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政治教学的思考_新课改的探索与发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政治教学的思考_新课改的探索与发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初中政治教学的思考_新课改的探索与发新课程改革中初中政治教学的思考舒 畅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新课程标准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在继承和发扬旧课程标准强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特征之外,增强了“人文性”。

课程改革中初中政治教学的思考_新课改的探索与发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舒 畅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在这个背景下,有关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再一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相继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虽然这些评价标准的表述方式和指标体系各有不同,但我们可以感受到新课程理念给初中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带来的诸多变化。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充分运用业已比较成熟的评价方式来为教学评价服务,而且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运用以下具体的评价方式,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与教师发展的目的。

新课标带来的新亮点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课程改革,就是为了达到发展的目的。作为新时期的政治教师,怎样应对课改的浪潮,才能在课改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呢?要想明白这些问题,我们就应该先来了解一下新的课程标准的特点,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课标继承和发扬了旧课标的优点,在诸多方面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闪现出许多新亮点。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www.guayunfan.com)

增强了人文性。在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政治课的政治性,忽视了政治课的“人文性”,政治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政治的感觉,使初中政治课教学缺少了人情味,远离初中生的生活,严重地影响了初中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在继承和发扬旧课程标准强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特征之外,增强了“人文性”。强调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学生在鲜活的中学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使之成为一门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青少年时期正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做人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紧紧围绕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品德问题进行教育。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初中学生的品德教育明显不够,对初中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也较为薄弱,为了改变初中学生品德教育薄弱的状况,新课程标准根据初中学牛思想品德形成的需要,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

高度重视实用性。著名的教育家贝克曾指出,尽管各国,各民族乃至个人具有多种价值内容,但是人类“学会过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人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学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取得效果的一条“红线”。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心理健康,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思想品德课教学才会因此而变得“有用”和“有效”。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整合作用。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政治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突出表现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及由此引发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处理及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新课改主旋律下的不和谐音

新课改对初中政治在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等方面做了详尽规定,呈现出重素质教育、重学生发展、重时代特征、重行动实践四个方面的特点,为政治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新课改也解决了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但是,在新旧教学模式交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新课改的不良现象?那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不良现象呢,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呢?从开始新课程培训到现在,我们逐步走进了新课程。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相比,是一大跨越。以这一新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笔者作为在政治教学第一线的政治教师就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教学浅谈自己的看法。政治课需进行教学改革,政治教师角色需转变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与不断更新的关系。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书本上原有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在以书本知识为主要载体的基础上,把国内外形势、党的方针政策、一些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等充实到书本知识中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给学生输入新的知识,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具有新鲜感、时代感。这样既吸引了学生,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能增强教学效果。其次,要处理好教学内容盼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关系。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它还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的重要责任。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不失时机地将思想性与知识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寓思想性于知识性之中。这样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既不乏味,又不拘泥于课本,真正收到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效果。

政治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应该尊重学生,诱导学生内在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座位交流、小组间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再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新课程中,师生关系已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甚至每一次和学生目光的对视来实现交流。

师生互动实质是在课堂上协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有效地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完成学生知识的构建。探讨在实际政治课堂教学中这种结合的具体方式,以指导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在范围上本课题研究的是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它属于教育艺术的创新研究,它只研究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内的教学过程,是45分钟课堂教学内教学方式的运用,师生互动的过程,研究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体的交流、沟通和融合的有效性,研究在作用及意义上本课题以政治教学课堂互动方式与效果为内容,研究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用什么方式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其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政治知识本身就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现它的语言、文字则是抽象简单的。学生所学教材,只是由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内容想清楚。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作为中学生的学习,让他们的学习丰富起来,必须从实际中去体会,否则学生只围着文字符号转,会越来越枯燥,甚至厌学。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探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探究性学习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为通过各种“实践”培养能力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玩中学”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扭转过去那种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领会和学习政治课所倡导的做人道理。教师可以把所教内容拟成小课题,让学生去借助网络或书报收集组织材料、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可以放心地让学生去研究教材、发现问题、组织授课。

