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贫困生工作实践案例分析研究

贫困生工作实践案例分析研究

时间:2022-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分析案例中小刘是贫困生的典型代表,家庭条件困难﹑个人刻苦努力的同时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的难点在于贫困生的认定,包括是否贫困﹑贫困程度﹑现实状态等。案例中,小刘由与李老师之前的零接触,到主动与老师短信交流﹑网上聊天等,信息化交流平台的运用为贫困生帮扶工作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案例一】内向小刘的完美逆袭

案例叙述

一个炎热的夏季午后,因为学校暑期大家访活动,省会某高校辅导员李老师,走进了衡水市枣强县的一个小村庄,几经寻找终于在临近水沟旁发现了一座低矮的农舍,这就是今天要家访的学生小刘家。斑驳的木门前残留着几片泛白的春联,门漆已经消失殆尽,推门进去,局促狭小的院落里堆满了各种铁艺制品。听到脚步声,从屋里挪出了一个坐在自制轮椅上的老人。老人问道:“是李老师吗?”小刘跟在老人身后怯怯地看着外面。李老师紧走几步握住老人的手:“您好!我是小刘的辅导员李老师。”侧身进入阴暗的堂屋,得知老人是小刘的父亲,李老师说明了来意,也大概地将家中的陈设打量了一番。逼仄的两居室,陈旧的家具整齐地摆放着,夏日的午后阳光正浓,而屋内的光线却黑暗阴沉,甚至看不清对方交谈者的面孔。

在与小刘一家人的交谈中得知,小刘的父亲在数年前的一场车祸中失去了双腿,只能依靠轮椅行动。两年前,小刘的姐姐考上了省内某知名高校,小刘也于今年顺利考上了大学。培养出两个重点大学大学生,对于其他家庭来说本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然而对于小刘一家却成了巨大的压力,使本不富裕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小刘的父亲虽然失去了双腿,却并没有因为家庭的困难而向亲戚朋友张口借钱,平日与妻子一起靠制作铁艺制品勉强维持生计。小刘考入大学后,夫妻二人逐渐感到入不敷出。无奈之下,只得将前面的宅基地变卖了,四口人搬到了拥挤的旧屋居住。

交谈中,小刘一直低着头,透过厚厚的发帘,李老师依然看到了她通红的面庞,微微颤抖的双手。正如平时,小刘话不多、羞涩、腼腆,有些内向,还未开口,脸就通红了。她在学校与同学接触不多,也不大爱参加集体活动。据同学反映,小刘经常在自习室、图书馆的角落里看书学习。走进小刘家,李老师似乎明白了小刘遇人躲闪的目光、不自信的神情以及自我压抑的心理。

离开小刘家的路上,李老师收到了小刘的短信:“老师您到哪儿了?路上多注意安全。”“老师您到家了吗?”连续两条信息,让李老师感觉到小刘想要交流的愿望。那一天,李老师与这个平时甚少开口的学生互发了十多条信息。小刘在接到被家访的通知时,以为学校不过是走个形式,并没有想到老师会不远千里来到家中。李老师的到访让小刘感到了切实的关注与关爱,后来,她们成为QQ好友,常常私聊心里话,小刘也勇敢地向老师打开了心扉,她还透露出想继续考研深造的想法。

新学期开学后,李老师通过校内勤工助学系统平台为小刘申请了助学岗位,帮助她解决了日常生活费用,在专业学习上也给予鼓励支持,不久小刘通过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在李老师的鼓励下,小刘开始大胆地参与课堂讨论并能提出新颖、独到的专业见解,平日的阅读积累沉淀了小刘腹有诗书的气质,与人交往也变得沉着、自信起来,甚至成为宿舍同学的小老师,每到考试季都会耐心地解答着小伙伴们的各种专业问题。2015年的春天,小刘如愿考上了南开大学研究生,带着一份自信开始了她另一段崭新的生活。

案例分析

案例中小刘是贫困生的典型代表,家庭条件困难﹑个人刻苦努力的同时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艰难的成长背景使她性格内向﹑自卑﹑不善交流,甚至有时候在困难面前还会怯懦﹑逃避。辅导员在平时工作中通过借助多种信息交流形式去了解学生内在的性格成因,分析学生现实表现的内在本质,是贫困生帮扶工作的重点所在。案例中,小刘从一名不善交流﹑腼腆﹑胆小的学生成长为自信﹑开朗﹑乐于助人的阳光女孩,她的故事体现了贫困生扶助工作中从“物援”到“心助”的理念,成功运用交流﹑谈心﹑家访等工作方式助力贫困生成长成才。本案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熟悉学生成长背景,了解贫困学生性格成因。每一个人的成长印记都将成为其性格形成的先决因素,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成因就要从学生的成长背景入手,深入分析学生成长的心理特点。在本案例中,小刘的腼腆﹑内向﹑不善言谈甚至有些自闭的性格,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家庭贫困带来的不自信,艰难的生活使其背负了生活的重压。了解学生性格背后的深层原因,是辅导员开展贫困生帮扶工作的第一步。

