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国内高校实践大类招生的再思考

对国内高校实践大类招生的再思考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行大类招生就是其中一项重大的改革。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大类招生。(二)四校大类招生的启示复旦大学等四所高校在实施大类招生之前,均经过了数年的准备,明确办学目标,统一思想,调整人才的培养方案。

高校招生新趋势 ——对国内高校实践大类招生的再思考

白 玉 吴 奕

【摘 要】 目前对国内高校招生的讨论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来顺应时代的发展。实行大类招生就是其中一项重大的改革。本文在对国内几所实行大类招生的学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大类招生的几种可行性模式,提出了大类招生的最理想模式,并讨论了大类招生给高校带来的变化。

【关键词】 改革 实践 大类招生 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等学校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在高校招生方面,很多高校也开始尝试不同的招生方式,实行大类招生就是高校招生改革之一。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大类招生。本文在对国内几所实行大类招生的学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大类招生的几种可行性模式,提出了大类招生的最理想模式,并讨论了大类招生给高校带来的变化。

一、部分国内高校大类招生实践情况

(一)复旦大学等四所高校大类招生情况

2011年9月,武汉大学招生及教务部门组团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所实施大类招生的国内知名高校进行了调研。从调研的结果看,四所高校都在深化招生改革,已先后实施大类招生(详见表1)。

表1 部分高校大类招生情况简介

img1

复旦大学1994年就开始按照院系进行招生,1998年因实行网上录取而恢复按专业招生,2002年开始推行按专业招生按类培养,2005年开始按类招生,2011年招生公布的专业数为37个,目前已进一步归纳成6个大类。该校表示今后的目标是按照文史、理工、医学三类进行招生,终极目标是不分任何专业进行招生,学生进校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

上海交通大学2005年开始按照大类进行招生,目前基本上按照院系进行招生。学生进校一年后,根据个人志愿和学校有关规定,选择进入相应的专业学习。

南京大学2009年开始实行按院系招生,其着眼点在于解决基础学科各专业之间生源质量悬殊的问题。实行按院系招生后,学校的生源质量和志愿满足率有较大提高,学生的专业选择机会有所增加。

浙江大学目前是按大类招生,对外公布14个专业大类,除体育学类、美术类、艺术设计等特殊类别外,主要按7个大类招生。

(二)四校大类招生的启示

(1)复旦大学等四所高校在实施大类招生之前,均经过了数年的准备,明确办学目标,统一思想,调整人才的培养方案。在各项准备完成后才分步推进大类招生。

(2)在实施大类招生的过程中,四校采取不同方式,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例如,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成立致远学院、南京大学成立匡亚明学院和强化班、浙江大学成立竺可桢学院。

(3)四校在推行大类招生过程中都遇到过一些阻力,但是学校统一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和成才为目标,将按大类招生和培养继续推行下去。

(4)四校大类招生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是按院系招生,有的是按照学部招生,采取何种形式的大类招生是由各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这提示按大类招生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不同的高校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同一高校在不同的阶段也可以实行不同的方式。当然殊途同归,大类招生最终的目的是配合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提高生源质量。

二、按大类招生的模式分析

根据国内外高校招生实践,总结和归纳了大类招生的几种模式。

(一)模式一:不分专业招生、集中管理、不分专业培养

高考录取时,不分专业招生,而是按照文史类、理工类招生录取(艺术类专业除外)。学生进校后由学校集中管理(不分解到院系),实行全面教育。学生在校就读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学校课程设置情况自由决定修习课程。毕业前,由学生根据所修课程及学分申请相应专业毕业,学校按照各专业毕业要求进行审核,通过后颁发相应毕业文凭。

分析:

(1)能够有效避免部分考生因为担心被调剂录取至不满意专业而不报考的情况,从而有效提升生源质量。

(2)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力,并有效地降低因为在大学、专业的选择方面受到社会、家长的干预,尽可能实现自主选择。

(3)能够充分调动院系的积极性,更多关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核心工作,最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4)院系可以集中精力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不必操心学生事务性工作。

(5)对高校目前运行体制有较大冲击。例如,学生不分院系,需要有一个管理部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美国大学一般有一个一年级学生工作部门),更需要一支能够承担学生选课指导任务的导师队伍,做好对学生选课、学习的指导,避免学生盲目选课;有个别专业可能仍然很少有优秀学生选读甚至没有学生选读等。

