格的博士学位论文,可以说是写作者跨过标杆进入经济学学术殿堂的“入场券”。

经济学博士论文写作中的若干问题

邱兆祥(1)

摘 要:论文写作在现代高等经济类院校的教育体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与入学考试、学分制度、学位制度等都是现代高等经济类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位论文是跨入学术殿堂的入场券,写作经济学博士论文选题特别重要,要重视学术文献引用的规范,要恰当使用数学工具,要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文风,同时还要注重知识积累,打牢学术功底。

关键词:经济学 博士论文 论文选题 知识积累 学术功底

如何写作博士论文,涉及选题确定、写作方法、学术规范以及有关专业知识的积累等诸多问题。国内已有学者撰文,从不同专业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笔者不揣浅陋,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学专业,对博士论文写作中有关的几个问题谈点认识和体会。

一、跨入学术殿堂的入场券

论文写作在现代高等经济类院校的教育体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与入学考试、学分制度、学位制度等都是现代高等经济类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经济类院校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实际上是攻读博士学位课程的深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学术训练。从实质上说,它也是一种艰苦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创造过程。现代高等经济类院校正是通过严格、有效的学位论文写作和评审,训练和培养出大批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较高学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

在高校经受专门学术训练的莘莘学子,往往借助学位论文凝聚并展示其多年孜孜求学付出的心血。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高等经济类院校,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总体而言是比较高的,相当多的一批博士学位论文构成了该国每年学术成果的重要部分,在促进经济学理论的学术繁荣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外有的经济学者水平最高的著作,往往是出自其当年求学期间的博士论文,或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学术专著。例如,为现代博弈论学科体系的建立作出重大贡献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翰·纳什,他于1950年在求学期间撰写的题为《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有名的“纳什均衡”的理论,并因而获得了199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又如,被称为“信号理论奠基人”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彭斯,是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其主要贡献也是基于他1972年在哈佛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

学位论文是写作者学术研究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和最重要的标志。博士论文的质量如何,对写作者今后的学术生涯影响很大。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在谈及博士论文写作时,曾把博士学位论文比之为一个标杆。博士论文对写作者而言,就好像是一个标杆,倘若跳不过或勉强过关,只能说明写作者的学问还没有做好,功夫不够扎实,还没有资格戴上博士帽。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也是如此,合格的博士学位论文,可以说是写作者跨过标杆进入经济学学术殿堂的“入场券”。

二、选题特别重要

博士论文同写作别类文章不一样,首先要选择好适合于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在许多资深的博士生导师来看,论文选题“特别重要”,写作者在确定选题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这个选题值得做。所谓“值得做”,即指有理论价值,下功夫研究有可能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创新,甚至还有可能对本学科的发展有所贡献。由于经济学是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因此选题还必须考虑研究此问题有无实践意义。唯有既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才是值得做的课题。

二是这个选题我能做,能写好。确定这个选题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这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随意抓一个热门的课题,即使这个课题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也不一定能写好。这是因为该选题同自己长期的知识积累、兴趣以及长处相脱节,不能发挥比较优势,写作起来不免吃力,甚至有可能难以完成。

三是选题不宜过小或过大,而应当是小题大做,即所谓“小题目,大文章”。题目过小,小题小做,涉猎面不宽,内容不充实,价值不大。如果题目过大,大题小做,即“大题目,小文章”,写随意性较强的经济散文可以,做要求讲究规范的经济学学术论文并不合适。大题大做,天马行空,不仅难以控制,而且因范围过广,目标多样,泛泛而谈,不深不透,不免显得肤浅。作为博士论文,最好是小题大做。“小题目,大文章”,这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以做深做透,还宜于控制,使研究成果比较坚实。好的选题,题目看似虽小,但深度和厚度却较大。做学术论文,研究要单刀直入,切忌贪大求全,四面开花。

四是要重视选取前人和别人没有研究和涉猎过的课题,并注意从新的角度选题,使选择的课题和论文题目具有开拓性、独创性和新颖性。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有深度、有新意的研究成果。

五是应尽量选择对自己有长久研究价值的问题,作为攻读博士学位的选题。博士论文毕竟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这个成果虽然很重要,但不一定都能作为自己今后开展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如果论文完成之后,再无继续研究的必要,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意义不大,以此问题作为选题并非最佳的选择。从长计议,应当尽量选择能围绕此问题长久做下去的研究对象,作为自己写作博士生学位论文的选题。

