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搭建网络平台

搭建网络平台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BBS论坛为载体,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作为对学生影响较大的网络信息集散地,理工类高校必须树立占领意识,牢牢掌握主动权,利用BBS的特性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BBS因其网络特性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提供大量的、多样性的学习资源,有效弥补校园课堂人文素质教育因资金、学时、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带来的发展瓶颈,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开拓新的视野。
搭建网络平台_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当代的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新新人类,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使人们拥有的信息量远远超越以往任何时代,网络人文教育的效果往往胜于简单的说教。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其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被大大地调动起来。据200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中国上网总人数达到8700万,上网计算机总数有3600万台;在网民中,18~24岁的比例最高,达到36.8%;与前半年相比,本科以上受教育程度的网民增加了331万;受教育程度为本科以下的网民,为13.1%;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高,为31.9%,比前半年增加454万,增长率为19.6%。据调查,大学生中69.1%的学生上过网,其中32.5%的大学生经常上网,还有19.8%的学生很想上网,对上网采取无所谓态度的学生仅占11.1%。从上网的时间看,大部分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和中学时开始上网,网龄在3年的居多,每周上网时间在10小时以上的为22.6%,10小时以下的为55.9%。[2]网络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大学生网民越来越多,网络的功能越来越全,网络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正在改变着世界,正在冲击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给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带来的挑战是无法回避的。因此,现在很多学校都重视学生人文教育网络化的建设。通过开发网上系统,用多种新的媒介,从网络教育上占领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用积极的、科学的、高尚的理念、观点和理论教育、改造学生。

网络的高速发展已经使教育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同时也为人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加强高校BBS 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BBS是英文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即“电子公告牌系统”,因其交互性强、信息量大,在高校中影响较大。据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络社区论坛BBS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高达55.5%。[3]基本上每所高校都会有自己的论坛,高校BBS作为一种校园网络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思想、学习、情感交流的平台,已成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大学生了解校内外大事、娱乐休闲的集散地。

校园BBS论坛是学生交流的重要场所,利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够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也是新时期网络化时代背景下创新人文教育培养模式的有效尝试。以BBS论坛为载体,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BBS 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

BBS是一个经过学习者整理加工过的网络资源汇集中心,从新闻、学习到娱乐、体育,从文字到视频、音频,BBS汇集了各种形式、内容的网络资源。

高校BBS由于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快捷的信息与便捷的服务,深受学生喜爱。如复旦大学日月光华BBS在线人数最多达到8000人,武汉大学珞珈山水BBS在线人数最多达3000人。不少学生自觉养成了每天登录、浏览BBS论坛的习惯,并积极参与议题的讨论,发帖、回帖、转贴等已成为部分学生的网络“必修课”。作为对学生影响较大的网络信息集散地,理工类高校必须树立占领意识,牢牢掌握主动权,利用BBS的特性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BBS虽为虚拟空间,但这个空间拥有现实教学环境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它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片沃土。BBS因其网络特性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提供大量的、多样性的学习资源,有效弥补校园课堂人文素质教育因资金、学时、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带来的发展瓶颈,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开拓新的视野。

(二)设立BBS 讨论区

可根据讨论的内容,不同的院系、专业,不同的校区等要素分成不同的分讨论区,以富含人文、社会科学内容的议题为中心进行讨论,这种讨论可以看到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处理办法,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渠道了解情况,提高工作的针对性。

另外,还可以针对时事政治、体育、娱乐等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立相应的讨论区,即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都可以在BBS上进行,这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个性、渲泄情绪的场所,也有利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传播、培育校园文化

BBS讨论区已成为师生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它既是教学中交流与协作的工具,也是课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倾听学生对教学的建议、师生进行网上交流的平台,更可以是教师之间开展教研活动的平台。

二、建立人文素质教育专题网

建立人文素质教育专题网站,是网络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人文素质教育专题网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1.人文素质教育专题网是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

随着校园网的不断建成和信息化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计算机网络在思想文化的传播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它已成为先进文化传播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尤其在思想活跃的大学校园,大学生通过网络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有积极的同时也有消极的,需要正确地引领和筛选。因此,大学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该充分掌握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使校园网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主流文化的阵地。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问题,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思潮敢于公开批评。另外,在网上传播介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使他们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宽视野。

2.人文素质教育专题网是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

全面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人文素质教育专题网的建立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操作平台。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要求其教育的功能是科学性、人文性、个体性、创新性的多维整合,要求把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理工类大学应不失时机地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特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征,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资源生产能力;利用网络的开放性特征,培养与提高学生及时获取大量有效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3.人文素质教育专题网是师生交流的平台

人文素质教育专题网是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网,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进行学术探讨、思想交流;教师可以进行信息引导、启发、授业与解惑。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充分利用最新的信息资源,达到学习、教育和管理的最优化