运用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课程改革的春风,荡涤了思想政治课堂上陈旧、僵硬的教学模式,给这块古老的思想教育阵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辛勤耕耘的广大教师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尝试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已为广大教师接受。现在的中学政治教学课堂一改以往“教师满堂灌,学生昏昏然;教师一言堂,学生不开腔;教师累够呛,学生不买账。”的尴尬、沉寂局面,代之以轻松、愉悦的课堂活动环境,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发展。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探究,情景剧小品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政治课教学实效。但是,我们也应该冷静地看到,有些教师过分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表面热闹氛围,只顾“摆花架子”,忽视了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使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从而导致课堂实践活动与知识教学出现“两张皮”的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政治课教学实效,而教师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去“备学生”,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认识转化为信念并不是靠行为的频繁重复完成的……认识,只有在行为方面能给孩子带来正义感,能使他激动,能使他心灵上产生欢乐感和兴奋,并能振作的情况,才能转化为信息……因此,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只有播种在这片土壤上,种子才会萌发出幼芽来。”“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现在许多教师备课往往是照抄参考书的多,深入钻研教材的少;遇到问题到网上寻求解决方法的多,深入学生找到切实解决问题的教育方法少;下载现成的资料堆积如山,真正变成学生能接受的知识少,这些都是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的。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而充满情感的教育,首先必须对学生充满热情,而且要将这种热情渗透到学生的情感世界,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与忧愁,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很好的沟通,学生才能对老师有信任感,才能将心里话讲给老师听,双方才能在心与心的碰撞中产生情与情的交融,才能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

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要上好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要“备好学生的心灵”,这是上好初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前提,那么教师如何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呢?

用爱叩开学生紧锁的心门,世界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字是“爱”。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在生活中给予学生无私的关爱,学生会用敏锐的感觉接收,将之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并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在我们的教室里,看上去坐着的是学生站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却恰恰是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隐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初闻此话,觉得实在有些尖刻,但仔细想来,却是很形象的,耐人寻味的。每个早晨和中午,学生会的同学都会在校门口执勤,对入校的老师问好鞠躬,很多老师却视而不见,径直入校:校园内有些学生,尤其是新生,常会见老师问好,但不少老师只是点头而过,或是不理不睬。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是老师,“师道尊严”使我们形成了错误的言行习惯。其实,在人格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倘若一个成年人向熟人或向领导先打招呼,而对方视而不见,主动打招呼者心里会很不是滋味,下一次再也不想打招呼了,这是人的一种本能需求,是尊严,是文明社会的最低要求。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同样有人格尊严,他们更加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更加想求得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想求得师生之间的尊重关爱。如果我们能亲切的回学生一句“你好”,能够放低我们的姿态,走进学生中间,平视他们的眼睛,尊重他们的选择,也许我们就能听到他们的心声,走进他们的心灵,理解他们的想法了。

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转型阶段,一方面是个性逐步趋于成熟,另一方面是思想逐步变得复杂。然而由于生活阅历所限,伴随这种成熟与复杂的则是对生活的现实主义。再加之他们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父母心中的太阳和月亮,很少有挫折的经历,由于这类学生缺乏困苦的磨砺,意志力的锻炼,稍遇困难就退缩,更承受不起教师的批评,有点挫折便难过不安。碰到一些困难挫折而引起心理失衡,产生悲观、烦恼、焦虑、孤独等消极情绪。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的火焰在燃烧,炽热的情感在升华。总之,心灵的创伤只能用心灵来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有用精神的甘露来涤荡。教师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爱、尊重以及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教师的一片真诚之心,在情感上觉得教师可亲可敬,才能真正在师生间架起心灵的桥梁。以平等和尊重走进学生的心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教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为新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新课程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教师必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并运用其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创设情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提出“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采取不同的手段,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丰富学生对思想品德的感受,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并产生学好思想品德的愿望。

角色扮演:是一种行动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设身处地地扮演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不属于自己的角色。扮演者可以尝试或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以期扩展生活经验,促进行为的适应性。角色扮演的目标在于对一般性的问题能引导出富于变通和有效解决的办法。

故事启发法:这是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任务的要求,将教材内容编制成相应的故事,采用“故事+哲理”的方式,对学生“晓之以理”的方法。

