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只有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才能正确的揭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只有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才能正确的揭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时间:2024-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是同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相适应的。相对价值形式的特点。羊作为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主动地把斧子作为表现自己价值的材料,通过斧子的使用价值和斧子的数量来表现自身的价值和价值量。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货币产生以后,商品的价值是用货币来表现的。但是,货币是随着价值形式的发展而产生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价值形式依次采取过几种不同的形式,最后才出现了货币。因此,只有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才能正确地揭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

在商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中,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以它的自然形式表现出来的,而商品的价值由于是抽象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体现的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因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既然如此,商品的价值不可能由它自身来表现,只能通过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得到表现。商品价值的这种表现形式就是交换价值; 反过来说,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交换的发展也就是价值形式的发展。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是同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相适应的。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种价值形式,这四种价值形式又表现为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1.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已经发展到某些产品偶然有点剩余,这就使得原始公社或部落之间发生了偶然的互通有无的物物交换。与这种最初的偶然的物物交换相适应,产生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例如:

1只羊=2把斧子

这就是说,1 只羊的价值偶然地通过一定数量的另一种商品———斧子简单地表现出来。1 只羊 = 2 把斧子,这个等式虽然极其简单,但是, “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2

价值形式的两端: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在 1 只羊 = 2 把斧子的简单价值形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由于等式左端的 1 只羊的价值是借助斧子相对地表现出来的,因而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 由于等式右端的 2 把斧子,只是充当 1 只羊的价值的表现材料,以自身的使用价值反映羊的价值,证明羊同它一样花费了数量相等的人类劳动,因而斧子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没有等价形式就没有相对价值形式,同样,没有相对价值形式也就没有等价形式; 同一商品不能同时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又处于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的特点。从相对价值形式来看,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实际上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它的价值只能通过另一种商品相对地表现出来。

相对价值形式有两个特点:

第一,价值表现具有主动性。羊作为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主动地把斧子作为表现自己价值的材料,通过斧子的使用价值和斧子的数量来表现自身的价值和价值量。

第二,价值表现具有相对性。由于羊自己不能表现自身的价值和价值量,因而只有通过斧子这一等价形式相对地表现出自身的价值和价值量; 同时,羊自身的价值量的表现即羊和斧子相交换的数量比例也是相对的和不固定的。

等价形式的特点。从等价形式来看,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实际上是被当做价值表现材料的,它是用自身的使用价值去表现与自己相交换的商品的价值的。

等价形式有三个特点:

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即处于等价形式的斧子,以自身的使用价值来表现羊的价值和价值量;

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即斧子的使用价值是生产斧子的具体劳动的产物,但是,当它处于等价形式时,它就被用来表现羊身上凝结的抽象劳动,从而生产斧子的具体劳动也就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第三,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即在私有制条件下,斧子是私人劳动的产物,但是,当它处于等价形式时,它就被用来表现生产羊的劳动所具有的社会性质,从而生产斧子的私人劳动也就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可见,在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中,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开始表现为两个商品之间的外部对立,即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只是直接当作使用价值而存在,它的价值要通过另一种商品来表现,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只是直接当作价值而存在,它的使用价值成了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材料。

在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商品价值在质上的无差别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商品价值在量上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准确的反映。因此,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一种商品经常和多种其他商品相交换时,价值形式就由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过渡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2.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意味着交换不再是偶然的、个别的现象。特别是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农业的分工出现之后,交换日益频繁,参加交换的商品种类日益增多。这时,一种商品已不限于偶然地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而是与较多的商品相交换。于是,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为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的商品上。例如,

       = 20尺布

       或

       = 80斤谷子

       或

1只羊= 2把斧子

       或

       =6分黄金

       或

       =……其他商品

在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一端上的商品 ( 羊) 的价值,已经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处于等价形式一端上的商品则是经常变化的。羊的价值不再只是表现在斧子的使用价值上,它可以表现在布、谷子、黄金等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时,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即它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已经开始真正地得到表现; 商品价值的量的规定性既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已消除了偶然性。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虽然比偶然的或简单的价值形式能够充分地表现商品的价值,但它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从相对价值形式来看,它的表现系列是无止境的,只要新出现一种商品,就会增加一种表现价值的材料,而且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都会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商品的无穷无尽的价值表现系列; 从等价形式来看,各种商品都有无数的特殊的等价形式,商品的价值仍然没有一个共同的表现物。这一严重缺陷必然会给交换带来困难。例如,羊的所有者需要布,而布的所有者并不想要羊,而是需要谷子,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当谷子的所有者恰好需要羊时,羊的所有者才能先把羊换成谷子,然后再用谷子去换布; 如果谷子的所有者不需要羊,而需要斧子的话,交换就无法进行。这表明,每个商品所有者都要求把自己的商品作为别的商品的等价形式而具有直接交换的能力,但这只能在自己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另一种商品的所有者需要时才能成为现实。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有一种商品作为一切商品交换的媒介,这样,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陷被突破,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

