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逐步发展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从而使价值形式逐步发展起来。价值形式及其发展,隐藏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在价值形式中,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都是价值形式的内容。从价值形式的发展可以看出,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从商品界分离出来固定充当

一、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一)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产生的,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最早出现的商品交换,是原始社会末期发生在不同部落之间的物物交换。随着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逐步发展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从而使价值形式逐步发展起来。价值形式及其发展,隐藏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形式的发展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进程相一致,依次经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最初的商品交换,发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公社之间,当时还没有社会分工,不存在专门为交换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仅仅是偶然地把剩余产品用于交换。这时,一种商品的价值便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和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而所谓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就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简单、偶然、个别的表现在和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用公式来表示:

1只羊(相对价值形式)=2把石斧(等价形式)

这种价值形式看似简单,但是它包含的内容却极其复杂,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

在这个等价形式中,羊的价值通过斧子表现出来。在这里,等式两端的商品处在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羊的价值不能靠自己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借助于石斧相对地表现出来,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而石斧则以自己的商品体来表现羊的价值,成为羊的等价物,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在价值形式中,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都是价值形式的内容。两种形式的关系,首先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离开了等价形式,相对价值形式不会也不可能存在;反过来也是这样。其次是互相排斥、互相对立:同一个商品在同一价值形式中,不能同时具有两种形式,发挥两种作用。

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商品的内在矛盾已转化为外部矛盾即两种商品之间的对立了。但是,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只是价值形式的萌芽形式,在这种价值形式中商品价值的表现是很不完全和充分的,随着交换的发展,它必然要过渡到扩大的价值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和农业分离了。产品交换变得越来越频繁,范围也在扩大,这时一种商品不再是偶然和另一种商品交换,而是经常同其他许多商品交换,简单价值形式就发展为扩大的价值形式。因此,所谓的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的商品之上。用公式来表示:

img1

扩大的价值形式,实际上是许许多多个简单价值形式的总和,或者说是简单价值形式的扩大。

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特点是:扩大的价值形式与简单价值形式相比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而只是量的变化。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扩大价值形式中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一系列其他商品来表现的。这样就第一次使商品的价值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是:第一,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都是不完全的,只要出现一种新商品,就会多一种表现价值的材料,特殊等价物的系列就会延长。第二,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系列都是不相同的,各种商品都有自己的价值表现系列。第三,每一种商品都有无数的等价物,价值表现不统一,没有一个大家共同认同的等价物。正是这些缺点导致了商品交换中的实际困难。

交换的目的是为了直接取得交换者所需要的使用价值。这样,在交换过程中,交换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买卖双方所提供的产品是否能够直接满足对方个人的需要,如果有一方不能适应对方的需要,交换就不能成功。这种情况就会给交换带来困难。尤其是在扩大价值形式下,进入交换过程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从而也就使得物物交换的矛盾和困难增加,为了解决商品交换中矛盾和困难,需要向更加完善的价值形式发展。

3.一般价值形式

在长期的交换实践中,人们发现在商品界中,有某种商品是大家普遍要求和乐于接受的,每个商品生产者都要用自己的商品去换取这种商品,然后再用它去换取本人实际需要的商品。于是,这种商品就从商品界中分离化出来,充当一切商品的共同等价物,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它来表现。这样,扩大的价值形式便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所谓的一般价值形式,是指各种商品的价值都由一种商品来表现的形式。用公式来表示:

img2

一般价值形式的特点是:(1)价值的表现是简单的。(2)价值的表现是统一的,因为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某一种商品上。

另外,由扩大价值形式到一般价值形式的转变,是一次质的飞跃,原因是:第一,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商品界中分离出来了,成为价值和社会劳动的唯一体现者和代表。第二,交换形式发生了变化,由物物直接交换转变为由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

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克服了扩大价值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但是,这时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完全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因为这时的一般等价物只是在交换过程中产生,而随着暂时的交换过程的结束也就消失了,所以,这时一般等价物是因时、因地而不断变化的,这就妨碍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的进行,不利于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随着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发展,终于在商品交换的实践中,使一般价值形式为货币形式所取代。

4.货币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进行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而出现了专门的商品生产,这就使商品交换的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在这种情况下,由某一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也就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样,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某一种特殊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从商品界中分离出来,变成了货币,一般价值形式就发展为货币形式。所谓货币就是指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产生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固定地通过货币来表现。用公式来表示:

img3

由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转变只是一个量的变化,不是本质的变化,在货币形式下只是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最终固定在了金、银等贵金属身上。而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之所以能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货币商品,首先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并不是它们天然就具有货币的属性。而金银等贵金属最终排斥了其他一切商品充当货币商品,独占了一般等价物这一职能,则与其特殊的自然属性有关。贵金属体积小而价值大,便于收藏和携带;不易磨损,便于长期保存;硬度小、质地均匀,便于分割,因此,最适合于充当货币。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二)货币的本质

从价值形式的发展可以看出,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从商品界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作为商品,它与普通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它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因此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较之普通商品又有特殊性。

第一,普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和货币相交换才能表现出来,而货币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它本身直接体现社会劳动,作为价值的直接代表而存在。

第二,普通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特定的、具体的,用自身的自然属性即物质属性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而充当货币(金银)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二重的:一方面,作为商品它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制造金银首饰和工艺品等);另一方面,作为货币它又取得了由特定社会职能所产生的“形式上的使用价值”(即固定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

从这一点上看,货币的这种“形式上的使用价值”和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完全不一样。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都是在交换以后的消费过程中实现;金银则不同,它们充当一般等价物,具有特殊的社会职能的使用价值,是在交换过程中实现的。在交换过程中,货币是代表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是一切商品的一般代表。所以,货币不是一种普通的商品,而是具有特殊社会职能的特殊商品。正因为如此,货币出现后也就使得商品的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为外部的直接对立,即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这时一切商品只需先换成货币,就能与其他商品相交换,从而克服了商品交换中由于没有稳定的一般等价物而产生的困难,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货币的出现,又使得商品经济中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