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数量决定货币价值是正确的吗

货币数量决定货币价值是正确的吗

时间:2022-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本章摘要1.货币的含义。本章习题集一、名词解释狭义货币、广义货币、准货币、实物货币、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价值尺度、价格标准、价值储藏、货币制度、本位货币、辅币、银行券、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管理本位制、流动性、格雷欣法则二、单项选择题1.货币和收入的区别在于( )。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本章摘要

1.货币的含义。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是指在购买商品和劳务或清偿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任何物体,它具有以下特征:价值稳定性,普遍接受性,可分割性,易于辨认和携带,供给富有弹性。它与我们日常使用的一些类似概念,如通货、财富和收入等有区别。

2.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作为表现、衡量和实现商品价值的工具,为了适应商品生产的不断发展,其充当物质——币材——发生了许多变化,从而引起了货币形式的变化。从总体趋势上看,货币形式经历了商品货币、信用货币、支票、电子货币的演进过程。

3.货币层次的划分。伴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实践的发展和国家货币政策的变化,货币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目前,世界各国都依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对货币进行了层次的划分,并大多选择M2作为各国货币政策控制的重点。

4.货币的职能。在任何经济社会中,货币具有四个基本职能,即交易媒介、价值尺度、价值储藏和支付手段。随着金融和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作用也是发展变化的。在初始阶段,货币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便利交换方面,随后逐步扩大,表现在调解货币流通量,此外,货币是影响各种名义变量甚至在短期内影响真实变量变动的重要因素。

5.货币制度是一国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法律或法令形式对货币的发行和流通所作的一系列规定。主要包括:规定本位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对货币法定支付能力的规定、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以及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货币制度主要经历了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其演进过程可以表述为: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本章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狭义货币、广义货币、准货币、实物货币、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价值尺度、价格标准、价值储藏、货币制度、本位货币、辅币、银行券、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管理本位制、流动性、格雷欣法则

二、单项选择题

1.货币和收入的区别在于( )。

A.货币是指流量而收入是指存量  B.货币是指存量而收入是指流量

C.两者无区别,都是流量概念   D.两者无区别,都是存量

2.货币在发挥( )职能时可以使用观念上的货币。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储藏手段  D.支付手段

3.信用货币的产生源于货币的( )职能。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储藏手段  D.支付手段

4.典型意义上的储藏手段是针对( )而言的。

A.信用货币  B.电子货币  C.银行券  D.金银条块

5.货币在( )时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A.分期付款购房  B.饭馆就餐付账

C.缴纳房租、水电费  D.企业发放职工工资

6.本位货币是( )。

A.被规定为标准的、基本通货的货币

B.以黄金为基础的货币

C.本国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

D.可以与黄金兑换的货币

7.实物货币是指( )。

A.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

B.不能分割的货币

C.专指贵金属货币

D.作为货币的价值与普通商品价值相等的价值

8.劣币是指实际价值( )的货币。

A.等于零     B.等于名义价值

C.高于名义价值  D.低于名义价值

9.“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发生在( )。

A.金银复本位制  B.双本位制

C.平行本位制   D.跛行本位制

10.货币的本质属性是( )的统一。

A.价值和价格      B.价值和交换价值

C.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D.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1.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特点是( )。

A.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B.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C.货币运动伴随商品运动