2.利用假期家访活动,实地了解学生困难,做到助有所依。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的难点在于贫困生的认定,包括是否贫困﹑贫困程度﹑现实状态等。高校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绝大多数依靠贫困证明以及进入大学后班级贫困认定小组对学生评定等,这样的认定工作具有静态性,同时会有一定的片面性,而多渠道﹑多形式的认定﹑关心方式会更为客观﹑有效。开展“暑期家访”活动,通过对贫困学生家庭的实地走访,可以动态地﹑全面地掌握贫困学生家庭情况,为贫困学生认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在帮扶工作中真正做到助有所依。案例中,辅导员通过对小刘家的实地走访﹑与其父母的交流﹑对其家庭的观察了解等,形成了对学生经济援助之外帮助学生制定生涯发展长期规划的想法,并逐步明确具体可行的帮扶措施。

3.运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走近学生,倾听学生心声。在工作中,直接面对面的交流谈心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贫困大学生。对于性格内向﹑敏感﹑羞涩﹑不善交流的贫困大学生来说,直接交流的效果并不一定很好。他们一方面自卑于自己的现实处境,另一方面长期困苦的生活使其产生人际交往中的不自信,这些学生在坚持自己对未来生活理想的同时也背负着现实的巨大压力,他们的成长背景使得自己往往选择自我承担,而不是与人交流。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辅导员在初次接触时很难进入学生内心,打开学生心门。而信息化背景下,网络﹑手机通讯平台等方便快捷地实现了师生间的远距离交流。案例中,小刘由与李老师之前的零接触,到主动与老师短信交流﹑网上聊天等,信息化交流平台的运用为贫困生帮扶工作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案例启示

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要从走进学生心灵开始,“物援”只是帮扶工作的“标”之所在,更重要的是善于倾听学生内心声音找到“心助”之门,把握贫困学生帮扶工作的“本”是关键。本案例中,小刘从内向﹑胆怯﹑自卑到自信﹑开朗﹑乐于助人的成长与转变,辅导员“润物无声”的工作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贫困生帮扶工作不仅仅是经济帮助和生活照顾,更重要的是关注贫困学生思想状态,对其进行精神鼓舞与激励,从而达到人格上的塑造﹑能力上的提升。在平时工作中要善于从学生内心想法出发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本案例对实际工作有以下启示:

1.构建贫困学生信息档案,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在贫困生助学工作中,应从构建学生完整的信息档案库开始,全面把握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近年来高校贫困生是极易引发心理问题的群体,由贫困产生的经济﹑心理﹑学业﹑人际交往等压力是多方面的,也是高校学生工作中应给予重点关注的领域。高校新生入学工作中,贫困生群体由于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学费﹑生活费等经济压力,以及初入大学的不适应,从农村到城市生活环境的转变,如果把控不及时,极易引发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因此,在新生入学工作中,建立全面完善的贫困生信息档案库,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有利于贫困学生的管理与帮扶工作的开展,真正做到助学工作的有效针对性。

2.以多种信息交流平台为依托,走进贫困学生内心,理解学生现实处境。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初入大学的贫困学生群体,如何进行无障碍﹑透彻﹑深入的交流,建立初步的信任感是关键。贫困学生尤其是刚刚步入新环境的大一新生,在外界环境陌生﹑不熟悉的情况下极易产生不安全感,并容易由此产生自我封闭的倾向。了解贫困学生的现实处境,在新媒体环境下,善于利用多种信息交流平台,打造与学生接触的零距离模式,是走进这类学生心灵的重要方式。案例中,辅导员李老师从短信交流开始,通过“剥洋葱”式的谈话方式,逐步了解到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与学生建立起了信任关系,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构建家校合作模式,搭建助学工作的有效机制。在高校贫困学生群体中,因学致贫的贫困生家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案例中小刘和姐姐先后考上大学,两人同时上大学的高额花费使得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极度贫困。案例中辅导员李老师在以实地家访的形式了解到学生的家庭现状后,通过与贫困生家庭的交流与沟通,认识到对此类贫困学生仅有经济援助无法达到育人效果,经济帮扶不是工作的终点,而是助学工作的开始。高校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的模式,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社会力量﹑拓展助学渠道等措施,寻求合理的帮扶形式,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贫困生助学工作,经济层面的物质援助是途径,熟悉学生成长背景,了解贫困学生性格成因,借助网络信息交流平台,走进学生心灵,在工作中挖掘贫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其树立自立自强意识,以苦难为财富,助力其成长成才是贫困生帮扶工作的最终目标。

