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的本质及职能

货币的本质及职能

时间:2022-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货币的起源是正确理解货币本质的关键。马克思认为货币的出现是与交换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由于他们不能透彻地弄清楚劳动价值论,不能从价值关系的角度、从价值形式的发展去考察货币的起源,因而也就不能真正认识货币的本质。通过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考察,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货币的起源及其本质。马克思运用具体的历史分析方法,通过考察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来揭示货币的产生,侧重于说明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及职能

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00种货币,货币既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根本的要素,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研究它从哪里来,又将如何影响世界,以及在经济生活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至关重要。

一、货币的起源

研究货币的起源是正确理解货币本质的关键。对于货币的起源,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经济学家都看到了其与交换发展的联系。他们对于解决交换的发展和转化引述过很多生动的事例并作了多方面的剖析,得到的结论是:货币是进入交换的多种商品中的一种。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论证,基本上也是沿着这条思路进行的,即用最完整的劳动价值论揭示出推动这一进程的本质矛盾,那就是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揭示劳动作为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统一体,进而揭示价值的实质及其表现,然后通过价值形式的发展导出货币这一范畴出现在经济生活中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认为货币的出现是与交换联系在一起的。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商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的表现形式就是商品的自然形式。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与其他商品的交换才能证明其存在,并在其他商品上相对地表现出来。在商品交换中,用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另一种商品的价值,这种商品就成为另一种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在交换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出现了作为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或者说作为其他一切商品等价物的商品,这种商品就是货币。马克思依据“货币根源于商品”的理论用以下两种方法阐述货币的起源。

第一,抽象的逻辑分析法。马克思运用抽象的逻辑分析方法,说明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而且这种商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形式。在商品交换发展的过程中,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有过四种价值形式。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这种价值形式可用如下的等式来表示:2只羊=1把斧子,或1担谷=1头牛。这是商品交换处于萌芽阶段的价值表现形式。商品交换最初是在原始公社之间发生的。原始部落都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由于自然环境不同,生产条件不同,偶尔会发生互相交换余缺产品的行为。例如,内陆的人拿粮食同沿海的人交换食盐,平原地区的人拿牲畜同山区的人交换石刀、石斧。由于原始公社自给有余的产品不多,原始部落之间的这种商品交换只是偶然现象。所以,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从另一种商品上表现出来,也只是偶然发生,即1把斧子只是偶然地成为2只羊的交换价值,1头牛只是偶然地成为一担谷的交换价值。

2.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这种价值形式可用如下的等式来表示:2只羊=1把斧子,或2只羊=1担谷,或2只羊=1包盐,等等。这一价值形式反映了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条件下日益扩大的商品交换关系。在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以后,尽管畜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基本上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给以后可以用来交换的产品已较前增多。交换成为比较经常的事情,交换的范围也扩大了。一种产品已经不是只能偶然地同另一种产品相交换,而是可以同多种产品相交换了。因此,商品的价值表现扩大了它的范围。2只羊的价值现在有了1把斧子、1担谷、1包盐等一系列的交换价值,即一系列的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

这一阶段商品交换的特点就是出现了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前两个阶段的商品交换,都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交换,不借助于任何中介物。而到了这第三阶段,一般等价物成了商品交换的中介。一切商品都首先同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发生价值关系,然后借助于一般等价物的中介完成交换过程。例如,在羊成为一般等价物的情况下,谷物与牛的交换便是通过“1担谷=2只羊=1头牛”的形式来实现的。一般等价物出现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它来表现。千千万万种商品的价值有了一般的即统一的表现形式,因此称做一般价值形式。随着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而商品生产要以商品交换的顺畅进行为条件,商品生产者如果不能顺利地把他的产品交换成生产上必需的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上必需的各种消费品,就无法进行再生产。直接的物物交换有很大的局限性,交换双方必须恰巧互相需要对方的产品,交换才能进行,而这样的情况是不容易碰到的。一般等价物便是适应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为着克服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而产生的。

4.货币价值形式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往往带有地域性和时间性。在各国历史上,羊、布、贝壳、兽皮、公牛等都曾充当过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的地域性和不稳定性,限制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必然要突破一般价值形式的这种局限性。在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中,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一般等价物的职能逐渐固定在贵金属金、银身上。这种稳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或银便是货币。自从出现了货币,一切商品首先同货币相交换,用货币表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就出现了价值的货币形式。它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高阶段。

