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本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评价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说校本课程评价有总结性功能的话,也仅仅是限定在学校的内部,对校本课程不起决定性的作用。指校本课程评价可以对评价对象与评价指标的适应程度做出区分和认定,为校本课程不断完善、规范提供科学的依据。而教育工作者的这种价值观念与他们对这一客观规律的认识的结合又表现为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决定校本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

课程评价是当前教育研究领域中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但是由于理论基础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哲学的差异,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课程评价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在评价的定义上各有侧重。

广义的课程评价即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的信息,对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满足社会与个体发展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新课程改革中所涉及的课程评价改革即是在这种意义上的课程评价改革。

校本课程评价作为课程评价的一种,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方面的信息,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教师、学生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满足社会与个体发展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并为校本课程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

一、校本课程评价的特点

(一)校本课程评价是以学校为评价主体的自我评价

校本课程是学校独立开发实施的课程,学校是课程的编制者,负责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同时学校也是课程评价的组织者,所以校本课程的评价是一种学校的自我评价。由于校本课程以学校自己为评价的主体,这就使得评价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评价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利用评价的导向和监控作用,促进校本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和实现。

(二)校本课程评价是一种多样性的评价

校本课程是一种多样化的课程,其课程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必修,也可以是选修课;既可以是学科课程,也可以是活动课程。课程内容可以和某一学科紧密相关,也可以和多门学科相互结合;可以以学习知识为主,也可以以各种探索性、实践性活动为主。课程实施时间和空间都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在课堂教学,也可以在实验室、图书馆和校园的其他地方实施教学。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己经跨出了校园,以更大的社区和自然环境为课程的实施地点,在时间上既包括课内时间,也可以延续到节假日和双休日。这样一种多样化的课程决定了校本课程的评价没有一定的固定程式,因课程、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体现不同的评价方式,只有灵活运用课程评价的理论和模式,才能适应校本课程这种多样化的特点。

(三)校本课程评价主要是一种形成性评价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己的一种课程,没有外部的评价要求,评价的结果不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资源分配,因而是一种没有外部压力的评价。这就决定了学校进行校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课程诊断,动力来自自身完善的需要。通过评价发现校本课程实施中的不足以及实施偏离课程目标的情况,能为新的一轮课程实施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依据,因而,本质上这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如果说校本课程评价有总结性功能的话,也仅仅是限定在学校的内部,对校本课程不起决定性的作用。这样一种没有外部压力的评价,为充分发挥评价的形成性功能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四)校本课程评价是各类人员广泛参与的评价

校本课程是教师、学生充分参与的课程,在整个课程的编制中都有学校各方面人士的充分参与。校本课程实施是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的,外部强化的评价往往会限制和影响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校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也是形成性的,因此校本评价应该体现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的特点,尽可能在一定指导下由教师和学生自主进行评价,这对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真正发挥评价的形成性诊断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五)校本课程评价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始终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循环反复、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通过评价来不断完善、修订。评价不是校本课程工作的终结,而是校本课程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前一轮评价结论将是下一轮校本课程工作的依据,这是校本课程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

二、校本课程评价的功能

校本课程评价与课程评价一样具有多重功能,但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有促进发展、鉴定水平和选拔淘汰三大功能。

(一)促进发展的功能

这是校本课程评价非常强调的基本功能,具体来说,校本课程评价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定向引导作用,能够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与分析,找到症结和原因所在,进而提出改进和补救的建议,促进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可以让被评价者了解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其自身进一步的发展;也可以让被评价者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从正反两个方面受到激励,增强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通过评价可以清晰、全面地记录个体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为科学诊断和调整枝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活动提供充分的、具体的依据。

(二)鉴定水平的功能

指校本课程评价可以对评价对象与评价指标的适应程度做出区分和认定,为校本课程不断完善、规范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选拔淘汰的功能

指校本课程评价可以为选拔优秀,淘汰不合格的校本课程提供依据。

三、校本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评价活动中所体现的特定的价值观。它集中体现着评价者对评价本质的理解,从而支配或决定着课程评价的具体模式和操作取向。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观念。而教育工作者的这种价值观念与他们对这一客观规律的认识的结合又表现为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决定校本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 目标取向的评价

目标取向的评价是把课程评价视为将教育结果与预定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这种评价取向的主要代表是被称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的泰勒及其学生布卢姆等人。

