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求职信息的内容和收集的介绍

求职信息的内容和收集的介绍

时间:2022-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求职形势与行业信息即有关国家总的求职形势,行业发展战略、动向和趋势的信息。从微观角度来看,求职信息的内容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十二个方面。求职信息属于社会状况信息,这一属性表现在求职信息联系着人们的活动,并且与很多部门及个人相关联。求职信息反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求职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求职信息的内容和收集

(一)求职信息概述

1.求职信息的内容

宏观角度而言,求职信息包括政策法规信息、求职形势与行业信息、用人单位信息、择业求职指导信息等,其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政策法规信息

即有关求职的方针、政策、法律等信息。政府是对社会进行统一管理的权力机构,任何组织、个人都必须服从政府依据法律和法规对整个社会的统一管理。如果能了解政策、遵循政策、利用政策提供的条件,那么就能使个人顺利求职;反之,如果政策不明或与之违背,将妨碍个人的顺利求职。可见,毕业生求职工作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活动,在操作中涉及户政部门、档案管理及城市管理等部门。为了毕业生的合理使用,为了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为了保证毕业生求职工作的有序进行,每年国家都要根据当年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整制定一系列政策,对求职工作中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规定;各个地区求职管理部门也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相应地制定一些导向性政策和相应的操作规程;各高校结合本校毕业生工作的实际,也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与细则。因此,毕业生在面向社会求职择业时,首先要收集了解当年国家、省、市等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具体政策规定并按规定办事。目前,我国人才市场机制正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毕业生应了解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求职促进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求职暂行规定》,等等。

(2)求职形势与行业信息

即有关国家总的求职形势,行业发展战略、动向和趋势的信息。国家总的劳动求职形势是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的求职形势,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大学生在求职时,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地经济社会状况的影响,比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政府机构的精简等政策给行业和求职带来的不同影响。对此,毕业生应有清晰的认识,并学会审时度势,选择恰当的择业方向,把握求职机会。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各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毕业生应特别关注近几年来地区间、行业间的人才需求状况,减少盲目性,避免把择业的注意力集中到那些对人才需求已经饱和的地区和行业部门;同时还要关注当年求职趋势的预测,把握行业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求职期望值。

(3)用人单位信息

即具体的用人单位的情况。如果说政策法规信息、求职形势和行业信息对毕业生来说是基础信息,为其求职方向的确定、求职期望值的调整起到宏观指导作用,那么用人单位信息则对求职起着直接性的作用。在毕业生选择用人单位时,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错误:对用人单位情况不了解,择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盯着“关系”单位,企图靠“关系”得到提拔和重用;只图单位名称好听,盲目拍板,等等。这些都是片面的,要避免这些误区,关键在于掌握用人单位的信息。这就要求毕业生不仅在招聘广告和求职信息中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求职机会,而且还应在初步确定了自己想应聘的求职或岗位后,对该招聘单位及应聘岗位工作要求有所了解。对招聘信息掌握得越多,求职选择的机会就越多;对招聘单位多一点了解,求职的成功希望就会多一点;掌握和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量越大,判断准确率就越高。这里以调查企业的信息为例,给大家提供一个提纲,以供参考:企业是否得到工商部门认可;企业有没有濒临倒闭的风险;企业的规模、占地面积、固定资产总额、职工人数、人均收入等;企业的主导产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生产总量与销售总额;企业领导人的学历与人品;企业内是否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晋升的机会;现企业职工对企业的评价;企业效益是呈增长趋势,还是下降趋势;企业的社会知名度;企业的福利、工资、津贴、住房、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活设施等;工作的劳动强度;工作环境,包括设备条件、安全保护、污染等。

(4)择业指导信息

即具有普遍的择业指导理论、方法、技巧,以及求职指导专家或机构就当前择业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发表的评论、咨询和建议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对毕业生准确把握求职形势,掌握择业技巧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从微观角度来看,求职信息的内容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十二个方面。

1)用人单位的准确全称。

2)用人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国有、集体、股份制、民营、私营、乡镇、外资、合资等。

