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意义表现的原则
新闻文本的意义,贯穿在整个文本的叙事之中,无论是内蕴,还是直言,都会在文本中以一定的形态表现。而且其意义表现有新闻的特点,有新闻文本表意的原则。
1.主题鲜明性原则
无论写什么样的文章,都必须有鲜明的主题。新闻也不例外,也必须遵守主题鲜明的原则。
主题是文章的魂。关于主题,在我国的语文分析中,有“主题”和“主题思想”这两个概念。通常情况下,主题与主题思想没有实质的差异,都指文本中最重要的信息、主旨和要点。但做具体分析时,主题思想要比主题深刻一些,它还包括文本内容体现出来的社会价值意义。人们在讨论文学作品时,往往是立足于主题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又称为中心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核心内容,也是作者自始至终要说明的问题。主题思想具有统领全文的作用,它把作品中的全部人物、事件或场面、景物都有机地串联起来,说明一个共同的问题。如鲁迅的小说《故乡》,通过“我”回故乡的一段经历,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可悲隔膜,突出了农村凋敝、农民破产的惨痛现实,热烈期望下一代能过上亲密友爱的幸福生活。
新闻以报道事实为出发点,并不一定像文学作品那样去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构成一个“思想”。因此,新闻文本的主题,是关于新闻事实的主要信息内容以及传播的价值意义表现。它有两个层次:一是新闻消息类文本重在把发生的事实告诉受众,其主题是传者要传播的主要信息内容和传播的目的,也就是能给受众什么,或者受众能得到什么——某种知识、开心一笑等等。另一个层面是通讯、特稿、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等深度报道,传者还要通过一个或几个新近发生的事实说什么问题,传播什么样的思想。如曾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文的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通过对抢救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事迹,表现了我国人民友爱互助的革命精神和“一人有难,万人相助;一处困难,八方支援”的共产主义风格,歌颂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如前面我们举到的《向劳模鞠一躬》,通过董振东的事迹,要告诉受众:铁路的安全是董振东这样的职工无私的奉献换来的,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值得表彰和敬重的劳动者。这一层次的新闻文本主题,和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是相同的,而且往往比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表现得更鲜明突出。
主题的鲜明性原则是针对新闻文本而言的,“只有当主题,直接或间接地,以文本的各个句子即事件或情节表达命题的形式得以实现的时候,主题才成为主题。”[4]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有人认为新闻存在着“主题先行”的情况。魏巍在谈《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体会时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主题,是我很久以来就在脑子里翻腾的一个主题。”对此,著名记者艾丰在谈到新闻主题提炼时特别强调:“请注意,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主题,在采访之前他已经在脑子里形成了。”[5]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的新闻界存在由于某种需要的“命题新闻”,带着观点去找事“填空”;二是新闻传者的积累形成传播价值取向,因此而产生某个敏感的新闻传播观念。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既成的新闻文本主题,仅仅是一个“传播价值取向”,真正的主题是与事实的碰撞才形成的,如果没有事实,就不会有新闻,就不会有新闻文本,当然就不会有作品主题。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并不是主题先行的,而是他一次又一次深入采访,不断认识,不断提炼事实的结果。之前,他在军队干的时间长,对士兵有感情,觉得士兵可爱;到朝鲜后,感情更加深了一层,更觉得士兵很可爱;当深入采访了解后,才发现了“最可爱的人”的本质,从而形成了新闻的传播价值取向(用作者的话说,是“我一定要表现它”)。最后,《谁是最可爱的人》完成,文本中三个典型事例传播的士兵的最可爱之处才是作品的主题思想,而这一主题思想是对“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最深刻、最生动的诠释。