D.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

12.货币在( )时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A.商品买卖  B.缴纳税款

C.饭馆就餐付账  D.表现商品价值

13.流动性最强的金融资产是( )。

A.银行活期存款  B.居民储蓄存款

C.银行定期存款  D.借记卡

14.跛行本位制是指( )。

A.银币的铸造受到控制的金银复本位制

B.金币的铸造受到控制的金银复本位制

C.以金币为本位货币的金银复本位制

D.以银币为本位货币的金银复本位制

15.双本位制是( )。

A.金银币比价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决定的金银复本位制

B.金银币的比价由市场决定的金银复本位制

C.金银币的比价由政府规定的金银复本位制

D.金银币比价由银行规定的金银复本位制

16.俗称的“虚金本位制”是指( )。

A.金块本位制  B.金汇兑本位制

C.金银复本位制  D.金币本位制

17.格雷欣法则起作用是在( )之下。

A.跛行本位制  B.平行本位制

C.双本位制  D.金汇兑本位制

18.西方学者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是金融资产的( )。

A.安全性  B.流动性  C.收益性  D.可兑换性

19.根据西方通用的货币层次的划分,准货币一般是指( )。

A.M1和M2的差额  B.M2和M3的差额

C.M1和M3的差额  D.以上均不是

20.良币是指实际价值( )的货币。

A.等于零  B.等于名义价值

C.高于名义价值  D.低于名义价值

21.俗称“富人本位制”的货币制度是( )。

A.金币本位制  B.金块本位制

C.金汇兑本位制  D.金银复本位制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准货币的是( )。

A.支票存款  B.单位定期存款

C.活期储蓄存款  D.定期储蓄存款

2.货币的基本职能有(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3.以下可以自由铸造银币的货币制度有( )。

A.银币本位制  B.跛行本位制  C.平行本位制  D.双本位制

4.货币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表现在( )。

A.税款交纳  B.贷款发放

C.工资发放  D.饭馆就餐付账

5.关于狭义货币的正确表述是( )。

A.包括现钞和银行活期存款  B.包括现钞和准货币

C.包括银行活期存款和准货币  D.代表社会直接购买力

6.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货币是流量概念  B.收入是存量概念

C.货币是存量概念  D.收入是流量概念

7.金汇兑本位制的特点是( )。

A.国内实行金币流通  B.国内实行银行券流通

C.银行券在国内可以兑换成金块  D.银行券在国内不兑换金块

8.金块本位制的特点是( )。

A.国内实行金币流通  B.国内实行银行券流通

C.银行券在国内可以兑换成金块  D.银行券在国内不兑换金块

9.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

A.使商品的出售与商品价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

B.使商品生产者可以先买而后卖

C.更多地反映了商品的买卖经济关系

D.加剧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爆发危机的可能性

10.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 )。

A.避免了物物交换所面临的“需求的双重巧合”难题

B.使商品价值具有了价格

C.节约了交易成本

D.隐含纸币产生的可能性

四、判断改错题

1.( )格雷欣法则是在金银平行本位制中发生作用的。

2.( )从货币发展的历史看,最早的货币形式是铸币。

3.( )作为支付手段,货币解决了在商品和劳务之间进行价值比价比较的难题。

4.( )根据“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银币必然要取代金币。

5.( )宏观经济学上的货币是一个流量概念。

6.( )辅币作为货币制度规定的合法货币具有无限法偿的特点。

7.( )物物交换面临的问题是交易双方的相互尊重。

8.( )作为交易媒介,货币必须是足值的资产。

9.( )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

10.(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一定是现实的货币。

11.( )货币作为价值贮藏形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收益性。

12.( )纸币产生于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13.( )流动性越强的货币层次包括的货币的范围越大。

14.( )信用货币自身没有价值,所以不是财富的组成部分。

15.( )流通中通货是指纸币、硬币和支票。

16.( )在货币的三个基本职能中,使货币区别于其他资产的是储藏手段职能。

17.( )在金汇兑本位制下,国内实行银行券流通,且银行券在国内可以兑换成金块。

18.( )有“富人本位”之称的货币制度是金币本位制。

19.( )根据西方通用的货币层次的划分,准货币一般是M1和M3的差额。

20.( )俗称的“虚金本位制”是指金块本位制。

五、填空题

1.一般地,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是( )。

2.( )作为典型的足值货币,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在世界大部分范围内固定地充当货币商品,成为一种独立发展的货币形态阶段。

3.( )是由足值货币向现代信用货币发展的一种中介性、过渡性的货币形态。

4.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的、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 ),它是货币形式的现代形态。

5.( )是信用货币与电脑、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最新货币形态,它通过电子计算机运用电子信号对信用货币进行贮存、转账、购买和支付。

6.货币最基本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和( )。

7.货币作为商品的价值尺度可以是( )的货币。

8.确定整个货币制度种类和货币流通基础的是( )。

9.格雷欣法则起作用是在( )之下。

10.银币的铸造受到控制的金银复本位制是指( )。

六、简答题

1.如何理解货币的定义?它与日常生活中的通货、财富和收入概念有何区别?

2.简述西方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和具体内容。

3.简述货币的主要职能及特点。

4.简述货币制度的内容及构成要素。

5.什么是本位货币,它有什么性质?

