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内涵及发展

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内涵及发展

时间:2022-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中,高校的任课教师以及辅导员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施教主体,相应的使用互联网的大学生是受教主体,施教主体对受教主体的基本工作内容就是通过引导和监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保证大学生的思想得以积极健康的发展。

第三节 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内涵及发展

网络社会化在推动高校教育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相应产生出许多现实问题,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积极引导,将网络的消极影响加以规避并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主动利用互联网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随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受到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内涵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概念

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活动,是随着高校校园网的发展实践而产生和发展的。不言而喻,由于我国1994年才正式介入互联网,因而,网络的普及化程度因多种因素的制约而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在这一阶段,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科技信息网、金桥信息网等国内互联网体系的壮大,国务院及其各部委颁布的网络安全、信息、域名和商务管理等相关法规和政策的陆续出台,都为大学生网络思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和氛围。1994年底国内第一个使用TCP/IP协议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示范工程”建设,揭开了高校网络建设的序幕,高校也成为全国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先行者。目前高校各种类型的思想教育网站和网页由无到有,但尚未形成大的规模。在总体上,高校思想教育进网络的工作还只是初级阶段,学术界对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研究的时间也不长,对高校网络思想教育概念的研究更是如此。这几年对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思考基本上都是从网络思想教育的提法逐渐演化而来。张建松最早于1999年6月在《发挥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一文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概念。他认为“所谓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通俗地说,就是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6]这是对网络思想教育概念的雏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所下的定义。2000年2月刘梅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一文提出了“网络思想教育”的概念,认为网络思想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7]这是国内最先、最直接提出并给“网络思想教育”下的定义。还有赵向明从“网络德育”等角度进行阐述,提出“网络德育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手段,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8]曾令辉等人编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是目前国内在理论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地研究网络思想教育的专著。该书把网络思想教育界定为:“一定阶级、政党、社会团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对其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9]另外,韦吉锋认为,网络思想教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10]而根据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的检索,文章提交时间最早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论文是《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年第4期发表的李先海、刘艳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思考》一文。文中认为,“网络社会不是真空地带,同现实社会一样,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那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它具有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点,是计算机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现代方式。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很薄弱,还非常不适应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形势,必须引起高校和高校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11]此后至今,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收录的关于大学生网络政治教育的论文达到140篇,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概念内涵的研究渐趋深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思想教育工作进网络,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德育”和“网络思想教育”,再到“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其间经过了几年的思考和深层次的探讨。从上述概念的发展变化过程来讲,这些概念有内在的关联,也有一定的区别。其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宏观层次的概念,“网络思想教育”是中观层次的概念,“网络德育”是微观层次的概念。而“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则是“网络思想教育”中的最重要一部分。综合学术界目前关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概念,可以认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就是指在网络时代,通过高校和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以及高校教师的积极引导,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诚信意识以及甄选信息能力的过程。其中,高校的任课教师以及辅导员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施教主体,相应的使用互联网的大学生是受教主体,施教主体对受教主体的基本工作内容就是通过引导和监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保证大学生的思想得以积极健康的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构成

掌握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内涵除了要明确它的概念以外,更要对它的内在构成有所了解,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虽然与传统的高校思想教育、网络技术以及校园文化存在交叉领域,但本身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只有在硬件和软件的双重作用下才能够有效运作。

1.互联网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物理载体

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与互联网有着密切联系,面临的现实问题因网络而生,需要通过在高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予以解决,同时互联网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开放性平台,极大程度上促进了远程教育的完善以及发展。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互联网的存在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成为必然,它的广泛应用随时随地向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并且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2.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有赖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教师与学生始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特别是在与网络有关的思想教育方面,除了应当注重对学生的网络行为和思想提出相应要求外,教师自身更应当积极提升专业能力同时使道德品质日益完善。绝对不可以排斥网络,要在了解相熟悉它的过程中客观看待网络引发的社会问题,教师授课过程中尽量避免自己言行上的片面性,对学生上网给予积极引导,使学生在平等互助的氛围中树立正确的理念。

3.完善的制度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主要保障

这些制度不仅包括对大学生的评估考核制度,同样要涉及教师乃至整个学校的考核制度,因此,要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到奖惩分明,提高评估透明度。由于科学技术代表着第一生产力,网络始终与创新相连,因此高校在制定相关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对互联网采取鼓励的态度,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对大学生使用网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酌情解决,避免因过度极端犯下片面的错误。此外各项制度在细节方面也要逐步完善,这样执行过程中才会有法可依,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4.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最终目标