(二)人文素质教育专题网的建站原则

1.适用性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专题网网站所提供的各项信息、服务等内容要做到实用,真正能够使网站为大学生带来信息的愉悦感以及形成内化素质时的惊喜。

2.全面性

注意网络信息的全面、客观、资源丰富、内容翔实,能体现出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

3.导向性

注重网站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提供良好的宣传功能,使之成为校园主流文化内涵宣传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平台。

4.广泛性

注意将校内一切信息资源都利用起来,将各种校内网站或网页连为一体,如招生就业网、教学管理网、院系网、社团网等,全方位地开展网络沟通,扩大网络人文素质教育的覆盖面。

5.时效性

为了增强网站的有效性,必须使网站“动”起来,不断更新信息,提高时效性。

6.美观性

良好的视觉效果与强大的功能同等重要。这样才可以有效地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网的特色、定位和交互性,才能吸引大学生的“眼球”。

7.安全性

互联网是一个标准开放的网络,在进行信息服务活动时,可能将面对黑客的攻击或病毒的侵袭等。因此,确保网上信息流通的系统安全十分重要。安全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问题,还涉及到系统的管理、法律法规的保障等。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点击网站,只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点击网站,参与进来,才能使沟通成为可能,才能推进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多维度开展。

毫无疑问,人文素质教育网的建设,将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为大学生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提高修养起到极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三、发送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即E-mail(Electronic mail),是指互联网上或常规计算机网络上的各个用户之间,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交换电子媒体信件。电子邮件可以提供一对一、一对多的沟通功能。一对一是指单一主体的发件人向单一主体的收件人发送信息,这种方式发送的电子邮件私密性较好,适用于信息不宜外传、两者之间小范围讨论的情况,如教师与学生讨论心理等方面涉及隐私的问题,就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一对多是指单一主体的发件人向多个主体同时发送内容相同或不同的信息,它操作简便,适用于向某一群体发送信息,如向同一个班的学生发送通知,以及节日问候。现在网上可以申请免费邮箱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因而不少大学生申请了自己的电子信箱,利用这种最为便捷、实惠的方式来进行沟通交往,这也为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者进行网络沟通教育提供了条件。

四、创立聊天室

聊天室即在互联网上用文体信息实时聊天的地方,这种交流是由计算机中的“会话通道”连接而成,在“会话通道”中可以实时看到其他成员的对话,所有登录的人相互间都可以自由对话,实现文字或语音甚至图像的传输。聊天室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功能,不同于BBS的是,它可以通过单聊的功能来保护谈话内容的隐私性,使其不被谈话对象以外的第三者看到。由于采用对话的形式,它的实时性和反馈性优于BBS,但聊天室的谈话内容仅保留在单次登录的时间范围内,如果退出后再登录就无法看到之前的对话,后登录的人也无法看到自己登录以前的内容,所以不便于大范围的讨论。聊天室是非正式沟通的一种重要渠道,它也可以根据讨论内容等因素设置各分聊天室,大学生们可以用自己的本名或匿名登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聊天室畅所欲言。另外,还可以设立校长聊天室、名师或专家聊天室等专门聊天室,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校领导、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名人在聊天室与大学生聊天,因为大学生可以选择匿名的形式发言,不担心受到外界干扰,因而发言更大胆,反映的情况也会更真实可信。

五、设立博客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博客”这个网络新名词也应运而生。博客一般比较完整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其内容主要为个人化表达;二是以日记体方式而且频繁更新;三是充分利用链接,拓展文章内容、知识范围以及与其他博客的联系。”博客是目前互联网发展最迅速的新应用之一,是继E-mail、BBS、QQ之后新兴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已经成为最强劲的互联网新兴媒体的代表。它充分利用了网络双向互动、超文本链接、动态更新、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将使用者的思想和灵感及时记录和发布,萃取并链接全球互联网中最有价值、最相关、最有意思的信息与资源。它不但成为了互联网上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而且将对大学生的教育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2005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有1/3的网民采用了博客。近两年来,博客,特别是大学生博客以其丰富的内容、前沿的思想吸引了大量网络读者,并成为各大报刊媒体竞相报道的重点。“博客就是网络社会化的杀手级应用,它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互联网中自主的主体:呈现自己,表达自己并且与网络世界建立全面的交流沟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充分利用博客这一新型舞台。

利用博客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可以建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普及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博客将过滤后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博客将信息传递给他的同学、朋友,从而使学生通过浏览别人的博客日志获取更多知识。

利用博客技术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通常的教辅网站只是提供一些参考资料的链接,而博客则提供了更多的评价和更广泛的背景资料。对于教师或书本上的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博客的方式发表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自由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议题,从而形成充分张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情境。

