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少数民族档案人才培养的思考

对少数民族档案人才培养的思考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至今尚未编出一套高水平的民族档案学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在实施人才兴国、档案强国战略中,西部应成为少数民族档案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民族高等院校应成为民族档案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
对少数民族档案人才培养的思考_民族档案研究与学科建设

民族档案教育以培养少数民族档案专业人才为主,是我国当代档案教育培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民族档案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早期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开办的西藏档案干部专修班到如今的高校本科、研究生教育,已走过30年历程。其中,云南大学于1988年率先设立“民族档案史料学”研究方向,开设“民族档案史料学”课程,20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多层次少数民族档案专业人才,逐步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在民族档案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回望民族档案教育的发展之路,在特色化探索和实践中,我国少数民族档案人才培养虽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阻碍着少数民族档案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民族档案教育的前景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不受重视。“民族档案学”一直处在学科的边缘,既不是一个分支学科,也不是一个特色专业,只是一个研究方向,民族档案本身的特殊性使外专业人才对其知之甚少,本专业人才在入门时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从而造成学民族档案的人少,教的人更少的局面。二是教学与科研分离。即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相关课程越开越少(甚至被无端取消),存在教学与科研“两张皮”、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三是师资力量单薄。即使是有档案学硕士、博士学位点的云南大学,每年招收的民族档案方向研究生也屈指可数,最终进入教师队伍的更是寥寥无几,教师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四是教材建设滞后。至今尚未编出一套高水平的民族档案学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五是专业人才缺乏。少数民族档案人才队伍弱小,人才青黄不接,水平参差不齐,总体素质相对偏低。

在新时期我国档案专业教育的大背景下,为了加快少数民族档案人才培养的步伐,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浅见。

一、明确少数民族档案人才培养的宗旨和目标

(一)坚持以“两个服务”为宗旨

即坚持为民族地区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坚持为民族地区档案事业发展服务。在全球一体化、教育多元化的新形势下,体现民族档案学的学科特点,即跨学科交叉,坚持民族性、实践性、批判性、继承性、创新性,进一步强化自身的优势与特色,紧密围绕边疆民族地区档案事业的发展需求办学,认真定位、做好规划、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并努力实现民族与档案“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以更好地适应具有边疆民族特色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这是我们的办学特色,也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

(二)实现民族档案教育新目标

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抢抓机遇,找准定位,自觉参与,树立“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在新一轮西部开发大潮中打好少数民族档案人才培养这张牌,把民族档案教育提升到民族文化教育的高度,把民族档案教育资源转化为民族档案教育品牌,倾力打造以民族档案学位点建设和民族档案学科化建设为核心的民族档案教育品牌,推动少数民族档案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它在实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构筑少数民族档案人才培养高地

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民族地区也主要集中在西部(包括了全国5个民族自治区和所有民族自治州)。在实施人才兴国、档案强国战略中,西部应成为少数民族档案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民族高等院校应成为民族档案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要遵循民族档案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民族档案教育培训模式,努力探索少数民族档案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构筑区域性少数民族档案专业人才培养高地。

二、探索少数民族档案人才培养的方法和路径

(一)突出档案教育特色,体现人才培养特点

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一是突出民族档案教育的特色。即依据教育的思想、观念、目标、目的,立足现有基础和条件,力求使民族档案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不断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教学活动,逐渐形成一套民族档案教育理论和方法,不断提升民族档案教育水平。〔293〕二是体现人才培养的特点。既要符合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又要根据档案事业发展的需求,密切结合档案工作发展的实际,培养更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力求使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能够适应边疆民族地区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利用各种手段,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

以弘扬先进档案文化为目的,对少数民族文书档案、民族地区档案工作、民族特色档案事业以及民族档案学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动活泼的气氛。用教学方式的改革推动科研方法的创新,以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保证一流的教学质量和水平。采用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式教学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利用和讯博客“中国档案学研究”、少数民族档案数据库和教学实习基地中丰富的民族档案信息资源,为课堂讲授提供资料便利,给学生带来丰盛的“营养大餐”。

(三)开发民族文化素养类教材,拓宽学生知识面

云南大学在开设边疆历史档案学、民族档案学、地方文献学、民族史料学、民族地区信息资源管理学等特色方向选修课程的同时,还紧密围绕丽江纳西东巴文化、西双版纳傣族贝叶文化、楚雄彝族毕摩文化、大理南诏大理国文化、迪庆香格里拉文化、红河哈尼梯田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开发东巴古籍、贝叶经、彝文古文献、白族档案史料、藏文历史档案、哈尼族谱牒档案的课程与教材。此外,云南省近年来编纂出版了《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中国贝叶经全集》《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大理丛书》《哈尼族口传文化译注全集》《云南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等大型精品教学读物〔294〕,在开发民族档案文化素养类教材,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方面取得良好效果。这些特色化尝试和经验有效避免了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质化。

