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求职择业实践案例剖析分析研究

求职择业实践案例剖析分析研究

时间:2022-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分析在当前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与商业环境的催化下,微商破土萌发,方兴未艾。1.创业零门槛使微商对大学生最具吸引力。案例启示微商作为一种新型电商模式和经营业态,近年非常火爆。在创业初期要深入进行社会调研及产品需求情况研究,评估项目情况,考虑是否存在较好的消费群体和市场潜力。还要关注市场中的其他相似创业产品的供应饱和情况,避免恶性竞争。

【案例一】微商创业让人欢喜让人忧

案例叙述

小丽是某省属重点大学的大三学生,来自一个西部地区的小县城。由于家境一般,所以在大一、大二两年她做了不少兼职,做过淘宝刷单员,也兼职运营过官方QQ。总之,在这个互联网风起云涌的时代,总让人感觉生活离了互联网就不转了。小丽接触微信是从刚入学开始的,最初也仅限于跟朋友聊天,晒晒自己的日常生活。后来她逐渐发现自己的一些同学开始在朋友圈里分享各式各样的产品,有护肤品、减肥健身卡、鞋包、衣服,等等。当时这些都还没有引起她的重视,直到有一天在网上结识的一个朋友李某说在微信朋友圈里卖东西一个月赚了3000多时,她就心动了。小丽决定跟着李某做做试试看。最开始的时候,她先批发了一些面膜在朋友圈内兜售,朋友同学看她在做,也都买了一些试用,因而初期小丽的效益还不错。尝到了一些甜头的小丽进一步向李某大量囤进面膜和名牌化妆品,信心满满的小丽准备大赚一笔。然而,正当小丽踌躇满志的时候,却不断有朋友来反映用了小丽的面膜之后皮肤出现不适,大家纷纷要求退货退款,更让小丽崩溃的是朋友圈内爆出李某以次充好,欺骗货款的消息。小丽一下子懵了,当她准备给李某打个电话求证并顺便催一下自己的货款时,却发现李某的电话已经打不通了,给李某发微信也没有人回。正在这个时候,学委打电话通知小丽说她本学期考试有一门挂科,请她做好补考准备。

一连串的打击让小丽再也忍不住了,哇的一声在宿舍里哭了起来,宿舍的同学们怎么安慰都不管用。宿舍长及时将这一事情汇报给了辅导员王老师。王老师找小丽了解了相关情况后,先是安慰小丽,待她平复情绪之后,陪她去公安局报了案,并指导她做好了相关挂科学科的复习计划。同时也严肃地告诉小丽,希望她能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如果学有余力搞兼职也要提高辨别事物的能力。

为了帮助小丽更好地成长,王老师还帮小丽联系了通过微商创业成功的学长来指导小丽。慢慢地,小丽理清了思路。她开始通过阅读有关书籍和听取相关讲座来丰富自己,还通过互联网学习了许多大学生创业的视频教程,也利用各大学官网的讲座淘到了不少干货。逐渐地,她明白了朋友圈不仅仅是免费打广告的地方,也并不是所有的好友都是自己的潜在顾客,要获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必须逐渐建立自己的营销品牌,确定自己销售产品的对象,以产品质量维护老客户,在APP上通过抽奖、领取代金券等活动吸引新客户。

现在,小丽的微商平台有了很大的发展,学习成绩也有了提升,她本人还作为学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典型向学弟学妹做事迹分享。

案例分析

在当前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与商业环境的催化下,微商破土萌发,方兴未艾。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微商生存的土壤,移动社交的兴起是微商发展的催化剂,二者为微商的出现和崛起奠定了基础。无论是朋友圈代购﹑微信开店﹑口袋购物﹑自媒体﹑购物APP还是淘宝网店,这些都是基于社会化媒体或移动社交存在的微商。目前,中国大约1000多万人做微商,年交易流水约650亿元,可以说现在已正式步入了“微商时代”。

1.创业零门槛使微商对大学生最具吸引力。有一部分大学生做微商是在微信平台中开微店,但是更多的人是像案例中小丽这样的利用自己的微信号,直接在里面发布商品信息。他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不需要租用门面,财务自由﹑工作时间自由,还可以选择由厂家或上级代理直接发货,零成本﹑零库存。对于小丽这样的大学生来说,微商创业门槛低﹑成本小﹑传播快,非常适合大学生现有的经济水平和商业能力。

2.微商具有前置的用户信任感。因为微商是基于社交关系发展起来的,重视对人的关注和对信任关系的维护。小丽从最初的入门,到小有收获﹑遭遇“滑铁卢”,再到后期的成功转型,“熟人经济”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小丽基于对朋友的了解走入微商,又因为朋友对自己的信任而获得收益,也是因为交友不慎﹑产品质量存疑而备受质疑,最后的转型发展,也得益于小丽对于“朋友”与“顾客”的重新定义。