毫无疑问,新闻文本的主题是对新闻事实概括和提炼的结果。主题越鲜明,越突出,新闻传播理念越能实现,传播效果也就越好。
2.事和理统一性原则
新闻文本是传者对现实事实的认识反映结果,是一个认知过程的体现,也是认知实现的过程。认知过程与实现过程的关系,在新闻文本中表现为事与理结合的关系。文本要让事实说话,用事实表达意义,就要遵守事与理统一的原则。
在新闻文本的意义生成过程中,当新闻传播理念与现实发生的事实结合时,传者的主体意识必须与客观存在的事实相统一。此时传者的主观作用只在于对客观存在的事实的认知和把握,努力发现和发掘传播理念与客观事实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此为基点形成要传播的新闻事实。从新闻意义生成的角度看,传者在把现实发生的事实转化为新闻事实的过程中,也就是在新闻形成文本之前,就实现了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如《清江清的启示》,在采访中传者的传播理念与清江水的“清绝”形成了完美的统一:“清江的清水打破了我对中国河流的悲观,使我在为绝大多数河流哭泣或扼腕叹息后,还有面对河流喜形于色的机会。应该感谢两岸所有为这一清水流淌而作出贡献的人们。”[6]
认知与实现的统一,事和理表意的统一,主要是新闻写作技艺和新闻语言运用问题,涉及的面很宽,如怎么选择能体现新闻观点的事实材料,如何安排好文章结构以便更好地突出主题思想,怎么样让新闻语言准确表意,怎么样让语言活起来从而增强表达效果,等等。这些是新闻写作学和新闻语言学重点要研究的问题,这里不多讨论。
3.宏微观一致性原则
新闻文本的主题是新闻传播理念的核心,它对整个文本的构成起着统率作用。但另一方面,它是一个宏观面,需要靠一个个微观来支持。宏观体现于文本的整体,微观呈现于文本的局部。这样,新闻文本的意义就是一个有层次性的整体。例如范敬宜1982年的获奖作品《两家子公社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
本报讯 3月3日、4日,记者夜宿康平县两家子公社秘书办公室,发现从就寝到次日早晨,没有来过一次电话,也没有一个社员来报案、告状或要钱要粮,公社干部睡得安安稳稳。
据当过六年秘书的公社干部赵富权说,前几年情况大不一样,经常刚刚睡下,电话铃又响了,不是下通知指示,就是追生产进度。冬天只好把电话机搬到枕头旁边。随着领导作风转变,上面这种电话指挥工作和搞形式主义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一年前,两家子还是全县最穷的公社之一,一年到头,生产队干部和社员来公社要农贷和救济粮、救济款的踏破门坎,往往天不亮就有人来堵公社党委书记的被窝。现在已见不到这种情景了。去年他们实行了包干到户责任制,全社人均收入由历年67元增加到165元,有的老“三靠”队达到四五百元。社员生活好转了,不但不再向国家伸手,由于“穷泡、穷靠、穷打、穷闹”造成的民事纠纷和家庭纠纷也越来越少。
4日深夜,记者步出敞开的公社大门,遥望沐浴在银白色月光下的远近村庄,显得分外安宁,不禁遐想联翩,成诗一首:
劫后灾痕何处寻?
月光如水照新村,
只因仓廪渐丰实,
半夜不闻犬吠声。
文本通过两家子公社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反映了农村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百姓生活好了,社会也安定祥和了。文本的整体意义是通过各部分的意义有机组合而成的:
标题——新闻事实信息,包含两个方面: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
导语——破题,把标题的两方面事态具体化:没有一次电话,也没有一个社员上门,公社干部睡得安安稳稳。表达出新闻理念,蕴涵社会安定祥和的主题意义。
主体——对导语提出的事实信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说明,分别用事实对比阐明了“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的原因。第二自然段解证事态一,原来上面“电话指挥工作和搞形式主义”,现在“干部作风转变”社会生产、生活踏实了,真实了。第三自然段解证事态二,原来“穷靠”、“穷闹”,干部不安宁,社会不安定,现在生活好转了。
结尾——深化理念:“只因仓廪渐丰实,半夜不闻犬吠声。”
文本的整体与局部之间是语义合化关系:
这是一个用具体事实说明理念的过程,也是对新闻主题进行的必然性逻辑阐释证明。整体与局部之间因果联系,局部与局部之间同一表达目的,保持了传播思想的一致性,很好地实现了文本的主题,实现了新闻理念的有效传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