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

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机制;工科;研究生目前国内外各高校都在探索交叉学科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对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是重要和必要的。1.研究生的本科专业选择“考研”已成为本科生追求自我理想的一条主要方法,同时考研热也带动了学校本身良好学习氛围的创立及学校相关基础课程的巩固与精品课程的设立。

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

陈莹莹,王成涛,邹栎

[摘要]科学上新理论、新发明的产生,新的工程技术的出现,经常是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因此,顺应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了交叉科学,重视交叉学科将使科学本身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这是符合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的。而建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介绍和分析了交叉学科的定义与发展后,讨论了四种较为有利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机制;工科;研究生

目前国内外各高校都在探索交叉学科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交叉学科的兴起使得研究生在开展学习与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宽广的学科认知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多学科的思考角度。这些改变既有利于学生自身在学习与科研上的发展,又能促进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完善,还能满足经济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促进社会生产力。因此,建设和完善交叉学科就显得极为重要,而建设交叉学科的重点就是对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

一、交叉学科的定义及发展

1.交叉学科

科学上新理论、新发明的产生,新的工程技术的出现,经常是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因此,顺应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了交叉科学,重视交叉学科将使科学本身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这是符合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的。

从图1中可知,外部交叉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数学哲学等大门类科学之间的交叉,内部交叉为各外部交叉科学内部众多学科之间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通过内部交叉学科与外部交叉学科的组合就形成了交叉学科。交叉学科因此具有自身交叉、综合及渗透的特点,要求学科之间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体系,加强相互间交流,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的新成果,更新知识结构,调整智力结构,改进研究方法,建立起极具包容性、开放性于一体的科研体系[1]。因此在交叉学科培养下的人才能够克服以前单一专业人才知识面狭窄以及在就业上所带来的困难。交叉学科的建立必定也能够带领科学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之间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些正是推动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图1 交叉学科内涵图

2.交叉学科的发展

在我国,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对于科学研究的质量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随着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点的逐年增加,快速发展起来的专业有大气科学、生物学、海洋科学、地理学等[2]。这些学科都逐渐发展成为交叉学科。例如,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出现的比较学科,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学科,形成了比较语言学、比较法学、比较心理学、比较自然地理学、比较解剖学等。安全科学是前几年新兴的交叉学科,它就是结合了数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这些多科学形成的。这些交叉学科不仅在培养学生的道路上开辟了新的道路,也在学生今后的就业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这些交叉学科发展迅速。

在国外,一些国际著名的大学,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近年来都投巨资成立了跨越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科学研究所或研究中心[1]。不过,也有不少交叉学科起源于新的研究方向,如纳米科技等。只有在综合了数个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时,这些研究方向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例如,量子信息处理综合了量子物理及计算机科学,而生物信息学则把分子生物学引入了计算机科学领域。这些交叉学科的建立不仅使得在不同领域的学科专业聚集在一起群策群力来促进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也使得在这些学科培养教育出的学生具有更宽泛的认知与就业机会。

二、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

近年来,各高校对于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讨论非常热烈,但是对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这就更表明了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更需要针对性、具体化。对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是重要和必要的。

1.研究生的本科专业选择

“考研”已成为本科生追求自我理想的一条主要方法,同时考研热也带动了学校本身良好学习氛围的创立及学校相关基础课程的巩固与精品课程的设立。同时,随着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就业时,往往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考研学生的增多又直接提高了学校应届生的就业率,也成了高等院校综合实力的一个衡量标准。

在近几年的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一般情况下,按照本科时的专业,报考的研究生专业基本上较多的学生是本专业或者是比较临近的相关专业,真正在报考时跨专业的学生仍然不是大多数。在调剂的过程中也是以本专业的学生为主,一般情况下以二级学科的专业名称进行对应的录取。但是一个二级学科下往往有不同类型的数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是不相同的,举个例子来说,在二级学科车辆工程的招生中,多以本科也为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为主,但是在研究生的复试中就会有问题出现,因为对于车辆工程二级点来说,真正在之后研究方向上是需要许多其他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的,而这些知识在本专业本科生中有些并没用学习过。因此,例如在复试中,提到有关机械电工技术等其他专业问题时,就暴露出了车辆专业学生的本科阶段在其他专业知识方面的匮乏。这样在确定研究方向后,要明确使用这些专业知识来指导自己在专业研究上的工作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再加上进校后就会有许多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位课程要学习,进入实验室之后,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补习这些所需要的知识。这就会直接导致严重的后果:首先,就是研究生在从事科研研究的时候觉得力不从心,科研难度大。其次,对于导师布置的任务压力大,培养的难度加大。最后,对自己从事的研究可能会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这些后果都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科研积极性、与导师的沟通及其最终所获得的科研成果,最终将会影响其之后的发展。

因此,采取的解决方法可以是在复试阶段前,接受调剂的时候就应该以各科专业的不同需求为前提,调剂的专业应该与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呈扇形分布,以研究方向为中心,多学科的学生辐射。这样就重点突出了交叉学科的优势,在一个二级学科下学习的学生能够涵盖多个所需专业的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能够具有较好的专业技术背景,也能够在开展研究工作时有更多的发挥空间。这样的学生相信不管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都能够有较好的发展。

2.培养计划和交叉课程的设置

在研究生入学后,首先会为其制订在校期间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包括了课程、实践等多环节,是对于学生的培养细则。培养计划一般以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为基础。专业必修课是本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不论是什么研究方向的学生都需要修这些课程,这些课程能够系统完善地将专业基础知识阐述清楚。在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交叉课程,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研究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研究方向所需要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是本专业衍生的新知识,也可以是二级学科以上一级学科所涵盖的相关专业的知识,可以包括实验、实践环节。例如,在二级学科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就可以是《材料科学基础》这样的专业课,但是在专业选修中就可以将材料连接、材料成型、模具等专业性突出的相关课程放置其中,也可将其他类别的课程,如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等专业相关的课程放置其中供学生进行选择。这些课程就属于交叉学科下的课程。