诗歌朗诵法:这是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选编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诗歌,使学生通过诗歌朗诵的形式,受到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的熏染,从而陶冶其情感,培养其高尚情操的一种思想品德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的启动为全面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契机,许多教师看来,新课程改革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两码事,一个是关于学校教材或课程改革的,与智育关系密切;一个是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与心育有关,二者风马牛不相及,没有任何关联。其实不然。心理健康教育不但伴随着新课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新课程的一个支点。

新课程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培养身心健康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只有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或避免对他们心理的各种不利影响,才能培养出爱国爱人民、具有责任感的学生。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做到自尊、自信、自律、积极主动、乐观向上,具有克服困难、应付挫折的勇气;具有公平竞争意识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如:初一《思想品德》上册主要是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学会调节情绪,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这些正是新课程标准包含的内容。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新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识自我:培养高尚情操: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坚强意志,加强品格修养,培养高尚情操,不断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客观评价自己: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一个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培养良好个性品质:成功的个性品质是多种优秀个性品质的综合,培养积极的自我期待,有计划有步步骤地进行自我调节,主动吸收环境中的积极影响。

交往与合作,正确对待亲子关系:知道生活中自己与父母之间可能产生烦恼、困惑,正确认识“逆反”心理,学会有效地与父母进行交流、沟通;建立良好同伴关系: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消极作用,以开放的心态与同学、朋友交往;正确对待异性交往: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扩大交往范围,用理智控制情感,保持一定的人际距离;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适应初中学习环境:了解与小学学习生活的差别,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避免学习环境不适应症;提高生活适应能力:正确认识初中阶段成长环境的变化,培养基本的生存能力,提高生活适应和自我管理能力;拒绝不良诱惑:把握自己的好奇心理,正确对待外界的不良诱惑,学会自我保护,对社会上的各种影响有自治力和判断力,锻炼坚强的意志力;培养亲社会行为:正确认识亲社会行为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对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能进行初步分析,对社会现象保持平静心态;寻求社会支持:面对困境、逆境,善于寻求社会的帮助和支持,正视现实,学会正确使用心理防御机制;做好升学职业选择准备:正确对待升学考试,克服考试焦虑;战胜自卑,做好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教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为新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宽容和诚信走进学生的心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犯错误更是不可避免,塞缪尔·斯迈尔德说:“与其说是人们的错误使其堕落,不如说是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导致他们堕落。”如何让他们在痛苦中总结经验,在教训中增长智慧,老师对错误的处理至关重要。爱迪生母亲的宽容使这个世界多了位发明家,同样,为师者的宽容也会使学生感受一份真爱与抚慰。当我们想了解学生时,还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对此我曾有深刻感触。初三(3)班有几位打篮球很好的同学,我讲课时总喜欢说话,几次提醒都改不了。于是,我把话题巧妙地转到“遵守规则”上来,说:“××同学,听说你们的篮球打得很好,你们一定非常遵守篮球规则,老师相信你们在课堂上也会遵守规则的,是吧?”我微笑着看着他们,当时他们几个互望了一眼,马上转望着我,眼中满是坚定和感激,那一刻我明白,我走进了这个学生的心灵。宽容,尤其对一些问题学生的宽容,能够让我们更多地赢取他们的信任。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大度是一种长者的风范,智者的修养。

另外,走进学生的心灵,还要讲究:“诚信”。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要做到,遵守承诺。老师随意的一句承诺,在学生心中,却有无比的重量,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诚信,得到学生的信任,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以真诚地理解走进学生的心灵,初中生的心理是很脆弱的,需要平等、尊重、理解、赏识的甘露来滋润,教师若以坦诚、磊落的胸怀去理解学生,与学生共同体会他们成长中的喜怒哀乐,能够帮助学生找回失去的信心,增强生活的勇气,强化他们自强、自爱的信念。

当学生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帮助后,学生也会用理解和宽容的心回报教师,他们会从心底接受老师的教育,并对老师所教学科产生知识的渴望,提高学习积极性。在充满理解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感受到每天的日子都是新的,都是快乐的,甚至他们会觉得,遇到这样的教师是一种幸运。