6.解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7.为什么说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七、论述题

论述货币形式的演变过程。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狭义货币

答:按照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不同,将货币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M0、M1和M2。其中,M1就是狭义货币,通常由现金和活期存款组成。这里的现金是指流通中的通货。活期存款,在国外是指全部的活期存款,在我国只包括支票类和信用类活期存款。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的代表,是各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对象。

2.广义货币

答:按照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不同,将货币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M0、M1和M2。其中,M2就是广义货币,通常由现金、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及某些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组成。这里的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是指那些人们接受程度较高的可在一定程度上执行货币某些职能的信用工具,如商业票据、可转让存单、国库券、金融债券、保险单、契约等。广义货币扩大了货币的范围,包括了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对于研究货币流通整体状况和对未来货币流通的预测都有独特作用。

3.准货币

答:准货币,也称亚货币。一般将广义货币口径中除狭义货币以外的部分称为准货币或亚货币。包括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及某些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组成。这里的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是指那些人们接受程度较高的可在一定程度上执行货币某些职能的信用工具,如商业票据、可转让存单、国库券、金融债券、保险单、契约等。准货币本身虽非真正的货币,但由于它们在经过一定的手续后,能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加大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所以,也称为近似货币。

4.实物货币

答: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出来的某种物品来充当的货币。最初的实物货币形式五花八门,各地、各国和各个时期各不相同。例如,在中国历史上,充当过实物货币的物品种类就有:龟壳、海贝、布匹、农具、耕牛等。实物货币的缺点在于:不易分割和保存、不便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很难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所以,它不是理想的货币形式,随后被金属货币所取代。

5.铸币

答:铸币是金属货币的一种,是指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成色、重量和面值的金属货币。它产生于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过程之中。自然形态的金属货币(秤量货币)在流通中需要秤算重量、鉴定成色,很不方便,铸币应运而生。由于它使用的金银等金属材料有实际的价值,不像纸币那样仅仅是一种价值符号而无实际价值,因此不易随通货膨胀而贬值。但是,铸币进入流通过程会受到磨损,它的实际金属含量与名义金属含量会发生分离。这种不足值的铸币依然能够按照原来的面值进行流通。因此,铸币已经隐藏着用纯粹货币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来执行流通手段的可能性。

6.信用货币

答:信用货币,是指币材的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所代表的价值甚至没有价值,只凭借发行者的信用而得以流通的货币。信用货币的典型形式是银行券和政府纸币。前者可称为可以兑现的信用货币,因为它是由银行签发交给持有人以保证向其兑付金银货币的债务凭证。后者可称为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因为它是由政府发行并依靠国家权力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现代意义上的信用货币主要是指后者,它不但本身价值低于其货币价值,而且也不代表任何贵金属,基本是以国家或银行的信誉为保证的,具体地分为辅币、纸币和支票存款三种主要形态。

7.电子货币

答: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互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所谓“储值”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质(硬件或卡介质)中可用来支付的价值,这种介质亦被称为“电子钱包”,当其储存的价值被使用后,可以通过特定设备向其续储价值。而“预付支付机制”则是指存在于特定软件或网络中的一组可以传输并可用于支付的电子数据,通常被称为“数字现金”,也有人将其称为“代币”(token)。作为支付手段,大多数电子货币不能脱离现金或存款,只是用电子化方法传递、转移,以清偿债权债务实现结算。现阶段电子货币的形式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储值卡型电子货币。一般以磁卡或IC卡形式出现,发行主体在预收客户资金后,发行等值储值卡,使储值卡成为独立于银行存款之外新的“存款账户”。同时,储值卡在客户消费时以扣减方式支付费用,也就相当于存款账户支付货币。二是信用卡应用型电子货币。主要是贷记卡或准贷记卡。持有者可在发行主体规定的信用额度内贷款消费,之后于规定时间还款。三是存款利用型电子货币。主要有借记卡、电子支票等,用于对银行存款以电子化方式支取现金、转账结算、划拨资金。四是现金模拟型电子货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使用的且将代表货币价值的二进制数据保管在微机终端硬盘内的电子现金;另一种是将货币价值保存在IC卡内并可脱离银行支付系统流通的电子钱包。

8.价值尺度

答:价值尺度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指货币作为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工具。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货币执行这一职能,不需现实货币,人们可以在观念上用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如商品标价。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使得人们可以将不同形式的商品先转化为货币的价格形式,然后再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

