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际关系 货币的形成和本质,货币的职能和流通规律

货币的形成和本质,货币的职能和流通规律

时间:2022-09-15 人际关系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价值形式的目的在于正确地揭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全岛共有6600个石轮,货币供给十分稳定。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因此相应有两种表现形式。商品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商品自身,即商品的自然形式,它可以被直观地感觉到。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只有通过商品与商品的交换才能表现出来。研究价值形式的目的在于正确地揭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2.2.1 货币的形成和本质

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用公式表示为:

1只绵羊=2把石斧

在这个公式中,两种商品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等式左端的绵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等式右端的石斧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实际上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它的价值只能通过另一种商品相对地表现出来。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实际上是被当作价值表现材料,它是用自身的使用价值去表现与自己相交换的商品的价值。在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中,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开始表现为两个商品之间的外部对立。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的商品上。用公式表示为:

交换中,有绵羊的人希望用绵羊去换布,但有布的人却需要谷子,而有谷子的人却需要石斧。如果有石斧的人正好需要绵羊,则有绵羊的人要经过用绵羊换石斧,再用石斧换谷子,最后才能用谷子换到布。如果有石斧的人不需要绵羊,那么交换还会遇到困难,以至于绵羊交换不出去,绵羊的价值就得不到实现。

在这个公式中,由于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一端上的商品的价值,已经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从而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即它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已经开始真正地得到表现;商品价值的量的规定即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已消除了偶然性。扩大的价值形式使价值的表现范围扩大了,促进了社会交换活动的发展。但它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即商品价值没有一个被社会公认的统一表现形式,等价物是经常变换的,从而给商品交换带来一定的困难。

(3)一般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用公式表示为:

一般价值形式与扩大的价值形式相比,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里,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获得了简单的、统一的表现形式。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这一本质,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得到了完全的表现,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也得到了准确的反映。一般价值形式解决了物物直接交换所不能解决的困难,但它仍存在着局限性,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方,用作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相同和不固定的,仍然不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

多种多样的一般等价物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各种各样的。在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贝壳、布帛、牛、羊、兽皮、盐等等。

近2000年来,人口稀少的南太平洋小岛——密克罗西亚的雅普人用巨大的石轮(石灰石)当货币。石轮大多数直径为2.5英尺~5英尺,有些大到12英尺,中间有个洞,以便搬动。全岛共有6600个石轮,货币供给十分稳定。石轮货币的最大优点有二:一是很难有黑市交易,即无假钞;二是不怕被盗。石轮有时还具有国际意义。1984年,密克罗西亚总统访美时,计划用空军的喷气式飞机运送一个石碟给美国人,以表示对减少美国巨额的财政预算赤字作点贡献。

资料来源:[美]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25~226

(4)货币形式。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是货币形式。当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用公式表示为:

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没有本质区别,因为在这两种价值形式中,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都是一般等价物。但是,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会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而在货币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经固定地由某种商品如金银来承担。贵金属金银之所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一方面是因为金银也具有价值,它的价值量也是由生产黄金或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因为金银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特性使它最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正如马克思所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注:马克思:《资本论》,中文1版,第1卷,107页。)

讨论

为什么说“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是商品的惊险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从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这样,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会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会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2.2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货币之所以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价值,因而可以把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为本质上相同的东西,使各种商品在价值量方面能够得到比较。货币充当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是外在的,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内在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商品价值和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价格与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两个因素。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份。它是由习惯或国家机关来规定的,在各个国家可以有所不同;它是用来表现和计量金属货币本身数量的,但它和金属货币的价值量无关。

(2)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非要足值的货币。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使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成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商品流通一方面打破了物物交换所受到的限制,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范围,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买卖脱节,产生了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从而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在我国历史上,以白银作为货币时,是以“两”作为货币单位的,又分为“钱”、“分”等等份。1元银元含纯银0.6408两,就是银元的价格标准。

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最初采用金属条块形式。随着商品交换发展,货币的金属条块形式发展为铸币形式。由于流通中不足值的铸币仍和足值的铸币一样流通,由价值符号来代替金属铸币是可行的,于是产生了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在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券,包括银行券、商业期票、银行支票等,这些都可以在市场交易中起流通媒介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借助电子计算机进行电子自动转账业务的“电子货币”。

在历史上,贮藏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曾经是货币贮藏的主要形式。但如今,银行储蓄存款是更为普遍的货币贮藏方式。纸币充当贮藏手段是有条件的,只有纸币币值长期保持稳定,人们才会储蓄存款。如果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人们就会去购买能够保值的物品了。

(3)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的职能。充当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货币。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4)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赊卖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一方面暂时解决了由于缺乏现金而不能及时购买商品的矛盾,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增大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美元同黄金挂钩,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元大幅度贬值,西方各国的货币对美元实行浮动汇率,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解体,逐渐形成了以美元、欧元日元等为主的多元世界货币体系。

(5)世界货币。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但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发达国家的纸币,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世界货币的职能,一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购买外国商品;二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的差额;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2.2.3 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按照这个规律,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货币流通速度。其中,商品价格总额是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为:

随着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表示为:

关于通货紧缩

一般认为,通货紧缩与货币流通量的下降有关,会引致物价的下降,还通常伴有经济衰退的出现。据统计,英国自1800年以来共有78年发生通货紧缩;瑞典自1830年以来44年发生通货紧缩;美国自1864年以来有34年发生通货紧缩。此外,阿根廷、日本、德国、法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区等国家和地区也都发生过程度不同的通货紧缩。

纸币作为价值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职能,纸币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因此,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出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这就是通货膨胀。反之,如果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货币价值含量上升,物价普遍下降,这就是通货紧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