【案例二】病因,并不可怕

案例叙述

2011年的秋天,正值新生入学之际,校园中已渐露些许凉意。某高校辅导员林老师突然接到电话,得知省会某知名报纸要对新生小秦进行现场采访,随后六名记者搭载的新闻采访车疾驶到了学校办公楼前。记者见到林老师后,拿出了一篇《先心病同学你在哪里》的新闻报道以及网络上大篇“患先心病失踪的大学生”等信息,架起“长枪短炮”,开始询问起小秦的个人情况。

与媒体的交谈中,林老师得知小秦近期因身体不适赶到省级某医院进行检查,发现自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因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医生建议其立即住院准备手术。突闻病情的他面对医生的诊断结果露出了震惊和怀疑的神情,惊呆中答应医生回学校认真考虑后再来医院复诊。接诊的王医生看着小秦默默地收起检查结果,转身离开了医院。之后,等待小秦作最后决定的王医生在数周后失去了患者复诊的讯息,出于对患者的关心,王医生在焦急中借助媒体寻找小秦。得知事情原委后的林老师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对医院和媒体的关注表示了感谢,同时在与记者交谈中强调为保护学生的隐私,作为辅导员老师要事先征求学生本人是否同意接受媒体采访,另外当务之急是与学生家长联系会同医院一起对小秦的疾病展开救治工作。

怀着复杂的心情,林老师回忆着小秦入学后在短暂的接触中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贫困生、懂事、内向、积极,然而这些词似乎与先心病无法对接上,林老师明白身患重症对一个家境困难的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林老师与小秦进行了长谈,正如事前所想,初入大学的小秦被自己身患重症的消息震惊了。林老师一方面担心小秦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家境困难的小秦无力承担昂贵的手术费用;另一方面也担心历经千辛万苦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他,会不会因此而中断学业。患病的事情一旦公布会不会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影响,大四毕业时面对心仪的单位,对方会不会接受一个有着先心病史的求职者?一连串的疑问使小秦退缩了,经过几夜的辗转难眠后,他决定将患病的事情暂时放在心底,也许过段时间身体的不适感就会消失,也许医院是为了挣钱才坚持让自己做手术,毕竟这么多年自己也安然度过了。

在交谈中,林老师也听到了小秦深埋心中的另一个秘密。因为家境贫困,爷爷身患癌症长年治疗使得家中负债累累,小秦一岁时,母亲因实在无法忍受生活的穷苦而坚持与父亲离婚,留下了尚在襁褓中的小秦不告而别。小秦的父亲为了照顾嗷嗷待哺的孩子和身患重病的老父,常年在外打工维持生计,失去母亲的小秦在奶奶的照料下长大。面对家庭的困难境况,小秦从小就十分懂事、乖巧,深知父亲的不易、家境的艰难,在学校的资助下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原本想考入大学后继续努力提升自己,能够在毕业时顺利找到工作,以贴补家用,分担日渐衰老的父亲肩上所负荷的重担。然而没有想到在省医院检查出自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之前刚刚燃起的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瞬间变为巨大的压力,使得小秦一时无法承受。

了解了小秦身上的秘密后,林老师耐心地对其做起了工作,同时将小秦的情况反映到学院,并与省医院共同争取为小秦减免了部分手术费用。同时,小秦在学校申请并获得了国家助学金,还受到了校友基金的资助。林老师安慰小秦只有通过治疗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从而保证学业的正常进行,通过班级、同学给予精神支持、温暖援助等多种措施为小秦能够放心地进行手术治疗解除后顾之忧。在多方努力下,小秦的先心病手术进行得很成功,经过一个月的休养,小秦重回校园。此时的小秦在经历了一次与疾病的斗争之后似乎坚强了许多,他非常感谢学校、老师、同学以及社会各界对自己的关心,并将这份感恩之情融汇成自己前行的动力。人生中的挫折与变故成为他再度起航的中转加油站,此后的日子里他接连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实习生称号、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直到就业时成为多所重点中学争抢的优秀教师,最终签约了自己心仪的省内某重点中学。

案例分析

贫困学生小秦在初入大学后突遭身患重症的重大变故,网络及新闻媒体对患病学生小秦回避治疗的情况进行宣传报道,将舆论焦点锁定在贫困学生﹑身患急症﹑家庭变故等方面,吸引了公众视线。社会各界对此事件关注的持续升温,使得小秦面临着身体﹑精神﹑家庭﹑学业﹑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患病的贫困大学生本易出现情绪波动,在媒体的持续关注渲染下,极易诱发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处理类似事件,有以下三点需要注意:

1.加强与贫困学生的交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困难。小秦在入学体检中被检查出心脏震动且伴有杂音,学校医院建议其转诊复查。在得知复查结果后,小秦因担心自己患病后不能继续就读,而没有及时向辅导员老师说明情况。由于缺乏与辅导员的有效沟通,使得在事件发生前林老师没有掌握小秦患病的信息,从而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没有做到及时有效的开展。