3.微商的品牌运营和定位。微商的兴起与发展借助了B2C(Business to Customer)平台的完善与扩大,并在人群中以社交方式进行“0元广告”的宣传与推广,同时以C2C(Customer to Customer)的形式发展壮大。个人商户将确定一定的个人品牌,从而进行可持续的发展。小丽前期的失败一方面有社会经验不足﹑市场调研缺乏等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对产品质量没有很好地把控,对微商运营模式了解不深,以为做微商就是简简单单的发图片﹑收货款。其实,微商卖东西,卖的不仅仅是产品,更多的是卖人品。以微商为模式的创业,离不开质量,离不开服务。如果仅仅拘泥于最基础的图片等信息转发,难以长期吸引顾客的眼光。一个成功的微商,应该不仅是移动平台的服务者,更是一名宣传者。这也就决定了以微商为模式的创业,是个较为长期和烦琐的过程。

案例启示

微商作为一种新型电商模式和经营业态,近年非常火爆。不同于传统的经营模式,微商需要的时间和精力都较少,且对技术要求不是太高,进入门槛较低。随着智能手机及网络化普及加速,微信等平台已深入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学校园更是网络技术及信息扩散的前沿。因此,不少大学生本着尝试的态度,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微商创业。大学生做好微商创业,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准备:

1.做好相关知识技能的储备。大学生是创业群体中的经验匮乏者。要较好地开启创业第一步以及恒久推进创业项目都需要自身综合素养的加强,只有这样才能在创业之路上走得好﹑走得稳。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相关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及法律等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在实践中努力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培育创业热情﹑价值观念和发现能力等。

2.科学合理地选择创业项目。在创业初期要深入进行社会调研及产品需求情况研究,评估项目情况,考虑是否存在较好的消费群体和市场潜力。还要关注市场中的其他相似创业产品的供应饱和情况,避免恶性竞争。在创业起步时一定要甄别产品﹑保证质量,避免选择不佳产品项目,使创业项目夭折。

3.妥善处理学习与创业的关系。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绝不能因为创业而影响专业学习。大学生应遵守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做好创业工作。现实中,一些创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却不尽如人意,甚至是遇到很严重的学业危机,这些都不是大学生健康科学的创业状态。比尔·盖茨都曾说过:“虽然我从大学辍学,然后幸运地在软件行业有一番建树,但是获得学位是更可靠的成功之路。”

4.善于借助学校创业平台和团队的力量。高校大多设立了专门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机构,有的还建立了孵化园区或给予大学生创业基金的支持。大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来选择打造项目,以获得创业基金支持,把高校创业孵化园作为自己的创业基地。此外,合理构建自己的创业团队,发挥各自特长,形成团队的创业优势在大学生创业中也尤为重要。

5.遵守微商行业标准和规范。首先,严格微商准入机制,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可以借鉴已有的电商发展经验,鼓励类似网店联盟﹑软件市场﹑消费者点评等第三方评价机构建设信用体系,帮助消费者筛选优质网商,淘汰假冒伪劣者。其次,迎合发展需要,加快转型升级。单纯的分级代理制已经失灵,品牌微商﹑个人微商以及社群微商将向平台微商转移。最后,加大对微商分类监管。微商目前还不是工商登记的经营主体,还存在法律监管空白。这就需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制定相关分类监管细则来规范市场。

【案例二】站在就业的十字路口

案例叙述

小强是某省属重点大学的大四学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父母均为教师家庭氛围和谐,个人发展均衡。初中时非典横行,医疗人员无畏的精神感染了他,于是成为一名医生成为他的理想。高考那年,小强被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录取。他按部就班地学习,还兼职做一些社会工作,大学生活过得不好不坏。食品科学与工程属于工学,小强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发现自己不太适合大学工科的学习。他觉得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更倾向于社会工作、行政、管理类职业,但又担心自己在文科类职业上的竞争力不够。周围的人有时说营养师职业也不错,小强的医学梦想也还没完全破灭,所以小强的职业目标始终摇摆不定。

在学校10月举办的招聘会上,小强的父母亲早早地到会场打听用人单位的情况,小强却姗姗来迟。小强在家长的陪同下前往用人单位摊位前面谈。面谈过程中,小强态度并不积极,发言提问还没有其父母多,结果谈了一家又一家,最终仍一无所获。小强总感觉自己志不在此。就这样一直到11月底的时候他还未落实工作单位。后来,他和同学一起参加省会某集团公司的招聘,经过双选、面试考核,终于了进入签约阶段,小强在协议书“应聘意见”一栏中写下了以下要求:单位提供五险一金;提供单身住房;公司不阻碍个人考研等选择。单位鉴于以上条件不能完全答应,将协议书退回,并建议修改后再签。最终,小强因坚持自己的意见而未被录用。