以语言和行动走进学生的心灵,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位老禅师,一天晚上,在院里散步,发现有人不守寺规,翻出去游玩,因为墙角有一把椅子。老禅师想了想,把椅子搬开,自己蹲在原处等小和尚回寺,不久,果然有人翻墙而入,在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脊背跳进院子,落地时,小和尚发现刚才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顿时,目瞪口呆。而老禅师语重心长地说:“夜深了,快点加件袈裟吧。”从此再也没有人翻墙出去玩了。没有厉声的训斥,没有激烈的行为,没有苦口婆心的说教。心灵却受到洗涤和感化,我想这就是教育的语言和行动所产生的力量。

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这样说:“老师为什么总是和我们对着干?”而老师们想破头也弄不明白:“我都是为他们好,可他们为什么就是不听?”这一对矛盾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跟老师的言语和行动有关,每个学生都想成为一个好学生,每个老师也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一个好学生,我们的心里是真诚的,如果我们能够采取适当的语言和行动,那么师生之间就能够彼此打开心扉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接受教师,教师才能悄悄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的体会的是:不是孩子难教了,而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方式、手段等没有跟上这个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礼记》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育是一堆细节,是一项精细的工作。面对个性不同的学生,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的确要费一番心思。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心地塑造每一个稚嫩的生命,那么,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

思想政治课有较多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具,则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或旋律回响,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或影片放映,强化学生的记忆,进而逐步将学生激发出来的情感导入对思想政治课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之中,使深奥的原理经久不忘。运用情感进行教学,教师必须有真情实感。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述,可以使师生的情感融通,产生很强的艺术感染效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教师在陈述充满激情事件时要情绪饱满,慷慨陈词,以达到渲染气氛、煽动学生情感的效果;而在讲述充满真情故事时,则要语气轻缓,和风细雨般把真情渗入学生心中,使他们为之动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一言堂,教师成了主体,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果差。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创造自由欢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扩展课堂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讲《我国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时,我让学生联系学校周边的环境讨论我们将如何治理和维护我们学校的环境?同学们的讨论非常激烈,指出了如乱丢垃圾、乱吐口香胶、随地吐痰、使用一次性餐具、垃圾没有分类回收、不节约用水等不良现象。对此,同学们做了认真的调查和测评。同学们纷纷制订了自己如何保护环境的计划和打算,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还写了许多环保小论文。同学们在讨论中认识到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必要性,得出结论: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环保的支柱。同学们要自觉承担起环保的责任和义务,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环保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落实环保行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创造了自由欢快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贵有疑,大疑大进,小疑小进。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因此,老师要利用并保护好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打破传统的教师观,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这个主体,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毫无顾虑地提出问题。

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对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毫无价值,老师也不要轻易否定,而应给予必要的引导,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如提倡先思后问,鼓励学生不耻下问、一题多问等,老师做恰当适时的点拨,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掘出来。

引导学生自己解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能独立回答的,老师决不能代替,回答不出的可给予必要的启发,可以采用同学间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同学之间更易引起共鸣。解疑使学生有了合作探究、相互学习的机会,合作探究教会了学生的协调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培养了团队精神。相互学习使其进取精神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教师在必要时,作以点评,归纳或总结。

马克思曾经说过:“创新思想就像一颗种子,它是人的生命进发出的最鲜活的、最灵活的火花,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种子,而是在于启迪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得种子发芽、成长。”马克思的这段话,体现着创新教育的思想。随着新教材的推行,我们应该改变教育理念,改进教法,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引导教材方面的问题。政治课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政性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在新课程中新的教材的远不能适应新情况的变化,从而形成理论和实际脱节。教材的滞后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何上好时事政治课

认真做好学情分析

目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的多元化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颠覆我们用无数烈士用鲜血换来的美好的社会主义政权的贼心也一直不死,我们的周边有少数国家也成为一些所谓大国的走狗,一直狐假虎威的在和我们挑衅,其实都是纸老虎,对周边和我们国家安全有密切关系的举动或是政治变化我们作为政治教师的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和正确的分析,因为我们肩负着对下一代青少年的思想引导的重任,我们怎么去分析发生的事件,带有什么主观感情色彩都会去引导学生都讲会影响青少年的思想倾向,下面我谈谈我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如何用时事政治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的。