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除了要求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外,还需要现代教育能够提供必备条件保障人才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高校不仅注重帮助学生吸收基础以及专业知识,更要对思想教育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网络日渐成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大量外来信息的涌入既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是艰巨的挑战。高校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大学生形成去伪存真、去糟取精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背景下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之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特点

(一)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在传统思想教育基础之上,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更加肯定和尊重大学生自身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生发展规划,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现实生活以及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通过资源共享和及时交流帮助大学生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从兴趣爱好出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这对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以及推进高校民主管理都非常有益。

(二)对高校教师的专业以及个人素养要求较高

由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不仅涉及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要求高校教师对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有所涉猎,因此需要高校教师在授课以及日常工作、生活过程中随时充电,不仅在理论方面有坚实的知识储备,在实际操作方面也要得心应手。此外,由于互联网扩大了学生的社交面,在增加了信息量的同时也给用户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冗余信息,因此高校教师还要懂得心理学、行为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三)形式多样,内容更新快

无论是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还是随时随地都在更新的网络内容,它们在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提供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同时,更加需要教育体系具有灵活性,能够对大学生群体中的新情况及时做出反应。这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保证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因此,只有及时跟进互联网的发展,在变化过程中完善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体系,才能为国家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四)与国际接轨,理念具有开放性

互联网的无国界性以及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我国高校与国际社会提供了很多难得的交流合作机会。特别是远程教育的开展,高校之间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碰撞出许多“火花”,发达国家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先进理念也能被国内高校借鉴,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将科学合理的国际化教育理念融入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实际工作中,这对国内各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教育途径多元化

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以及高校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外,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还非常注重校园网提供的多媒体教学和教师的隐性引导。通过班级、院系的网页建设、学生论坛和在线聊天工具的即时交流,注重与学生沟通,打破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在网络平等开放的平台上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全方位监督和引导大学生使用互联网,以推动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发展

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发展阶段问题上,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在总结和归纳。例如,清华大学张再兴教授认为:“从1994年到1998年是网络思想教育的初步探索时期。其主要特点是信息网络硬件建设快速发展,教育软环境尚未形成;青年大学生在互联网使用上走在社会前列,受到来自网络负面影响的强烈冲击;网络思想教育实践在被动局面下初步展开,‘防、堵、管’是主要的工作对策;网络思想教育研究内容的重点在于应对策略。从1999年到2000年是网络思想教育的主动建设时期。1999年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00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了网络思想教育的快速发展,也标志着我国开始从国家层面上关注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在这一时期,高校信息网络硬件建设不断成熟和完善,以校园BBS、学生网站为主要形式的校园网络媒介发展较快,各类红色网站应运而生,主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成为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实践的主要内容;在经验研究和对策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的网络思想教育理论研究已经在一些局部领域首先得到展开,重点集中在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研究方面。2001年以来是网络思想教育的深入发展时期。其主要特点是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更加成熟和完善,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逐渐形成校园网络依赖,校园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显著;网络思想教育实践拓展到综合性的校园网络社区建设,网上教育逐渐与网下教育相互结合,形成联动协调的教育格局;网络思想教育研究进入一个比较全面的发展期,网络思想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成为研究的发展趋势。”[12]十分明显,这种划分是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统一考虑的结果,虽然其中的概念尚未做到统一使用。

从总体上讲,到目前为止,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经历了起步、快速成长和稳定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大体在1994—1998年)。我国于1986年开始进行国际联网试验,1987年向世界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1994年开通了第一条国际专线。从这时开始,中国才真正进入了Internet。到1998年,我国已经开始建设自己的长城互联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 NET)骨干网二期工程开始启动。网络开始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网民数逐渐增加,绝大多数高校修建了机房,开设了网络课程。由于这一时期尚处在网络应用的初期,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软环境还没有形成,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实践活动还极不规范。

