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 意识的起源关于意识的起源问题,曾经是科学和哲学的最大难题之一。辩证唯物主义依据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对意识的起源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从而同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条件反射是指能够代表外物刺激的“信号”引起的反射。意识是跟人和人类社会一同出现的。

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 意识的起源

关于意识的起源问题,曾经是科学哲学的最大难题之一。辩证唯物主义依据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对意识的起源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从而同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就从意识产生的角度论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观点,从而与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辩证唯物主义强调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劳动实践的产物,揭示了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阐明了意识不仅依赖于自然物质世界,而且依赖于社会这一特殊物质形态,从而全面地解决了意识的起源问题,同旧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既离不开外部的物质世界,也离不开人脑这一特殊的物质器官,这就在意识起源问题上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科学研究证明,银河系大约有150亿年的历史地球年龄有45亿年以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地球上只存在无生命的物质,没有生命,更没有人类,因而也没有意识。只有在30亿年以前,地球上才出现了生命,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发展,才产生了人。考古发现,人是在300万年以前才诞生的,有了人,才有了人的意识。

意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包括无生命物质都具有某种能以一定状态回答环境影响的属性或功能,即物质的反应特性。比如,漓江风光这一著名美景,是水对于日光的物理反应;日常用的铁器生锈,是铁对于水和空气的化学反应;石头的风化则是石头对空气、阳光、水分等机械的、物理的以及化学的反应等等。

无生命物质的长期发展产生了生命,出现了生物有机界,与此同时,物质的反应特性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出现了生物的特殊的反映形式,即刺激感应性。所谓刺激感应性,是指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作用的应答能力。比如,含羞草只要受到轻微的触动,就会使它的叶子低垂;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等条件,它们的枝叶就朝着向阳的方向伸展,它们的根就扎向有水分的地方;向日葵的花盘随着太阳而转动;变形虫游近食物,而避开酸碱等等,都是刺激感应性的表现。这种刺激感应性已不是简单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反应,而是包含了感觉的萌芽,感觉是在刺激感应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生物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生物的反映形式也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复杂。

在原始单细胞那里以整个躯体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在多细胞动物那里,细胞已有明显的分工。在脊椎动物那里已产生出神经管;在两栖动物那里听觉、嗅觉、视觉器官已比较发达;在爬行动物那里,已出现了大脑皮层;在哺乳动物那里,出现了以大脑为指挥中心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高等动物的神经系统和外界发生联系的方式是反射。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动物机体对某种现实外界刺激物的直接“应答”。例如,阳光照射猫的眼睛,猫眼的瞳孔就缩小。这是一种低级的神经活动,是生来就有的反射。条件反射是指能够代表外物刺激的“信号”引起的反射。这是一种后天训练形成的神经联系。例如,每次喂狗时都给以铃声,经过多次反复,食物的刺激和铃声的刺激在狗的大脑皮层上形成暂时的神经联系,铃声就成了食物的“信号”,只要铃声响,即使不给狗食物,它也会分泌大量的唾液,如同吃食时一样。这种接受外部的具体刺激而产生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这是人以外高等动物唯一的信号系统,是动物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能将两件事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产生联想,这就是高等动物的感觉和简单的心理活动。动物心理不仅包括感觉和简单的动机,而且包括知觉、表象和情绪,已具有初步综合和分析的能力,如一个汪汪咬人的狗,看见人弯腰摸地会调头逃跑。马戏团里各种动物的表演,概属此类。

第三,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

动物心理还不具有人的意识。意识是跟人和人类社会一同出现的。由猿进化到人,产生了更为复杂的人脑,人脑比动物脑更大,构造更加复杂,大脑皮层更厚,皱折更多更深,皮层中的区域定位也更加精细,出现了动物所没有的“语言中枢”和“前额叶”等等,人脑的出现是自然物质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从此出现了人所具有的高级反映形式——人类意识。

(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发现两个狼孩,大的7~8岁,小的约2岁。据记载,狼孩刚发现时是四肢走路,她们总是喜欢单独活动,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黎明时分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饥时觅食,饱时休息。人们花了很大力量试图使她们恢复人性,小女孩抚养一年后死去,大女孩2年后才会直立,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7年后学会了45个单词,能听懂几句简单的话,在最后3年中,终于学会了晚上睡觉,抚养到16岁死去,但她的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狼孩的事实,说明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一开始就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首先,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从猿转化为人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把人与动物区别开,但从根本上说,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劳动。动物为了生存去适应环境,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是单纯适应环境、等待大自然的恩赐,而是去改造环境,使周围环境变得适合自己的需要,生产劳动就是改变环境的基本手段和基本活动。由于劳动,需要手的解放,于是在古猿那里偶然的直立行走变为必然的、经常的现象。