初中生有一种特点,就是这个年龄的青少年思想跳跃很大还不是很成熟,可塑性很强,想那个方向引导可能就会向那个方向发展,所以政治教师的任务也就显得格外重要,要想让今天的初中生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成为一个爱国的人,成为一个坚强的中国人我们就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他们的爱国热情,现在的中学生都是90后的,对那段艰苦的创业史很模糊甚至是完全不了解,对现在的国际政治更是不感兴趣,更谈不上是分析了。

我认为在初中政治课堂上运用好时事政治的基础是要让同学们了解中国的发展史,了解中国的背景,在去结合现在国际的事件去分析总结。让学生去了解中国的背景,只要了解中国的屈辱史、抗争史、奋斗史,不用占用很多的时间,在去分析中国现在的国情和世界的政治经济地位,我们政治教师所讲的每件事都要和我们的党中央的精神保持高度的一致,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党是什么性质的党,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只有我们的党可以解放全中国,只有我们的党才可以保持我们国家的社会的安定团结,这都是我们在讲时事政治前的思想导向和准备,让学生先产生一种对敌愤怒的情绪,对我们能生活在这样的一种社会里感到安全和幸福,对自己将来肩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重任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骄傲感的时候,让爱更爱让恨更恨的时候我们不失时机的引入时事政治的话题。

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

时事政治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我们怎么把握住原则和分寸是很关键的,选材要有针对性。选择时事案例的材料不是盲目的。我认为在选材方面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能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国内外大事;是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有紧密联系的大事;是按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应该掌握和理解的国内外大事。按照这几点去选择时事材料,可以做到既精练又准确。

首先,我们做政治教师的要有崇高的政治觉悟,要和我们的党中央的精神保持高度的一致,坚决拥护中央的政策方针路线,这样才能把时事政治影响和作用发挥出来。

其次,我们做政治教师的还应该在讲解时事政治的案例的时候要带有民族感情色彩本着爱国、爱人民的原则,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情况,选择具有典型的材料作为例子,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另外,在教学中运用时事政治的案例还有助于中考的需要。中考时候的政治学科绝不是单纯理论性单纯知识性的考试,它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重大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能在试卷中体现,因此,只有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强化时事教育,准确的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才能取得理想成绩。

第三,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运用邓小平理论对时事材料进行分析的示范作用,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行为和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国内外形势和现实生活中重大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运用时事进行教学,联系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现象,思考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问题,澄清在形势和政策等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有利于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社会责任感。

第五,可以克服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弥补教材部分内容落后于实际的不足。

时事政治课的课堂技巧

时事形势的内容非常广泛,包罗万象,上至党代会、中央全会和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两会开会,下至某地出了一个先进模范人物;既有国内的政治经济要闻,也有国际上全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不但有和平氛围中的各国元首、政府首脑的互访,而且也有局部战争中的隆隆炮声。这么多的内容,如何选择?是否是随意盲目的?这显然是不恰当的。我认为在选择时事形势进行教学时不是罗列堆砌,也不是盲目收集,要注意典型性和代表性。在运用时事材料时要在选材、内容、形式、时间、要求等方面下工夫。

选材要有针对性。选择时事形式的材料不是盲目的,什么都可以选的。我认为在选材方面要考虑以下四方面:一是能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国内外大事;二是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有紧密联系的大事;三是按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应该掌握和理解的国内外大事;四是还要考虑学生创造对某一国内外大事的兴趣。按照这几点去选择时事材料,可以做到既精练又准确。

形式要多样性。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时事教育,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积极参与,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是教师讲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事先要求学生就某一专题收集材料,然后在讨论会上各抒己见,再由教师归纳正确观点;还可以布置学生看报纸听新闻广播,出时事墙报和板报。有条件的学校曾安排学生收集资料,出时事专刊。

时间要讲求经常性。时事形势有着新闻性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时事教育要抓住时间的特点,不能等到时过境迁再去进行。每当有重大时事政治事件发生,就应及时对学生进行通报,而且还要时用时新,这就是经常性的基本要求。

内容考虑知识性。思想政治课也是一门科学,运用时事教育是要考虑科学性知识性。例如在讲解西部开发时,不仅向学生解释了西部地区的概况,还向学生介绍了开发西部的意义及重大前景,使学生由表及里,不仅掌握浅显的知识,而且向纵深发展。

