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精品课程评审问题浅探

高校精品课程评审问题浅探

时间:2022-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评审一、“精品课程”的提出及其内涵何谓精品课程,什么样的课程可以称得上是精品课程,在了解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清楚精品课程的提出背景。[7]对于精品课程评估来说,评价对象就是课程。

高校精品课程评审问题浅探

杨小晶1 冯 芳1 李振兴2

(1.东南大学高教所 南京 210096;2.盐城师范学院 盐城 224000)

①本文原发表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年7月第27卷第1期(总第45期)。

摘 要 精品课程是时代发展和现实状况的必然要求。建设精品课程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它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抓好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因此,发现课程评审中的问题对我国今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等学校 精品课程 评审

一、“精品课程”的提出及其内涵

何谓精品课程,什么样的课程可以称得上是精品课程,在了解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清楚精品课程的提出背景。在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的进程中,2003年,教育部下发了1号文件《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从2003年开始将连续五年开展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评选工作,并要求建立各门类、各专业的校、省(直辖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先期启动的四个项目之一,是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1]

在汉语词典中,“精”是指“物质中最纯粹的部分,提炼出来的东西”。[2]“精品”是指“精心创作的作品,上乘的作品”。就课程而言,所谓“精品”,就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经过提炼或挑选并具有优秀品质的教学课程。教育部在2006年文件中指出:“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3]由此可知精品课程是优秀课程的一种,它包括两个特点:一是有特色,其次是拥有一流的教学水平。这个解释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的现实指导意义,它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理念的先进性,课程内容的新颖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教学的前沿性。简言之,先进性、新颖性、前沿性以及启发性应该是精品课程的基本代表性特征。

二、“精品课程”评审的重要性

在人才培养中,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发展的历史总结,又是对现代前沿事物发展的反映。它是一种文化传递,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因此,一所学校要发展,要建成名牌大学,就必须注重自己的课程建设,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以及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地设计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原则,并据此来安排课程内容。

以上是针对一般课程而言,而对于精品课程,更应如此。“精品课程”是“高水平且有特色的优秀课程”,“学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是学校对全校课程实行宏观管理、可持续地推进课程整体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推进管理观念更新、实现教学管理创新的主要方面”。[4]建设“精品课程”可以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可以提高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在一所学校里,有计划、有目标地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课程,可以大范围地推进全校的课程建设,可以在学校里营造一种既重视教学质量又重视课程建设的良好氛围。因此,对于精品课程的理解和建设不同于其他一般的课程。

于是,怎样评出精品课程,评审标准是什么,这些有关精品课程评审的问题就成为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体系是否合理也就成为所有问题的重点。

三、我国精品课程评审中存在的问题初探

对我国精品课程在评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评价者、评价对象以及评价指标这三个方面来分析。

1.评价者

评价者又可称为是评价主体,“现代教育评估特别强调评价主体的广泛性,即对同一个评估对象的评估要有相关不同领域的人士参与,以求能全面、客观地收集评估信息,对评估对象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估”。[5]通过整理现有的资料,笔者发现,从2003年开始启动评审“精品课程”时起一直到现在,评价主体没有大的变动。2003年,高教厅发布《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指出:“教育部将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进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另外,在《关于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评审工作通知》中亦指出,教育部将建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评审工作专家库”,要求各地按规定名额推荐专家,并且专家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重视并热心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能够进行网上评审,总之,评审的主体主要有“专家库专家、校内同事、校外专家、本校学生、网上学生”。[6]到2006年,评价主体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它包括专家库专家、校内督导组、校外专家、本校学生、网上学生。众所周知,精品课程是“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它应该具备一流的教学大师、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因此对它的肯定应该不仅仅是局限在国内高校的专家评审中,对它的肯定应该扩展到国际。

因此笔者建议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评审工作专家库”的名额分配表中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与该课程相关的国外专家的名额。有了国外专家的参与,精品课程的发展会更重“精品”二字,评审过程一定会更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