转眼进入5月,看到同学们找工作的都相继签了工作,考研、考公务员的也都出了结果,然而自己一直还是徘徊犹豫着,小强陷入了深深的怅惘和迷茫,甚至有些抑郁和焦虑。对于这一情况,辅导员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专门给小强介绍了一位资深的职业规划师。老师与小强进行了长达一个下午的沟通交流,告诉他:“营养师需要医学知识,如果考医学的研究生难度很大,因为医学方面的导师喜欢招收有较好医学背景的本科生。人事助理工作有规律,事务操作多,多与人打交道,工作强度不太大,你虽然缺乏专业背景,不过仍可以尝试。营养师职业是新型职业,尽管有前景但还不太稳定。是否可以考虑寻找以自己专业为背景的相关管理工作。”老师的话小强听进心里。后来,通过努力小强签到了一份在食品企业做人事助理的工作。

案例分析

小强专业学习﹑工作能力并不逊色,但其却迟迟未能签约理想工作,在择业过程中几经反复。他的求职状况在当前的大学毕业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说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期望值过高,目标不明确。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认为,进行职业选择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了解自己在不同的职业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而小强在择业过程中始终不确定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同样,有不少毕业生过于向往经济发达地区。他们只注重经济文化发达﹑工作环境优越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一面,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从而导致主观愿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

2.求职动力不足,自主择业能力差。心理学认为,动机就是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的力量,是个体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刺激,它能唤起﹑激励﹑维持﹑推动个体活动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择业观中的择业动机越强,就越能使择业者以饱满的热情去追求理想的职业目标。小强和许多大学生一样,生活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波折,父母的过分呵护,客观上也容易造成他们的依赖心理。表现在择业中就是茫然不知所措,自己独立进行择业决策的能力差,以致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亲友代替本人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难怪有用人单位对依赖性过强的毕业生说:“你本人都要靠别人来推销,企业还能靠你来推销产品吗?”

3.不能正视就业现实,要求苛刻。案例中小强未被省会某集团公司最终签约录用,主要原因在于其不顾自己的现实情况,所提要求过于苛刻。比如“公司提供住房,不得阻碍个人的考研等选择”的意见,从毕业生角度来看,提出这样的要求可以理解,但从用人单位角度来讲,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一般用人单位会鼓励员工提高自身素质,但如果要求用人单位同意服务期内考研自由,一般都会遭到拒绝。当然,如果求职者提出希望用人单位能够给予入职者更多的提升职业能力的培训机会,会更容易获得“有进取心”的印象。

案例启示

1.明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选好职业发展路径。大学阶段是职前的准备期,通过大学的学习要为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掌握科学的方法。一般来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包括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环境﹑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目标确立﹑生涯路线选择﹑制定行动方案与实施﹑评估与反馈几个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是制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选择职业发展路径。在确立职业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依据客观现实,考虑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单位的关系;二是要比较职业的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三是扬长避短,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的职业;四是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择业目标。职业生涯路线实际上是包括了一个个职业子目标的阶梯,个人可根据自身情况及环境做出最佳选择并进行适时调整。

2.塑造专业化人才队伍,提升职业指导的工作水平。职业指导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作效果。要加强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一方面积极吸收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参加到职业指导工作中来,如心理咨询师等;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现职人员进行全员化的专业教育培训,拟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指导专业培训,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织参加职业指导人员资格鉴定考试,使职业指导人员队伍逐步实现专业化﹑专家化。

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努力完成四个转变,即管理教育向培训服务的转变,从群体指导向个体指导的转变,从课堂讲授向实践指导的转变,从就业技巧指导向从业心理指导的转变。以使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让毕业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就业市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工作中还要重视两个环节,一是“为学生搭舞台”,二是“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在“实战”中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指导人员告诉学生该做什么”,变为“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了解应当怎么做”,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实践的参与意识,并在参与中获得信息,增长才干。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毕业生职业能力。各地高校都在不断探索自己的高等教育改革之路。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学分辅修﹑双学位的获取,等等,都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手段。近年来,高等教育职业化分流也是一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益尝试。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大类平台招生培养模式,也可以通过开设各类跨专业的选修课﹑增强学生的通识教育﹑增设创新实践学分等方式,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提升学生专业能力。高校还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专业调整﹑招生计划的增减,进行特色化﹑差异化办学,引入专业的动态调整﹑退出机制,避免“校校都是高大全”的同质化办学局面。

