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联网时代高校突发事件基本类型及主要特征

互联网时代高校突发事件基本类型及主要特征

时间:2022-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突发事件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意外事故类突发事件:主要涉及高校师生因交通事故﹑触电事故﹑火灾事故﹑溺水身亡等事件。多数高校突发事件是事发前无法预料的。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造成学生的人身伤害,将会对学生及其家庭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的基本类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应对法》)指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突发事件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本书将高校突发事件界定为:突然发生在校园内,或者虽然发生在校园外但涉事主题与高校师生有关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师生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或人员伤亡﹑对学校教学与生活秩序带来干扰的事件。

按照事件的性质并考虑到学校特点,高校突发事件可分为自然灾害类﹑意外事故类﹑公共卫生类﹑治安安全类﹑学校管理类﹑师生自发类等六类。

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主要指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等自然原因直接或间接引发的事故。如2016年6月,龙卷风造成某学校围墙倒塌致三名学生死亡事件。

意外事故类突发事件:主要涉及高校师生因交通事故﹑触电事故﹑火灾事故﹑溺水身亡等事件。

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主要指传染病﹑水污染﹑实验用品保管不善﹑食品卫生不良﹑宿舍卫生欠佳等方面所引发的问题。如2014年,东北某高校部分学生陆续出水痘,造成学校学生的不安定情况。

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主要涉及学生因不谙世事被骗,陷入传销﹑就业陷阱,或者酒后滋事﹑打群架等涉及治安安全的事件。

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主要指由学校在教学活动﹑后勤服务﹑学生管理﹑学费收缴等方面推行新政策﹑严格执行校规校纪或管理出现疏漏所诱发的相关事件。如学生因考试作弊被学校开除后引发的自伤或伤师事件。

师生自发类突发事件:主要指个人由精神压力﹑情感挫折﹑人际关系冲突等所引发的自伤﹑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也包括因病猝死等类似事件。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

“有限时间压力﹑非准备状态﹑存在根本目标受损的风险”是危机理论创始人赫尔曼提出的突发事件共有特征。结合我国国情和学校实际,可以将高校突发事件的基本特点概括为:突发性﹑危害性﹑社会性﹑群体性﹑多元传播的复杂性。

(一)突发性

顾名思义,高校突发事件在时间上表现为突然发生,让人措手不及。多数高校突发事件是事发前无法预料的。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生,这会给事件的处理带来时间上﹑效果上的压力,而且迫使工作人员必须在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做出合适决策。

(二)危害性

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还表现为常常对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学校带来严重的伤害,甚至有时还会危及社会安定。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造成学生的人身伤害,将会对学生及其家庭产生毁灭性的打击。互联网时代下,一旦学校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当,加上媒体的炒作,容易对学校的声誉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社会性

高校是社会公众关注的一个焦点,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就会引起社会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此外,正如社会学中的“风险公担理论”一样,具有极强关联性的高校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其对高校的破坏和影响有时不仅限于本校,还可能波及其他高校,甚至出现蝴蝶效应,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

(四)群体性

群体性是指有的突发事件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一些诱因引起了群体共鸣,许多有着共同利益诉求的人员到相关场所聚集,或经网络联系而聚集。参与对象属于群体激情型,大部分学生属于被动参与,情绪及行为起伏波动大,具有较大的潜在的危险性。一旦不能妥善处理,将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后果严重。

(五)多元传播的复杂性

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一方面,会引发校外媒体积极关注,另一方面,校内师生作为新媒体的生力军,也会利用微信﹑微博﹑博客﹑QQ群﹑QQ空间﹑个人网站和论坛等途径进行信息传播来表达个人立场,从而形成“多点对多点”的传播形势,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在网络中形成一定的舆情。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社会性﹑群体性极强的突发事件更容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演变为公共事件,对于公共事件我们将在下一章进行详述。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因

高校突发事件原因各种各样,一般来说,有的来源于不可抵抗的自然力量,有的来源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的源于学校管理方面的漏洞,也有的源于家庭教育欠缺或学生自身原因。

(一)自然环境

地震﹑洪水﹑泥石流﹑台风及暴风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属于自然类的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是高校无法预料的,一旦发生谁也无法阻拦,其带来的损害也是无法预计的。对此,高校需要做的不仅是保证校园设施的安全性,更要加强学生防灾减灾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与训练,以期面临自然灾害时,懂得自救﹑善于自救,有能力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社会环境

从国际形势上看,全球一体化使社会政治环境更趋复杂,一些西方国家和势力利用各种途径对我国进行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企图实现对我国全盘西化的目的。青年学生也是他们争夺的重点目标。利用一些突发事件对这一群体利用﹑引导,更易达到其目的。

从国内形势上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矛盾凸显,一些地方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及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一些人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为富不仁,导致部分人尤其是社会底层人群心理失衡,对社会不满,有些有不良企图的人容易将他们的愤怒情绪转移到学生这一弱势群体身上。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步伐放缓,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使在校大学生感到前途迷茫,对人生信心不足,尤其有适合的理由发端时,在言行上极易出现过激行为,这无疑会为高校突发事件埋下隐患。

(三)学校方面

有些学校的安全法制纪律教育不够深入,流于形式。高校的各种安全法制纪律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辅导员来实现的。由于辅导员所带班级较多,安全法制纪律教育也只能在每次召开班会期间进行强调,大部分情况下如何预防应对只是停留在口头,并没有进行实战演练。所以事故一旦发生,学生惊慌失措,不能从容处置。同时,学生的法制纪律意识淡薄也容易出现违法乱纪现象。

有些学校未能有效地动态掌控学生思想动态和网络舆情,对学生不良情绪疏解不利。以心理咨询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为例,高校都设有该组织,但是由于在学生群体中缺乏有效宣传教育﹑从业人员数量不足和专业性不强,导致其作用发挥还相当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生的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不断积累,遇事而发,行为过激,非常容易引发各类突发事件。

有些学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容易导致伤害事件的发生。校园内部管理疏漏或校园周边环境治安状况不理想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有些学校对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不健全,也是引起事件事态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学生本人

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弱点和不足,往往成为突发事件的诱因。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从小与互联网相伴成长,对新媒体熟悉﹑依赖程度远远超过父辈,是互联网时代中最易感染和吸收的人群。他们充满活力,满腔热情,任性意气,因此,现实中因生活琐事产生口角﹑冲突,甚至引发恶性事件的案例并不少见。有些同学法律意识淡薄,纪律观念不强,争强好胜﹑意气用事之时将纪律法律抛在脑后,常常酿成大祸。校园突发事件中有的就是因为大学生粗心大意﹑义气而为﹑缺乏安全意识和生活常识造成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意识形态呈多元化趋势。高校学生处在校园与社会的过渡阶段,他们既看到了校园的单纯,也看到了社会的复杂一面。对即将走向社会的现实,他们应何去何从,都要依靠自己去判断选择。但是有些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面对自己的现实,盲目攀比,去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结果会给他们心理上带来一定的打击。在心理失衡的状态下,他们极易将负面情绪用不当方式转移给他人,发生自伤或伤及他人的突发事件。

(五)家庭因素

一般来说,家庭教育宽严适度,家庭氛围温馨,孩子就阳光向上。往往发生自伤或者伤害他人的学生,其家庭背景都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些孩子或者在家庭中缺少关爱,导致生活中比较敏感多疑,在一定程度上有仇视心理;或者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独立生活能力﹑抗挫折能力较差,上了大学以后,由于离家较远,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面对新的生活有些无所适从,在人际关系和恋爱方面出了问题后,不愿意向老师倾诉,家长又不在身边,易产生过激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