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新课改的一些困惑和思考

高中新课改的一些困惑和思考

时间:2022-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中新课改的一些困惑和思考黄雁2008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开始在我省实施。首先,面对新课改,我们确实有一些困惑:1.课时减少,授课内容增多。以前高中3年的语文内容,在新课标中压缩为5个必修模块,每个模块编为一册。尤其是每个“模块”都要大量超支时间,把这些超支的时间加起来,将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是否真正地进入新课改,这确实是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高中新课改的一些困惑和思考

黄雁

2008年,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开始在我省实施。时至今日,已有两个年头,那么,现在的语文课该怎么上呢?如何上得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呢?这些一直是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去探讨的问题。

首先,面对新课改,我们确实有一些困惑:

1.课时减少,授课内容增多。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这套高中语文教材分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以前高中3年的语文内容,在新课标中压缩为5个必修模块,每个模块编为一册。另外,还有作为必修教科书的配套教材——选修教科书。且不说选修课要花大量的课时,也不说其他科目挤占的课时,按要求语文必修教材的内容应在一个半学年完成,这样,全面铺开的课改大大压缩了语文必修课的课时,这无疑加大了广大教师的教学难度。尤其是每个“模块”(包括必修和选修)都要大量超支时间,把这些超支的时间加起来,将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这超支的时间到哪里要去?能向课外要吗?

2.新课标与教师有距离。新课程实施以来,经常听到有关“课程标准过于理想化”的评论,现在反思起来,原因可能主要在于部分课程标准的理论陈述远离了我们教师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理论陈述不十分清晰,需要大量的“解读”。课程标准与教师有一定的距离。一旦这种距离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课程标准的有效指导作用就丧失殆尽了。

高中语文教师,就全国而言,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学历不合格者(未达到大学本科)还为数甚多。即使达到规定学历者,也不可能在语文课标涉及的各个专门领域都有较高的造诣。因此,能胜任语文课标所要求的高中语文教学的将是极少数,而不能胜任的则是绝大多数。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课标的要求不就落空了吗?

3.新课标与学生有距离。虽说学生通过小学、初中9年的语文学习,打下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但这些基础还非常薄弱,远远没有达到能够独立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要求。除了极少数的学生之外,绝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学生),初中毕业,还很难大方流利地运用口头语言来表情达意,还很难文从字顺地运用书面语言来叙事状物,还需要在高中阶段继续培养其最基本的语文能力。面对这样的现实,语文课标一味地拔高要求,除了让人望而生畏之外,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另外,语文课标也脱离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语文课标中多处可见“利用多媒体”、“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用电脑进行文稿编辑”等要求,这固然合乎时尚,但不妨具体调查一下,除了城市的部分学校和家庭外,广大城乡的学校和家庭,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学校,具备这样的条件吗?要知道,在当前高考体制下,学生要学习的科目还很多,各科的课业还很重。即使学生有这样的条件,他们又有多少时间去做呢?

4.新课改与基础教育有距离。高中教育,应该还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学段,高中语文教育仍属基础教育范畴,并非专业教育。语文课标不仅以必修课的形式对“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以选修课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专门领域,都要有相当的造诣。在这些专门领域,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相关知识,阅读大量(或相当艰深)的作品,还要有相当的评价能力和创作能力。这样的要求,即使是专门研习语言文学的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也嫌太高了,也是不可能办到的,何况是对还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学生呢?显然,语文课标忽视了高中语文的根本属性——基础性,竟然以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加于高中语文,这是高中语文无力承担也不应当承担的。

甚至于“基础知识”这一概念在高中新课标中被取消,这大致是着眼于“知识”与“人”的关系的缘故吧,也就是说,人不应该成为知识的附属,而应该强化知识对于人的更完善的意义。不用“基础知识”这个概念不要紧,但不等于取缔了基础的知识,不等于将一些在“精英们”掌握得十分牢固也并不以为艰深的知识,对青少年学生也不给予系列化、意义化了解。然而,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少知识成了人类发展的基石。

面对轰轰烈烈开展的高中语文新课改,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在此,我想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加强学习,让我们教师更快地接近新课标