将这样的交叉课程放置于培养计划中,能够使学生的培养计划不但有专业基础课还有能够匹配不同研究方向所需要的选修课。开设交叉学科的时间最好是放置在研究生一年级下半学期或者是二年级上半学期,这个时间研究生对本专业的基本重要课程已经学习完成,印象深刻,并且快要或者刚进入实验室不久。因此,对于这些与即将从事研究工作相关的课程就能够更加注重学习与应用。并且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也认识了学校在这些研究方向的其他老师,在今后的学习或研究中出现任何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能及时有效地找到老师请教、沟通。这样看来,交叉学科的设置不但能够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上有所帮助,还能够避免导师师资队伍力量不强、学生学术氛围不够浓烈的弊端。

3.建立教师队伍的激励和竞争机制

如果能够建立起交叉学科教师队伍的激励与竞争机制就能够从根源上将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发挥出来。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按学科设置的教学组织之间,开放程度不高,学科之间存在着许多壁垒,使高校教师不愿意从事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3]。在工科院校中,由于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大,不同的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都不同。在论文撰写中使用的语言符号、方式、软件、体系等都不同,使得工科的研究人员往往都有“隔行如隔山”的感觉,不是自己研究方向的东西就不懂。以学术为职业生活的学者、专家受到一辈子所学习、所研究的学科的影响,在思维方式、行为特征方面形成了一贯的自我“模式”,也就是导师的习惯和人格,这些就是自然形成“学科壁垒”的原因。如此,教师更不愿意与涉足其他学科。

在缺少建设交叉学科教师队伍的激励和竞争机制的情况下,教师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适应新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为现在社会培养新发展所需多元化人才的需求的。因此,就强烈要求从决定培养学生质量的根源上进行改变,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先从建立交叉学科教师队伍开始。那么,对这些交叉学科教师必定需要一些激励和鼓励其竞争的机制。这些机制可以是有计划地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培训,更新知识,融入学生的课堂教学,对其教学成果进行评比,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当增加交叉学科教师的科研费用,建立交叉学科创新项目,提高研究成果产量。

4.交叉学科人才的海外联合培养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在深造时会选择出国留学,接受国外的高等教育。国外较早就认识到交叉学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了许多交叉学科,并且有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对于在国内进行深造的研究生,可以采取国内国外对口院校联合培养。例如,在国内学校学习了一些基础课程,达到一定的要求后,前往国外对口学校学习专业及研究方向相关的专业课程。那这些课程的设置就和国外院校其他学校本课程的学生一样,取得相应的学分,对等成国内学校的学分后,可以回国进行毕业设计。

这样的交叉学科人才国内海外联合培养的优点在于:(1)感受国外高等教育氛围。对于从小生活在国内的学生,出国的机会是难得的。国外的教育方法与国内存在很大的不同。在出国接受国外高等教育后,不但能锻炼出学生在学习之外的各项能力,同样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国内外教育的区别,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拓宽了自己的眼界。(2)有效地提高国内学生学习、研究的热情。对于如何选拔优秀的学生进行交叉学科人才的海外联合培养,必定是以这个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方面表现来决定的。这些表现包括了学习成绩、现阶段的研究成果等。如果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竞争与激励机制,那么为了可以接受国外院校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机会,这些待选的学生必定在学习、科研等方面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从而获得机会。这样一来充分地带动了学生们的热情。(3)提高回国后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在联合培养学生回国后,继续在学校进行毕业设计。这一过程中,在国内外不同院校进行的培养,必定为学生积累了不少与学科交叉的知识。学生会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去,证明自己在外学习期间的成绩。这也带动了其他做毕业设计的同学,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毕业班的研究积极性。考虑上述第三点所述,交叉学科人才的海外联合培养的积极影响能够贯穿整个研究生阶段。(4)国内国外相近学科交叉培养有助于改进国内交叉学科培养存在的问题。如果联合培养的学生能够突出地展示了国外联合培养的优势,那么国内院校就该去思考为何国外院校培养的学生具有这些优势的原因,与国外院校之间找差距。参照国外交叉学科设置的培养计划与交叉课程,可以尝试性地在学校中进行试点。(5)学生能够为自己的将来做出更好的判断。经过交叉学科人才海外联合培养的学生了解了国内外对于所学专业、研究方向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及最新的研究趋势,在毕业后无论选择继续深造还是就业,相信都能为学生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判断。

三、结语

交叉学科是将来学科发展与创新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对于高校来说,建立与完善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水平、综合实力以及毕业生在社会大需求下的生存状态。而现在交叉学科的发展仍在起步阶段,在我国还不是很完善,全文在交叉学科的背景下对于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几点思考,在今后仍然要加强对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来推进、加快我国交叉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琴,叶明.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6):72-73

[2]李钢,汤仲胜.我国交叉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科学学和科学技术管理,2000,21(11):45-49

[3]任露泉,刘燕,韩志武等.新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30-31

[4]伍红军,罗英姿.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几个理论问题研究[J].江苏高教,2010(2):95-96

[5]张郁.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132-133

[6]周晓芳.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本质、体系和问题[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3):5-7

[7]张必丽.研究生培养机制问题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1):19-22

[8]钱增瑾,张建宇.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4):43-44

[作者简介]

陈莹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处科员,硕士,上海:201620

王成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处副科长,硕士,上海:201620

邹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处副科长,硕士,上海:2016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