综上所述,确定博士论文选题看似容易,其实很难,能否确定合适的选题,对于能否很好地完成学位论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要重视学术文献引用的规范

学术论文特别是博士论文的写作,是学术规范训练的第一步,是一个“规范”而得出的成果。所谓学术文献引用的规范,首先是指要重视注明引文的出处,这是学者著述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则。学术是一代又一代积累沉淀下来的。任何学者的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之上,在开创新的研究领域时离不开吸纳已有的相关的研究成果。因此,任何论文的观点和论据不可能全部都是自己的,部分甚至某些重要观点或论据是引用别人的,这是允许的。但是,作为学术论文,引用了别人的思想观点或论据,引文必须注明,注释不能含糊。这一方面体现出对他人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便于评阅人和读者了解论文材料及观点或论据的来源。

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的学人都十分注意引文的出处。例如,马克思在撰写巨著《资本论》的过程中,查阅了数以千计的文献,凡是首先提出某种观点的学者或作品,马克思都给予应有的重视,并在书中的引文处清楚地注明。马克思从不掠人之美,他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永远是理论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正如有的学者在其论著中所说的,注明引文出处不是摆设,“没有引文的文章不能算作规范的学术论文”。据记载,目前在英美等国家,90%以上的学术著作都有引文索引。引文索引编制得好坏,甚至成了一些国家评判图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做学问虽然不可能不吸取别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学术研究虽然总是在吸收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更上层楼的,但学术引用也应有个度,不能不加节制地过度引用,这也是学术规范的一个基本要求。一篇10万字左右的博士论文,如果参考文献太多,大量引用别人的成果,那么还会有多少观点和内容是属于你自己的呢?在时下的大学校园里,抄袭和剽窃是表现最为突出的学术腐败现象。抄袭他人之作几乎已成了一些大学研究生的公开秘密。笔者赞同有的学者的分析,虽然造成上述现象有种种原因,但与日见其长的“参考文献”不无关系。写作博士论文难免会有学术文献的引用,但必须把握好度,这个最基本的限度,就是读起来能让人觉得论文确实是你花功夫辛辛苦苦写出来的,而不是从前人或当代学人那里抄袭而来的。

四、恰当使用数学工具

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一书中指出:按照马克思的看法,“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对其他科学而言是不可缺少的研究工具。经济学当然也不例外。同其他事物一样,经济现象和过程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其量的规定性,这就决定了把数学作为研究工具应用于经济学是非常必要和完全可能的。经济学可以而且应当运用数量分析以更好地阐明相关问题量的规定性,揭示其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在现代经济学说史上,由于成功运用数量分析而对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者并不鲜见,有的甚至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多年来,经济学在中国被归类为文科,加之许多年岁较大的经济理论工作者不熟悉现代数学知识,因此,经济理论研究普遍存在缺乏定量分析的现象。近些年来,在中国经济学界相当一部分人中又出现了过度滥用数学的另一个倾向,经济学几乎成了数学的分支。在高等经济类院校的研究工作中数学化包装越来越明显。有的博士研究生刻意追求数学化,不论是懂或不懂、需要或不需要,都硬要在写作的论文中加进一些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似乎没有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就不成其为经济学论著。有的博士研究生还喜欢故弄玄虚,本来可以用几句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述的结论,却用许多人看不明白的数字、公式进行推导,搞“数字游戏”。

经济学运用数学分析虽然是必要的,但是经济学理论研究不能单靠数学工具,经济学不能“数学化”,那样不仅会影响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科学性,也难以得出科学的结论。数学只是经济学理论研究工具箱中的一个重要工具,但工具本身并不能创造理论,它只是为理论生动直观地或需要定量的表达,提供了可能的方式。经济学是对大量社会经济现象加以分析和科学抽象才能得出结论的学科。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经济学理论研究中的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只能起服务的作用,而不能居于支配地位。

高等经济类院校的博士研究生在从事研究工作或写作博士学位论文时,既要重视运用数量分析工具,注意克服以往忽视运用数学的缺陷,适当增加经济数量的成分,但同时又必须特别重视克服近年来在一些人中出现的滥用数学和搞“数字游戏”的错误倾向。

五、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文风

对任何一个做学问的人来说,良好的学风和文风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风和文风不端正,不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学问,而是文风浮躁、急功近利,那就很难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古人云:文以载道。这个“道”,既是做人之道,也可以理解为学术道德。高等学府的博士研究生做学问事,首先要做学问人,理应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文风。

