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议高校社区居家养老问题

浅议高校社区居家养老问题

时间:2022-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说明高校居家养老体系建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武汉市调查问卷显示,有80.7%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我校各校区反馈的信息也显示有80%左右老人愿意居家养老。实施主体则由社区的医护人员、志愿者、义工等组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梁汉林 王跃华

居家养老是多数中国人喜欢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的组织架构和实现这一方式在普通社区已多有报道,有的地区己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民间组织机构为实施主体、市场机构为补充的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多元化的供给系统。然而,高校社区有其特殊性,即高校社区的居委会和高校的隶属关系属不同层次,必须形成协调一致的工作机制,明确政府和高校各自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理顺关系,组成高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架构,才能够实现高校社区老人(教工)居家养老的美好愿望。

一、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2007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己占总人口的11. 3%,达1. 49亿。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己占总人口的13. 26%,达1.78亿;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达1. 19亿。3年间,净增长2个百分点。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60岁以上老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 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 26%增加到16.3 %,人口老龄化进程将明显加快,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需求将大量增加。我校在职教职工近6000人、而离退休人员达4200多人,其它很多兄弟院校也存在类似状况,这充分说明高校的老龄化程度超过了社会老龄化的程度。由此说明高校居家养老体系建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我国已初步建立“制度养老”

1997年,我国统一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了各类企业、个体户、灵活就业人员以及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到“十一五”末,全国此类参保职工达到2.57亿人。

2009年,我国开始试点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截至2012年5月底,全国己有1. 9亿人参保,按国务院要求,2012年底将基本实现全覆盖。2011年7月1日起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2011年底计划覆盖全国60%地区,2013年巳基本实现全覆盖。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指出:“从发展趋势上看,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指标可望提前实现。”虽然保障水平较低,标准也不太公平,但覆盖面广泛,把“制度养老”先建起来,为今后完善养老制度创造条件。高校离退休人员与社会退休人员相比在退休费上占有一定优势,2012年武汉退休人员平均退休费为3245元,我校退休人员平均退休费为3900元左右,目前高校这种养老金制度为开展居家养老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条件。高校更应该利用自身条件优势(场地、资源、人才等)努力做好这方面工作。

三、居家养老是老人的愿望和需要

老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既是社会问题,又是发展问题。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是我国老年人口加快发展时期,而且带有“未富先老”的特点。要解决老龄问题,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从国家战略上作出统筹安排,除了进一步加强老龄政策和法规体系建设、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外,还要突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科学设置老龄工作机构。

首先是建立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我国机构养老服务发展慢,供需脱节,目前全国平均1. 59%的老人床位拥有率与国际水平5%相距甚远。湖北作为经济大省,2009年底只有5万多张养老床位(含各类民营养老院),不到全省老年人口总数的1.2%,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居家养老服务使老人不离开家庭、不脱离熟悉的生活环境,就能享受到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还能享受到亲情、友情等精神慰藉,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并且费用较底,普通大众能够承受,高校绝大部分老人欢迎这种养老方式。部分地区也摸索出了居家养老的好机制,如浙江宁波市江东区“家院互融”居家养老模式,苏州“邻里情”虚拟养老模式,兰州市社区派钟点工、政府根据不同年龄进行部分补贴模式等。武汉体育学院在居家养老方面做了一些基础工作,他们为离退休职工家庭安装呼救铃,为每位老人配一部“老人”手机,在旧宿舍安装电梯。这一切都表明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是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符合中国国情。武汉市调查问卷显示,有80.7%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我校各校区反馈的信息也显示有80%左右老人愿意居家养老。这些数据都说明,建立居家养老制度是大多数老人的愿望和需要。

四、高校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高校社区与社会上一般社区明显不同,即老人中知识分子多、专业人才多、空巢老人多(我校现有离退休人员4200人,其中空巢老人占16.8%)、修养素质高、经济实力强。对晚年生活质量要求也高,既要求殷实的物质生活,又要求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高校居家养老同样应以政府(含社区)和民间组识为主导,学校要给予资助和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市场机构为补充,高校老年人协会参与,大力提倡互助养老和全社会养老的多元化供给体系。而政府是通过社区居委会来落实这个责任的。高校社区的居民主体主要是学校的离退休教工,他们既是单位人,又是社会人。高校社区的许多资源都由学校掌握,校区居委会甚至地方政府都难以全部支配。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把高校作为社区养老的责任主体显然是不合适的。而高校和居委会隶属关系是属不同层次的。所以,高校养老服务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当地政府和高校共同协商协作,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明确制定财政投入机制和人员编制,明确组织机构和人员管理的隶属关系,并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建立居家养老的机构,在目前可采取局部小范围试点,在取得一定成功的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实施。

实施主体的管理机构,则应由政府部门(如街道、居委会)相关负责人和学校离退休工作处、后勤、相关职能部门及老年群团负责人组成,作为常设机构来管理监督社区养老工作。实施主体则由社区的医护人员、志愿者、义工等组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高校社区老人提供下列服务:(1)安全保障服务,定期对孤寡老人、空巢老人、高龄失能老人进行查访和帮扶;(2)生活照顾,包括日间托老、购物、送餐、陪护等;(3)家政服务;(4)应急医疗救助,包括健康教育、康复护理、临终关怀、家庭病房等服务;(5)文化娱乐服务,组建各类文体组织,组织老年人参加书法绘画、知识讲座、图书阅览等活动;(6)精神慰藉、心理辅导,为老年人提供邻里交流、谈心沟通、心理咨询等服务。在这方面武汉有很多社区做出了榜样,如武汉市汉阳七里庙社区成立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承担了很多上述的服务项目。他们的做法得到了政府和辖区老人的好评。

综上所述,我国已加速进入老龄社会,而且是“未富先老”。2013年我国己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制度,老龄政策和法规体系也将不断完善。而社会化养老体系建设和完善则显得非常迫切,本文初步探讨了高校社区居家养老的实施和组织框架的构建,意在抛砖引玉。我们相信,高校社区老龄问题包括居家养老问题,在“十三五”期间在各方的关心和重视下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高校也应该积极配合政府支持社区,利用自身条件做好高校居家养老工作,为广大离退休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养老环境和条件,让他们的晚年过得幸福而又有尊严。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