要求提倡行为性。再教学中进行时事教育的目的在于不仅使学生懂得中国和世界上发生了哪些大事,而且还在于使他们了解时政大事的同时,懂得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立场。能用科学理论分析各种社会政治现象,并力求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去说话,去分析,去做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知”与“行”的统一。

总之,在教学中运用时事教育,选材方面应从盲目性向针对性转变,形式方面要从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时间方面要从突击性向经常性转变,内容方面要从肤浅性向知识性转变,要求方面要从观点性向行为性转变。

新课改带来政治课教学的新思路

教师对新课改理解问题。教师对新课改纲要和课程指标理解得不够透彻,有些老师关于课改的目的是什么,还不太清楚,关于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改革,心中没底。许多老师片面的理解新课改,认为新课改就是少讲,多练;有的为了追求少讲,一节课完全放给学生,导致学生盲目的学习;有的认为新课改就是让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讨论。把一节有机联系的课变成了讨论课。学生看似讨论热烈,但一节课下来还是什么都还不知,收获很少。

教师教学方式问题。政治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是,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更好地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常常讲得口干舌燥,学生接受的东西却很少,课堂上能吸引学生的兴奋点少,常常是一个问题反复强调很多次,但做题时仍是有大部分学生出错。课前,备课主要是备“书”——吃透教材,变教材内容为讲述内容。课堂上教师根据已经制定好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按部就班地单向传递知识,学生配合教师活动,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如何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来学习政治,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效率,是摆在政治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的措施,树立新的课程观,加强对政治新课改实施的认识。理念是实践的先导,也是新课改的灵魂。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生长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间接地影响未来教育的性质与发展。因此我们应当不断的加强对教学观念的学习理解,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我觉得可以通过不断的写教学后记、案例分析、观摩他人的教学成果、交流与探讨、与学生进行反馈教学等方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要考虑教学的效率并以此作为课改的支点,这样才会使改革有新思路、新视角。

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看教师,作为初中政治教师,应不断提高素养,在实施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为迎接课程改革的各种挑战,初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知识素质。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就要求教师:

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作为政治老师不能满足于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有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勇于反思。将每一节课的心得体会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有经验有教训和不足,甚至每节课的精彩之处也都记录在案,不断地完善自己,完善自己的课程。

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和人格,尤其尊重孩子的观点,对于孩子与众不同的观点,我们要仔细分析,适当的予以鼓励表扬,政治的某些观点应该是开放性的,所以在某些答案方面允许各抒己见,不能硬性统一。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每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经过多年的经历得出,学生得到表扬鼓励越多,越有利于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发挥,越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当然,这并不排除批评帮助,但即使要批评学生,也要考虑学生个性特点,讲究方式方法。总之还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时,凡是答得好的,不管个人或集体,都当场给予肯定和表扬;如果只答对了一半,也应先赞扬几句,然后再讲存在的问题;如果完全不懂,也不要当面批评,叫他们再认真想一想,每次测验和考试后,在班上表扬多名考得好的学生,考得不好的学生不要在课堂上批评,只是在适当的时候,找个别学生交谈,指出答卷存在的问题。总之,凡是学生在学习政治课中有好的地方,都要给予表扬鼓励。

注重精讲精练。课堂上,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就会使学生厌烦。教师要学会精讲,学生可以理解的东西不要多讲,学生能自己明白的问题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甚至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适当的练习对学生来说是必要的。但如果练习不当,也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同样要讲究“精”字,要相信学生,对放手学生,防止滥做习题,也不宜搞一些偏、难、怪题,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理论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为了适应社会要求,政治教学一定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与时俱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只有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学生主动发展,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思想品德课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内在动力,体现在行为实践过程中,落实在行动上。在讲七年级思想品德“走进青春”这一内容时,我鼓励学生做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情感丰富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一个人只有情感丰富,才会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热情的关注,才会用心地去体会和思考生活。接着教师讲述了初三年级一班学生贾某两次骨折而无钱医治之事。同学们听后深表同情,并提出“我们应该帮助这位同学”。这时,同学们建议班委组织一次捐款活动,大家捐的钱虽然一到数十元不等,但体现了真挚的友谊和真诚的爱心。

