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起源说之争

货币起源说之争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桑弘羊强调“币与世易”,货币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即中国最早的币材是夏代的贝,而后发展为金钱刀布。这一认识与我国货币发展的史实基本一致,较之当时流行的自夏以来“金三品”的说法或更符合历史史实,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利用通货贬值政策来加紧对人民大众的搜刮,不仅起不到劝民反本的作用,只会是火上浇油。然而贤良文学不顾事实,偏偏要攻击受到世人拥戴和后人称许的统一铸造五铢钱的币改。

二、货币起源说之争

桑弘羊强调“币与世易”,货币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他认为:“故教与俗改,弊(币)与世易。夏后以玄贝(黑贝),周人以紫石(紫贝),后世或金钱刀布。物极而衰,终始之运也。故山泽无征则君臣同利,刀币无禁则奸贞(真)并行”(《错币》)。即中国最早的币材是夏代的贝,而后发展为金钱刀布。这一认识与我国货币发展的史实基本一致,较之当时流行的自夏以来“金三品”的说法或更符合历史史实,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桑弘羊所说的“奸”是百姓私铸的品质低劣的坏钱,“贞”是指中央政府官铸的精整足值的好钱。他确信不禁止私铸,则私铸奸钱与官铸贞钱同时在市场上流通,就会如贾谊所说:“法钱不立”,“市肆异用,钱文大乱”。

贤良文学则是一伙复古狂,他们一味地厚古非今,着眼于“古者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向往远古“抱布贸丝”,物物交换的原始生活,诬蔑货币改制是每况愈下,越改越坏。埋怨有了货币(龟贝金钱)交换以后,货币屡经变革,民俗便滋长了弄虚作伪的风气,即“滋伪”。汉初旧弊未除就聚敛财利,改革币制又要驱商务农,犹如“以煎(熬)止燔(烤),以火止沸”,适将走向自己的反面。实际上货币改制的趋势总是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演变而日臻完善。改革有成功,也有失败,可如果因为个别的失败而否定变革币制向前发展的大趋势,只能是如狂犬吠日,痴心妄想。贤良文学对货币关系的不满,对变革币制的不满,对抱布贸丝的憧憬留恋,正暴露了他们试图否定货币关系发展的总趋势,从立场观点上犯了根本性的错误。

他们还指责汉初政府“趁弊而不改变,蓄利变币”,指的是统治者承袭秦朝旧制而不知改变,只知聚敛财用,却不变更钱币。利用通货贬值政策来加紧对人民大众的搜刮,不仅起不到劝民反本的作用,只会是火上浇油。自元鼎四年(前113)币制改革以前上推到吕后二年(前193)的80年间,钱法变更九次,已是“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用武帝君臣的话讲,改革币制,就是为了“更钱造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46)”,充实国家财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实行通货贬值,发行白金币(银锡制造值三千、五百、三百三品)和三铢钱。次年因三铢钱太轻,不便流通,改铸五铢。元鼎二年京师又铸造赤仄(剉平外郭或说以赤铜为郭,又称子绀钱),以一当百,仍是贬值。自造白金币五铢钱以后的五年里,因盗铸而处死的多达数十万人,向政府自首的百余万人,私下遭杀害的不计其数。不敢自首比自首的人还要多,全国百姓差不多都与盗铸有纠葛,简直到了“吏不能尽诛取”的地步。另一方面为了打击肆意兼并,为富不仁的豪富,不是简单地对准大商贾,而且包括经商的地方诸吏及各级官吏(47)。因为这个有钱的阶层结成一种势力,阳奉阴违,有能力与朝廷对着干,成为一种离心力,不利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系的建设和巩固。自上林三官(48)铸造“轻重适中”,足值的五铢钱后,货币流通稳定数十年,中央政府每年动用十万人采铜铸钱,至汉末共计280万。自汉至隋七百多年,五铢钱基本上通行未废,这是中国历史上铸造发行得最为成功的货币之一。然而贤良文学不顾事实,偏偏要攻击受到世人拥戴和后人称许的统一铸造五铢钱的币改。他们采取移花接木,颠倒黑白的手法,将私铸不足值货币的弊端嫁祸给五铢钱,发出“以煎止燔,以汤止沸”的鼓噪,与其说是发泄他们对币改的不满,倒不如说是发泄他们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仇恨;与其说他们渴望足值的铸币,倒不如说企冀钱文混乱,奸真并行。难怪霍光只是利用他们在政治上打击自己的对手桑弘羊,在经济上则对他们的建议置若罔闻,不予理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