9.价格标准

答:货币在衡量和表现其他商品价值大小时,由于各种商品的价值量不同,表现在货币的数量上也不同。因此,必须首先确定单位货币的价值量,即价格标准。价格标准,是指人为规定的单位货币名称及所包含(或代表)的价值量。价格标准规定了每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是为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服务的一种技术性规定,价格标准并不是自发形成的,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10.价值储藏

答:价值储藏是货币的职能之一,即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货币就退出流通;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部分被贮存的货币就进入流通。作为储藏手段的货币应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如金银条块等)。本质上,纸币不具备储藏手段的职能。只有当纸币币值长期保持稳定的条件下,人们才会储藏纸币。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优点在于货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可以起到交易媒介的作用。

11.货币制度

答:货币制度,是指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一国政府以法律或法令形式对货币的发行与流通等所做的一系列规定,是货币运动的规范和准则。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本位货币和辅币的材料;确定货币的单位;规定货币的流通程序和流通办法;确定发行准备和货币的对外关系。根据货币的不同特性,货币制度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12.本位货币

答:本位货币,简称“本位币”,是一国货币制度中规定的标准货币,是一国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是该国的基本通货。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在纸币制度下,本位币由国家垄断发行。在支付上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即在商品劳务的交易支付中和在债务的清偿上,债权人不得拒绝接受。

13.辅币

答: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小额周转使用,通常用贱金属铸造。各国货币制度一般规定辅币限制铸造。辅币只具有有限法偿力,即超过一定数量,债权人可以拒绝接受。

14.银行券

答:银行券,是指由银行发行的以信用和黄金作双重保证的允许兑现的银行票据,是由银行信用所产生的一种信用工具,从性质上讲是一种本票。早期的银行券产生于货币保管业。为安全起见,一些人将金银交给货币兑换业主保存,后者给客户开出一纸收据,并承诺随时提取原有数量的金银。随着交易和支付的日益频繁,人们便用保管凭条进行直接支付,这就是银行券的雏形。近代意义上的银行券产生于商业票据的贴现业务。在商业票据未到期时,票据持有人因某种原因需将商业票据变为现款,就到银行去贴现。而在银行没有现款支付给票据贴现人时,就用自己发行的票据(银行本票,即银行券)代替私人商业票据。持票人凭银行券可以随时兑现。由于银行券具有黄金和信用双重保证,因而得以广泛使用。银行券的发行,不仅可以使银行能够超过其实有资本数量来扩大信用业务,而且可以满足商品生产发展引起的对货币的追加需求。

15.平行本位制

答:平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的一种,是指金银各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任意流通的一种复本位货币制度。在这种货币制度下,国家对金银的兑换比例不加固定,而由市场自发形成。由于金银比价变动频繁,造成交易混乱,所以,这种货币制度极不稳定。如果各国之间的金银币比价不同,那么,金币就会流向金价较高的国家,而使该国逐渐变为金本位制度;白银则流向银价较高的国家,而使该国逐渐变为银本位制,这种交替进行的过程导致了平行本位制的解体。

16.双本位制

答: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的一种,是指金银两种货币按法定比例流通的一种复本位货币制度。国家为金币银币规定固定兑换比率,由于官方的金银比价较之市场自发金银比价缺乏弹性,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即当金银的实际价值与法定比例相背离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因此,它虽然解决了商品交换规模扩大同白银价值较低的矛盾,但是,双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在理论上有其缺陷性。因为货币按其本性来说具有排他性和独占性。在法律上承认金银同为货币金属,都是价值尺度,这就背离了货币的这一特性。

17.跛行本位制

答:跛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的一种,是指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币不能自由铸造,将银币的铸造权完全收归政府,以保持银币与金币的比价稳定的货币制度。这种不完全的金银复本位制,形象地说,金、银好比人的两只脚,银这只脚不健全了,因此这种货币制度运转起来,就像瘸腿的人走路。实际上,银币已降为金币的附属,所以,跛行本位制只是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的过渡形式。

18.金币本位制

答:金币本位制,是金本位制的典型形式。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材料的货币制度。金本位制经历了三种主要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的基本特征是:第一,以一定量的黄金为货币单位铸造金币,作为本位币;第二,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限制其他铸币的铸造和偿付能力;第三,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等量黄金;第四,黄金可以自由出入国境;第五,以黄金为唯一准备金。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稳定有效的货币制度。它保证了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相一致,价值符号所代表的价值与本位币价值相一致,并具有货币流通的自动调节机制。