快速成长阶段(1999—2000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各级政府和部门,尤其是国内各重点院校加大了网络建设的力度,硬件和软件设施大量增加,网络传播媒体和信息传递的方式也迅速从重点高校向普通高校普及,高校教育网、学生自办网、高校社团网等大量涌现,“上网”成为教师与大学生工作、学习与生活中最为时尚、最为普遍的内容之一。于是,在网络成为各种社会信息载体的状况下,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进网络也日渐凸现,并进一步活跃和发展起来。1999年4月,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71班的党课学习小组,为方便同学学习,在计算机上推出了班级理论学习的主页,起名“红色网站”。这一新生事物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理论的积极性,促进了党支部工作。1999年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00年国家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2000年初北京市教工委在清华大学召开了部分高校网络宣传教育工作研讨会,提出要积极推广清华大学“红色网站”的经验,主动做好利用网络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以此为标志,创办“红色网站”,拓展思想政治的空间,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教育,成为高校研究的热点。2000年11月,北京市教工委在北京大学召开了北京高校网络宣传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高校网络宣传教育的实施意见(试行)》,就加强网络宣传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思路等提出了系统的指导意见。在这一时期,高校信息网络硬件建设不断成熟和完善,主动建设思想教育网站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

稳定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各高校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如火如荼展开,许多学校组建由学校党委领导的、有明确分工的“网络思想教育”工作机构,形成了思想教育教学的校园网工作体系;架构以思想教育内容为主的红色网站,以科学素质为主要内容的特色网站,以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结合为主要内容、分层浏览的综合性网站等相互支撑的校园网教育体系;建立健全以校领导信箱、院长信箱、教师社区、访客留言等为特点的网络互动体系。2001年3月北京市教工委举办了北京高校网络宣传教育干部培训班。2002年教育部在南开大学召开工作研讨会,对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进行了全面的探讨。2005年清华大学高校德育中心主办召开了“高校德育论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这一时期,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和应用更加成熟与完善,网络普遍进入了宿舍;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更加明显,网络普遍用于科研教学、后勤服务、学生事务管理;以校园BBS、学生网站为主要形式的校园网络媒介发展较快。

纵观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发展,可以发现其过程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在高校教育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示范和导引作用。不言而喻,大学校园是因特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因特网不仅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信息平台,也是大学生休闲娱乐的虚拟世界。随着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的建设,校园网如雨后春笋一般,使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基本纳入了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轨道,为抑制和消除网络文化中的消极因素,提高马列主义理论和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时性、实效性和针对性提供了技术保证。

第二,高校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新的更为广阔的空间。网络在高校的迅速普及和高速发展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由传统的说教式转为互动式;工作内容由原来的单一枯燥变为在多媒体支持下的文字、图像、声音并存的色彩纷呈,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工作的主体也由原来的上级、主管逐渐客体化;与之相应的客体亦日益呈现出主体化的趋势。

第三,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为新时期高科技人才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方向保证。高科技人才是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而现代生活的高节奏、高效率使得技术人才接受系统的思想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少。加之,外来文化霸权利用网络不断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上的倾覆,导致信仰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高科技人才的人机对话中,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灵活多变形式和丰富生动内容在无形中加强了科技人才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共产主义信仰,为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证。

总之,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近几年取得了长足发展,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网站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上,理工类高校优于其他高校;在网络思想教育的内容上,文科类高校的教育内容最为丰富多彩;在影响力和渗透力上,教育部所属重点高校校园网最为突出。二是工作内容和方法仍显单一、呆板。网络思想教育异于传统的思想教育,我们必须在内容展示和方法运用上充分考虑网络技术背景与受众的心理特点及其行为反映。实际上,除了我们的BBS栏目稍显热闹外,真正赢得点击的板块并未实现信息发布者的初衷,简单的灌输方式亟待向信息引导和信息分析方式转变。三是综合治理的系统性较差。自2000年底国家推出“网络文明工程”后,教育部等多个部委相继制定有关文件并召开全国性学术讨论会,各地纷纷加强网络管理。因此,由于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面大、线长、点散,网络综合治理因人员、设备、资金、技术等各方面制约而存在极大的难度。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相对孤立,缺乏协调,管理与沟通相对薄弱。四是对舆论导向的控制力不够。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传阅、下载,各种鱼龙混杂的观念、言论对社会舆论和师生思想的影响甚大。但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在技术、资金、工作内容和方法上的不足,使得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对于网上舆论的导向作用减弱。