2.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隐私保护,关注其心理发展态势。新闻及网络媒体对事件的关注对贫困学生容易形成心理压力。案例中,小秦到医院检查后没有及时复诊本来就承受着心理压力,而媒体在得知情况后,利用整版的方式进行了报道。在寻找该名先心病贫困大学生的过程中,对该学生因为经济困难等原因逃避手术治疗进行了推测,并指出如不及时救治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媒体报道中出现的“贫困大学生”“突患先心病”“无钱医治”“生命危险”等词语,加上受众群体的好奇心理,使得报纸及网络媒体关注度持续升温,同时也对当事人小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刺激。

3.运用班级力量,营造关爱团结的和谐氛围。辅导员林老师在了解到小秦不去就诊的原因后,号召同学们奉献一片爱心﹑传递一份温暖,并以“秋天里的守候——我们的共同约定”为题制作了班级慰问信,同学们以慰问卡的形式表达对小秦早日康复的祝愿。假期,在林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轮流陪护小秦,用自己的陪伴为小秦加油,还以课程辅导﹑学习讨论等形式对小秦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缓解了小秦手术前的心理压力。

案例启示

在实际生活中,贫困生在校期间突患重病的现象屡见不鲜,贫病交加无疑是雪上加霜。如何帮助这样的学生,走出“贫﹑病”的心理阴影,重新扬帆起航开始新的生活,就此案例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制定多种救助方案,切实解决学生就医困难。学校与学院可以设置重疾救助专项资金,亦可以与医院协商减免手术费用,切实解决贫困生重疾的就医困难。住院期间,学校领导﹑老师﹑同学可以以不同方式,送去关心,送去温暖,让贫困生体会到家的温暖﹑亲人的关怀。

2.全面了解情况,打开学生心结,走进学生心灵。在实际工作中,每一个贫困学生,其背后都有着令人心酸﹑让人怜惜的成长故事。家庭变故﹑经济困难的现状本已使他们不堪重负,而突患疾病更是雪上加霜。为此,学生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老师要以爱心走近学生,是家人也是亲人,辅导员老师处理事件时,在提供物质帮助﹑环境减压的同时,要注重倾听学生内心深处隐藏的成长秘密,鼓励其将压力转化为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动力。

3.构建贫困生特情反应体系,建立宿舍、班级、辅导员、学院、学校各级联动机制,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氛围,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心灵避风港。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一件看似普通的高校内部事件,处置不当也会引发社会﹑媒体和公众的强烈关注与反应。身患重疾的贫困大学生在媒体跟踪关注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内心变化与冲突,在实施救助﹑应对媒体中,辅导员不仅提供了“物援”,而且也做到了“心助”,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干预,帮助其顺利进入心理缓冲带,通过借助朋辈群体力量,减轻他们在变故中承受的心理压力。

【案例三】命运多舛的小江

案例叙述

小江,一个来自河南的姑娘,宋老师在翻阅新生学籍卡片的过程中对这个女孩有了深刻印象:家境困难,父亲去世,母亲服刑,两度辍学,和妹妹、弟弟在叔叔的帮扶下相依为命。还记得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在学院门前,一个衣着陈旧、脚穿布鞋的女孩进入宋老师的视野。女孩在楼前徘徊着,脸上布满愁云,一位接新生的学长走到女生面前询问:

“同学,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帮你把行李搬到宿舍吧?”

“不,不用了……我,我没有交学费,还不知道能上不能上?”女孩犹疑地回答跳进了宋老师的耳中。

“这位同学,先和学长将行李搬到宿舍,学费的事情等你安顿好后再来找我,我是你们的辅导员。”

女孩怯生生地将感激的目光投向宋老师,转身离开了。第二天,宋老师在办公室又见到了这个穿布鞋的女孩,正是之前留意的学生小江。因为事先了解了她的一些家庭情况,宋老师为她办理了新生绿色通道,可以在没有交学费的情况下先入学就读。小江也表示自己申请了生源地助学贷款,会将所欠学费补齐,宋老师安慰她不要着急,先专心上课,经济上的困难总会有办法解决的。小江走后,宋老师对她的身世陷入了沉思中。半个学期过去了,小江请假的次数越来越多,宿舍同学反映,她总是深夜才回去,原来小江先是利用课余时间在外兼职,后来逐渐发展到旷课出去打工。

宋老师得知这种情形后与小江进行了谈话,劝解她现阶段应以学业为重,成绩优异可以申请国家各类奖助学金,一样可以解决实际困难,还不耽误学业。小江却说妹妹也要考大学,生活负担重,不得不出外打工。学期末,小江的四门专业课程中有两门不及格。

第二个学期伊始,小江忽然向宋老师请假,说是接到家中的电话,叔叔去世了。宋老师深知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小江姐妹三人平时全部倚仗叔叔的帮扶,叔叔一去世,三姐妹唯一的监护人也没有了。更严重的事情是小江在五天事假结束后,哭着打电话给宋老师,要求再请假,电话里小江哽咽着说奶奶也去世了。接连的打击,使得小江姐妹三人彻底成为“孤儿”,宋老师无法想象三人今后的生活。