3)用人单位的隶属关系:要清楚其上级主管部门(指人事管理权限),中央部委单位要清楚主管部委的情况(人事档案管理关系)。

4)用人单位的详细地址、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

5)地址、邮编、电子信箱、网址等。

6)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职位、人数、工作岗位、职责范围。

7)用人单位对需求人才的素质条件及具体要求:学历、思想素质、专业技能、外语水平、计算机操作能力及身体健康状况等。

8)用人单位的发展历史、成长过程及发展前景:规模效益、注册资产、员工人数、占地面积、主要产品品牌、用户、市场占有率、行业排行榜。

9)用人单位的薪酬福利体系:工资、奖金、职务津贴、福利保险、医疗、住房以及相应的劳动纪律

10)用人单位的领导管理体系:人才战略、用人理念、组织机构、升迁发展机会。

11)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文化生活氛围。

12)用人单位所在地区对接收外地生源毕业生的条件、要求及程序。

2.求职信息的特征

求职信息是指择业者事先不知道,经过加工整理,能被择业者接受并对其选择所从事的职业或职位有一定价值的消息、资料和情报。求职信息作为一种实用信息,具有信息的一般特点,如可识别、存储、转换、加工、传递、共享、处理等,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基本特征。

(1)社会性

信息按其基本属性可分为自然状况信息和社会状况信息。求职信息属于社会状况信息,这一属性表现在求职信息联系着人们的活动,并且与很多部门及个人相关联。企事业单位用它来寻找人才,求职者用它来谋求工作岗位。求职信息反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求职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时效性

求职信息的时效性是指求职信息从信源(如政府、企事业单位)发出,到信宿(主要是求职者)接收、利用的时间间隔期及其效率。与其他信息一样,求职信息具有很强的时间效应,一定的信息只有在一定时期或一定阶段有效,这个时期或阶段一旦过去,其效用就会减弱,甚至消失。例如,用人单位在发布招聘信息后,事先得知此信息的应聘者自然会捷足先登,在用人单位招聘结束后,此信息也就失去了使用价值。可见,信息具有鲜明的时间效应,只能在及时利用的情况下,才会有理想的使用价值。

(3)动态性

求职信息是一种动态的信息,它并不是求职过程中固定的指标,而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政治、宏观经济形势、地区行业需求的发展、企事业单位阶段发展战略变化的影响。比如,有的专业可能在入学时非常热门,社会上这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但过三五年以后就可能供过于求了。因此,求职信息总是随着人才的供需矛盾而波动。

(4)共享性

某一求职信息可以同时为众多的求职者和相关的组织机构了解或使用。目前,大多数著名的或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单位,在网络或通过电话、传真向全社会及具有某一专业的高校,同时发布求职信息。因此,求职信息的共享性要求毕业生一旦获得信息就必须快速作出反应。毕竟竞争对手并不局限于周围的同学,还有其他人。

(5)效用性

求职信息的效用性就是它的价值性,如果高校毕业生根据求职信息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岗位,既满足了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使用人单位招聘到了合适的人才,取得了社会效益,这就是求职信息的正效应;当然,若求职信息不准确,甚至是伪信息,或是毕业生对求职信息认识不够深入,则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负效应。

3.求职信息的分类

求职信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种类。根据求职信息包含的内容不同,可以将求职信息分为求职形势信息、社会需求信息、用人单位信息等;从信息语言的角度来分,可以将求职信息分为口头信息、书面信息、媒体信息等。

(二)求职信息的收集

1.求职信息收集的原则

(1)准确性原则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力戒主观臆断,不人为地夸大缩小、拔高贬低,要有喜报喜、有忧报忧,信息的时间、事例、数量、单位应当力求准确。在收集的过程中,要做到边收集、边识别,排除不真实或不准确的信息;还要防止由于主观上对某些信息的偏爱,使某些信息融进主观色彩,造成信息失真。

(2)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是信息收集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信息工作人员根据本机构的性质、任务和服务对象确定信息收集的范围和重点。由于信息工作具有很强的服务性,其目的在于为领导决策服务,因此,收集信息时,必须首先明确服务对象及其所需信息的用途,然后有针对性地收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无用信息膨胀和信息污染,才能避免有用信息堵塞、中断、短缺,从而有的放矢地收集有价值的信息。

(3)系统性原则

这是信息收集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要注重信息收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系统性原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事物的内外变化将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状态,都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既有连贯性也有系统性;另一方面,领导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只有在不同的决策阶段连续完整地收集信息,才能满足决策者对信息的需求,实现科学决策的目的。

(4)计划性原则

求职信息的收集既要重点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适当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广辟信息来源,增加收集渠道,又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既要考虑信息内容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既要考虑信息收集的广泛性,又要善于收集关键问题的信息。这些关系的合理处理,就要求我们事前必须有周密的思考和全面的计划安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从哪些方面着手,到什么程度结束,这些都是决定求职信息收集本身效率高低的关键问题。因此,求职信息的收集必须要有计划地进行,做到有的放矢,才可能事半功倍。