这四种价值形式的发展解决了“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的问题,使货币从商品中脱离出来成为一般等价物。价值形式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虽然在他们的著作中曾对货币作了大量的论述,有些人还企图去探索货币的历史起源。但是,由于他们不能透彻地弄清楚劳动价值论,不能从价值关系的角度、从价值形式的发展去考察货币的起源,因而也就不能真正认识货币的本质。马克思第一次对价值形式的发展作了历史考察,穷本溯源,揭示出上述这种富于神秘色彩的货币形式,原来就是从最简单、最不显眼的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过来的。通过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考察,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货币的起源及其本质。在马克思的科学分析面前,商品世界的神秘性以及货币的神秘性,都统统被揭开了。

第二,具体的历史分析法。马克思运用具体的历史分析方法,通过考察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来揭示货币的产生,侧重于说明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马克思从商品和商品交换着手进行分析,认为在原始共同体中,劳动产品归整个共同体所有,既不存在商品,也不存在货币。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不同生产者分别生产不同产品,产生了产品品种单一性和消费需求多样性的矛盾,从而出现了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要求。但私有制的存在使劳动产品的交换变成了商品交换关系。

马克思运用上述两种分析方法,科学地揭示了货币之“谜”。从中可以得出:①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适应交换的需要而自发地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②商品变成货币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产物。③商品变成货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四种价值形态),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总之,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根源于商品,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自发地产生。

二、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即货币“质”的规定性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什么是货币”的问题,并对货币的本质作出理论说明。

一个普遍的错误概念是将货币的含义仅局限于通货——纸币与硬币上。今天,任何人实际理解的“货币”,可能更多的指纸币和硬币。然而,通货只是货币的实际数量的一小部分。所以,货币的经济学含义要远比人们口袋中和追求的货币更为宽泛。从其基本的含义来看,货币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或物质,它存在各种不同的形式。在货币的发展历史中,硬币和纸币只是近期才出现的。从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确定货币的本质。

(一)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在任何社会形态下,货币都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是货币的本质特征。首先,货币本身是商品,是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的。作为商品,货币也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物。正因为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才能用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能和其他商品相交换。

此外,货币是特殊商品,它与普通商品虽有共性,但也有根本的区别,这个区别表现在使用价值上,货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的二重性。就其自然属性,货币有专门的使用价值,如黄金可以制成首饰,这点同普通商品是一样的。但是,货币还具有社会属性,是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使用价值,这是普通商品所不具备的,也是货币商品区别于普通商品的根本点。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和价值形式长期演变的产物,当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时,货币就独占了价值形态的位置成为商品社会价值的天然代表。同时,货币具有了流通性、普遍接受性、社会垄断性和排他性,这些为一般商品所不具有的基本特性就是马克思在货币起源的理论分析中让我们看到的商品的价值表现是“怎样从最简单的最不显眼的样子一直发展到炫目的货币形式”。

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还必须具备以下一些必要条件:

(1)价值的稳定性:这是货币的先决条件。历史上的普遍情况是,货币的实物形态本身也应具有内在的价值,如金银。然而,内在价值的要求也可能会发生变化。现代货币的实物形态(纸币和硬币)只是纯粹的价值象征,它们不再由贵金属铸造,但这种情形也只是近期才出现的。

(2)数量上的有限性:与它的需求量相比较,货币的供给应处于短缺状态,这似乎与有效的交易媒介的基本条件相矛盾。但为了在支付中被接受,货币本身须具有价值或较为稀缺。正是由于其数量上的有限,货币才成为被人们持续性地追求的对象。

(3)普遍接受性:这是货币的基本特征。即货币必须为公众所普遍接受。原则上,可接受性是通过法律来强制执行和加以保证的,没有哪个社会成员会坚持使用其他支付形式。但如果人们对官方货币的价值失去信心,禁止他们拒收官方货币的行为也就没有足够的合法性。他们可能需要其他商品或币值更为稳定和更方便交易的货币作为支付手段。

(4)供给富有弹性:即货币必须能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而有弹性的伸缩。货币能否满足此条件关系到币值的稳定与否,这是货币能否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重要条件之一。若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了需求量,其价值就会下跌。这表明尽管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是价值的单位标准,但它本身仍是一种商品,其价值也会波动。

(5)分割性:这是为适应交易所必需的。交易数额有大有小,货币应有分割的特性,如货币除有各种不同面值外,还有各种小额辅币。

(6)易于辨认与携带:这是保证货币被普遍接受的前提条件。如果很容易被仿制,则必引起流通界的混乱。同时,也要容易被携带和运输,即易于从一个地方携带到另一个地方,或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手中,才能保证公众愿意接受它。