作为当代课程评价的最初形态, 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在教育评价科学化进程中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简便易行,操作性强,因而在课程评价实践中一直处于支配地位。但这种评价取向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只关心活动结果的价值,忽略了产生这一结果的活动过程本身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评价取向的最大缺陷是把人客体化、物性化、简单化了。在这里,人被当作没有感情需求、没有情绪反馈的冷冰冰的物,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缺乏最起码的交流和理解,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于是对抗、弄虚作假频频发生,评价变成了“贴标签”,失去了它应该有的促进发展的功能。

(二)过程取向的评价

为了超越教育评价只限于预定目标的藩篱,人们提出了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这种评价取向以美国的斯克里文和英国的斯腾豪斯等为代表。

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的价值在于把人在课程开发、实施及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避免了目标取向的评价只看结果不论过程带来的评价的片面性。而且这种评价己经认识到人的情感、需求、价值观等方面在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开始承认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开始强调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理解,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给予了一定的尊重。该取向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完全走出目标取向评价的局限,对人的主体性肯定不够彻底。在这里,评价目标依然是预定的,评价者与被评价对象之间依然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评价对象依然只是被评价、被理解的对象,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主体性还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和发挥。

(三)主体取向的评价

主体取向的评价一方面继承了过程取向评价重视评价过程的价值的这一特点,另一方面对评价过程中人的主体性、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等问题做了重新诠释。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意义建构的过程。它体现了当代课程评价改革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在校本课程评价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取向。从这一价值取向出发,校本课程评价应该具有下面四个突出的特征:

1.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做出评价,而是要让被评价者认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做出改进,获得发展。因此,在校本课程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结论,还应该更加关注评价对象对评价结论的认同问题。“让被评价者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的最大效益”。

2.校本课程评价过程中,不论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都是意义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里,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共同协商、平等交往、相互理解、相互让步的过程。价值多元、尊重差异就成为主体取向评价的基本特征。

3.主体取向的评价反对量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方法,因为量的评价与评价的主体性追求是根本悖逆的。因此,校本课程评价过程应该以质性评价为主,避免单纯的量的评价。

4.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强调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因为主体本身就是“自主”与“责任”的统一,真正的主体性评价不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而是靠每一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因此,校本课程评价,要强调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只有通过评价对象的积极参与,评价结果才容易被评价对象所认同,才能最终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四、校本课程评价内容与方法

《纲要》中对课程评价提出了总体要求,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进步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些要求的实质就是要建立评价方式多样、评价项目多元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校本课程评价应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和课程效果的评价两部分。课程自身的评价包括对学校环境、课程目标、课程组织和课程实施的评价;课程效果评价主要指学生学业评价。

(一)校本课程本身评价

1.课程理念的评价。课程的设计首先需要按该课程的理念作为支撑,课程理念不仅影响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而且影响课程的实施。

2.课程目标的评价。课程目标的确定以及课程目标的表述存在着清晰度的指标,即已经作为课程开发成果的课程目标能否清晰地将课程设计的思想观念表述出来,并且能否使课程实施者准确地、不产生歧义地理解和把握这些课程目标。

3.课程内容的评价。评价课程内容是否具有实用性,即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的条件是否相吻合,课程内容中所规范的课程资源以及其他形式的内容,是否能够在现实的课程实施条件下顺利地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或学习内容。

4.课程实施的评价。课程实施要求的复杂程度以及对实施要求表述的简约程度直接影响课程的可操作性。简约的课程实施要求容易使课程实施过程连贯顺畅,但不一定能够获得较理想的实施效果;复杂的课程实施要求或许会获得较理想的实施效果,但同时会增加课程实施的难度。

5.课程评价的评价(元评价)。主要指是否建立了专门的课程评价组织,收集信息的渠道是否畅通,是否采用了合理的课程评价方法,是否制定了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的措施。

(二)对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评价

1.学生对校本课程学习评价的理念

校本课程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有别于国家和地方课程中的同类课程,是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个性而展开的教学。这一目标上的差异。决定了学生学习评价的基本理念在于立足于每一名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及反思,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长处与不足,增强自我激励的意识;立足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思考的自由,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想自由驰骋;)立足于教师指导的改善,评价作为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其主要目的在于指导上的改善。教师要懂得帮助学生发现潜能、展示潜能的指导方法和策略,从而激发学生兴起、挖掘学生的潜能。