小江回校后到宋老师办公室销假,看得出女孩还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交谈中得知,小江的叔叔因不堪生活重压服毒自尽,奶奶在听到消息后也突发脑梗过世。这一天,小江还告诉了宋老师她的母亲因为什么而服刑。小江激动地说从记事起,父亲就酗酒,每次酒醉后都会殴打母亲。有一天半夜,父亲喝醉后回家,从被子里拽起熟睡的妈妈开始殴打,母亲在还手过程中,不慎将父亲推到门边的石凳上,父亲因为流血过多,当场死亡。母亲也因过失伤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姐妹三人只得在叔叔家中寄养。然而叔叔家并不富裕,还要抚养自己两个年幼的孩子。离奇的身世使宋老师惊呆了,对面这个女孩在承受家庭贫困时还要负荷着如此无法向外人言说的悲苦身世。

面对小江的艰难境况,宋老师通过学校的勤工助学机构,为小江申请了校内的助学岗位,同时还给她介绍了两份家教,可以在周末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进行。这一年,小江的妹妹考上了大学,弟弟也外出打工了。虽然姐妹三人生活依旧没有着落,然而日子似乎在一天一天地好转起来。一天,宋老师与小江交谈,询问她今后有什么打算,小江抬起头对宋老师说:“我想考研,继续深造。”听到回答,宋老师多少有些惊讶,于是试探着问小江为什么不先考虑就业,她作为师范类外语专业的学生在省内就业还是很有竞争力的,早一些工作也可以尽快缓解家中的经济压力,而深造在工作之后也是可以继续进行的。小江摇摇头说:“老师,我想好了,考研才能改变命运。”

望着小江倔强又有些躲闪的眼神,宋老师又开始疑惑起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江同宿舍的小美与宋老师聊天中提到,小江现在谈恋爱了,男朋友据说是国内某名校的研究生,现在上海工作,他们是通过网络交友平台认识的。舍友说小江最近特别爱打扮,有些新衣服看起来像是名牌,价格不菲。宋老师很是担心,然而正在这时,由于工作关系的变动,宋老师离开了辅导员岗位。在工作交接中,宋老师向接管这个年级的老师详细地介绍了小江的情况,并提醒要重点关注这个学生。

寒来暑往,又是一年过去了,小江这一届学生也即将毕业离校,宋老师还是挂念着她,拨通了小美的电话询问小江的情况。小美告诉宋老师,大四没什么课,小江最后一年很少在学校出现,直到有一天学院接到警方打来的电话。原来小江在一年前为了改善经济条件误入了传销组织,继而越陷越深,周围同学的钱几乎都被她借了个遍,更严重的是她将读大二的妹妹也拽入了传销组织,自己大学没有毕业,也将妹妹的前程断送了。

案例分析

贫困学生小江曲折离奇的身世使其大学生活一波三折。我们说经济困难会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产生深层次的影响,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案例中小江家庭贫困﹑父亲亡故﹑母亲服刑,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中经历了亲人的相继离世。这一案例不单单是家庭经济贫困导致的学生性格转变,从情感﹑伦理角度综合分析,都对贫困学生小江的精神心理产生了巨大冲击。在此心理突变主导下,小江采取了急功近利的做法,并最终使自己和亲人走上了传销诈骗的不归路。小江经历的三次重大的变故,都对其价值观逐步渗透后使其产生了内心激变。

首先,父亲亡故﹑母亲服刑。面临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小江一方面要承受着失去父母关爱庇佑的心灵痛苦;另一方面,自己考上大学,也面临着如何筹措上大学所需费用的现实,而且年幼的弟弟妹妹也需要自己的照顾扶持,多方面的压力使得小江在进入大学之初产生了自卑﹑逃避的态度。考虑到小江的实际情况,辅导员宋老师根据相关的新生入学政策帮助她申请并办理了绿色通道,以保证小江能够顺利入学就读。考虑到小江作为大一新生,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宋老师迅速将其纳入到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之中,通过多方面的调查了解,实时动态地掌握了小江的个人情况。

其次,叔叔﹑奶奶的相继离世,成为小江性格转变的又一突出因素。家境贫困,作为五个孩子监护人的叔叔因不堪生活重压而服毒自杀,唯一疼爱自己的奶奶也不幸辞世,种种打击在小江的心里投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她的世界里从此没有了阳光﹑笑容与美好,更多生活的磨难挑战着初入社会涉世未深的年轻的心灵。小江要生存也要保障弟弟妹妹的生活,她开始萌生了弃学打工的念头。因为要做多份兼职,小江开始逃课,辅导员宋老师在此情况下耐心地与她讲解了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也通过多方努力为小江找到了既能保证学习又能保障生活费用的助学岗位,即使如此,也难以解决小江整个家庭面临的贫困处境。