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本质特征表现在两方面:

(1)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商品同货币的交换发现出来的。商品能交换到货币,就使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使商品的价值有了实际表现。如果商品不能与货币相交换,商品就不能被社会承认,商品的价值也无法实现。货币成为表现社会劳动的材料,也就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

(2)货币对任何人都具有一般的使用价值,即具有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其他商品并不一定能交换成货币,而货币可以交换到任何其他商品,持有货币就等于握有任何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货币具有了直接交换的能力。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两个本质特征,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切普通商品都要把自己的价值表现在货币上,货币才成为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才成为社会劳动的直接体现者。同时,也正是由于所有的普通商品都要以货币表现自己的价值,货币才具有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

(二)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本身不具有阶级性,并不是有了货币才有生产关系,而是先有了生产关系才有货币的职能。货币可以反映经济关系,但货币本身不是经济关系。自从货币产生以来,商品交换的社会过程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制度,由于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货币反映出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

从历史角度看,交换发展的过程可以浓缩为价值形态的演化过程。价值形式从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经历了一个历史沿革的变迁。从这一发展过程应该看出:首先,货币是一个历史的经济范畴,是随着商品和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而产生的。其次,货币是商品经济自发发展的产物,而不是发明、人们协商或法律规定的结果。再次,货币是交换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带动矛盾发展的结果。

货币之所以能够体现出一定的生产关系,是因为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的条件下,生产决定交换,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产品的生产和占有关系,决定了生产的性质,并通过商品的交换过程,体现出特定的生产关系。一定社会制度下的商品生产,都带有该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关系,并通过交换反映出来。货币是商品交换中的重要媒介,属于交换领域,因此,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也必然在货币交换中得到反映。

三、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关于货币的职能问题,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表述方法。中国的经济学家通常根据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将货币的职能描述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西方经济学家从货币银行学的角度认为货币被用作交换媒介、计价单位、价值储藏和延期支付标准。

(一)马克思关于货币职能的论述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在与商品的交换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最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能够表现和测量商品的价值,这是货币的首要职能。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同样具有价值,是人们劳动的凝结,同普通商品可以进行量的比较。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把各种商品的价值都表现为一定的货币量,以表示各种商品的价值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并不需要有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例如,1头牛值2两金,只要贴上个标签就可以了。当人们在作这种价值估量的时候,只要在他的头脑中有金的观念就行了。用来衡量商品价值的货币虽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但是这种观念上的货币仍然要以实在的金属为基础。在商品价值量一定和供求关系一定的条件下,商品价值的高低取决于金的价值的大小。

商品的价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就是商品的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流通手段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交换的媒介。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出卖者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购买商品。在这里,货币发挥交换媒介的作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它作为流通手段职能的前提,而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价值尺度职能的进一步发展。

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以后,它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则起媒介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它由商品变为货币(WG)和由货币变为商品(G-W)两个过程组成。W-G即卖的阶段,是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这一阶段很重要,实现也比较困难。因为,如果商品卖不出去,不能使原来的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则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不能实现,从而商品所有者就有可能破产。G-W即买的阶段,是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由于货币是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如果商品充足,有货币就可以买到商品,这一阶段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的特点是:①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因为必须用现实的货币进行交换,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②流通手段起的是媒介作用,是个转瞬即逝的过程,完全可以用不足值的或没有价值的符号代替。

3.贮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后,被人们保存、收藏起来,成为储蓄的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朴素的货币贮藏的典型形式是金银窖藏。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贮藏的形式发生了变化,采取流通手段准备金、支付手段准备金和世界货币准备金实现货币贮藏。这是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充当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储存起来的一种职能。货币能够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是因为它是一般等价物,可以用来购买一切商品,因而货币贮藏就有必要了。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可以用货币符号来代替。但是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则必须既是实在的货币,又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因此,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作为贮藏手段。货币在质的方面作为物质财富的一般代表能直接转化为任何商品,因而是无限的,但在量的方面,每一个具体的货币额是有限的,只充当有限的购买手段。货币的这种量的有限性和质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迫使货币贮藏者贪婪地积累货币。

