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

成都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

时间:2022-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第一期安全体系建设包括建立电子政务身份认证中心、网络防病毒中心、防火墙、入侵检测、保密检查、安全邮件、数据灾难备分中心、应急响应中心等安全基础设施。对于数据恢复与备份,成都市制定了电子政务第二网络与系统平台、公共基础设施备份、系统备份与数据备份、全市性电子政务各应用系统备份、各部门应用系统与数据库备份等方案。

11.3.2 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

1. 良好的通信基础设施

成都电子政务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成都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通信枢纽,全国电信八大通信枢纽之一,全国“八纵八横”和四川省内“三纵三横”的光纤干线网都把成都作为了枢纽节点。除了拥有以光纤为主,微波及卫星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四通八达的信息传输网络之外,还拥有一批诸如托普、鼎天、迈普等实力强劲的大型IT公司和高校、科研单位,以及西部最大的互联网交换中心。

目前,成都已经建成市内光纤物理网络,折合芯长12万公里,形成了覆盖成都市几个郊县的光纤自域网;城域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基本实现了网络的全城覆盖和以光纤为主干,基于SDH、ATM的城域网络主干;接入网方面,接入方式逐步向ADSL和宽带接入方向发展;已经拥有微波、光缆、卫星等多种传播手段的广播电视网,实现了各区(市)县光纤大联网,有线电视光纤网络折合芯长3万公里,网络宽带750MHz。由此,广电网逐步向数字化、多功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2002年,全市较2001年家庭宽带比例增加10.41%,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增加41.48%,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例增加22.13%,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大幅增加。

成都现代通信已由技术引导向应用引导转移,通信枢纽功能日益增强。与此同时,国家高新区(包括西区)、大学产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三大聚集区,会同正在建设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西部光通信产品研发与生产基地、西部集成电路设计及生产基地、国家信息安全产品产业化基地、西部数字视听产品生产基地六大产业基地,将成为构筑“数字成都”的坚实基础。

2. 成都市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平台建设

成都市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平台建设,依托信息港网络平台建设从成都政务IDC到市委节点、武侯节点、成华节点的光纤核心环,实现成都政务IDC与原有党政网的对接。并整合华宇已建成的光纤完成对市级各部门的覆盖,在核心环连接上采用基于MPLS的大于1G的光纤以太网,为各部门及一些特殊应用提供纵横交错的VPN传输,同时实现对视频、语音和数据的相应服务质量保障。在电子政务外网上划分专门的VPN用于视频会议系统传输,并对该VPN设置最高传输优先级,保证成都党政专用视频会议的稳定传输和顺利召开。成都市电子政务外网核心环拓扑结构如图11-3所示。

img58

图11-3 成都电子政务外网城区骨干节点建设示意图

通过实施成都市信息化基础管线工程(从本市到远郊区(市)县的电子政务外网MPLS光纤骨干传输和交换体系),避免各个部门从上到下的大量纵向网的重复建设。如原党政网传输的部门全部统一通过该骨干光纤宽带网络进行传输。远郊区(市)县由三个MPLS光纤环连接覆盖,其拓扑结构如图11-4所示。

img59

图11-4 成都市到远郊区(市)县的电子政务外网

成都市电子政务外网网络的建设和应用将分期进行。目前第一期安全体系建设包括建立电子政务身份认证中心、网络防病毒中心、防火墙、入侵检测、保密检查、安全邮件、数据灾难备分中心、应急响应中心等安全基础设施。通过信息安全联席会议,进一步理顺各部门管理职责,从信息安全制度与规范制定、执行和督查、技术保障、产业支撑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建立协调、互通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对于数据恢复与备份,成都市制定了电子政务第二网络与系统平台、公共基础设施备份、系统备份与数据备份、全市性电子政务各应用系统备份、各部门应用系统与数据库备份等方案。

11.3.3 成都市电子政务应用

1. 成都公众信息网与政府门户网站

成都市在对美国菲尼克斯市、新加坡、北京、上海的政府网站进行全面分析后,确立了“面向公众、面向企业、面向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思路。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成都公众信息网(http://www.chengdu.gov.cn)就成为成都市政府以及区(市)县政府的外网交换平台,将政务内网的功能逐步向外网移植,成都市政府门户网站首页如图11-5所示。目前,81%的市级部门已全部上网,上网率达100%;20个区(市)县已建独立网站18个。同时,公文交换系统已开始通过网上报送信息,建成了党政机关电子邮局,并开通了党政机关电子信箱。

