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路径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路径

时间:2022-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学者麦克库劳在1994年最早提出了网络素养的概念。因此,强化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是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关键。为此,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文化知识的集散地﹑未来社会发展的引领者,高校有责任更有义务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教育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在真实的现实社会中尊重他人﹑严格自律﹑学习本领,以高学历﹑高素质的面貌,承担起引领现实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的责任。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面对浩瀚网络﹑庞杂信息,因受到年龄﹑阅历等因素的限制,对于信息真伪的辨识能力﹑处理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监管,为青年学生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空间;另一方面,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也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

一、网络素养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四季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而网络素养又是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分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网络素养的概念及构成

网络素养概念源于西方。美国学者麦克库劳(McClure)在1994年最早提出了网络素养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卜卫在2002年发表的《媒介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论文中最早引进并介绍了网络素养的概念。由于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关于网络素养概念的界定。其中,黄发友先生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解释为:“网络素养是指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即大学生在正确认识网络媒介的基础上,理性获取﹑评价﹑利用﹑传播和创新网络信息,为自身成长和发展服务的意识﹑能力﹑修养和行为观念。”“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由五方面内容构成,即网络认知能力﹑网络操作能力﹑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以及网络安全意识,五个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1.网络认知能力。网络认知能力是指人们大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于互联网上的事物构成﹑性质﹑联系﹑规律和发展方向的把握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提出语言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五种认知能力。互联网给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最快捷﹑最及时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然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已在自觉不自觉中﹑不同程度地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相互交流﹑彼此沟通的心灵港湾。大学生应提高对网络及其传播环境的认知能力,要严肃认真地对待网络言行及多样的网络信息,共同推动互联网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2.网络操作能力。网络媒介对操作者提出了技术层面的要求。作为高校培养对象的“90后”大学生,要具备最基本的网络知识与网络操作能力;能够掌握最基本的应用软件的操作技能和技巧;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生活﹑学习添彩助力,尽情享受互联网给学习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

3.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网络时代的到来,传播渠道开放﹑传播主体增多﹑交互功能强大﹑去中心化的特质都使得网络信息变得异常复杂,信息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各种文化都可以在网上流通,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强化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是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关键。当代大学生既要学会辨识各种信息,又要善于利用网络发展自身,还应理性对待和传播网络信息。

4.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大学生要理性对待网络,把网络的使用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虚拟的网络环境也有其自身的道德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在现实社会中遵守道德准则,在使用互联网时也应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合理规范自己的网络言论,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

5.网络安全意识。网络中的安全隐患是自互联网应用以来的一个大漏洞,当代大学生只有提升自己的安全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学会自我保护的技能,才能在网络世界中随心遨游。

(二)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

1.有利于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极大地改变了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只有不断地更新学习方式﹑思维模式,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才能在信息化时代站稳脚跟。网络的便捷性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网络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为大学生创设了展示自我的平台;网络平民化的发布方式,更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的发挥。通过提升网络素养这一有效途径,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成为人格健全﹑品质优良﹑意志坚定的新一代。

2.有利于高校育人环境的优化。各个高校积极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将育人延伸到网络中去。环境育人已经成为高校中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并行的重要育人方式,这一观点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的共识。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优化大学生时时事事都要利用的网络环境,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是从主观性的角度优化网络环境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可以驱散网络世界的天空的“雾霾”,让青年大学生呼吸更为“清新的空气”,辨识真伪,明辨是非,对外释放青年一代应有的正能量。

3.有利于发挥引领现实社会的职能。自1088年意大利的波罗尼亚大学设置法学学科而首开人类高等教育的先河,在长达700多年的时间里,大学的功能都以“人才培养”为重。1810年德国的洪堡大学第一次将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并列,使大学具有了第二大功能。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最早将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新功能,使大学从社会边缘进入社会中心。大学因而获得了既是社会进步引领者,又是社会发展助推器的双重角色。高校这“三大职能”的判断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对高等教育功能与作用的经典表述。为此,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文化知识的集散地﹑未来社会发展的引领者,高校有责任更有义务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教育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在真实的现实社会中尊重他人﹑严格自律﹑学习本领,以高学历﹑高素质的面貌,承担起引领现实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的责任。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路径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学生个体各方面努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迅猛发展的步伐,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拓展社会培育途径

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习近平同志强调:“正面宣传的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加紧建设一批健康﹑文明﹑科学,尤其是对青年学生能起到正确导向作用的且富有吸引力的网站,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时代精神和优秀文化的课堂,让互联网成为展望﹑学习世界先进知识﹑技术的窗口,让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增长知识﹑思想碰撞的园地,让互联网成为培养创新精神﹑提升自身能力的平台。