关于纸币能否充当贮藏手段的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传统的观点是,只有实在的、足值的金属货币,人们才愿意保存,它才能充当贮藏手段。但也有人认为,如果纸币的发行数量不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能代表相应的金属量,保持稳定的社会购买力。在这种条件下,纸币也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当然,纸币如果发行量过多,就无法保持它原有的购买力,人们就不愿意保存它。可见,即使纸币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也是有条件的,并且是不稳定的。

4.支付手段

在商品交换中,货币运动先于或后于商品运动。当货币用于单方面的支付或偿还债务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货币充当支付手段,是由赊购方式引起的,即在买卖行为完成后,经过一段时间,购买者才支付货币,买卖关系成为债权债务关系。这是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运动(如清偿债务、缴纳税款、支付工资和租金等)时所执行的职能。

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条件下,买者和卖者的关系已经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可以减少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节省大量现金,促进商品流通的发展。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

另一方面,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在赊买赊卖的情况下,许多商品生产者之间都发生了债权债务关系,如果其中有人到期不能支付,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例如,其中某个人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卖掉自己的商品,他就不能按时偿债,支付链条上某一环节的中断,就可能引起货币信用危机。可见,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以后,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也进一步发展了。

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了信用货币,如银行券、期票、汇票、支票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信用越发达,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也就越大,以致信用货币占据了大规模交易的领域,而铸币却被赶到小额买卖的领域中去。

5.世界货币

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时执行世界货币职能。作为世界货币必须具有内在的价值,如黄金。

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由于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货币流通超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于是货币便具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作为世界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和银,而且必须脱去铸币的地域性外衣,以金块、银块的形状出现。原来在各国国内发挥作用的铸币以及纸币等在世界市场上都失去作用。

在国内流通中,一般只能由一种货币商品充当价值尺度。在国际上,由于有的国家用金作为价值尺度,有的国家用银作为价值尺度,所以在世界市场上金和银可以同时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后来,在世界市场上,金取得了支配地位,主要由金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世界货币除了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以外,还有以下职能:①充当一般购买手段,一个国家直接以金、银向另一个国家购买商品。②作为一般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贸易的差额,如偿付国际债务,支付利息和其他非生产性支付等。③充当国际间财富转移的手段。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可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例如,支付战争赔款、输出货币资本或由于其他原因把金银转移到外国去。在当代,世界货币的主要职能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收支的差额。

(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货币职能的表述

从经济学含义来看,货币最好应理解为满足独立而又相关的四个方面的职能,即交换媒介、计价单位、价值储藏、延期支付标准。任何具有其中全部或部分职能的事物,即使不可能用于储备,理论上它仍可称为货币。

1.交换媒介

交换媒介或交易媒介是交换商品和劳务、偿付债务、交换资产(如普通股)时被普遍接受的支付手段。货币必须具有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的该职能在于它是一种特定的物质并能在支付过程中被交易双方在给予和收受时普遍接受。在买卖交易中,货币被作为交换工具而提供,这种工具(货币计量单位)正是硬币和后来的纸币等实物形式,硬币和纸币本身也相应成为产品和服务的交换品。

2.计价单位(价值尺度)

计价单位是指衡量价格与价值的尺度及比较它们的标尺。在计量产品服务的成本以及债务与合同中出现支付活动时,货币必须充当一般计价标准。这使得人们能够确定毫不相关的商品的相对价值,例如衣服和飞机票,其价值可用第三者的单位价值来表示(有时又被称为“计量单位”,它具有货币的功效)。

3.价值储藏

价值储藏是未来购买力的蓄水池,是指货币既是暂时性又是永久性的贮存购买力的手段。无论是实物还是银行账户形态的货币,都提供了一种持有财富的有效方法,这种当时并不需要的财富,可以用来购买将来的产品和服务。为了满足此职能,实物形态的货币应耐用,这也正是历史上把金属作为优先选择的货币的原因。

4.延期支付标准

在物物交换的条件下缺乏一种为人们所能共同接受的价值标准作为衡量长期性交易契约和借贷契约的基础,而货币的出现为此提供了计价单位,以便在未来的特定时期当前的债务能以合理的数额偿还。在特定时期内若出现延期支付,贷款人就会向借款人收取一定的费用。这笔费用称为利息,它通常以贷款总额的百分比来计算。利息率代表了一定时期内的借款成本。因此,货币的使用,促进了信用制度的借贷关系的发展,成为现代货币信用经济发展的基金。

在货币的历史上,这四种职能并不必然全部具备。例如在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400年),货币是以作为计量单位和延期支付标准而闻名,而其流通中的交换媒介和普遍接受的价值储藏的职能却并不普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