利用博客鼓励学生参与和协作。博客不只是阅读和评论老师或其他同学的博客日志,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博客日志,设置自己的议题,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思想,这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中参与协作的积极性。

二是可以进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跟踪及辅助管理。博客的这种应用可以作为教师发布与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相关教学内容、相关信息交流,对学生的问题、疑惑进行解答、评价以及提供学习资源链接的在线门户,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都可以访问,它可以让更多的学习者参与到群体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个项目或话题,让学生共同参与。

三是可以促进学校与学生的沟通。与传统的BBS不同,博客“自由、开放、共享、互动”的精神鼓励学生、老师共同参与到人文素质教育的讨论中,博客的参与者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它使教师、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更好的沟通,进行相互协作,缩小彼此间的距离。

如今,博客已经成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网上心灵归宿和教育、交流的新阵地。

六、利用微博

微博就是每次发布都不超过140个字的微型博客,是表达自己、传播思想、吸引关注、与人交流的最快捷、最方便的网络传播平台。微博作为一种社会化的传播平台,其简单与便捷的功能为每个网络用户提供了可以自由表现自我、交流思想、传播信息、发表评论、彼此互动的渠道。微博的产生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信息交流方式等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还应在传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紧跟时代的步伐,进一步了解和运用好微博,发挥其优势使其成为引导大学生思想,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微博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首先,微博能够承载和传导人文素质教育信息。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网络载体之一,它和其他载体一样,不仅能够承载人文素质教育的信息内容,而且可以传导人文素质教育的信息。

其次,微博能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有思想、有思维、能思维的人。通过双方的交流与探讨,不仅使教育者能够把人文素质教育信息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大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也促使大学生在比较、选择、消化、吸收各种信息后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再次,微博具有思想导向和品德养成的作用。任何人文素质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都是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和明确的目的的。一旦这种目的得以实现,就会成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指示器和行为导向仪。微博的这种思想导向作用是通过有影响力的微博主(通常指人文素质教育主体、学生领袖等)有意识地运用各种灵活的手段和方式进行人文精神的传播并与粉丝的互动过程来实现的。由于微博的相对真实性,各粉丝在与博主的交流中就会比较易于接纳其思想观点,从而形成优秀的人文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七、开设网上人文课程

信息化是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大学生是网络用户的最大用户群。在教学方面,信息技术日益渗透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呈现出两者逐步融合的趋势,融合的结果体现为网络课程,利用因特网、网上资源进行人文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大趋势。信息网络技术运用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优势在于其快速便捷的传播速度与人文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还能开阔学生全球视野,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维文化观。[4]

国外理工类院校已在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做出有益尝试。如在美国的任何大学,大学生都可以在网上学习夏威夷大学制作的“亚洲文化”课程,世界各地的学生都能够在网上进入“古希腊文化虚拟博物馆”,都可以从网上获得南京政府收录的“南京大屠杀”图像和文字资料。网络化和数字化已经使世界各地的信息迅速进入我们的课堂,使教师获得取之不尽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世界优秀的文化遗产;又使大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这无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人文文化的学习空间,使人文课程学习与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网站,学生可以重温课堂内容,进行复习提高,也可以深入探讨,拓展延伸,更可以不分年级、不分专业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时间上的随意性、地点的不定性、内容选择的自主性,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地位,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人文素质类网络课程内容不仅应该具有教学大纲、电子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应该设置“经典阅读”栏目。收集大量的经典文本,以pdf或exe等格式直观地展现在页面上,学生可以有选择地精读、略读、跳读等,来有效地配合教学进度。教师还可以选择有声读物如诗歌朗诵、经典对白等,如果课程平台容量允许,还可以选择一些经典影片,配合经典文本的阅读和理解。

网络课程可以设置三个模块,一为“主题讨论”,二为“一般讨论与答疑”,三为“习作园地”。“主题讨论”区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以及教学重点设置若干个话题,要求学生回复话题参与讨论。“一般讨论与答疑”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他们在人文阅读中思考的问题以及小组讨论之后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发起讨论,要求每个同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若干话题以“回帖”的方式参与讨论,教师对同学的疑问予以回复,和同学共同探讨。“习作园地”设立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学生可将自己创作的作品、论文及想法发表在这里,供同学之间互相欣赏和交流。

学生生活在现代信息社会,无论网络、手机,只要按动开关,各种信息就会扑面而来,而信息泛滥导致的结果就是弱化人的思考和感受能力,使人无法在任何信息上进行深度思考。基于此,网络人文课程教学的“非强制的”方法观就不能是放任自流,尤其是网络教学存在教与学主体时空分离的特点,如果教师教学管理不到位,网络课程的辅助教学就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总之,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理工类院校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化,弘扬素质教育,并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构建网络环境下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通过网络信息,使学生增长人文知识,弘扬社会正气,提高人文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