2.学生对校本课程学习评价的原则

对学生学习校本课程评价的原则要坚持多元性原则、一致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和参与性原则。

3.对学生学习校本课程评价的方法

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四种方法,即: 自我评价法、相互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和档案袋评价法。

(1) 自我评价法。 自我评价是以自己自身作为评价主体而对自我进行评价的方法。 自我评价对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从而形成自信和学习的欲望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评价对于每个观点的评价,较之着眼于从过去到现在的纵向的评价。更重视横向的综合性评价。

自我评价需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三方面考虑评价的确立,一是由教师确立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然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二是教师给学生提供多种评价项目和方法,供学生在其中进行选择,然后进行评价;三是完全由学生确立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进行自主性评价。

(2)相互评价法。相互评价是学生们相互促进的评价,它重视相互学习和相互提高,即通过学习活动发现同学的优点,从此相互认识,相互激励,互相提高。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相互评价要重视双向评价的过程,一方面通过评价同学的优点长处,来促进自身优点长处的发展,从中反省自己改善的方面,另一方面,通过同学改善的方面,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应该完善的目标。通过这种相互评价来达到相互认识,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

相互评价的形式一般分为:相互谈话法、相互记录评论、报告会等等。在操作中我们要注意在技术方面的操作。首先是培养学生具有从发现他人的优点到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包括在学习活动中及时发现同学的言语、作品、行为的优点,把握具体的内容和关键,同时还能发现第二个、第三个优点。其次是从学习过程中发现提高的因素促进集体意识的形成。包括来自评价者内部的反省,来自明辨自己学习情况的能力及与同学共同面对学习课题,在相互学习中感受自己和他人成长的能力。第三,从区别、排斥到共感、共动的场面。要求学生努力创设向他人学习的情境,培养向他人学习的谦虚的态度,创设相互合作实现更高目标的情境,培养寻求更好的结果的欲望。通过相互认识、相互激励和互相提高的活动,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3)表现性评价法。一般认为表现性评价是用来测试我们最关心的东西,即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表现性评价既可用于形成性评价中,用来提供改进的反馈信息,也可以用于终结性评价中,对学生的等级做出判断。更为重要的是,表现性评价能够测量出纸笔测验所不能的测量的方面,适用于评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科间内容整合的能力及决策、交流、合作的能力。

表现性评价的评分方法有整体性评分方法和分项评分方法两种。所谓整体性评分方法是指以整体的印象为评分基础,而不是考虑构成整体的个别部分,在整体判断确立以后才给每件作品或成果的每一个细节部分进行评判。分项评分需要对构成每件作品或成果的每一个细节部分进行评判。究竟使用哪种评分方法,取决于评价目标。如果教师要做的只是一般性决定(分组、评选或评定等级),使用整体评分法较为恰当。如果教师做的决定具有诊断困难及了解学生精熟表现程度的功能,则用分项评分法为好,因为这类决定通常需要教师针对各种表现标准作多种评分。例如:写作技能评分,可以对文章的结构组织、立论观点、词汇等分别评分。

(4)档案袋评价法。档案袋又称为成长记录袋,意思是公文包、代表作品选集。把它应用到教育上,就是汇集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等,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它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一种质性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等的理想方式。

(三)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假设是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得到校本的培训,并提升其专业能力。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应该包括对教师专业自主性、教师课程开发的技能、一般研究能力及合作意识等方面的评价。

(四)校本课程开发成本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是十分耗资的,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撑很难成功或持续,因此十分有必要进行成本评价。

成本评价的主要内容有材料成本,如教师读物、活动传单、班级图书和设备等。专家建议成本,如请外部专家报告、系列讲座、现场指导等所付的酬金。时间成本,部分教师特别是项目负责人,常规教学时间的减少,另外还可能出现经常的调课、代课等情况。

(五)整个开发过程的总体评价与阶段评价

总体评价大致包括: (1)是否具有“校本”的基本特征; (2)全员参与程度如何; (3)是否是一个研究和反思的过程; (4)是否具有持续的课程开发实力。

阶段评价包括: (1)开始时的学习需求评价; (2)行动方案的可行性评价; (3)中期进行的初步结果评价; (4)进一步开发的可行性评价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