我们教师离新课标有多远?是否真正地进入新课改,这确实是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完成新课改的教学任务。这促使我们教师既要刻苦自学,也要积极参加各种新课改的培训,开拓视野,增加学养,与时俱进。

其次,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最终取决于实施者——教师。语文新课标所确立的新理念及开放性育人目标,自然要求语文教师不但持续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努力更新自己的人格结构,以崭新的眼光、襟怀和气度去实施教学,去评价学生,并且通过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程氛围来释放学生的生命潜能,升华其人格品位。

再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现代健康人格的表率,实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一古训。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和谐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调准,而这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修炼出不同凡响的理想的精神、赤子无暇的情感态度、超越功利的道德品格,忍辱负重的创业品质和珍视差异的开放气质,从而成为矗立在学生面前的人格碑。

二、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跟上课改的步伐

以前,教师只知道“让我教什么(教材)”,而不知道“我应该教到什么程度”,因此,教师只能围绕着教材转,主要工作就是怎样把专家编的教材所规定的内容教完,或者说怎样让学生学会教材中的内容。专业自主权既没办法体现,也没办法保障,导致教师越当越不知道怎样当,越教越不知道怎样教。由于不清楚学生学到什么程度,教师往往习惯于“熟能生巧”,主要靠重复训练,由于训得过多、练得过多,其结果也有可能是“熟能生厌”、“熟能生烦”。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将自己变成了一个全新的角色,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成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传递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关心学生终身发展的长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法式,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学会自学和人文自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居高临下,教学的氛围应该是民主和谐的。

新课改要求我们转变观念,也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否则,我们必定会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

我想,可以尝试采用“问题教学法”。“问题”来源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情况,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也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学生发问,可以在课前布置自学内容,督促学生提问,并先由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再通过引导、提示和讲述,使学生获得知识。

针对某一个学习的主题,我们可采取“专题报告教学法”。大家知道,教育要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得”,也要重视学生在课外的“习得”,有效地指导学生将课内所学与课外自习融为一体,培养他们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

当然,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也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促进教学的和谐有效地发展。这些教学法既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系统的知识,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拒绝语文教学的功利倾向

语文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都清楚,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传统,尤其是以应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要培养高中生探究能力的新要求就有着很大的反差。“不考就不教不学”的功利主义导致学生少读文学经典,甚至不读经典。要贯彻语文新课改关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理念,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就必须拒绝教学的功利倾向。功利性倾向是基础教育的痼疾。《中国青年报》曾就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在上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4.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升学或“谋求理想的职业和社会地位”;15.4%的学生认为是“期望在自己喜欢的专业上有所成就”。可见,学生功利性学习观占主导。只要略作反思,我们不能不承认,这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与我们从事的基础教育体制密切相关。

四、改变评价模式,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今天,人的理念还是粘贴在僵死的教条上,生命的道理还是依附在“两考”的分数上,教师的快乐还是遥控在升学的方格里。

目前的语文教学评价仍然在“甄别和选拔功能”的羊肠小道上艰行,就是那些“示范性学校”也没有跳出这个圈子。怎么办呢?首先是要改变评价的理念。突出整体综合评价,避免完全的量化和客观化,反对试题标准化、测验随意化;加强形成性评价,将成长记录和终结评定结合;重视定性评价,将学习的历经和定量的评价参互分析,按照比例定论;强化评价主体的全面性,教师、学生、家长、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多角度参与。其次,制订可操作的“语文学习评价”策略。要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要设置评价工具,要搜索学生情况进行评价,要制订发展计划。再次,语文考试也应该让试题多角度映射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状况。比如,注重试题的开放多元创新,讲究试题的生活滋味和新鲜有趣等等。不然,新课标永远离我们很远。

当今时代,“人为至本”的观念全球化。人的发展成为不容置疑的共同探究的问题,成为全民追求个性追求的注脚。新课改大概就是这种追求的产物。教育精英们依据人类发展的思想推行新课改,应该说符合时代需求!但也不能不说,新课标居高临下,有些不清民情,实施起来显出了一些距离。

但是,不管怎样,语文教学必须改革(虽然有一些困惑)。激活、张扬新课程理念,建设生活、生命、生态的高中语文新学科,是这个时期的一个主题。语文是一个人文教育课程,我们广大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语文教学。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学更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谱写语文教学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