(6)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全面修订,教学管理、毕业审核的难度加大,信息化管理手段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模式二:不分专业招生、集中管理、主修专业确认、专业准出

高考录取时,不分专业招生,学生进校后由学校集中管理,实行全面教育,学生第一年完成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在这一年时间内,各学院根据学校的时间安排,充分展示自己学院、学科在各方面的优势,以吸引学生选择就读。学生在大一下学期结束前一个月(5月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对大学、专业、自身职业性向的了解以及各专业的培养要求,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提交主修专业预申请,各院系根据专业培养要求择优选拔并公布;大二上学期开学后第三个月(11月份),学生提交主修专业确认申请,专业预选时已确认专业的学生可直接确认专业,未确认专业的学生由所报院系选拔。大二下学期结束前,允许部分学生调整主修专业;允许满足一定条件的学生主辅修或选修双学位。

模式二是模式一的一种调和方案,相比较而言,对于一些希望大类招生,但现阶段无法实现不分专业培养的高校可以采纳。

(三)模式三:不分专业招生、二年级后分专业培养

高考录取时不分专业。学生进校后,第一年由学校集中管理,实行全面教育,学生第一年完成公共基础课的学习。第一学年末,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一年来对大学、专业、自身职业性向的了解,申请就读院系及专业。各院系根据自身确定的选拔要求及学生申请情况,择优确定本院系学生。可以允许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开学第一周提出转专业申请一次。

(四)模式四:按二级学科门类(或学部)招生

高考录取时,按照学科门类招生,即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或按照学部招生。学生进校后,在学科门类或学部范围内打通培养;一年或两年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在学科门类(或学部)所含专业中选择具体专业。

如果专业设置有学科门类交叉的情况,即同一学科门类会涉及两个或多个院系、专业,院系和教务部门编制培养方案难度较大。另外,各学科门类在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需要统一协调。

(五)模式五:按院系招生

高考录取时,以院系为单位,将一个院系的所有专业整合为一个专业对外招生。学生进校后,在院系范围内打通培养,一年或两年后再确定专业。

按院系招生,有利于试行面试录取。部分招生情况不好的院系,其被动局面无法化解。

按照以人为本的角度看,模式一无疑是最佳方案,是真正以学生为本,有利于学生成才,也是人才培养理念的一种创新,目前国内尚无高校实施,但国外高校已实施多年。

三、大类招生带来的变化

(一)给人才培养理念带来重大的变化

按大类招生,不仅仅是给高校培养模式等方面带来了变化,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理念上的一种革新,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种变化。在以往的模式中,给人才培养设置了诸多的限制,如划分过细的专业设置,重复设置的课程等,走的是一种“专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导致学生走上社会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而用人单位也找不到适合的人才,最后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学生从事了与本专业不相关的职业。这样既浪费了教育资源,也没有达到高等教育的目的。而实施大类招生,是一种“通才”的培养模式,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学习期间就有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能更快地适应社会。所以说大类招生是对人才培养理念的一次大变革。

(二)给本科教学带来的变化

随着更多的学校实行大类招生,使得本科教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实行大类招生有利于高校分级教学的开展,即在学分制的环境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注重学科间的融合,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专业特色的形成。较以往的专业划分过细的教学模式来说,新的教学方案更加适应新社会形势的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人才。

(三)给高校教学管理带来的变化

以往的高校教学管理缺乏灵活性和选择性,对学生有种种的限制。在按大类招生的环境下,需要高校实行灵活额度教学管理制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即有弹性的学制、弹性的课程选择、弹性的教学内容等。

(四)给日常管理带来的变化

实行大类招生,即在本科学习的前一个阶段是不分专业的,那么会给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变化。学生在校的前一个阶段需要学校统一管理,需要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较以往分学院、分专业的管理模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部分院系集中管理,势必需要更加有序的管理制度。

大类招生,已经有许多高校在积极的探讨和实践,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按大类招生是高校招生改革的一个趋势,涉及学校方方面面的变化,所以高校在实施大类招生时,应从自身的情况出发,因校制宜,探索符合学校自身的改革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志仁.本科教育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的思考[J].教育情报参考,2002(6).

[2]黄兆信.大类招生——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趋势[J].中国高等教育,2004(2).

[3]李秀娟.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

[4]吕慈仙.高等学校按学科大类招生的现状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5]段莹莹.浅析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J].高招研究,2010(4).

[6]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2011年调研报告.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