4.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增强理性择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良好的择业心态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还对他们顺利就业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目前,不少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并不客观,或自视过高﹑盲目乐观,或忧虑迷茫﹑盲目悲观。此外,还有急躁﹑焦虑﹑盲目攀比等不良的就业心态,这对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大学生要客观了解就业现状,通过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践等途径了解当前企事业的用人状况,以及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平和心态理性就业。

【案例三】打开新的一扇窗

案例叙述

小南是一个来自山东农村的孩子。自高二时在外打工的父亲给他带回一台笔记本电脑后,就对这个崭新的领域充满了好奇,尤其对PPT的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三时他利用PPT详细系统地整理了全科的高考复习资料,得到了任课教师的赞扬。2013年参加高考,小南成为某省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由于有一技之长,小南顺利进入院学生会,并成为学院各大活动的幕后技术骨干。

一次,学校组织校园首届PPT大赛,在辅导员老师的鼓励下,小南报了名。筹备比赛的过程中,他充分利用学校的互联网资源,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拆解网上典型的优秀PPT作品。经过充分的准备,他的制作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加之他的专业赋予的文化内涵,使他的作品在决赛中一举夺魁。此时,小南的作品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非计算机专业的他凭借着对多媒体技术尤其是PPT制作的兴趣,成为一个文学专业与PPT制作技术兼具的一专多能的学生。比赛夺冠后,重庆某文化设计公司联系了他,他成为淘宝网PPT设计策划平台的兼职设计师,承接网上客户的PPT定制工作。此后,小南继续深入学习PPT技术,他偶然看到了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国内知名PPT制作达人张志(网名秋叶)的微博。新鲜好玩的教程、制作精良的作品吸引了他,于是他开始关注秋叶及其周边的PPT制作达人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并通过网络渠道联系他们。由于小南的作品创意独特、质量较高,秋叶老师邀请他加进入其团队。与高手为伍,小南感受到压力。他努力融入他们,参与秋叶团队PPT课程的线上宣传,认真学习秋叶团队发布在网络上的PPT制作教程。

后来,学院的一位老师把小南介绍给某物联网研究院,小南顺利成为物联网研究院一名实力派的实习生。他积极参与到物联网研究院的一个项目中,主要内容是在线教育技术的研发,包括教育设备、教育软件的开发和教师培训课程的研发。小南开始负责研究院的微课制作和PPT制作,并与专业老师合作开发多套PPT在线课程。这一平台让身为师范生的小南找到了爱好与专业的切合点。

小南并不甘心于将来只做一个普通的中学语文老师,他对秋叶老师说,自己以后要走出一条“教学+PPT”的路。秋叶老师告诉他:“你不应该被PPT局限,应该努力做更为高端的教学课件设计。”现在小南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考取教育技术专业的研究生,将来做“在线教育”。我们相信小南在这条路上一定会越走越好。

案例分析

案例中小南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并没有拘泥于自己的专业,而是结合自己的兴趣,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校内外的认可。对于广大学生的成长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将爱好打造成为专长。小南结合了时代特点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成为技能专长。互联网时代,任何专业都需要与时俱进。未来是网络的时代,小南通过网络不仅学到了专业制作技能,也积累了社群管理﹑线上线下推销宣传﹑新媒体运营等宝贵经验。他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对多媒体的兴趣将自己的PPT制作技能发展成为一技之长,为个人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

2.通过实践提升实力。一专多能是时代的要求,大学生不能将目光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还要考虑未来职场必需的各种技能。现在很多大学生只是把自己的电脑当成娱乐的工具,很少能充分利用它进行学习。而小南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资源,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辅助学习,还通过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等网校自主学习计算机技能。他通过互联网学到了通过学校和实习学不到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参加校内比赛,实习实训来丰富提升自己。

3.树立目标,明确方向。小南目前的目标是考取教育技术专业的研究生,将来做在线教育。这一目标是小南基于对自身能力和兴趣有了明确清晰的认识基础上确定的,而且也非常符合教育手段不断更新的时代潮流。其短期目标——考取研究生,目标明确﹑具体﹑切实可行,其长期目标——做在线教育,也是结合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确定的,而且二者之间具有很高的关联度和一致性。

4.师长的指导为顺利择业提供帮助。小南在树立正确择业观﹑找准个人职业方向的过程中,受到了辅导员老师和PPT专业制作人员的点拨和指导。对于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而言,学校老师和行业就职人员对于市场需求有着更为明确的认知。他们的建议往往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明确就业目标﹑找准就业方向,减少一些因经验﹑视野不足而造成的选择困惑。

