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新闻文本的表现事态的要素

现代新闻文本的表现事态的要素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代新闻文本中,表现事态的要素是那些构成事实的具体的、感性的材料,主要有背景材料、故事的情节和事实的细节。西方新闻学认为背景就是对新闻事件作出的解释。新闻文本的主旨,就是要把这一系列的变动事态信息传达出来。

二、表现事态的要素

在新闻文本中,何事、如何、为何这三个事态要素具体支撑起整个新闻事实,使新闻事实筋骨血肉完备,真实而鲜活。这三个要素都不能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是具体的、感性的表现。在现代新闻文本中,表现事态的要素是那些构成事实的具体的、感性的材料,主要有背景材料、故事的情节和事实的细节。

1.背景——新闻事实真实、全面的相关要素

新闻文本中的背景是与新闻人物及事实形成有机联系的一定环境与历史条件的相关要素,是新闻真实和全面的有力支撑。它重在回答“为何”(Why)的问题,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文本中新闻的内容和价值。

西方新闻学认为背景就是对新闻事件作出的解释。而“解释”不是概念的阐释,不是对事实的评判议论,而是用相关的历史、环境等事实去诠释、证明新闻事实,“解释”本身就是事实,所以新闻背景又称之为“事实背景”。

新闻背景材料在不同的新闻文本中有不同的作用,总的来看,有三个方面: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事实的价值和新闻意义。例如《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

5分钟前,一列银灰色的地铁列车,在仅距地面2.8米的地下,首次穿过世界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

这是首都向它的共和国母亲50大寿献上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

为此,承担西单、天安门、王府井等首都心脏地段地铁施工设计重担的铁道部隧道工程局、铁道部第十六工程局和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的建设者们苦苦奋斗了10个春秋。参加世界建筑师大会的各国专家参观后曾惊叹“中国又创造了一个奇迹”。

这段地铁通车是“首都向它的共和国母亲50大寿献上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建设者们苦苦奋斗了10个春秋”,“各国专家参观后曾惊叹‘中国又创造了一个奇迹’”。新闻事件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如果文本仅仅只是通车的事实,是不可能体现出来的,读者会感到疑惑,甚至怀疑。为了读者全面了解事实,帮助读者理解事实,文本用了一半的篇幅,补充有关的背景材料:

30年前的国庆节,北京建成了从苹果园到北京站全长23.6公里的地铁一号线,结束了中国无地铁的历史。

15年前的国庆节前夕,北京又开通运营了16.1公里的地铁第二期环线。

早在5年前,北京地铁的年客运量就已突破5亿,而现在,平均每天乘坐地铁的旅客已达140万。

北京地铁虽然在当今世界43个国家117个有地铁的城市中,开通年代和运营里程均排在30位以后,但却创下了满载率和单车运营公里两项“世界之最”。

投资75.7亿元人民币的地铁“复八线”的今日开通,使北京地铁的通车里程由原来的41.6公里增加到55.1公里,超过了香港的43.2公里,成为中国六个城市地铁之最。同时也使中国城市地铁的总里程逼近150公里。

目前,中国除北京、天津、香港、台北、上海、广州已开通地铁外,青岛、南京、重庆、深圳、高雄等城市也正在计划建设地铁。

自1863年伦敦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到136年后的今天,全世界的地铁长度已接近600公里。[18]

通过跨时空的比较,披露了中国与世界地铁发展历程中若干未必为人们所熟知的信息。这些背景材料信息量大,内容丰厚、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对突出新闻的主题、表达新闻事实的意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新闻学中,有人按新闻背景的内容把背景分为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等,有人按新闻背景材料在文本中对新闻事实的作用关系,把背景分为对比性背景、说明性背景和注释性背景等。