2.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又可以称为评价客体。“评估对象既可以是具体的单位或学校,也可以是处于特定范围的人的群体或个体(如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等),还可以是某种教育现象,如教学工作等。”[7]对于精品课程评估来说,评价对象就是课程。《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6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中规定,“申报课程必须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或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开设的课程。本科申报课程原则上要求是基础课或专业(技术)基础课,高职高专申报课程应体现高职高专的办学定位和教学特色”,“2006年,计划评审产生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年度国家精品课程350门。其中,高职高专类课程占总数的30%”,并且“各省推荐课程中高职高专课程所占比例不得少于限额的30%”。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国家非常重视高职高专的课程建设,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办学定位和教学特色。但是课程的发展有其历史的发展过程,它的改进和建设都需要一段时间。如果说在评审对象之前就已经规划了它的数额,或者说为了达到一定的评审数额而在评审前就规定了其比例,未免太过于牵强。特别是在推荐的时候,文件中规定比例不得少于某某限额的字样,更是容易让人对其“精品”的质量产生怀疑。

3.评价指标

从2003年指标体系产生到2006年出台最新的指标体系为止,评价指标体系已有四个不同的版本,每一年的指标体系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合理的修改,并日趋完善。因此经过修改的2006指标体系对于评审和筛选精品课程的指导性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在精品课程的评审过程中,没有最完善的指标体系,只有日趋完善的指标体系。为此,笔者认为对于2006指标体系做进一步的解读和研究有着非常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经过仔细分析现有资料后,笔者发现2006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有以下几个地方值得商榷。

首先是三级指标“实验课程内容设计”的增加。在2003年的评估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课程内容”后只有一个三级指标“课程内容设计”,2004年新增了“实验课程内容设计”。“实验课程内容设计”三级指标增加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许多课程都有实践环节;二是实践环节亦是衡量课程内容是否先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所以三级指标“实验课程内容设计”的增加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一旦指标投入,实践操作之后,问题就出现了。由于指标有一种导向性的作用,有些课程负责人为了增加评审分数,对一些本不需要实验的课程或者一些既可有实验也可不采用实验教学的课程,增设了实验课程的内容,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又没有能够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另外2006年体系中关于三级指标“实验课程内容设计”的评估标准为“课程内容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关系处理得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规定得比较模糊,没有能够体现出是针对实验课程内容的评价。

其次,在二级指标“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中,评估标准中规定“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笔者初看此句话时有些疑惑,“或”是连词,表示选择关系。[9]“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师德好”,难道只要一个条件具备,命题就可以成立吗?经过收集资料,笔者发现:该指标体系可能是为了强调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并非是两个同等的概念。因为评审专家在回答“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有什么异同”这个问题时,回答说:“凡能够持续发展的课程都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精品课程当然不能例外。师资队伍中,主讲教师可以是多人。但作为把握课程建设方向,规划师资队伍培养的课程负责人只能是少数(1个人)。课程负责人必须是主讲教师,主讲教师不一定是课程负责人。”最后笔者理解为,指标可能是为了强调二者的不同,而在编写时采用了选择关系的连词。

第三,“同行及校内督导组评价”存在问题。二级指标“同行及校内督导组评价”的观测点是“校外专家及校内督导组评价和声誉”。评估标准是“证明材料真实可信,评价优秀,有良好的声誉”。由上可知,专家对此指标的评估仅仅来源于申报表,而申报表恰恰是被评课程方提供。以2006年度“大连××精品课程”申报为例,在同行评价一栏,所有的评价都是来自本学校的领导。在校内外专家一栏,评价内容也只是其所属学校教授的评价。笔者以为对“同行”不能进行狭义理解,应增加任教该课程的校外教师。只有这样的评价才有说服力,体系也才能更加完备。

以上的几点内容是笔者从评价者、评价对象以及评价指标这三个方面对我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评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一个初步探讨,希望能对我国今后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页

[2]http://www.zdic.net/zd/zi/ZdicE7ZdicB2ZdicBE.htm

[3]教育部.2006《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精品课程评估指标说明

[4]教育部网站“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页《〈评价标准〉告诉我们》

[5]刘淑兰.教育评估和督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李惠仙.“精品课程”评审体系:问题和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

[7]刘淑兰.教育评估和督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教育部.2006《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精品课程评估指标说明

[9]当代汉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