案例启示

1.充分发挥互联网学习平台作用。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延长了学习的时间,开启了互联网时代的在线学习新模式,诸如MOOC等一系列互联网学习平台风起云涌。同时,互联网提供免费的优质资源﹑完整的学习体验﹑虚拟的教育课堂,无论是从经济成本﹑时间成本还是学习效果上,互联网学习的上述特点,都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大学生应顺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丰富性与便捷性特征来促进自己的学习,最大限度完成大学时代的自我积累。

2.学会让专业与特长有机结合。高校在育人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专业课学习,还要善于发现﹑鼓励大学生学有所长。有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就业专业吻合度并不很高,约为45%至50%。因此,我们在大学阶段更要重视学生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在此基础上去激发兴趣﹑培养特长。过去人们常常讲“木桶原理”的短板效应,如今有人提出一种新观点,认为就业要遵循“新木桶原理”,把木桶斜一下,扬长避短,把你所具备而别人没有的长处发挥到极致,而不是一味地去补短板,特长就是你最大的职业竞争力。

3.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从业必备能力。当今社会,无论所学专业是文是理,是农是医,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从业必需,而且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普及,要求还会越来越高。每位大学生都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无论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搜集﹑查找﹑提取﹑记录和存储信息,还是利用信息技术即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工具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发布信息和表达信息,都是时代的要求,“互联网+”也许是这一现象最精炼的表述。

4.校企联合有助于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校企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德国的“双元制”办学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教学模式﹑日本的“企业教育”办学模式等都是确有成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国内许多高校也在不断探索校企合作﹑产教办学。高校根据企业的需要为企业培训人员,企业向高校提供学生实训场所,校企双方既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又实现了经济利益的互惠互利。校企合作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思想,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和技能。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是让企业满意﹑学校满意﹑学生满意的高教改革之举。

【案例四】“啃老”的小叶

案例叙述

几个月前,小叶从A城某高校金融专业毕业。小叶的父亲是A城某银行分行的行长,母亲是A城某区的教育局局长。从小小叶做任何事情都不需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因为父母总会在背后助他一臂之力。如今大学毕业了,家里给他精心准备了两条道路,第一条就是去父亲所在的银行,第二条就是去母亲所在的教育局。小叶心想大学本科学习的是金融专业就选择了去父亲的银行。“我是去市场部当经理还是金融部?”“去基层!你刚毕业,必须去基层锻炼锻炼,熟悉熟悉业务,我也是从底层做起来的。”“那多累啊!干不完的活!”“年轻人,总是喊怕累怕累的,像什么样子!”……在吵闹声中,小叶还是按照父亲的意愿来到银行上班,进入新上岗人员的实习期。

银行本是与小叶所学专业对接性最强的工作,但是小叶在大学期间坚信“60分万岁”,浑浑噩噩拿到了毕业证书。原本想找个“理想工作”,但是这份理想工作小叶并不满意,每天按部就班上班,还要面对顾客形形色色的脸色。小叶满腹牢骚,经常回家后骂顾客、怨领导。终于在一个多月后,小叶爆发了,“我不干了!我受够了!”父亲以为小叶只是同平常一样发牢骚,没放在心上,也没理他。后来,小叶自作主张递交了辞职报告。辞职后的小叶也试着去人才市场找过工作,但是他满意的工作,大多要求高学历且经验丰富,而愿意接收他的用人单位,大多薪水偏低、工作时间长,小叶就都放弃了。

一天,父亲问起人事处的同仁,却被告知“小叶说找到了更适合的职位”,已经辞职了。父亲匆忙赶回家,要小叶给他一个说法,“我没什么好说的,那工作不是人干的!”“白白供你上这么多年学,你都学了些什么!”“我什么都没学!学没学我也不愿意天天看人脸色。”……父子俩吵了起来,最后小叶生气地摔门而去。

两天后,小叶狼狈地返回家,急坏了的母亲一连串的问题:“你去哪了?没事吧?吃饭了吗?在哪儿睡的?以后想怎么都行,就是别离家出走。”小叶只是漫不经心地回答:“去我朋友家了,住得好,吃得好,就是……没钱花了。”母亲赶紧去拿钱。一来二去,小叶只是隔三岔五躲着父亲回家拿钱。一次,刚巧遇到父亲,“不许给他钱。”小叶先是一惊,便突然跑到窗户边打开窗户,大喊:“我是不是你儿子?!我不活了!”父母见状,顿时傻了。母亲也帮着小叶说:“孩子想歇歇就先歇歇。调整好了再去找工作。再说咱们也不差他挣的那份工资。”父亲只好暂时妥协。过了些日子,父亲又给小叶介绍了一个国企单位的销售工作。但是,小叶干了不到一个月就又离职了,原因是工作常常加班加点,还要跟人说尽好话,太累。