最后,小江通过网络交友的方式,结识了在上海工作的男朋友。据知情的同学反映,小江在大三时极力想挣脱贫困的命运,她想到找个条件不错的男朋友谈恋爱结婚可以迅速摆脱艰难的处境。交往一段时间后,对方提出异地恋影响感情,希望小江能尽快到上海发展,同时也对其个人发展提出了要求。小江为了缩减与男友的差距尽快到上海发展而选择了考研。一心想着通过交友结婚的形式改变命运,然而,男方最终因两人差距太大为由结束了交往。恋爱失败的又一重打击,使小江对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此时的她一心想着的是如何改变现实命运。急于求成的心理导致小江陷入传销组织不能自拔,并最终葬送了自己和妹妹的前程。

案例启示

本案例中对贫困生的扶助重点集中在物质和经济帮助上,对贫困学生的精神帮扶﹑心理调适﹑能力锤炼等关注较少。如何在贫困生工作中将帮扶与育人相结合实现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合格人才,对我们构建合理的贫困大学生成才模式有一定的启发。

1.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好学生心理干预工作。面对接连遭受家庭变故以及个人情感失败的情况,当事者内心承受着巨大压力,在负面情绪累积效应下,最终以陷入传销组织的形式爆发。可以说屡遭变故后的贫困大学生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的情绪发泄口,以此累积的矛盾最终成为学生价值观坍塌﹑性格突变的导火索。因此,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贫困学生做好心理调适,做好贫困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对贫困生帮扶具有重要意义。

2.有效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作用,解除贫困大学生的后顾之忧。贫困生群体形成因素复杂,有因经济贫困﹑家庭失去劳动力的一般情况,也有家庭突遭变故﹑失去监护人的特殊情况。对于这一类贫困学生在关注其心理变化的同时,应寻求解决其生活﹑学业等基本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为这一类贫困学生的基本生活﹑健康成长提供支援,学校通过学费减免等各项助学政策保证其学业的顺利完成,同时借助社会公益力量实现对特殊贫困学生群体的关心帮扶,借助家庭亲情的凝聚力量帮助特殊贫困学生走出人生变故的心理阴影,通过合力作用推动学生后续生活的健康成长。

3.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励志教育为突破口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家庭突遭变故﹑为生活所迫﹑迫切希望改变现实命运的贫困学生极易产生急功近利的心态,在利益驱使下最终走向传销陷阱。长期的物质匮乏﹑精神打击使得贫困学生在人生道路选择上容易产生严重偏差。“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在帮扶工作中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每一个微小变化,经济援助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舞激励其树立起自立自强的意识。

4.加强贫困学生育人管理,提高其理性分辨能力。在当前网络信息化背景下,传统道德观念在学生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削弱,代之而起的是各种价值观念在信息化背景下相互并存﹑交融﹑渗透﹑摩擦和冲突。贫困大学生误入传销组织的案例呈现了互联网时代学生价值观念的蜕变过程,小江从网络交友到恋爱失败,再到轻信网络信息直至深陷传销组织就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加强对贫困学生的育人管理,应帮助其树立解决贫困应取财有道,明辨真伪,规避“传销”“兼职”“就业”等解困陷阱,提高贫困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培养其理性分辨能力。

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程,由于贫困生个体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的特殊性,要求贫困生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扶助层面,更重要的是育人,通过引导其对苦难的正确认知,帮助学生树立起自立自强的意识,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其自我成长﹑放飞理想﹑不畏艰难﹑砥砺前行的人生之路。

【案例四】“青春在线”我在线

案例叙述

小张,一个来自湖南的女孩,娇小的身躯却有着洪亮的嗓门,举手投足间处处体现着湘妹子的干练与勇敢。这样的女孩,谁也不曾料想到她开朗乐观的神情后面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母亲因患有精神疾病长期需要照看,父亲因年迈而无法进行体力劳动,年幼的小张早早就学会了在坎坷弯曲的湘西山路上讨生活。春种夏收,小张用小背篓一筐一筐地将山果、粮食运出山外的集市上,去换取微薄的生活费用。好在村里每年的帮扶政策能缓解家中的大部分困难,然而面临大学校门,小张在充满憧憬的同时又忐忑不安。大学四年的学费则成为沉重的包袱,小张心里一方面为学费发愁,另一方面也为年迈的老父亲、生病的母亲担心,自己去远在千里之外的北方城市求学,父母两人的生活谁来照料。