19.金块本位制

答: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稳定性因素受到破坏后出现的一种不健全的金本位制。这种制度下,虽然都规定以黄金为货币本位,但只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而不铸造金币,不流通金币,实行银行券流通。银行券只能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金块。黄金集中存储于本国政府。这种货币制度既节省了货币性黄金的使用,又减少了黄金外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黄金短缺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但也使黄金的货币职能逐步缩小了范围。

20.金汇兑本位制

答: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稳定性因素受到破坏后出现的一种不健全的金本位制。这种制度下,虽然都规定以黄金为货币本位,但只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而不铸造金币,不流通金币,实行银行券流通。银行券在国内不兑换金块,规定本币与一种可直接兑换黄金的外汇保持固定汇率,本国货币先兑换外汇,再以外汇兑换黄金,并将准备金存于该国。金汇兑本位制进一步节省了黄金的使用,扩大了各国的信用创造能力,使黄金货币职能进一步减弱,货币制度的稳定性下降。

21.管理本位制

答:管理本位制,又称纸币本位制,是以国家发行的纸币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其特点是国家不规定纸币的含金量,也不允许纸币与金(银)兑换,纸币作为主币流通,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同时,国家也发行少量金属铸币作为辅币流通,但辅币价值与用以铸造它的金属商品价值无关。由于发行纸币是国家的特权,在中央银行国有化之后,国家便委托中央银行发行纸币。中央银行发行纸币的方式是通过信贷程序进行的,所以纸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货币。由于该种货币制度不与黄金挂钩,纸币发行量一般由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决定,国家要对其实行严格的管理,从这一角度讲,将其称为“有管理的通货制度”。当今世界各国的货币制度,几乎都是纸币本位制。

22.流动性

答:在经济学中,“流动性”(Liquidity)是指某种资产以较小的代价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便利性。由于现金不用转换为别的资产就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清偿,因此,现金被认为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人们常把流动性直接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即通常所说的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广义货币供应量(M2)等。

23.格雷欣法则

答: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又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双本位制中,当黄金与白银的法定比价与市场价格不一致时,市场价格高于法定比价的金属货币(即“良币”)在流通中的数量会逐渐减少,而市场价格低于法定比价的金属货币(即“劣币”)在流通中的数量会逐渐增加,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即格雷欣法则。

二、单项选择题

1.(B);2.(A);3.(B);4.(D);5.(B);6.(A);7.(D);8.(D); 9.(B);10.(D);11.(D);12.(B);13.(A);14.(A);15.(C); 16.(B);17.(C);18.(B);19.(A);20.(C);21.(B)。

三、多项选择题

1.(B、C、D);2.(A、B);3.(A、C、D);4.(A、B、C);5.(A、D); 6.(C、D);7.(B、D);8.(B、C);9.(A、B、D);10.(A、C、D)。

四、判断改错题

1.(错误)将“平行本位制”改为“双本位制”。

2.(错误)将“铸币”改为“商品货币”。

3.(错误)将“支付手段”改为“价值尺度”。

4.(错误)将“银币”改为“劣币”;将“金币”改为“良币”。

5.(错误)将“流量”改为“存量”。

6.(错误)将“无限”改为“有限”。

7.(错误)将“相互尊重”改为“需求的双重巧合”。

8.(错误)将“必须”改为“不必”。

9.(错误)将“支付手段”改为“交易媒介或流通手段”。

10.(错误)将“一定”改为“不需要”。

11.(错误)将“收益性”改为“流动性”。

12.(错误)将“价值尺度”改为“交易媒介或流通手段”。

13.(错误)将“越大”必为“越小”;或者将“越强”改为“越弱”。

14.(错误)将“不是”改为“也是”。

15.(错误)删除“和支票”。

16.(错误)将“储藏手段”改为“交易媒介或流通手段”。

17.(错误)将:“金汇兑本位制”改为“金块本位制”。

18.(错误)将“金币本位制”改为“金块本位制”。

19.(错误)将“M3”改为“M2”。

20.(错误)将“金块本位制”改为“金汇兑本位制”。

五、填空题

1.(流动性);2.(贵金属货币);3.(代用货币);4.(信用货币);5.(电子货币);6.(流通手段或交易媒介);7.(观念上);8.(币材或货币材料);9.(双本位制);10.(跛行本位制)。

六、简答题

1.如何理解货币的定义?它与日常生活中的通货、财富和收入概念有何区别?