四、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学科化趋势

网络思想教育以及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学科化是必然趋势。这是因为,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教育的经验、知识和理论积累丰富了、充实了,必然会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便于人们系统研究,把握其运行、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在思想教育学科的建设问题上,国内许多著名学者都发表了各自不尽相同的意见,但整体上都表达了对加强思想教育学科建设的强烈愿望。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基地的基本建设,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既要抓好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又要抓好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既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又必须重视人的发展功能;既要提倡、鼓励实证研究、实验研究和跟踪调查,又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研究;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中,既要重视主干学科建设,又要抓好分支学科建设;既要为高校服务,培养人才,也要进一步扩大服务面和适应性,为全社会的发展服务。”[13]也有学者认为:“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生命力,取决于学科自身建设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任何学科都有需要不断开拓的领域,都存在有待深入探索的新课题。学科的成熟以至完善只能是相对的。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只能达到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能达到的高度,总有历史局限性。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更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受社会历史条件变迁的影响和制约更加突出,总是不断地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只有进行不懈地努力、探索,揭示新的客观规律性,不断地开拓向前,与时俱进,才能符合新形势、新情况的实际,适应新时代的要求。”[14]还有学者认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产生、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思想政治教育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又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建立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地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本质和基本规律,用正确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15]更有学者认为:“需要从四个高度来认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意义。”其中包括“要从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问题;要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问题;要从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和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的高度来认识问题;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历史任务的高度来认识问题”[16]等等。

显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作为积累了丰富教育经验、知识和理论观点的思想教育学科将日趋完善。于是,在当今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高校校园网络日益健全、师生上网率极高的状况下,作为思想教育学之重要构成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也必然在内容与形式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因而,作为思想教育学科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学也必然应运而生。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这是一个时代性命题。众所周知,高科技的发展,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快捷的速度日趋全球化、普及化和平民化,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校园网络的建设,促使高校思想教育环境、任务、内容、对象和特点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深受师生青睐的互联网在给其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特别是网上形形色色的不良信息更易造成高校校园生活意识形态西化、文化认同感弱化和整体价值取向嬗变等。因此,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引导,全面提升高校校园网络信息消费素养和素质,不仅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的体现,也是高校思想教育新的内涵和广阔视野。对此,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指导我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2005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所以,认识和了解高校校园网络发展对思想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更新思想教育内容,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即对象型教育向主体型教育转变、说教型教育向关怀型教育转变、应试型教育向创新能力型教育转变、封闭静态型教育向开放实践型教育转变,彻底打破传统的高校思想教育的思维定式和旧有模式,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是国家发展的战略任务,是时代性命题。