从此以后,小叶每天过起了睡觉、吃饭、上网打游戏的日子。每天无所事事,成了名副其实的“啃老族”。

案例分析

啃老族,是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个人主观情况等多方面交织的产物。吉登斯“现代性”理论指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动力特征表现为反思性。社会实践不断地由这种实践而来的信息所核查与修正,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其特征。”“啃老族”这一现象需要我们对其背后所体现的深层次含义加以反思和定位。

在该案例中,造成小叶择业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社会性延缓。“心理社会性延缓”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爱利克·埃里克森提出来的。“延缓”原为经济学用语,埃里克森引申其含义用以说明有些青年达到成年以后,缺乏社会义务感,迟迟不愿承担成年人的社会责任。小叶家庭条件殷实,父亲为银行行长,母亲为区教育局局长,表明小叶从小物质生活较为丰富,但也暗示小叶的父母相对忙碌,缺乏对小叶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关注。小叶从小就被有意无意中灌输了“依靠父母”的思维方式,即使上了大学后,也并不担心自己未来的出路,因为父母会帮忙安排,他只需“坐享其成”。

2.自我同一性混乱,缺乏责任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指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感觉和体验,以及别人对自己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知觉或意识。小叶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责任担当的体验,直至大学毕业也未能对自己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与定位。他缺乏对自己走上社会所具有的心理品质﹑角色扮演﹑价值观等的认识,不考虑在其所处的阶段应从事的活动,单纯重视自我价值,不考虑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利益要求,把个人眼前的兴趣﹑爱好﹑安逸放在首位,不能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在优越的家庭条件下局限于自我世界的满足中。

3.成长环境的优越感使其抗挫折能力过低。小叶多次变更职业,从银行到国企,都不能让他满意。不能正视工作中的困难﹑障碍,只有抱怨﹑退缩和逃避,缺乏解决困难的能力﹑勇气和决心。小叶的父母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作用发挥不力,但溺爱﹑包容使家庭成为小叶的最终避难所,使其逐渐丧失认真工作的信心和动力,在家“啃老”是其逃避的心理占得上风的最终结果。

案例启示

近年来,大学生“啃老族”在我国悄然产生并有扩大趋势。它的出现是社会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从个人﹑家庭﹑高校﹑社会各方面着手,积极予以指导调控。

1.激发学生主动成长的热情。“啃老族”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社会现象,是青年人逃避成长的一种外在表现。成长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年龄的增长,一个是心理的成熟。有心理学家认为,人在20岁左右会经历“成人初显期”。在这一阶段,生活充满不确定性,年轻人找不到自己立足社会的重心。在家啃老﹑逃避成长固然可能得到一时的安稳与平静,但也失去了年轻人生命的精彩。逃避是自我保护的一种心理防卫,或者说是一种心理障碍。希望所有的大学生能够顺利越过这个障碍,在人生之路上坦然面对风雨晴好,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灵丰富﹑心智成熟的人。

2.构建新的家庭教育培育观念。“啃老”是紧紧依托于家庭环境本身,作为家庭主体的父母双方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意志品质,削弱消极的依赖心理,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物质条件的同时更加关注其精神成长。高校还可以通过“新生家长会”“地域家长会”“家校网络园区”等形式与家长增进共识,形成教育合力。还可以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帮助家长认清就业形势,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家子女,构建合理的就业预期,既不要大包大揽,也不要听之任之。做好就业困难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降低对孩子就业的经济期望值﹑社会地位期望值,让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兴趣所在﹑志向所在﹑优势所在﹑发展所在,帮助﹑引导孩子能够在适合自身条件的岗位上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3.增强学校教育的实效性。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中重要的一环,尽管我国目前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传统的教育模式仍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教学模式,灌输式教育使得学生缺乏对自我的认知和了解,性格和心理上发展不健全,进而在价值观塑造中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缺乏独立自主性。要解决“啃老族”问题,需要从当今教育制度出发,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结构,培养个体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以帮助学生实现从校园向社会的人生阶段的转型。

4.构建社会就业结构性保障。

(1)建立完善的失业保险体制。各级社会就业服务部门可以建立大学生失业登记制度,并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体制,减少“啃老族”对家庭的依赖,帮助毕业生了解社会分工及社会工作形式,掌握职业技能,从而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职业培训可以借鉴德国﹑丹麦等国家较为成型的培训体系,为求职存在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培训机会。对有意向自主创业的个体,也要积极给予支持政策,如小额贷款﹑降低税率﹑法律咨询等政策支持与服务,帮助个体创业,增加就业机会。