答:(1)货币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它的涵义丰富,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意义。大多数经济学家根据货币功能认为,货币是指在购买商品和劳务或清偿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任何物体。通货(钞票和硬币)是货币;支票账户存款也被看成是货币;旅行支票或储蓄存款等信用工具也可发挥货币的功能。因此,货币定义包含了一系列东西,而不是某一样东西。

那么一个物体怎样才能被称之为货币呢?一般而言,物体必须具备以下特征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从而充当货币:

①价值稳定性。任何物体要充当货币,其本身的价值必须是相对稳定的。历史上曾经以牛、羊等牲畜作为货币来使用,由于其价值不稳定,必然在后来失去了充当货币的资格。

②普遍接受性。货币可用作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和延期支付手段等,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为人们普遍接受,这正是货币的典型特征。

③可分割性。随着商品交换规模的发展,要求充当货币的物体必须是均质、易于分割成标准化的等份,以实现不同规模的商品交换。

④易于辨认与携带。商品交换范围的拓展和商品经济的复杂性使得货币的流动性和防伪性日渐重要;那些笨重、易仿制的货币材料将逐步让位于轻便易携、易辨真伪的材料。

⑤供给富有弹性。一种优良的货币,其货币材料的供应必须富有弹性,以随时满足商品生产和交换增减的需要。金银货币之所以先后退出历史舞台,主要原因就是供给缺乏弹性,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货币与通货的区别。通货只是货币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学家所说的货币,除了通货以外,主要是指以支票、本票、汇票形式表现的对于货物、劳务等所具有的权力。

(3)货币与财富的区别。货币是社会财富的组成部分,财富除了货币资产以外,还有更多的非货币性金融资产以及实物资产等。

(4)货币与收入。首先,在商品经济时代,人们的收入大多表现为货币。其次,收入是货币的流量概念,是指某一时期内的货币量,如一个月、一年;而货币是一个存量概念,是指某一时点的货币余额,如第一季度末的货币余额。

2.简述西方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和具体内容。

答:(1)货币的层次划分是指按不同的统计口径对现实流通中各种信用货币形式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货币层次划分的目的是在货币流通总量既定的前提下,按照不同类型的货币流动性划分各个层次,以此作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流量结构的依据。

(2)迄今为止,关于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划分并无定论,但根据资产的流动性来划分货币供应量层次,已为大多数国家政府所接受。所谓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也称作“货币性”,它是指一种金融资产转换成现实购买力(现金)的便利程度和买卖时的交易成本。根据资产流动性不同,货币供应量分为以下层次:M1=C+D,M2=M1+ S+T,M3=M2+Dn,M4=M3+L。各国政府对货币供应量的监控重点主要是M1和M2两个层次。

(3)比如现金和活期存款,可以直接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使用,直接引起市场商品供求变化,因而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这就是狭义的货币供应量M1,即: M1=通货M0+银行体系的活期存款。

(4)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流动性较低,它也会形成一定的购买力,但需要转化为现金才能变为现实的购买手段,提前支取则要承受一定程度的损失,所以其流通次数较少,对市场的影响不如现金。因此,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也是货币,也应计算在货币供应范围内,从而得出广义的货币M2,即: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5)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不能接受活期存款,但能接受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这些金融机构的存款与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即储蓄存款没有本质区别,都具有较高的货币性,货币供应量因此应扩大为M3,即: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6)国库券、人寿保险公司保单、承兑票据等在金融市场上贴现和变现的机会很多,都具有相当程度的流动性,与M3只有程度的区别,而没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也应纳入货币供应量中,由此得到M4,即: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

3.简述货币的主要职能及特点。

答:货币的职能是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的主要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另外两种职能则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形成的派生职能。货币在充当各项职能时,都是一般等价物。

(1)价值尺度职能。货币的第一个职能是充当价值尺度,即货币作为测量商品和劳务价值的工具。人们用货币测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就如同人们用秤来度量重量、用公里来测量距离一样。由于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使得人们可以将不同形式的商品先转化为货币的价格形式,然后再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当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这一职能时,货币只需要以想象中的或是观念上的形式存在就可以了。

(2)交易媒介职能。又称流通手段职能,是货币价值尺度职能的发展,是指货币以通货或支票的形式充当交易的媒介用来对商品和劳务的支付。货币的产生,使得商品之间的交换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