3. 一般价值形式

在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把自己生产的商品首先换成大家普遍需要的某种商品,然后再用它去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才比较容易达到交换的目的。于是,从许多的商品中逐渐分离出一种在交换中经常出现并为大家乐意接受的商品,作为一切商品的共同的等价形式。这就有了一般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可以表示如下:

       20 尺布=

       80 斤谷子=

       2 把斧子=  1只羊

       6 分黄金=

      其他商品…… =

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换时,先把自己的商品换成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例如羊,然后再用这种商品作为媒介去换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种当作媒介的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而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商品上,就是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与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相比,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里,商品价值的表现既是单一的即只表现在一种商品上,又是统一的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一种商品上。商品价值表现的单一性和统一性表明,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这一本质,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得到了完全的表现,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也得到了准确的反映。一般价值形式解决了物物直接交换所不能解决的困难,但它仍存在着局限性。也就是说,用做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相同、不固定的,它必然会给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交换带来困难。这必然要求价值形式进一步发展。

4. 货币形式

商品交换的发展,要求突破一般等价物不统一的障碍,以某种固定的一般等价物来代替各种不同的、不固定的等价物。特别是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同农业的分工的发生,产生了专门为交换而进行的商品生产,扩大了交换的区域,从而更加要求一般等价物有时间上的稳定性和区间上的统一性。于是,一般价值形式发展为货币形式。货币形式可以表示如下:

      20 尺布=

      80 斤谷子=

      2 把斧子=  6 分黄金

      1 只羊=

     其他商品…… =

由上述等式可见,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成为货币形式。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没有本质区别,因为在这两种价值形式中,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都是一般等价物; 但是,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会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而在货币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经固定地由某种商品如金银来承担。

二、货币的本质

价值形式的全部发展过程说明了货币的起源,即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与此同时,也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即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从货币的起源中可以看出,货币原本就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它和普通商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普通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体现出来的,而货币则是商品价值的体现物,是价值的一般代表; 普通商品只具有由它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使用价值,而货币则除了具有由它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使用价值,如金银可以作装饰品等之外,还具有由它特有的社会职能所决定的特殊的使用价值,即在商品世界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商品,在价值形式的发展中最后固定在黄金或白银身上。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黄金或白银也具有价值,它的价值量也是由生产黄金或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因为黄金或白银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特性,使它最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黄金或白银体积小而价值大,便于收藏和携带; 不易磨损,便于长期保存;硬度小,质地均匀,便于分割。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3

自从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以后,商品的价值就由货币来表现了,整个商品世界也就分成了两极: 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用价值; 另一极是货币,它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这样,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会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会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却无法消除、也不可能消除商品的内在矛盾,反而使这些矛盾以新的形式趋于深化和扩展。

三、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货币的本质决定了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的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货币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由实物货币、铸币到纸币,随继出现了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发展过程。

1. 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货币之所以能够成为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价值。它可以把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为本质上相同的东西,从而使各种商品在价值量方面能够得到比较。这已经表明,在各种不同的商品中凝结了不同数量的社会必要劳动,具有不同的价值量。由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而劳动时间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由于商品的价值量很难直接用劳动时间来表示,而只能在交换过程中通过作为价值代表的货币间接地表现出来,因而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是商品的内在的价值尺度的外在表现形式。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有现实的货币,只是通过观念中的货币就可以了。例如,1 件上衣值 0. 5 两白银,只需说出或标明它的价值等于 0. 5 两白银就行了,不需在上衣旁边放上 0. 5 两白银。观念上的货币之所以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它的价值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存在着一定的比例,而这种比例的客观基础就是生产它们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还应该看到,用观念中的货币来衡量商品的价值量,决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以商品交换中所支出的现实的货币为依据的。

货币是怎样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呢? 也就是说,货币是怎样表现商品价值的呢? 有了货币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商品价值和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实际上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时,为了使各种商品的价格能够加以计算,就必须有一个固定的货币单位,并把它分为若干等份,这如同衡量物品的长度时,需要把一定长度的 “米”“尺” “寸”作为计量单位一样。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份就是价格标准。在我国历史上,以白银作为货币时,是以 “两”作为货币单位的,又分为 “钱” “分”等等份。1 元银元含纯银 0. 6408 两,就是银元的价格标准。