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应提供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和社会舆论。“倡导心存敬畏﹑行己知耻﹑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观”,加强社会成员的网络素养。支持社会组织通过举办知识竞赛和培训﹑宣传提高网民素养;鼓励民众自觉使用“绿色”软件,能够判别﹑处理负面信息,共同为优化网络环境而努力。《2015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伴随微博大V式微和网络社群趋于活跃,网络舆论中“广场式”的鼎沸之议减少,“沙龙式”的社群对话增多。这标志着社会各群体真实的利益博弈在互联网上聚合成体,也表明网络内容供应在技术细分之下公众生活偏好的凝结。网络舆论场的社群利益冲突将盖过“意见领袖”的口舌之争,这将是今后互联网关注和治理的重点所在。

(二)强化政府职能担当

1.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是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重要保障。我国政府应在尊重网络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加快网络领域的立法,做到有法可依,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关于知识产权﹑网络信息发布﹑网络犯罪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政府只有完善立法﹑严格执法,使网络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创建以公平﹑正义﹑和谐为主导的网络环境和社会氛围。

2.强化政府监管机制。政府应正本清源,抓好源头治理,加强网络监管,营造洁净﹑健康的网络空间。成立网络监管机构,强化网络监管机制,提高网络监管技术,从技术上提高网络防控能力。大力研发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及产品,特别是加强中国自主开发的防火墙的研究,通过技术屏蔽和过滤,有效防止色情﹑暴力﹑赌博等有害信息的侵入;通过如网络访问实名制﹑分级设置访问权限﹑硬件防火墙技术等方法,确保信息纯净度,确保校园网的安全运行。

3.构建警民共建机制。加强网警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效率﹑正规化﹑现代化的专业队伍,保障网络安全,优化网络环境。加大网络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对网吧等场所进行综合治理整顿,强化监督和管理。此外,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加强网络在线投诉功能,让网络用户的群众性监督发挥更大作用,为安全上网﹑健康上网﹑绿色上网提供保障。

(三)发挥学校推动作用

1.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体系。高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一般只针对大学生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指导。当今快速发展的网络社会,技术已不是决定一个人胜负的唯一决定因素了,网络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高校应开设相关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聚力于学生的内在修养。学校还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网络安全意识,增强其对互联网上有害信息的甄别能力,培养其对有害信息的防御和处理能力。

2.着力加强高校数字平台建设。学校要针对大学生关心的有关专业的﹑社会的热点问题,有意识地建设和推荐一些比较规范和实用的网站,让学生懂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加快以文献检索﹑资料查阅为主的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步伐,为学生网上听课﹑阅览﹑资料查询﹑资源共享提供便利,营造良好的网络素养培育环境。

3.发挥教师和辅导员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素养师资队伍是高校开展网络素养培育的关键。只有当教师自己拥有较高的网络素养时,才能对学生的网络行为和现实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在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进程中,专业教师和高校辅导员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深入学生内心,因材施教以达到教育的最理想效果。诚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四)注重学生个体培育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内化是大学生自我提升的重要环节。在提升网络素养过程中,大学生要自觉做到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娱乐观。今天的学校德育与互联网共处一个时空,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学校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最终决定大学生道德言行的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因此,大学生要严格自律,坚守科学的价值观念;要适应网络不断变化的形式,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和防范力,学会有效使用网络信息,学会正确的网络交流,学会利用网络发展自己。

2.加强大学生自身“精神防火墙”建设。加强政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的自觉教育,不断增强自控能力﹑自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自身免疫力,在思想上自觉构筑抵制网络不良冲击的“精神防火墙”,遵守网络交往道德规范,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和网络行为,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有意识地进行网络自我防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抵御信息污染的能力,达到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

3.拓展网络的学习功能。在网络学习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像传统教育一样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各种网络媒介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互联网时代,对网络的掌握与使用是判定大学生是否具备合格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大学生要善于驾驭互联网,拓展网络学习功能,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互联网成为助力个人成长的资源。

(五)做好家庭培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深厚的亲情使家长最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深刻的影响。家长的关注﹑监督和引导,是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要充分发挥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一是家长要足够重视孩子的网络素养问题,监督孩子遵守网络道德,履行网络规定,与孩子共同提高网络素养。二是家长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愿学﹑会用,建立信息技术条件下与孩子对话的平台,通过微信群﹑QQ群等多种现代技术手段,加强与孩子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建立温馨的情绪智力培养情境,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思想状态,关心其身心健康。三是家长要多多关心孩子的心理情绪波动,及时引导孩子,对于孩子上网中的不良行为或不当言行耐心规劝,及时制止,培养他们良好的上网习惯,并配合学校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工作。

中国是一个互联网大国,还不是一个互联网强国。互联网已经激活了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未来的憧憬与渴望,积极投身时代发展大潮,中国也将跻身于信息技术的真正创造者之列。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任重道远,它离不开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政府的监管和社会舆论的指引,只有五位一体,协同推进,才能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共同创造优秀的网络文化和良好的网络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