(3)支付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是指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的职能。这一职能广泛运用于大宗交易,在支付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时发挥作用,是随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具有以下的特征:第一,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的转移,不论在赊销活动还是在其他支付活动中,都没有商品与之同时、同地相对运动。第二,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但可以由价值符号执行。

(4)价值储藏职能。价值储藏即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货币就退出流通;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部分被贮存的货币就进入流通。作为储藏手段的货币应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如金银条块等)。本质上,纸币不具备储藏手段的职能。只有当纸币币值长期保持稳定的条件下,人们才会储藏纸币。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优点在于货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可以起到交易媒介的作用。

4.简述货币制度的内容及构成要素。

答:(1)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指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一国政府以法律或法令形式对货币的发行与流通等所做的一系列规定,是货币运动的规范和准则。

(2)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本位货币和辅币的材料;确定货币的单位;规定货币的流通程序和流通办法;确定发行准备和货币的对外关系。

①货币材料。简称“币制”,是指用来充当货币的物质。不同的货币本位制度建立在不同的货币材料基础上。如用黄金充当货币材料,就构成金本位,用白银充当货币材料,就构成银本位。一国建立货币制度,首先要确立以哪一种物质作为币材。币材虽然由国家确定,但国家并不能任意为之,仍然要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往往只是对已经形成的客观现实从法律上加以肯定。

②规定货币单位。货币单位是指货币制度中规定的货币计量单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在国际上,一国货币单位的名称,往往就是该国货币的名称,如美元、日元等。二是确定货币单位的“值”。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的值就是每一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即铸币平价。在流通可兑换货币时,货币单位的值是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即金平价。在黄金非货币化后,则主要表现为本国货币的购买力。

③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主要是规定本位币和辅币。本位币,是一国货币制度中规定的标准货币,是一国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是该国的基本通货。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在纸币制度下,本位币由国家垄断发行。在支付上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即在商品劳务的交易支付中和在债务的清偿上,债权人不得拒绝接受。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小额周转使用,通常用贱金属铸造。各国货币制度一般规定辅币限制铸造。辅币只具有有限法偿力,即超过一定数量,债权人可以拒绝接受。

④规定货币铸造或发行的流通程序。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一般规定辅币由国家铸造发行,本位币则可能是自由铸造也可能是限制铸造。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最初是分散发行的,例如银行券在早期是由各个商业银行自主发行的,但银行券分散发行难以保证币值稳定,使经济生活出现混乱,各国逐渐通过法律把银行券的发行权收归中央银行或指定发行机构,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宏观调控。

⑤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是指在货币发行时须以某种金属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从而使货币的发行与某种金属或某些资产建立起联系和制约关系。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准备的内容不同。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以法律规定的贵金属(金或银)作为准备;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已与贵金属脱钩,转而与外汇、物资等联系。目前各国货币发行准备的构成一般有两大类:一类是现金准备,包括黄金、外汇等具有极强流动性的资产;二是证券准备,包括短期商业票据、财政短期国库券及政府公债券等在金融市场上高度可流通的证券。

5.什么是本位货币,它有什么性质?

答:(1)本位币,又称为主币,是一个国家法定的基本通货,其最小规格是一个货币单位。它是一国货币制度中规定的标准货币,是一国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是该国的基本通货。

(2)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制度铸造而成。它有三个特点:①本位币是足值货币。本位币是根据国家价格标准规定的单位货币含金量来铸成,即它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相一致。②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一方面,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可以把货币金属送到国家造币厂请求铸成本位币,其数量没有限制,并且不收或收取很少的费用;另一方面,国家也允许公民把本位币自由熔化成金属条块。③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本位币是国家的基本通货,国家赋予其无限的支付能力。

(3)在纸币制度下,本位币由国家垄断发行。在支付上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即在商品劳务的交易支付中和在债务的清偿上,债权人不得拒绝接受。

6.解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答:(1)“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是双本位制下产生的一种货币排斥另一种货币的现象。所谓双本位制,是指金银两种货币按法定比例流通的一种复本位货币制度。国家为金币银币规定固定兑换比率,由于官方的金银比价较之市场自发金银比价缺乏弹性,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2)即当金银的实际价值与法定比例相背离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结果,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比如金币和银币的法定比价为1∶15,而金与银的市场比价由于银的开采成本下降,使得其比价为1∶17,此时金币为良币,银币为劣币,人们就会将银币兑换为金币,将金币贮藏,最后使银币充斥流通,而金币则被排斥出流通领域。如果相反即银的价格上升而金的价格下降,人们就会将手中的金币兑换为银币,将其贮藏、流通中就会充斥金币。最终的结果在流通中仍然只有一种货币真正在执行货币的职能。