(5)主动性原则

我们所处的环境,时刻都在生成大量的信息,求职信息亦是如此。信息的交流既有正式渠道,也有非正式渠道。求职者只有积极主动地去收集,才能把有价值的求职信息捕捉到手,也才能使整个求职择业过程更加主动。这就要求毕业生,一方面要熟悉求职信息的来源、范围、特点,并善于利用各种收集信息的手段与方法,做到会找、会搜;另一方面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经常关心留意,做到勤搜、广集。那种持守株待兔和坐享其成态度的人,都是不可能获得全面、准确、有用的求职信息的。

(6)及时性原则

求职信息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毕业生求职信息的收集一定要快速及时。信息价值的大小,与对它的收集、传递、使用是否及时直接相关。如能及时收集,就可能起到较大的作用;如果延误时机,就可能降低,甚至失去其使用价值。因此,只有尽可能快地掌握求职信息,及时出击,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尽快、及时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当一条用人信息成为众所周知的消息时,其竞争就会变得十分激烈,到那时,求职难度无疑会增大。

2.求职信息收集的途径

求职信息的来源很多,求职者获得求职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主管部门和求职指导机构

1)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求职指导机构。为了适应毕业生求职制度改革的需要,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多数都成立了毕业生求职指导机构。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制定所辖区域的毕业生求职政策,交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供求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各种咨询和服务。每年这些机构都要通过各种形式为毕业生提供各种可靠的求职信息,促进毕业生就业。因此,毕业生要高度关注从国家或地方的有关决议、决定和各种人才流动政策、规划规定等文件中获取求职信息,这类信息具有较强的宏观指导作用。

2)学校求职主管部门。学校的毕业生求职指导中心和各院系的相应机构作为毕业生求职的重要中介机构,与中央有关部委和各省市的毕业生求职主管部门及有关用人单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国家有关的求职政策规定、地方的有关政策、各地举办“双选”活动的信息、有关用人单位介绍材料及需求信息等,一般都能及时掌握。它们所提供的求职信息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明显的优势。从学校获得的求职信息可信度高,其针对性强,准确性、可靠性都较高,因而学校求职主管部门是毕业生收集求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2)社会实践与实习

毕业生在校期间都要进行毕业实习,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是大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锻炼与体验人生以及参加工作预演的途径,也是大学生收集求职信息、推销自我的机会。通过与社会的接触,加强了与有关单位的联系,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在此期间直接掌握的求职信息也往往是最真实的,如果两厢情愿,那是再好不过的机遇了。

(3)大众传播媒介

毕业生求职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近年来引起了新闻界的普遍重视,有关求职的政策、热门话题的讲座、招聘广告等常有登载报道。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是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形式活泼多样、信息传递量大,是获取求职信息的快捷通道。可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了解市场动态,并获取用人信息资料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有:《中国大学生求职》杂志、《毕业生求职指导报》、各地的人才市场报、《劳动力市场报》等报纸杂志;各地电视信息大都设有人才招聘或求职专栏;专门的求职网站每年举办的网络招聘会等。

(4)社会关系

通过亲戚、朋友、邻居、师长、校友及其他熟人等社会关系也可以获取求职信息。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人际网络也是获得求职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信息的发出和接收者都是人,信息自始至终都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但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一样,有亲疏远近之分,彼此之间的信息关系也就不一样,信息总是在关系较密切的朋友圈子里流动、传递。由于是朋友,特别是较要好的朋友,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比较了解,他们的信息就比较有针对性、适合性。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中,接触面较窄,社会关系不广,所以要善于利用父母、亲朋好友等的社会关系,拓宽信息的来源,让更多的人帮助自己收集求职信息,寻找求职机会,实现高质量求职。有关部门曾对来自31个省市自治区,共42个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大型问卷调查。调查显示:25.6%的人是“通过亲友的介绍”确定工作单位的,高于学校举办的供需见面会,即“双选会”的求职率(15.2%);41.1%的人表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是从“亲戚或朋友(熟人)”处获得的;28.5%的人认为择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社会关系”。由此可见,社会关系在毕业生求职中的特殊作用。

(5)求职中介服务机构

目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有很多用人单位由于竞争的压力,将人才的招聘工作交给了一些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并经过这些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的选拔、考核、培训后直接上岗。因此,大学生就有必要参加一些由行业协会、培训中介机构组织的求职培训,建立“学校指导、社会中介推荐、求职培训、成功求职”一条龙服务体系,即通过社会中介拓宽求职渠道。