(2)改善就业环境,拓宽就业渠道。构建网络媒体平台,规范网络求职,扩展就业新空间,促进求职择业方式的多样化。健全社会就业信息发布机制,鼓励企业及时更新人员,增强新的发展生命力,以减少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的产生。此外,加大到基层就业的政策支持。对“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农村特岗教师计划”“西部计划”等提高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让他们在基层安心就业﹑舒心就业﹑放心就业,并在广阔的基层天地大有作为,实现个人与基层的事业双赢。

【案例五】求职,路在自己脚下

案例叙述

小马是985院校的一名学生,在这样的院校学习,动力、压力都很大。小马周围的同学都很上进,许多人都早早设定了自己的目标——有的同学大二就寻找专业方向的导师,进实验室做项目,为之后的读研、读博深造打下基础;有的同学想出国留学,于是早早在新东方报了托福、GRE课程,争取尽早考出优异的成绩。而小马的家境不好,弟弟妹妹还在上学,于是他选择了按期就业。小马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奔走于各式各样的招聘市场,而是将视线转向网络平台。此前他也有过担忧,网络求职虽然范围广、效率高、需求大,但是也存在风险性。小马在仔细研究斟酌后,决定自己稳扎稳打、不急于求成。

小马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电子商务专业,这是随着网络时代而兴起的一个新兴学科。小马在网上了解到未来几年内新兴的网络媒体职业,这些职业随着网络的加速发展而具有很高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且目前从事的人员相对较少,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属于专业人才稀缺型职业。根据对口情况,小马又查找了发展规模趋于稳定的几家企业,查看了这些企业近五年的招聘信息和待遇,也了解了公司实力和发展前景。同时,小马也对自己进行了综合评估,结合企业的需要挖掘自身的就业优势和劣势,并利用业余时间报名参加了网络在线课程培训,提高自身竞争力。在充分准备后,小马选定了几家经过官方认证的企业。他在国内著名招聘网站C网站注册了自己的求职信息,并向这几家公司投递了自己的简历。他的简历匠心独运,摆脱了传统简历的表格形式,制作了充分展示自我优势和与职业需求相符的电子简历,并制作了自我介绍的视频,在视频中将自己对求职企业的了解和认识进行了相对系统地阐释,以全新的视角和观点为企业发展提出了自己合理的建议。小马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一家知名企业的青睐,如愿加盟,进入实习期。

在实习的时间里,开始时小马略显生涩。他慢慢发现大学期间学习的内容不足以应付这份工作,于是他很快地调整自己。一是拜组长为师,学习了很多实用技能;二是,明确工作要求,不懂不会的就通过网络自学,抓紧给自己充电;三是早来晚走,与同事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慢慢地,他逐步成为公司的“小达人”,获得了大家的肯定和称赞。小马实习期结束后以优异的表现顺利被企业正式录用。小马在开心的同时开始为下一步的发展做打算。尽管该公司在国内发展较好,但是相比国外,技术等方面尚不成熟,小马将视野拓展到国外的大型公司。小马一方面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开始准备自己的跨国挑战。小马找到了同事小姚、小萧等人组织成一个小团队,他们从新闻、网络平台上了解到国外向全球招募优秀青年团队的公司。通过海外项目的全球招聘,选择了以电子商务为主体的创意方案设定的W公司。小马又通过海外求职结识了志趣相投的伙伴,开始了自己新的旅途。几经努力,小马终于收到了来自大洋彼岸的面试通知。

案例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就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一招聘方式,如报纸招聘﹑校园招聘和人才市场招聘等,发展到了现在的多种招聘方式。在新的招聘方式中,网络招聘深受毕业生的喜爱。

1.善用网络求职,以高素质和针对性提高求职成功率。互联网作为信息传递媒介的功能被充分利用,出现了大批求职网站。求职网站一般分为四类,包括专业求职网站﹑门户网站的求职频道﹑招聘单位的官方网站与各高校的就业网站。小马求职主要选取的第一种和第三种方式。小马在网上查询信息﹑进行简历制作及投递,并利用最新的视频制作方式,更加全面地展示自我,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他还及时针对自身情况,进行专业测试,弥补差距。小马在求职过程中,从前期准备收集资料,到最终求职成功,都紧密结合网络时代的优势,以严谨认真的态度规避网络求职风险。