其次,劳动产生语言。语言也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在共同的劳动中,由于协同动作和交往的迫切需要,由于表达胜利的喜悦和危机时的求援的需要,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它们原本不发达的喉头,慢慢地发生变化,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语言的产生,使大脑能够用词语来概括各种感觉材料,并进行抽象思维活动,使人类有了交流思想的工具,从而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再次,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了人脑。随着劳动的进步和语言的产生发展,人脑日益完善,其容量日益增大,结构日益复杂,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打开黑猩猩的脑,发现它的脑表皮非常平滑,像馒头一样;而打开人脑会看到,脑表皮有好多沟回和褶皱,结构要复杂得多。正是在劳动的推动下,人的脑容量不断增大,脑结构趋于复杂化,人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总之,意识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2. 意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总结科学发展的成就,运用辩证思维,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科学地说明了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这一高度发展的物质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从产生的物质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人脑之所以产生意识,与人脑这个特殊的物质有关。

人脑的重量大,脑与身体的比重也大。人脑的绝对重量大大超过其他高等动物的脑量。如黑猩猩的脑量大约400克,大猩猩的脑量大约是540克,猿人的脑量在850~1 000克之间,现代人的脑量约为1 500克。当然有的动物脑量比人的大得多,但脑量与身重的比例却较小。人的脑重约为体重的1/50,黑猩猩约为1/150,大猩猩的则为1/500,鲸的则是1/10 000。

人脑细胞高度分化,脑组织严密。人脑皮层的沟回深、皱折多、面积大、神经细胞多。大脑皮层厚度约为3厘米,面积约为2 600平方厘米。人脑由两个半球组成,中间由胼胝体等神经束连合,左半球具有语言、抽象思维、数学计算和形成概念的能力,而右半球则具有图像感觉、几何空间作用、音乐感知等形象思维的能力。

人脑具有复杂的“等级式”结构。人的大脑是由100~150亿个神经元组成的复杂网络,具有“等级式”的结构。简单的分析、综合和调节行为的职能,是由神经中枢的低级部分——脊髓、延髓、中脑和间脑执行。更简单的反映是由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和各器官分别做出。最复杂的心理和意识活动由大脑执行。

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现代生理学研究证明,人脑产生意识的过程是在反射基础上进行的。

人除了具有第一信号系统外,还有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也就是信号的系统——语言,人接受语言的刺激也能引起一系列的神经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望梅止渴”的故事,就是利用语言刺激的生动例子。据说曹操一次行军打仗,兵困马乏,口干舌燥,士气不振,又有追兵在后。这时曹操鼓励大家说,大家要振作起来,前面有一片梅林,到那里可以吃梅子,梅子又酸又甜,能够解渴。士兵一听有梅子吃,嘴里流出了唾液,也就不觉得那么渴了,这就是“望梅止渴”的典故。实际上人没有吃到梅子,而是受了语言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系列神经冲动。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就是意识。

现代科学证明,只有在正常的人脑神经活动过程中才会出现人的正常心理和意识活动。如果大脑皮层严重受损,人就会变成白痴;如果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大脑皮层供氧中断,就会完全失去知觉。可见,没有正常的、健全的大脑,就不能进行正常的意识活动。

(2)从内容看,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首先,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人脑产生意识类似于工厂生产产品,工厂生产产品需要原料,没有原料,再好的工人和设备也生产不出产品来。人脑生产意识的原料就是客观世界。

具体地讲,当外界的事物、现象作用于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神经兴奋传达到大脑时,就产生了感觉,这是意识的低级形式。比如不同的气味作用于人的鼻子时,就产生了嗅觉;不同的食物作用于人的舌头时,就产生了味觉等。没有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就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

人脑在获得丰富的感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加工制作,就会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这就是思维的过程。思维是意识的高级形式。

所以,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

其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我们虽然讲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并非客观世界本身,也不是客观事物直接进入意识,而是经过主观能动加工过的关于客观世界的形象、本质和关系等等,即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再次,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不但科学的、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就是错误的思想,也可以在客观物质世界中找到它产生的根源。一种思想意识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不在于它是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在于它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例如,古代人们幻想的天上神的关系、秩序、制度等,不过是人间社会关系、秩序和制度的缩影。可见,古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宗教的根源不在天上,而是在人间,在客观物质世界中。所以,错误的思想也来源于客观世界,只不过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歪曲的、颠倒的反映。正如鲁迅所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所以,一切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离开了客观世界就没有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