开学的日子日益临近,小张还在为学费的事情一筹莫展。为方便联系,即将入学的新生们建立了QQ群,小张也加入其中。在QQ群里,小张发现即将成为同学的新生们热情地向自己打招呼,辅导员老师也给自己发来了各种新生入学须知。看着QQ群空间上传的学校风景图,图书馆、音乐厅、体育馆完备高端的设施,一时间小张对S高校的大学生活充满了向往,暂时压制了自己对未知生活的忧虑。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小张委托堂叔日常帮着照顾父母亲,自己的学费在邻里乡亲的帮衬下勉强凑了一半,小张怀着忐忑的心情坐上了北上的列车。在火车上,小张给素未谋面的辅导员老师发了一条短信,简单地将自己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说明,也向老师诉说了自己学费没有带够的窘境。

年轻的辅导员李老师在收到小张的短信后,先为她办理了入学手续,在调查证实了她的家庭情况后,又为她申请了困难补助,帮助她顺利入学。在与李老师交流后,小张怀揣着自己走出大山的梦想,步履轻盈地踏进了S高校的大门。9月的天空格外湛蓝高远,小张走在校园里对一切充满了新奇。小张在辅导员李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了自己的学费之忧,这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湘妹子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活,虽然日子依旧艰难,但是能够在宽敞明亮的大阶梯教室里汲取知识、获取能量,小张感觉生活十分充实。

课余时间,小张也通过学校获得了勤工助学的岗位,可以补贴自己的生活费用。或许是特殊的家境、曲折的成长历程锤炼了这位湘妹子的性格,在学习、生活之余,小张又想着自己多年来受到许多好心人的帮助,就想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进入大学后接触网络日益增多,小张开通了“青春在线”公益微博,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后来,随着微博点击量越来越多,小张在几个同学的帮助下又创办了“青春在线”公益网站。他们通过发布求助信息,提供求助途径等方式,帮助在校贫困学生寻找受助途径;同时,通过网络的传播与宣传,号召更多的社会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去关注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因为有着四年大学生活做公益网站的积累和经历,小张在临近毕业时,被国内某知名网站签约。“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小张的人生从山区小路一步步舞出了网络传播量同类排行前五的公益爱心平台,更多的贫困学子因为“青春在线”这一平台,翻开了人生新的篇章。

案例分析

在贫困生帮扶工作中要善于从学生情感需求入手,了解学生的合理诉求,以倡导“自立自强﹑感恩社会”等育人理念为起点和落脚点,从关心爱护贫困学生的角度出发,切实为贫困生群体排忧解难,将思想政治工作﹑经济救助与心理援助结合起来,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最大限度降低贫困对其心理的不良影响,保证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案例中,小张作为贫困生代表诠释了自立自强﹑感恩社会的积极意义,通过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媒介作用将公益助人的正能量发挥到极致,从自助到助人,小张的经历体现了贫困生帮扶工作经济资助之外的育人功效。

1.从经济资助到能力帮扶模式的拓展。小张沉重的家庭负担并没有成为她个人发展的羁绊。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每一个家境贫困的学子都要面临艰难的选择。众所周知,贫困学生选择了大学本科教育,意味着四年的学习生活将会使其放弃工作而减少收入,同时要支付四年的学费以及生活费用,这些是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所必须付出的机会成本。通常大学生的贫困只是阶段性的贫困,如何帮助贫困学生顺利渡过这一特殊的阶段,经济援助必不可少,能力提升才是长久之道。“天助自助者”,小张是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湘妹子,在大学依靠自己勤奋努力﹑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顺利获得国家奖助学金,并以自立能力获得多个勤工助学的机会。尤其是小张在解决了自己学习生活的窘境后,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通过公益网站热心帮助其他贫困学子,在“受助—自助—助人”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自我。辅导员李老师对贫困学生小张的教育与管理恰当地运用了学校的各项经济帮扶政策,同时注重对贫困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拓展了贫困生管理育人工作的新模式。

2.从无偿式资助到回报式资助模式的启发。对高校贫困生经济帮扶工作以无偿式资助为主,体现在国家政策方面如各类奖助学金的评选与发放,社会力量层面主要是对贫困学生的经济资助等。无偿式资助可以解决贫困学生一时的困难却难以深入地对学生进行能力塑造和人格培养。而案例中,辅导员李老师帮助小张申请勤工助学岗位,让小张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以解决经济困难,这种方式被称为回报式资助。回报式资助即企事业单位为高校贫困生提供助学岗位,高校贫困生利用所学知识为其服务。回报式资助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将所学回馈社会;另一方面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心理比较平衡。部分贫困生在接受无偿式资助时,会感觉自己在接受他人的施舍,回报式资助很好地弥补了这一形式的欠缺。案例中,小张在勤工助学的经历中达到了能力锻炼与提升。这种回报式资助以塑造贫困学生健全人格﹑提升能力素养为目标,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模式有一定的启发。

案例启示

高校贫困生的帮扶工作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经济资助,二是管理育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满足贫困学生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之后,要加强对贫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激励他们树立顽强拼搏的意志,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帮扶工作中以建立全方位的成长成才系统为目标,构建以经济资助﹑思想引导﹑能力提升为特征的三级帮扶体系极为重要。