(6)“双选”会

目前,大学生求职面临三大人才市场:一是教育系统的毕业生求职市场;二是人事部门的人才市场;三是劳动部门的劳动力市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私营中介举办的不同规模和层次的招聘会。这些活动有的由一个学校或多个学校联合举办,有的是一个省或多个省联办,也有的是由地、市(州)、县单独举办,还有的是用人单位自行举办。这些“双向”活动或招聘会规模不等、形式多样、时间集中、信息量大、针对性强,双方面对面接触,不仅可以直接获得许多时机,还可以当场签订协议。

(7)电话收集

一般来说,电话簿的分类目录包含了一个地区几乎所有单位的名单,特别是从“黄页”电话簿中就可以直接找到有关单位的名字和地址。有的地区的电话信息台还专门开辟了人才求职专题栏目。

(8)其他途径

除了上述途径以外,求职信息收集的途径还比较多,如博览会、产品展销会、业余兼职、参观活动、登门拜访、毛遂自荐、社会调研、“高端”访谈、重大集会或庆典、主动出击刊登求职广告等。

3.求职信息收集的循环模式

要获得有效的求职信息,毕业生首先需要具有清晰的求职意向,并且有步骤地做好职位信息的搜索工作,“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求职必须从有计划的求职信息搜索开始。这里介绍一种求职信息搜索的循环模式,如图5-1所示。

img2

图5-1 求职信息搜索的循环模式

4.求职信息收集的方法

收集求职信息的方法可从现实的兴趣领域、研究的兴趣领域、社会的兴趣领域、习惯的兴趣领域、企业的兴趣领域、艺术的兴趣领域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学校、媒体、社区、家庭、朋友等资源,并从自身求职愿望出发,对收集的求职信息进行适应性诊断、人事计划诊断以及综合评价诊断,筛选、储备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1)收集方法

收集方法主要分为直接收集和间接收集。

1)直接收集。通过运用调查法、追踪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直接接触原始信息并获得信息。

2)间接收集。所要收集的资料已由他人收集、整理、编制完成,收集者以购买、索取的方式获得。

(2)分类整理

根据信息收集的渠道和方法不同,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

根据资料本身的特点,立足使用方便的原则,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对求职信息进行分类。

1)行业分类法,即根据行业分类的标准,将同一行业的求职信息集中在一起。许多求职信息都是由特定行业组织或协会收集的,因此,在了解行业分类的性质及标准的基础上,按这种方式编排比较方便。

2)求职分类法,即根据求职分类标准,将求职信息按大类、中类、小类、细类的等级逐渐区分,将同类求职资料集中在一起。由于求职分类本身已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在熟悉求职分类标准的前提下,使用这种分类方法比较灵活、方便。

3)学科分类法,即将求职信息按所属学科或专业性质进行分类的方法。这种方法最适合教育与培训信息的分类。毕业生或求职者可以通过这些信息了解特定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特定求职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用有限的学科和专业将所有求职进行分类实施起来有很多困难,无法准确反映求职的特点,因此,必须与其他分类方法配合使用。

4)地理分类法,即以求职信息所反映的地理位置为标准进行分类。对于打算到某一特定地区去工作的人来说,这种方法提供了查阅的便利。根据该方法把同一地区有关求职的政策、求职门路以及教育培训等求职信息集中在一起,不但便于求职者查询,也便于进行地区之间的比较。

5)笔顺或拼音字母分类法,即依据资料名称第一字的笔画顺序或拼音字母顺序来组织资料。只要熟悉文字的笔画顺序或字母顺序,无论是分类还是查阅,这种方法都非常方便。由于此方法不能把同类资料集中在一起,因此只对查阅具体资料用处较大。

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后,为了查找利用方便,需要建立资料目录。一套完整的资料目录(或索引)应该提供多种检索途径——名称的、主体的、学科专业的以及地理位置的,等等。一般来说,为了查找方便,同一内容应同时建立几种目录(或索引),包括名称目录、主目录、分类目录、地理分类目录,等等,把这些信息制成目录卡片,每一张卡片只记录一项资料的目录信息。记录的主要项目有:资料的名称、资料的来源(包括作者、出版印制者、出版地点与时间)、资料的形式(印刷品或非印刷品、正式出版物或非正式出版物等)、内容提要、分类号、索取号。

求职信息的保管一定要遵循安全、方便的原则,将纸制材料与计算机保存相结合。具体措施包括:应有安全的场所保管资料;每一单元的资料应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以利于查找;放置的位置应有利于使用者查找;同一类的资料应尽量放置在一起;相近的资料应尽可能放在邻近的位置;建立与之配套的资料目录或索引,同时提供参照索引;放置的场所应有剩余空间,以补充或添加新材料。

所谓加工,就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统计等方法对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对求职变化作出预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