2.珍惜实习时光,为自己持续发展充电。初入职场,实习期是第一步。心理学上有个“首因效应”,言外之意,就是要走好职场第一步。职场新人的最佳形象就是“勤”“实”“学”。“勤”就是勤快,行动及时﹑不懒不怠;“实”就是踏实,做人诚实可信,做事踏实肯干;“学”就是好学,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向网络学,向实践学。小马拜组长为师﹑自学补拙﹑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的做法,值得职场新人借鉴。

3.有计划的“慢就业”可以使事业渐入佳境。许多毕业生在求职时,未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或好高骛远,或急于求成,缺乏前期的就业准备和职业发展规划。而小马采取了有计划的“慢就业”方式。先利用媒体资源的优势,进行多方对比,明确职业规划,规避了求职风险,增加了成功就业的概率。小马还将就业与时代需求联系起来,寻找朝阳行业,寻找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呈现阶梯形态势。我们可以预测,只要小马继续稳扎稳打,一定能够走出更为精彩的职业人生。

案例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求职给求职者提供了很大便利,但网络求职陷阱和大量虚假信息往往使求职者心存余悸,网络求职服务的健全﹑规范与法制化建设亟待加强。这需要政府﹑企业﹑高校﹑求职者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扶持和规范。政府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维护网络安全,坚决打击以求职为诱饵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用法律维护求职者的利益。此外,加强新媒体招聘的监管力度,完善网络安全监控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机制,建立个人﹑企业﹑网站﹑政府部门﹑高校的诚信档案,使遵纪守法成为每个公民﹑每个单位的自觉行为。

2.企业加强线上线下招聘的衔接性。

(1)细分市场,提供专业化服务。我国网络招聘已进入市场细分时代,招聘网站需要根据自身优势寻求合适的差异化定位,提供优质的专业化服务,并以此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超越同质化竞争。专业于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贴近用户,充分整合专有行业资源,为企业和个人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招聘服务。

(2)拓展功能,开发个性化服务。企业用户将不满足于单纯的招聘服务,可推出融合企业培训﹑人才测评﹑管理咨询等功能的人力资源整合服务,能为求职者提供简历指导﹑求职指南等服务的招聘模式更符合时代要求。个性化功能与服务是招聘网站吸引和满足用户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不同类型的招聘网站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在功能和服务方面扬长避短,提高竞争力。

(3)相关网络平台应及时更新信息,对信息来源进行审核,诚信运营,各网站之间避免恶性竞争。企业与网络平台应做好衔接,将线上线下电子商务运用于求职当中,利用移动终端进行企业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交换,实现对大学生提供陪伴式的创业和求职指导。

3.高校应积极完善就业网络平台建设。

(1)高校可研发符合校情的就业管理服务系统。此系统本校毕业生可以实名注册,主要是对毕业生进行基本信息采集﹑就业意向描述﹑个人测评﹑就业单位信息“一对一”推送,并提供预约就业服务﹑就业状况实时监测﹑就业服务意见反馈等,高效﹑精准地服务于每一位求职学生。

(2)完善高校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全方位的就业信息传递﹑发布系统,使高校﹑学生﹑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包括校园内部各部门都能做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把网络﹑手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与校园就业广告栏﹑辅导员等传统途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大学生钟爱的微信群﹑QQ群的广泛传播作用,形成一个全天候﹑无缝隙﹑高效率的就业信息传播体系,使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得最为真实﹑可靠﹑及时的就业信息。

(3)构建就业指导全程化、专业化的工作模式。就业指导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国外成熟的职业教育多将“职业开放日”“职业影子”“职业城堡”等丰富的职业体验纳入中小学甚至幼儿教育阶段。让孩子们从小了解职业﹑了解行业,为将来选择专业﹑选择职业做好铺垫和准备。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比如,高校新生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进入高年级特别是毕业学年的学生提供线上线下的各类就业信息服务﹑就业心理辅导﹑面试技巧训练等,尤其是就业指导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进一步提高,都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4)毕业生积极慎重地运用好网络求职资源。网络求职空间﹑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毕业生利用网络进行求职也是高效﹑便捷之选。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面对众多网络陷阱,一方面要呼吁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要学会擦亮自己的双眼。网络陷阱大多利用学生单纯﹑急于找到理想工作的心理,多以岗位高薪﹑网络兼职﹑收取报名费用﹑低门槛易录取等为饵。因此,大学生尤其要注意:一是通过正规渠道﹑正规网站求职;二是投送简历前要通过网络﹑报刊等从侧面事先了解应聘公司;三是对于应聘过程中提及收取任何费用或个人隐私信息要引起警惕;四是一定小心单位要求介绍他人加盟或随即派往外地的做法。最关键的是,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和清醒的头脑,忌操之过急,忌见钱眼开,否则很容易上当受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