第一,要唯实求是,端正学风。博士是最高学位。博士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任何时候都应珍视自己的学术声誉,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违背学术道德。对于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在对自己关系很大的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提出问题,运用数据资料,还是推导结论,都要有一种老老实实的态度。按毛泽东主席的说法,就是不装、不偷、不吹。也就是说,要讲实话,唯实求是,端正学风,不弄虚作假。如今高校博士生中有人在写作论文时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既败坏了自己的名声,也辜负了国家对其的期望。

第二,博士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不仅要端正学风,而且要有良好的文风。在时下的青年学子中流行着一种不良的文风:写文著述晦涩难懂,夹缠梗阻,噎塞不通,句义不明,文义模糊,让人昏昏然不知所谓。有的人热衷于搬用西方经济学中一些玄奥的名词术语,似乎一篇论文里不出现一些来自海外著作中用字生僻难懂的名词、概念,就不足以说明其学术水平的高深一样。现在的高等经济类院校里,有的博士研究生写的东西,不仅别人十分费解,弄不明白,不堪卒读,甚至连自己也说不清楚有些图表和名词术语的确切含义。

无论何种学术论文终究是要给别人阅读的,不仅如此,一篇学术论文质量的高或低、好或差,也终究是要由社会公众特别是业内人士定评的。在博士论文的读者中,最重要的就是论文的评阅教授和答辩委员会的成员。如果连有相当专业水平的评阅教授和答辩委员会的成员都看不懂,就难以获得他们的理解和认可,论文评审就有可能通不过,因而该博士生就有可能不能取得博士学位。

古人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其意是说,语句没有文采,就不可能有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博士论文的写作者应尽量摈弃艰涩、枯燥的名词术语与众多烦琐的统计数据、图表公式以及玄奥莫测的考据、引证,努力以平易通俗的文字、可触可感的事例、简洁明快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图表阐述自己的理论观点。学术论文不仅应当要求理论性强,立论扎实,言之有理,而且还应当争取做到行文流畅,逻辑严密,语句生动,言之有趣。逸笔妙趣,富有文采,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学习兴趣和重视。这对博士生来说,虽然是一个更高的要求,然而却是一个经过刻苦努力后能够达到的目标。

良好的学风和文风是学者取得学术成就的必备条件。作为高等经济类院校的博士生,要想今后在经济学学术舞台上有所作为,就必须十分重视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文风。

六、发奋学习,注重积累,打牢功底

厚实的学术底蕴是写好博士论文不可或缺的条件。打牢学术功底,这对每一个博士研究生来说,至关重要。博士研究生能否取得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士研究生自身的学识和素质的高低。因此,博士论文的写作者必须发奋学习,认真读书,注重积累,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

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用尽可能多的知识充实自己,肚子里有东西,才能写得出,写得好。经济学大师头顶上光彩夺目的智慧的光环,都是他们刻苦学习,用无数辛勤的汗珠结晶而成的。常言道:“业精于勤”。对做学问来说,收获大抵是与各人付出的劳动成正比的,付出的劳动越多,获得的知识也就越多。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一百多年前,苏格兰人托马斯·卡拉利曾把经济学称为“沉闷的科学”,这句话如今已成了广为人知的名言。经济学在许多人看来是沉闷的,即是枯燥无味和艰深难懂的。有些经济学论著读起来确实让人十分费劲,不易弄懂。马克思《资本论》里曾引用19世纪英国国会议员格莱斯顿的话说:“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而受愚弄的人多。”经济学是门高深的学问,要真正学好和掌握它,非下大的功夫不可。

“天下之书读不尽,学问茫茫无尽期”。现代经济学是最受社会公众注目的学科,它在社会科学领域里独占鳌头,其论著浩如瀚海,而经济学研究者一生的精力和时间却是有限的,纵然苦读不懈,也不可能都涉猎。现代经济学门类众多,要想门门都精通,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有所专攻。作为博士研究生应当在广泛学习经济学及其他现代各种知识的同时,把与自己专业方向有关的课程重点学好,把自己的专业方向作为深钻的对象,并花功夫去精通它,争取做到学有专长,真正成为学有所成的专家。从经济学说史来看,大凡能在经济学某一方面作出杰出贡献者,大都是学有专长即所谓“术业有专攻”之人。

【注释】

(1)邱兆祥,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