(四)适当延长学制,从严把控人才培养质量关

重视专硕、学硕、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适应硕、博研究生培养的规律,适当延长硕、博研究生的学制,将硕士研究生学制从现在的2年制改为3年制,将博士研究生学制从现在的3年制改为4年制(最长不超过6年),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同时,在档案学硕、博研究生课程体系中,鼓励学生在设置的必修、选修课程之外,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相关课题的研究,参加各种相关的学术报告、学术论坛、学术会议和实验、实习等隐形课程途径进一步完善课程实施〔295〕,以从严把控和有效提升现有图书情报专硕、档案学学硕和档案学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五)依托学校优势学科,找准特色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云南大学的大批师生对中国民族史史料学特别是西南民族古籍文献开展了持续不断的深入研究。在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云南大学的民族史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蓬勃发展,并积累了优良的学术传统和深厚的研究基础。依托这一明显优势,云南大学于1988年率先在中国民族史硕士、博士点设立“民族档案史料学”研究方向,招收主要从事民族档案史料研究的硕士、博士研究生。1999年在新增档案学硕士点设“民族档案史料学”研究方向,开始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2004年在新增历史文献学博士点设“民族历史档案整理与研究”研究方向,2007年在新增档案学博士点设“民族档案学”研究方向,开始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逐步建立了档案管理本科、档案学硕士(含档案学学硕和图书情报专硕)、档案学博士三级完备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1988年档案学系成立伊始,即设立了以我国著名民族史学家尤中先生、张鑫昌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民族档案教研室,2004年情报与档案学院成立后,又扩大为民族档案研究所,形成了以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为主攻方向的学术研究特色,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并逐渐形成为国内民族档案学特色化教育的重镇,使民族档案学成为中国当代档案学领域中的一个突出特色和亮点。

三、打造少数民族档案人才培养的良好平台

(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交流与合作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民族档案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水平日渐提高,但是多限于纸上谈兵,不能与实际工作接轨。因此民族档案教育要准确定位,将民族档案工作实践融入到理论学习中去,一边进行课堂讲授,一边进行实习。要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去档案部门工作,开展民族调查研究。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到民族背景知识与档案专业知识的融合,注意吸取国内外最新的教学思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296〕对民族档案研究生的培养,可以外聘一些有出色业绩的档案工作者来担任导师或亲自授课,他们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人才培养有更深刻的体会,往往起到更好的效果。

(二)优化课程体系,抓紧教材建设

在总结长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力争把“民族档案学导论”打造成校级、省级精品课程,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扩充课程资源;在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中开设民族文书、民族档案的相关课程或专题讲座,如为专门史(中国民族史)、档案学研究生开设“中国历代边疆职官制度”“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制度史”“中国民族政策发展史”“彝族古文献研究”“纳西东巴古籍研究”“北美民族档案工作述论”等课程。为档案专业本科生开设“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西南彝族历史档案”“云南民族档案简史”等选修课;围绕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编写出版一系列既有学科特点,又有创新内容的民族档案学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把教学和科研成果融入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中,融入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引智借力,创新档案干部培训模式

即树立请进来、走出去、借智借力的思维模式,引进和借助国内外智力资源,培养有潜力的档案专家,提升档案干部服务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能力。如云南省档案局充分利用中新口述历史合作项目,借鉴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开展口述档案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成功经验,在昆明联合举办“抢救保护云南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培训班”,对档案工作者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口述历史理论和方法学的培训,重点培养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档案人才。〔297〕并从全省档案部门中选派业务骨干赴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接受全面系统的口述历史与档案管理等内容的强化培训,学习口述历史采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分享新加坡在保存少数族群和民间歌谣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培养一批开展口述历史档案管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的专业技术人才,扩大和推动档案部门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298〕同时派出相关技术人员到中国传媒大学专门学习传媒资料管理知识,购置相关设备,为少数民族口述记忆采访、采集、整理工作的开展做好人才和技术准备。

(四)采取切实措施,补充和增强师资力量

目前许多教师不愿或不能开展民族档案教育工作,师资力量十分薄弱。究其原因,一是缺乏民族历史文化知识和民族档案知识,学民族的不懂档案,学档案的不懂民族;二是重科研、轻教学,不注重教、学、研三者的有机结合;三是民族档案课程被其他专业科目挤占,无法正常开设。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到民族档案教育和人才培养大计,急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变。当前应注重为高校青年教师打造民族档案教学科研的良好平台,鼓励和倡导其积极从事高层次、高水平的民族档案教育探索和研究,结合实际开展民族档案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研究生论坛和学术会议,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档案学的学术研讨活动,注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骨干的培养,加大青年教师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采取优惠政策和有力措施引进高层次人才,组建可形成梯次的学术创新团队。

(五)立足办学定位,探索特色化发展思路

以云南大学“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定位为指导,始终坚持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在民族档案教育中将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学科优势,再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力争在边疆历史档案学、民族档案学、地方文献学、民族史料学、边疆民族地区信息资源管理学等教学和科研方面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299〕深入研究民族档案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问题。即树立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教育思想,积极探索能够主动适应21世纪边疆民族地区档案事业发展和档案人才需求的民族档案专业教学改革新路子,构建民族档案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推进民族档案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形成具有推广意义和示范作用的民族档案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

(原载《档案学通讯》2015年第3期,第二作者李娅佳,第三作者郑宇)

【注释】

〔293〕陈子丹,魏容.民族档案学的构建与展望[J].兰台世界,2009(3).

〔294〕陈子丹.民族档案学专题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5-6,291-292.

〔295〕方慧惠,邵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4(4).

〔296〕车艳红.基于中外档案教育比较视野下探究我国档案教育发展路径[J].云南档案,2011(10).

〔297〕杜青.抢救保护云南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培训班在昆举办[J].云南档案,2010(8).

〔298〕曾燕.云南档案业务骨干赴新加坡学习口述历史档案管理[N].中国档案报,2011-11-14(1).

〔299〕陈子丹,魏容.民族档案学的构建与展望[J].兰台世界,200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