第二,这是具体科学发展的规律。历史发展到近代和现代,学科的分化与综合,特别是随着以知识信息爆炸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理论形态学科的发展,突出地表现出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两大趋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能力、改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领域的拓展,在极大程度上推动着学科的增多。就知识本身而言,知识的发展有其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内部规律是其自身合乎逻辑地表现出来的推陈出新的必然趋势,有其独立自主性;外部规律则是现实社会对知识的迫切需求。知识作为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只有不断发展,才能满足现实社会的迫切需求。而就学科成长与发展来看,理论形态和实体形态的学科,都是社会的需求促使其发展的。首先,理论形态学科分化的趋势及其表现。近代以来,专业日益增多的趋势和随之而来的越来越多的知识领域表现出内在的深奥性和固有的自主性,也就是学科的分化及其主要表现。从人类的认识发展来看,初期关于自然界的知识是一个含糊的“整体”,随着人类自然认识史的演进,人们对自然界知识的不断探求,并对“整体”进行逐块逐层的分解研究,于是出现了整体知识的不断分化。这种分化上升到理论系统的层面,就形成了学科的不断分化。其次,理论形态学科综合的趋势及其表现。因为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难以用来揭示错综复杂的事物或现象的奥秘,必须借助于多学科知识的参与和聚焦,来透视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从总体时空上看,分化是综合的基础,综合则是分化的进一步发展。这两大发展趋势,既可以是共时的、并行的,又可以是历时的、相续的,它们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呈现出犬牙交错的态势,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反相成、互生互补的关系。这种交织互动的作用,也是学科发展、创新的一种强大驱动力。[17]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学问同样如此。“一门新兴学科能否建设起来并得到承认,相关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两条:一是看其是否有比较明确和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等;二是看其能否处理好与相关理论的周边关系,即在现有理论体系中找到自己的恰当位置”。[18]经过十余年的积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了颇为丰富的经验,也涌现出较多的知识和理论观点,特别是高校在网络背景下进行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和相应的实践活动。不同种类的高校针对各自不尽相同的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和研究,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学学科的形成铺垫着基础。正如克拉克所言:“每一个专业都要跨越自己的专业界限进入目前尚未标界的领域才能不断进步。”“发现要求让个体和群体的活动享有很高的自主权,因为它出现在各学科专门化的前沿,并且是对未知世界的冒险。”[19]因此,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实践活动为它的学科化奠定了基础,学科化又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解决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面临问题的特殊需要。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学应该有自己明确和特定的研究对象,因为研究对象是一个学科成立的根据和发展的逻辑起点。科学对象的确定性和科学性,是衡量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边缘学科,不仅社会普遍认可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本领域普遍认可的问题也还没有得到解决。究其原因,除了有人们对这门学科有主观偏见之外,还跟这门学科未能科学地说明其研究对象密切相关。人们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还存在不少问题,不仅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论述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论文、著作极少,而且所谈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学研究对象并没有反映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特殊性。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无论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学学科发展还是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加强与改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目前我国思想教育学科的发展,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本身不仅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逐渐发展成为思想教育学中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的趋势加强。要实现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学的学科化和科学化,就必须针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活动中的特殊矛盾,抓住高校网络本质,针对宏观网络和校园网络的影响,利用这种网络对大学生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方面的影响,使他们成为符合网络条件下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社会成员;借助于高校校园网络上的这种双向互动的网络环境下的实践活动,探讨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活动中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展规律以及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规律。

关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前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在2004年10月举行的高校校园网络信息建设与管理工作研讨会上强调,一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始终坚持把网站建设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把校园网络这块阵地建设好、使用好、维护好。二要遵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真研究互联网互动交流的特点,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把教育融于服务之中,以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服务,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其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四要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建设与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正确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切实加强校园网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加强网络信息工作队伍建设,培养和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网络信息工作队伍。这说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本身有其独特的内容和工作范畴。既然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有其特殊性,那么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学也必然存在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这种特殊性就表现在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领域特有矛盾的研究。这种研究基于对思想教育学原理和方法的继承与创新,也基于对高校网络平台上各种活动的分析与探讨。在我国高等学府,坚持做好网络思想教育,就是要使众多的校园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消费者——大学生形成信息素养,形成社会主义价值意识和规范意识,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调动他们参加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学从根本上说就是研究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因而它应该也必须研究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但是,我们必须承认,高校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网络族群,他们的网络行为和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因而,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学不可能也没有能力解决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中的一切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只能尽力研究他们的特定领域,亦即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品德表现、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信息素养等内容。只有对这些内容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使其思想向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方向变化。不论在网络环境中还是在现实社会生活领域,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总是与特定的现实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矛盾和差异。这就产生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即特定的现实社会发展的要求同大学生的网络心理、行为及其所表现出的网络道德水准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根据、发展的内在动力,并统领其他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是其他学科难以承担的,只能由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学来承担。因此,较好地解决这个特殊矛盾,就必须把握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的网络心理、行为及其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并根据这个规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由此,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学的形成不仅已经成为可能,而且具备了发展成为思想教育学分支学科的现实条件。

【注释】

[1]《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0L].http://www.cnnic.cn/dtygg/dtgg/201201/120120116 23667.html.

[2]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0L].http://www.cnnic.cn/dtygg/dtgg/201201/120120116 23667.html.

[3]本节部分内容引自潘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1-9.

[4]朱炜.文化视域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3.

[5]杨海洋.高校青年德育新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86.

[6]张建松.发挥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9(6).

[7]刘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2).

[8]赵向明.探索德育的新途径——网络德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1(8).

[9]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59.

[10]韦吉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立体考察[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

[11]李先海,刘艳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4).

[12]张再兴.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年历程与左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5(7).

[13]张耀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4]徐文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及专业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2).

[15]骆郁廷.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5(11).

[16]梅荣政.略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学科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7).

[17]金薇吟.克拉克知识与学科理论发微[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5).

[18]欧阳康.社会认识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76.

[19]伯顿·克范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