在学习八年级《爱在屋檐下》这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两项作业:一是请家长讲述一件孩子童年的趣事。二是为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如给父母捶捶背等。然后通过自评、小组互评、老师和家长评定等方式对学生的行为实践进行评价。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真正提高了实践能力,达到了育人的效果。

在学生行为践行的评价过程中,家长参与到教学评价过程中,能够随时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促使家长更加积极地与学校、教师合作,更多地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上来,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中考政治实行开卷考试

初中政治,历来作为中考的必考科目实行闭卷考试,并纳入学生的升学成绩。为什么要实行开卷考试?为什么要在中考前提前考试?初中政治科目在升学成绩中占有多大的比例?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初中政治课教学。然而,在以考试为价值取向和社会导向的中国,对初中政治开卷考试的错误认识正是初中政治课教学的最大障碍。

实行开卷考试并非“走过场”,开卷考试没有忽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政治课是对青少年学生普及政治常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中学德育的重要载体。但在现实生活中,以实用的考试为导向的中学教学往往使政治课教学变得苍白无力,成为“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可有可无的“豆芽科目”。实行开卷考试,无疑加剧了忽视政治课的错误趋势。很多人认为开卷考试是“走过场”,学不学都可以“过关”。由于监考和阅卷的不严格也导致了不良风气的迅速蔓延。十多年的政治课教学生涯,我一直认为政治课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政治课教学的三重境界:一是变深奥玄妙为通俗易懂。这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政治课教师要过的第一关。政治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通俗的生活哲理,千万不要把政治看得高深莫测。二是变枯燥无味为生动形象。政治课要用生活中生动的例子教育学生,要多用影像资料感染学生,这是一种生动的艺术,是政治课教师要虚心修炼的教学功底。三是变可有可无为无可替代。实行闭卷考试也好,实行开卷考试也罢,都不会成为影响政治课教学的最终因素。学生喜不喜欢政治课,家长重不重视政治课,还是要看政治教师自己的教学如何。有没有让学生真正感动并佩服你的教学。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实行开卷考试并非“无所谓”,开卷考试对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开卷考试政策而来的是初中中考政策的变化。政治科乃毕业会考科目而非中考科目,其成绩实行等级制,和历史、生物、地理一样,占20分计入升学成绩,且在中考前提前考试。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各种说法。在减负盛行的时候,“可有可无”的政治课必然成为减负的内容之一。成都市曾经出台了11条减负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考试成为减负首先要“遏制”的内容。处于核心地位的主科都不能“频繁考试”,“豆芽科”政治实行开卷考试也就成为必然。学生似乎对开卷考试也变得“无所谓”。在学生的眼中,“翻书都不会”是不可能的。但几年的实践证明“翻书都不会”的学生大有人在。其实,开卷考试对学生的要求并不低,只是考察的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而已。开卷考试才是真正的能力考试、素质测试。开卷考试,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更高,对教师以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每一个有危机意识的政治老师面对开卷考试都不会“无所谓”,而是更加深入地研究教学,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以适应开卷考试的需要。

实行开卷考试并非“乱弹琴”,开卷考试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最新理念。开卷考试能否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开卷考试是不是几个头脑发热不懂教育的领导在作秀?事实上实行开卷考试和新课程理念是不谋而合的。一是从新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来看,强调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尤其是实践性,强调“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开卷考试正好能体现这些特点;二是从课程评价的角度看,符合新课程的评价标准。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同时强调,“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开卷考试无疑正体现了这种开放的、多元的评价理念。三是新课程标准在教学方面的建议,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这与开卷考试的要求并不矛盾,而是更彻底地体现了开卷考试对学生的要求。

初中政治毕业考试实行开卷考试已是大势所趋,在短期内似乎没有改变的可能。面对当前的教育形势和社会环境,我们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行为,积极适应初中政治开卷考试下的教学改革需要。积极推进初中政治开卷考试下的教学改革有很多事情要做,作为教学一线的政治老师,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是至关重要的。