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两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 价格标准不是独立于价值尺度之外的另一种职能,只是为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所做的一种技术上的规定,是由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派生的;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则是通过价格标准进行的,有了价格标准,就可以比较各种商品价值的大小,表现商品价格的高低。两者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价格标准可以由习惯或国家机关来规定,各个国家情况不同,价格标准也可以不同; 但是,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则是社会劳动的体现,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②价格标准代表的是一定的金属重量,是用来表现和计量货币金属本身数量的; 而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则是用来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③作为价值尺度的金属货币的价值量是随着生产它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货币价值量的变化会使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 但是,价格标准则和金属货币的价值量无关,无论金或银的价值发生怎样的变化,它的货币单位及其等份是不会改变的。

2. 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虽然在观念中表现了商品的价值,但还未实现商品的价值; 商品价值的实现只有通过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才能得到实现。但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所具有的流通手段的职能,使商品交换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货币产生以前,商品交换的形式表现为: 商品———商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物物交换”; 货币产生以后,商品的直接交换就发展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商品流通,商品流通的表现形式是: 商品———货币———商品。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生产者要用自己的商品去交换他所需要的商品,首先必须把自己的商品换成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换商品。这样一来,商品流通过程就分为两个阶段: 一个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转化为货币的阶段。一个是购买阶段,即货币转化为商品的阶段。与此相适应,购买和售卖在时间和空间上分裂为两个独立的行为。由于这种分裂,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没有人买,就无法卖; 卖出去了,也可能不马上买。这就是买和卖脱节的状况。可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一方面打破了商品直接交换所受到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产生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就是货币流通。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由商品流通引起并为商品流通服务。在货币流通中,货币在人们之间不断地转手,同一货币可以为许多次的商品交换服务,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究竟需要多少货币才能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呢? 这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货币流通规律就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 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按照这个规律,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①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 ②商品的价格水平; ③货币的流通速度。在这三个因素中,前两个因素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公式表明: 当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时,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当商品价格总额不变时,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如,一周内市场上等待出售的商品价格总额是 10 万元,如果同一时期内每1元货币平均转手的次数,即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是 5 次,那么,完成10 万元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就是:

10万元÷ 5 = 2万元

当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并没有否定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纸币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同时又有其特殊的规律。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 纸币的发行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如果纸币发行量限于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每张一定面额的纸币就能代表相应数量的金属货币; 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每张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就会相应减少,造成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由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就叫通货膨胀。例如,假定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为 1 亿元,而纸币的发行量则达到 2亿元,那么,这 2 亿元的纸币只代表 1 亿元的金属货币量,实际上就意味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金属货币量 1 倍,因而纸币也就贬值了 1 倍,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 1 倍。

通货膨胀是对商品经济运行秩序的一种破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破坏商品经济正常运行的另一种现象,即通货紧缩。当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货币价值含量上升,物价普遍下降,就叫通货紧缩。判断经济现实中是否存在通货紧缩,一般看商品价格总水平是否持续下降,如果持续下降时间达 6 个月以上,就意味着通货紧缩的到来。

3. 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的职能。货币之所以能够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价值,是一般等价物,它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可以存放,也可以随时拿出来购买任何一种商品。真正能够充当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足值的金属货币,如金银铸币、金银条块等。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会像蓄水池一样,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当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减少时,一部分货币就退出流通而贮藏起来; 当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增加时,贮藏中的一部分货币又会重新进入流通。因此,在金属货币流通中,不会产生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或过少的现象。正如马克思所说: “货币贮藏的蓄水池,对于流通中的货币来说,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 因此,货币永远不会溢出它的流通的渠道。”4

4. 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赊卖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职能。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由商品的赊买赊卖引起的。那么,在商品交换中为什么会出现赊买赊卖呢? 这是因为各种商品的生产时间 ( 有长和短、经常性和季节性的区别) 、销售时间及地点 ( 有就地销售和长途运转、急待销售和不能及时购买的区别)的不一致,必然要求商品的转让与货款的交付在时间上发生分离,从而赊买赊卖成为必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起初只是在商品流通领域,后来超出这一领域时,支付行为就变为契约规定,支付手段的职能就扩展为用货币支付赋税的职能。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一方面暂时解决了由于缺乏现金而不能及时购买商品的矛盾,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另一方面,它也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在赊买赊卖的情况下,许多商品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之间结成了债务关系的链条,如果其中一个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到期不能偿还债务,支付链条就会断裂,引起连锁反应,整个信用制度就会遭到破坏,商品生产和经营就会发生困难,从而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由于赊买赊卖方式的存在和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相应减少,因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也就进一步表现为:

这一公式表明: 由于有赊买赊卖方式的存在和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因而在商品价格总额中必须做以下的增减: ①必须从商品价格总额中减去赊卖的那一部分价格总额,因为这部分商品的买卖,在当时是不用现金来支付的; ②必须加上这一时期已经到期的债务支付总额,因为这部分欠款需要用现金来偿还; ③必须减去到期支付总额中因相互赊欠而抵消债务的部分。

5. 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黄金或白银越出一国的范围,在国与国之间充当货币,发挥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不能是纸币,也不能是铸币,必须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即以金银条块形式出现。但是,在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中,黄金作为世界货币已经减少,某些经济发达和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的货币如美元,在一定程度上执行了世界货币的职能。

世界货币所执行的职能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充当一般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其他国家的商品; ②充当一般支付手段,用来清偿国际贸易的差额,支付外债; ③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例如用黄金或白银支付战争赔款、向国外贷款、输出资本等。

货币的五种职能都是由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引伸出来的。五种职能的排列顺序基本反映了它们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顺序及其相互关系。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作为货币的基本职能,是货币一经产生就存在的; 货币所具有的这两种基本职能,表明货币能够用来购买任何商品,是社会财富的代表,这样,在人们产生了贮藏货币欲望的基础上,才出现了贮藏手段的职能; 有了前三种职能,才会有支付手段的职能,因为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使支付成为可能,货币的支付把商品的销售与付款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开来,说明了支付手段职能是流通手段职能的发展,要支付货币必须先贮藏货币,贮藏手段职能是支付手段职能的前提; 而世界货币则是以上四种职能向世界范围的延伸。

四、货币形式的发展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不断发展,货币形式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反过来,货币形式的发展也不断地推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

1. 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商品交换的早期出现的货币,又称自然货币。主要是指粮食、牲畜、布帛、毛皮、贝壳、盐、铁等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由于充当货币的材料必须具备轻便耐久、可分可合等特性,而实物货币很难做到这些,金和银等贵金属却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实物货币让位于金属货币。

2. 铸币

在商品交换中,最初使用的金属货币是金银条块。由于金银条块形状不一、质量不同、成色各异,因而每次交易都需要鉴定成色和衡量重量,这就给交换带来极大不便。于是,大商人在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把金或银按一定的成色和重量铸成特定形状的铸币,并标明 “元”“镑”等的重量名称。这就是铸币的萌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由大商人铸造铸币改为国家统一铸造,铸币成为法定的货币。铸币的形状起初多种多样,有方形、长形、圆形、椭圆形、刀形、铲形等,后来由于圆形铸币的便利性使其非常流行。铸币在流通中会发生磨损,磨损后的铸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不相一致,但它仍然可以和足值的铸币一样使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在人们手中停留的时间很短,人们关注的只是用货币换回多少商品的问题,并不追究货币本身是否足值。这种情况表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完全可以用它的符号来代替,于是产生了纸币。

3. 纸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或货币符号。它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纸币的使用意味着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国家的控制能力日益强化。

4. 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指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在信用货币中,首先产生了银行券。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用以代替商业票据的银行票据。早期的银行券是持票人随时持券向发票银行兑现黄金,商业银行也常因银行券不能兑现而倒闭。这样,国家就把银行券的发行权集中在国家银行或少数几个大垄断银行手中,最后完全集中于中央银行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金本位货币制度的崩溃,可兑现的银行券也不再存在。银行券成为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即现代纸币。在纸币大量流通的同时出现了存款货币。存款货币是指可用于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在商品交换中能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其过程表现为: 银行为工商业者开立活期存款账户,存户可依据存款向银行签发支付命令书即支票,或通过其他方式将存款转到收款人账户上,而不必兑取现金。银行券和存款货币本身都没有价值,靠信用维持流通,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货币符号。

5. 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指借助于电子计算机而进行的电子自动转账系统。它是一种纯粹观念性的货币,不需要有任何物质性的货币材料。电子货币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使人们使用货币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可以通过中央电子计算机和终端机以及通讯卫星、电话、电视、电传组成的电子通讯网络,在家中或办公室办理银行存款、提款或要求银行提供服务。电子货币的便捷、准确、安全,进一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代表着现代货币形式的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