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析高校贫困生问题

浅析高校贫困生问题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析高校贫困生问题湖北工业大学 关向娟 黄 华 张承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尤其是实行招生并轨、学费制度改革以来,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并呈逐年迅速上升趋势。贫困生问题已引起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此外,造成贫困生增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下岗问题。
浅析高校贫困生问题_青年学术论坛

浅析高校贫困生问题

湖北工业大学 关向娟 黄 华 张承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是近年来,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有逐步扩大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尤其是实行招生并轨、学费制度改革以来,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并呈逐年迅速上升趋势。贫困生问题已引起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分析贫困生的现状及产生原因,了解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贫困生教育管理的途径和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有助于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促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一、高校贫困学生的现状

有教育学者认为,贫困大学生群体出现在1998年。当年,中国高校招生收费全面并轨,免费上大学成为历史。高校抬高学费门槛的同时,1999年5月,国家教育部宣布高校扩招。我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贫困生的人数和比例也呈迅速增长趋势。据有关调查显示,普通地方高校的生源90%来自农村,而目前,我国尚有近600个贫困县,6 000万贫困人口,很多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根本无力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人数在240万左右;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约占在校生总数的5%-10%,人数在60万~120万之间。

生活在贫困线上的这些大学生,许多都依靠借贷上学,其中大部分学生交不起学费。近年来,国家助学贷款、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力度不断加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此类方式缓解困难。但贷款只能解决学费问题,资助毕竟是有限的,勤工助学受到时间和能力的限制,贫困学生的生活费用仍然无法解决。

二、贫困学生产生的原因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上大学都要缴纳一定数量的学费、住宿费和教材费,加之目前物价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这些费用加在一起就十分可观。这对于一些尚未脱贫的家庭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大难题。

不仅如此,近年来由于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水灾、旱灾等大自然灾害对人类的侵害,如1998年长江、淮河流域所遭受的历史上罕见的洪灾、2001年江淮地区的旱灾等,给广大农村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农作物绝收,房屋、财产受到严重破坏,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这使一些受灾家庭的大学生生活更加贫困,而且,他们的贫困状况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

此外,造成贫困生增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下岗问题。我国目前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一些旧体制被打破,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如企业效益不好或企业破产等新问题。而这些效益不好或下岗职工的家庭,就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加入了贫困家庭的队伍,从而导致贫困学生随之增加。

三、贫困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

贫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是社会的责任。贫困学生多来自农村,他们从贫困的乡村进入繁华的城市之初,心灵都会受到强烈的震荡,同时伴随着社会分层,校园也在分裂,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几个学生之间可能就有很大的贫富差距。这种落差给他们带来了比较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卑心理 贫困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城乡的经济差别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差异,使他们来到城市后,面对陌生的社会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悬殊的生活水平,心理上受到极大的刺激。因为贫困,他们学习条件有限,英语口语、计算机应用、独立思考能力明显低于其他同学,在新环境中获得较低的社会评价让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因而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2.自我封闭,乐群性差 渴望交往是青年学生的共同特点,但多数贫困生由于自卑、缺乏自信心,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的心理特点。因为贫困,他们不愿意与人交流,害怕别人问及家庭,很少向别人敞开心扉,害怕会暴露出自己的短浅而遭到耻笑,别人一颦一笑,一字一句都使他们敏感,在自己心中筑起一道围墙,封闭自己,甚至因此造成性格和心理的扭曲。

3.焦虑心理 由于贫困学生的学费及生活费用是父母辛勤劳作、东挪西借和兄弟姐妹辍学打工换来的,他们是整个家庭的希望,承受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他们非常珍惜现有的学习机会,学习积极性极高,总担心自己成绩不理想而对不起家人。另外,面对就业的压力,他们深知不可能依赖父母,唯有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处于不败之地。这些都会使贫困学生产生焦虑。

4.嫉妒心理 贫困学生的嫉妒心主要是针对同学而产生的,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不论是学习,还是智力、能力等自身条件都不落后于其他同学,只是因为家境贫寒而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与提高,所以感到心理不平衡。另一方面由于贫困生面对丰富的物质诱惑而又不能享受,由羡慕而生的嫉妒。再次,富裕学生表现出来的优越感和傲慢,刺激了贫困学生,使他们心生不满。

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交换的关系,由于面临以上的困难,贫困生一般都会有着较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这使得他们在和别人打交道时就已经处于不利位置,使得贫困生在获取社会帮助时也处于弱势。他们即使有了问题也不知道到哪里、通过何种方式去解决。

四、烹制贫困学生的“心灵鸡汤”

贫穷,对有些学生来说,是一种隐私,是心灵的一道伤痕。

高校应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心理卫生的角度,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获取心理健康。

1.引导贫困学生正视贫困,自强不息 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引导贫困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形势的发展,认识贫困问题是一个暂时的社会问题;贫穷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自己甘于贫穷,不去努力改变贫穷;自强不息,德才兼备,报效祖国才能彻底摆脱贫困。教育学生不能以家庭经济困难为筹码,一味地寻求各种经济资助,要自强自立、积极进取,努力实现自我解困。

2.引导贫困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贫困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敢于肯定自己的才能,并不断寻找机会将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要使贫困学生善于接纳自我,欣赏自我,从而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使自己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3.引导贫困学生学会人际交往 通过心理引导,使贫困学生相信身边的绝大多数同学都是真诚善良的,无论你有什么压力和痛苦,都不要一个人独自承受。接受别人的帮助并非是接受怜悯和同情,求助也并非是示弱。别人无私的帮助会激励你进取,将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干回报社会和他人。把自己融入他人之中,才能不断学习他人长处,完善自我。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贫困学生增进交往、接触社会、提高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有助于他们个性心理的发展。学校还要设法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建立一种民主、文明、平等、相互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使贫困学生在宽松的人际环境中学习、生活,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同时,在校园里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鼓励其他学生走近贫困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人格。

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要有更多的耐心、爱心,主动关心贫困学生,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引导他们以辩证的观点来分析自己的现状,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去拼搏。在俭朴的生活中,培养他们形成一种淡薄享受和廉洁奉公的思想品德,战胜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贫困,从而不为一时的困惑所误。

一个专门帮助贫困大学生的慈善机构一直倡导这样一个原则:“真正改变一个人的不是金钱,而是他自己。”让贫困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同心协力给贫困生烹制一道“心灵鸡汤”。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可臣等.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与指导.煤炭高等教育,1998(4)

[2]袁敬伟等.高校生活困难学生心理状况分析研究.中国高教研究,1999(4)

[3]蒋文成,黄秋名.高校贫困生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教育研究,200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