img60

图11-5 成都市政府门户网站首页

成都公众信息网在网络应用方面是效能与服务齐头并举。2002年1月开通政府门户网站。但在2002年底,成都市公众信息网在市民中进行的关于《成都公众信息网项目改造市场调查报告》中得出如下的结论:公众对于网站信息和栏目满意的关键在于政务公开、透明度高,而不满意的主要原因还是内容简单、更新时间长、网上服务效率低。政府部门也意识到,正是成都市市级政府的特性决定了其电子政务建设必须突出“服务”二字,并且更贴近生活,贴近民众。所以,尽管正式运行至今只有一年多的时间,成都公众信息网但却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型。① 定位的转型。即从过去的仅作为权威的对外宣传成都的门户网站,转型成为兼具宣传功能,但更多向服务市民、服务企业、服务政府的重要网络载体,以及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速政务公开,密切联系公众的重要网络平台。② 单向应用向服务性应用转型。过去,网站上仅发布一些信息和公告,导致“政府说自己的,群众看自己的”,缺少互动服务和交互式应用。而如今,网站的应用不仅包括“市长信箱”,更有房产局、公用事业局发布的公用信息和商品信息。而且通过网上咨询、网上投诉、网上监督、网上挂号等栏目,增加了网站与群众的互动性和实用性。

改版后的成都公众信息网,已经成为功能完备、交互性强、服务民众的成都市政务外网,其内容包括:市民服务、企业服务、政务、外来者服务四大版面,而市里各级政府部门的链接也突出了服务,特别是针对市民的网上挂号、网上寻医、网上订车票等,以及针对企业的网上企业年检、网上重名查询、网上项目申报等实际上也是相关部门提供的网上交互应用。这种思路在其他西部省市的政府门户网站中并不多见。如今,不仅拥有“市长信箱”这个对外窗口栏目,成都市房管局科技、经委、工商等部门也已经通过该网站面向社会公众,进行政府与百姓网上互动业务的办理。甚至停电、停气的信息都每日更新,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而外来企业和人员也能通过该网站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和进行信息咨询。在《计算机世界》2002年对全国36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政府网站进行了评比表明,成都公众信息网与宁波并列17,居全国中等水平,在西南地区列第一。

2. 成都市电子政务应用与服务项目

(1)全面完成区(市)县和市级各部门网站建设。大力开展政府信息资源收集与电子化工作,可向公众发布的信息量要在2002年的基础上增加50%,进一步丰富网站内容并实现与90%市属各行业网站的联接。

(2)开展互动式办公。深化工商、科技、经委、统计、房产、信息办、计委等部门面向机关和公众的互动业务试点工作,加强面向公众和企业的政务业务互动服务,初步完成“一站式”审批服务系统建设,开展投资审批服务、企业注册服务、并联审批与基建项目联合审批、网上招投标等服务,实现60%的窗口部门面向公众表格下载和业务互动。建设视频会议系统二期工程并投入使用。

(3)开展机关办公自动化、公交交换系统的应用。结合面向公众和企业的政务业务互动服务系统建设,并进行电子签章管理系统及应用试点。

(4)新建公众多媒体信息亭200座。加大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在栏目内容上进行充实和完善,重点进行便民交互式商务交易功能的应用开发,更好的为广大群众提供及时充分的信息服务。同时,不断提升服务业态,创造就业机会,服务再就业工程,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信息亭也作为街头书亭,丰富广大市民文化生活,促进社区建设。

(5)建立“成都市社区信息化服务中心”。搭建统一的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系统、语音服务系统和家庭账单结算系统平台,开展社区信息化试点,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需求。

(6)推进教育宽带网络平台建设。建设覆盖全市的教育宽带基础平台、行业专网、中小学光纤接入系统及相关信息资源,加大信息网络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不断加快信息技术融合到基础教育中的进程。

(7)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推动农村经济信息网络的规范建设,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加大应用推广,不断拓宽信息传输渠道,服务农民增收致富。

(8)正式开通使用城建通卡。并在做好公交车辆应用的基础上,逐步扩充服务领域,包括出租汽车收费、加油加气、小区物业管理、开放式校园通卡、停车场收费、路桥收费以及各种代缴费业务。

(9)启动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2003年重点完成应急联动GPS警务管理平台建设,现有各通讯方式向统一的通讯平台过渡,启动指挥调度系统建设。

(10)“数字成都”信息快速检索系统。实现各部门空间信息和非结构化文档资料的基于元数据的共享体系,消除“信息孤岛”,依靠智能代理机制为市政府首脑办公和应急联动系统提供快速信息检索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