(3)“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表明了货币的排他性特征。

7.为什么说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答:(1)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都属于金本币制的范畴。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金币本位制是国家规定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金铸币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2)金币本位制的主要特点是:①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从而保证黄金在货币制度中处于主导地位。②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现象。③黄金可以自由地输出入,从而保证世界市场的统一和汇率的相对稳定。

(3)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这种相对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在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内,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使得货币数量适当,从而保证了物价稳定。②在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内,黄金可以自由地输出入使得其货币的对外汇率相对稳定。③相对稳定的汇率有利于发展国际贸易,也有利于资本输出,使国际经济关系相对稳定。

(4)金块本位制,亦称“生金本位制”,是国内不准铸造、不准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金量的银行券(或纸币)来流通的制度。金块本位制虽然没有金币流通,但在名义上仍然为金本位制,并对货币规定有含金量。在金块本位制的条件下,银行券是流通中的主要通货,但不能直接兑换金币,只能有限度地兑换金块,从而限制了黄金每次兑换的起点额度。

(5)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在这种制度下,国家并不铸造金铸币,也不允许公民自由铸造金铸币。流通中没有金币流通,只有银行券在流通,银行券可以兑换外汇,外汇可以兑换黄金。这种制度在名义上仍为金本位制。这是因为:本国货币规定有含金量;本国货币与某一实行金币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一定的固定比价,并将黄金、外汇存放在这个国家作为外汇基金,通过市场买卖以维持固定比例。

(6)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不稳定的货币制度。这种不稳定性表现在:①在这两种制度下,一国不准铸造、流通金币,只有银行券流通,只是名义上的金本位制。②在这两种货币制度下,银行与黄金的自由兑换性大大降低。在金块本位制下,银行券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兑换成金块,有“富人本位”之称。在金汇兑本位制下,银行券必须先兑换成外汇,再将该外汇货币兑换成黄金,在国内实际上银行券是不能自由兑换成黄金的,故有“虚金本位制”之称。所以,这两种货币制度只是名义上的金本位制。

七、论述题

论述货币形式的演变过程。

答:历史上许多东西都充当过货币,不同的经济交易或不同的历史时期使用过不同的支付手段。根据充当货币材料的不同,货币形式的演化顺序为: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支票及电子货币。

(1)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出来的某种物品充当的货币。最初的实物货币形式五花八门,各地、各国和各个时期各不相同。例如,在中国历史上,充当过实物货币的物品种类就有:龟壳、海贝、布匹、农具、耕牛等。实物货币的缺点在于:不易分割和保存、不便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很难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所以,它不是理想的货币形式,随后被金属货币所取代。

(2)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为币材的货币,包括贱金属和贵金属。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金属货币逐渐以贵金属为主。如黄金和白银。贵金属的自然属性具有质地均匀、便于分割、便于携带、不易损坏、体积小价值大等特征,能满足人们对货币材料的客观要求,适合充当货币。

(3)纸币是指以纸质作为货币材料的货币。历史上的纸质货币主要是商人或国家用纸印制的货币。最初的纸币是可兑现纸币,即持有人可随时向发行银行或政府兑换成铸币或金银条块,其效力与金属货币完全相同,且具有携带便利、避免磨损、节省金银等优点。后来,纸币就打上了国家的烙印,演变成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也就是信用货币。现在的纸币一般为不兑现纸币,由法律赋予其法偿性的地位而成为一国的本位货币,无兑换实质货币的义务。

(4)支票即存款货币,这是一种无形货币。现代银行为客户开立支票存款账户,客户可以签发支票用以支付,银行通过支票的收付替客户结清债权债务关系,发挥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在当代各国和国际性金融组织的货币层次划分中,存款货币和现金合称为“狭义货币”。

(5)电子货币是利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储存和处理的电子存款或信用支付工具,亦称“数据货币”。电子货币的出现是现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和银行转账结算技术不断进步的产物,如借记卡、储值卡、电子钱包和电子支票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