2.情节——新闻事实发展、变化的动态要素

新闻文本传播的是“事”。事是什么?它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人和物在一定环境中发生的变动表现形态。“台湾发生6级地震”,这是一个事态信息,它包含着一系列的变动元素:在何时发生什么?发生的情景是怎么样的?发展如何?是什么样的结果?等等。新闻文本的主旨,就是要把这一系列的变动事态信息传达出来。变动的事态是由发生、发展和结局构成的,这个事实发展、变化的过程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故事情节,是新闻事实的动态要素。

以往我们总觉得故事情节是文学作品的事,比新闻无关,因而我们的新闻只重视事的静态形式,而不重视事的动态表现,其结果导致新闻是有事而不明其事。在西方新闻界,人们很早就注重新闻的故事性,以此来讲清事实的来龙去脉,增强新闻的感染力,达到最佳传播效果。近些年,我国的新闻也从静态的事实信息中走出来,开始注重新闻的故事,新闻故事的情节了。

其实,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各种各样的事件,本身就包含着人与事或事中人的故事。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加工,形成情节曲折的小说、电影电视故事等。而新闻侧重于及时地、适时地传播关于事实发生的信息,虽然它不会去进行移接、夸大等再创造和加工,但它仍然要再现自然的生活流程,展示事实的发展线索,提示人物的心路历程。这一切都毫无疑问地是在记录着新闻故事。

情节是故事里发生的事,是整个故事的骨干。一个新闻事实有着自己的情节,即使是一个简短的新闻报道也包含的新闻故事情节。譬如《布什当场纠正错误赢得掌声》:

合众国际社路易斯威尔1988年9月7日电 副总统乔治·布什今天在美国军团发表讲话时闹出大笑话,他当着1000名退伍军人的面宣称“今天是珍珠港事件纪念日”,令全场哗然。

因为日本偷袭珍珠港是47年的12月7日,离现在还差整整3个月。布什开始未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继续讲了几分钟。后来喧哗声越来越大,布什才发觉自己闹了笑话。他说:“我说是9月7日吗?对不起,应该是1941年12月7日。”全场对他的话报以热烈的掌声。

故事情节是:布什讲话出错——全场哗然——没发现自己错而接着讲——喧哗声越大——发觉错误纠正——全场为之鼓掌。新闻的故事情节与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是有区别的: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为了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可以对故事的情节进行合理虚构、移接、夸大等再创造;新闻故事则不能,它是客观事实发展过程的再现。当然,是故事,是故事情节,新闻故事情节也熔铸了作者对情节的艺术处理,如设置悬念、改变次序等,成为作者赋予新闻文本一定美感效应的新闻事实表现形式。

在新闻文本中,新闻事实的概述就是新闻故事的情节梗概,它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要素。以往的消息类报道,重知识不重感知,新闻文本对事实的情节勾勒出来后并不展开。现代新闻重知识也重感知,因而文本中重视故事情节的展开叙事,注重情节的安排,增强新闻文本的欣赏性和感染力。而广播、报刊通讯、特写,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等新闻文本,情节、情节的魅力更是可以与文学作品相媲美的重要元素。本书在后面的章节还有涉及,这里不展开阐述。

3.细节——新闻事实鲜明、生动的形象要素

新闻的事是新闻事实的心脏,故事情节是骨骼,那么细节就是新闻事实的血肉。没有血肉的身躯是干瘪的,没有细节的事实是枯燥乏味的。因而,细节是新闻事实具体而生动的形象要素,是增强新闻事实的可信性和新闻文本的可读性的重要元素。

所谓细节,是指事实中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细节在表现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有助于增强事实的鲜明性和生动性,增强文本的形象性和艺术性。

打开辞典或有关资料,人们在揭示细节和细节描写时总是把它们界定在文学作品之中,其实细节和细节描写并不是文学的专利,新闻报道也可以用,而且原本一直就在用。1926年4月27日北京《晨报》报道《邵振青昨早被枪毙,〈京报〉已启封》,写邵振青(号飘萍)被执行枪决时就这样写道:

邵穿长夹袍,青马褂。汽车行抵刑场,由警队扶之下车,走至监刑官案前报名,邵向监刑官狂笑数声,往南行数步,由行刑者用马枪向脑后射击,砰然一响,邵应声倒地,弹由右眼穿出,即时毙命。

这段文字中,邵飘萍的服饰、神态、动作,一系列细节表现出慷慨就义的形象和大义凛然的气概。

细节是故事情节、人物和环境的具体构成的典型要素,因此细节的范围很广,它主要包括:

●肖像细节,人物肖像特征、特点。

●语言细节,人物的某一典型语言行为。

●行动细节,人物的富有个性化的动作、行为。

●服饰细节,人物的衣着特征。

●表情变化细节,人物表情的变化过程。

●心理活动细节,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

●过程细节描写,某一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场景构成细节,故事发生的场景构成。

在新闻文本中,这些细节在不同的体裁文本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如消息文本的语言细节,现场报道中的场景构成细节,通讯、专题中的过程细节等等。而人物的动态细节,包括行为动作细节、心理活动和语言细节,是新闻文本表现人物形象的血肉筋脉中重要的、常用的要素,各类新闻文本都会用到。如消息报道《谭德定见儿子被电击死仍坚持接车》,主体这样写道:

2月5日13时50分左右,正在当班的扳道员谭德定听说变压器旁有个小孩被电击倒了,心里一怔:儿子正在那玩,莫不是他?……他用电话向值班员请了5分钟假,急跑到离扳道房约20米远的变压器旁一看,正是自己的儿子躺在地上。老谭以最快的速度,跑回扳道调度,想继续请假抢救儿子。这时值班员已经发布了62次特快列车进路命令。谭德定强忍悲痛,手拿信号旗,主动向2号扳道房要还道后,又按规定,站在扳道房外立岗接车。62次列车安全通过了,党总支书记、站长和准备预班的人员眼见这一动人场面,止不住热泪盈眶。[19]

不足250个字,把谭德定的事迹写得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作者没有议论,没有赞美之辞,只是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和描写了人物的心理,人物在矛盾中的行为动作细节。“谭德定强忍悲痛,手拿信号旗,主动向2号扳道房要还道后,又按规定,站在扳道房外立岗接车。”读者读到这里,一个让人同情其不幸、又敬佩其精神的人物就矗立在眼前,那样真切,那样传神。这就是动态细节的魅力。

新闻文本的细节必须是真实的,准确的,是可以经得起反复阅读和核实的,任何一个不准确的细节,都有可能影响到整篇文章的可信度。所以新闻文本的细节不是想象或虚构的,而是情节现场的还原。

【注释】

[1]《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解放军报》1980年5月22日。

[2]〔美国〕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展江主编,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3]原文见刘保全、彭朝丞:《消息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4]〔荷〕托依恩·A.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5]关于主题提炼问题,可参读胡志平著:《新闻写作创新智慧》,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6]《新闻智慧:一个新闻人的手记·清江清》,第19页。

[7]参见杨保军:《新闻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6~323页。

[8]关于“新闻的‘粒子’结构”的观点,请参见刘建明:《新闻学前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引自胥亚主编:《新闻名作三百篇》,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载2006年6月14日《人民日报》。

[11]参见郭光华《新闻报道:哪些信息是必要的?》,www.lianhuamedia.com,2004年12月17日。

[12]参见郭光华《新闻报道:哪些信息是必要的?》,www.lianhuamedia.com,2004年12月17日。

[13]见郭光华:《新闻报道:哪些信息是必要的?》。

[14]见郭光华:《新闻报道:哪些信息是必要的?》。

[15]新华社2000年3月24日电文。

[16]原文载1998年3月30日《大众日报》。

[17]原文载1988年11月12日《河北日报》。

[18]原文载1999年9月29日《人民铁道》报。

[19]原文载1983年2月22日《铁路工人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