更新教育观念,做新课程改革的勇敢实践者和开卷考试的积极拥护者。观念决定行动,观念上的正确与否往往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面对开卷考试下的众说纷纭和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政治老师必须保持头脑上的绝对清醒。要努力克服抱怨的情绪、消极懈怠的情绪,要改变无所谓的态度。积极行动起来,积极应对面临的改革形势。一要树立开放的课程观。新课程标准极具人文关怀地注意到各地、各校、各班的差异和地方、学校及教师对于课程资源创造性的发挥,立足于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形成了现代的课程编制理论。在课程价值取向上,要变单为升学服务的课程观为兼顾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课程观。二要树立主体性的学生观。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政治课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所谓主体性的学生观,即是指教师从学生所处的学习主体地位出发,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三要树立多元的教学观。由于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性质、内容、目标、评价体系都强调教师创设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学,教师与学生形成互动、和谐的学习共同体。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主导角色——教师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有益课程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特别是活动教学,在此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互助合作、自由表达彼此分享经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观念,共同体验过程,建构知识、共同成长。四要树立发展性的评价观。所谓发展性的评价观是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评价理念。这就要求改变以往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试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

认真研究教材,合理地取舍教材,充分发掘教材的教育意义。政治课教学,受教材的局限性很大。在全国,初中政治课教材有许多版本。一线教师似乎对这些版本都不满意。由于实行开卷考试,教学来自毕业考核的压力并不算大,初中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上有很大的自由空间。我对现在的政治课教材,一直抱着“批判的态度”进行认真研究,舍弃那些“学生不讲都懂的内容”、“不能自圆其说的内容”。我比较注重对教材内容的知识性、逻辑性和教育性的挖掘和整理。我希望教给学生知识,同时教会学生真正做人的道理。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政治课与社会热点、焦点的结合。与其他学科相比,政治课的思想性、时代性、开放性特别突出。在开卷考试背景下,联系实际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尽量联系时事,多给学生讲最近发生的案例,用生活中的例子教育学生。为此,我还创造性地开设了两个课前训练项目。一个叫“时事报道”,请学生搜集最近的新闻讲给大家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另一个叫“开心一刻”。学生在课前讲开心的事情给大家听,可以是脑筋急转弯,或者讲笑话、哲理故事等。学生兴趣很高,也开发了学生的心智。这些训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十分有益。

倡导自主学习,以讲学稿为载体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近年,随着洋思经验、杜郎口模式的火爆,教学模式的研究十分热门。绩效工资的实施和教学规范系列文件的出台,对义务教育阶段靠增加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成绩的方式提出了种种限制。学校提出以讲学稿为载体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其实这是对传统教学的极大挑战。政治课教学,本来就反对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在对近年的初中开卷考试的研究中,我发现学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书写极差,表达等必备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十分欠缺;二是答题不规范,逻辑混乱的现象普遍存在;三是分析、概括、迁移等能力差,学生对灵活的开放性题目往往无从下笔;四是缺乏生活和社会经验,对结合时事的论述题目无话可说,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这些问题也反映了我们平时传统教学的缺陷。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教师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说教者转变为促进者,由传统的“授业者”转变为研究者。学生要从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在学习中体验,在互动中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树立多元评价观念,正确对待初中政治开卷考试。无论学生、家长,还是政治课老师,都无法摆脱考试评价的影响。作为政治老师,要深入领会开卷考试的意义,树立多元评价观念。一方面,日常的教学不要过多地受考试的影响,要坚持自己的教学风格,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深入贯彻新课程开放教学、多元评价的观念。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开卷考试,尤其是九年级政治教学中要加强对开卷考试学生学法的指导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开卷考试照样体现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

初中政治中考开卷考试对广大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政治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中努力探索,就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和实践成果。

由于这些评价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使得学习过程具有明确的目标,能够促进学习者的自律学习,有利于维持学习者终身学习的动力。教师通过评价活动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并根据这些信息确定今后的教学方向。教师为学生创造出一种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也参与到了评估和决策过程中,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这就致使教师的教学风格发生了改变,教师之间由以前的彼此分享教学材料,改变为更看重教学方法的交流。我的体会是:不是孩子难教了,而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方式、手段等没有跟上这个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礼记》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育是一堆细节,是一项精细的工作。面对个性不同的学生,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的确要费一番心思。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心地塑造每一个稚嫩的生命,那么,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