1.以经济资助模式为主体,构建“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个人”参与的五位一体的育人成才模式。高校贫困生的帮扶工作应依靠政府﹑社会和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在现有的资助体系下,多种资助形式有利于帮扶工作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回报式资助模式克服了部分贫困学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以“政府—高校—社会”三方参与的形式对贫困学生开展“以劳助学﹑以酬代补”的资助模式,帮助学生树立起感恩﹑回馈他人的理念,同时对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也发挥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完善了帮扶工作的内涵,在资助的同时发挥了对贫困生成长成才的育人功效。

2.以思想引导为抓手构建贫困生管理的“社会—学校—学院—家庭”四级联动机制。高校贫困生管理帮扶是基础,思想引导是关键,如何在受助学生成长过程中使其正视贫困,将苦难视作财富并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动力,是我们工作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部分。高校应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思想引导,将助困与育人工作相结合,帮助贫困学生树立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同时,作为贫困学生的教育部门,高校应当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构建家校合作模式,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构建起“社会—学校—学院—家庭”四级联动机制,促进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3.以能力素质提升为目标构建全程全方位的贫困生成长支持系统。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不是终点,对受助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是帮扶工作的目标。在互联网时代建立起以贫困学生个体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贫困生成才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可以通过建立贫困生信息档案库﹑网络交流﹑感恩励志教育﹑贫困学生职业生涯拓展训练等形式,制定全程全方位的贫困生个体培育成才支持系统,实现贫困学生能力素养的全面提高。

【案例五】小周的“朋友圈”

案例叙述

初冬的深夜,某高校辅导员张老师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微信,浏览着朋友圈的更新信息,一条黑色背景的配图文字吸引了张老师的注意:“好烦,为什么全世界要和我作对!”“崩溃,崩溃,我要让你们看到不一样的我。”连续两条状态更新出自同一位学生小周。对于小周的情况,张老师有所了解。小周来自河北一个偏僻的农村,单亲家庭长大的小周从小和父亲相依为命,家境贫穷的小周努力上进,学习十分刻苦,同时小周争强好胜的性格使得她无论是在奖学金评定还是助学金申请中都要拔得头筹。最近几天,同宿舍的同学向张老师反映:小周在课上总是昏昏欲睡,任课老师几次点名提问都是将她从睡梦中叫醒的,而小周晚上总是很晚才入睡,宿舍同学有人提意见,她干脆在寒意逼人的深夜躲到宿舍门外的楼道里看书,然而入睡时洗漱的声音却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休息。小周也曾找到张老师,表示出想要调换宿舍的想法,张老师在了解情况后,劝慰小周:宿舍同学间的关系是大学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与其他同学和睦相处,也是每个大学生成长的一部分。

可是今晚张老师看到小周微信里发的状态,意识到问题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在和几个班干部交谈后,张老师发现事情起因于一次国家助学金的评选。根据小周的家庭经济情况且她又是免费师范生的现实,在班级民主评议推荐中,大家将她列为二类贫困生。小周知道结果后心里很不舒服,认为自己学习努力,成绩优秀,无论是国家奖学金还是政府助学金都是她应该得的,既然入学了,学校就有义务负责自己的一切。同宿舍的同学劝解她贫困生助学金已经拿到了,况且学费本身已经减免了,而班级的其他贫困学生家庭境况还有比她更艰难的,成绩也比她还要好,她可以通过其他兼职赚取生活费用。这件事情发生后,小周认为同宿舍的同学对自己有成见,甚至以为没能获得一等助学金完全是宿舍同学背后做的小动作。小周越来越觉得同学在针对自己,最近总是无缘无故地犯起偏头痛的毛病,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好强的性格使得小周在学习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想通过在专业成绩上出类拔萃来赢得别人的尊重与信服,因此经常深夜在楼道里苦读。那段时间小周一回宿舍情绪就很不好,面对舍友的关心,小周也认为不过是在看自己的笑话。

一天,隔壁宿舍同学无意中说了一句:“小周,你怎么总在楼道里看书呀?是不是在宿舍待不下去了?”小周听后,更是认为同寝室的同学不仅在宿舍内针对自己,还在全班范围内说自己的坏话孤立自己。张老师了解情况后,先将宿舍其他同学叫到一起开了个简单的座谈会,几个女孩在张老师的询问后,话匣子打开了,叽叽喳喳地将小周这一段时间的表现来了个竹筒倒豆子。同学们有几次想要同小周坐下来谈一谈,都被小周抵触地拒绝了。她们感觉小周最近比较反常,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越来越少,深夜熄灯后依然在楼道里苦读,舍友很是担心这么下去小周的身体会吃不消。

张老师打开微信在小周的更新状态下回复了一条信息:“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希望能看到更美好的你。”之后的日子,张老师借助冬季长跑活动邀请小周和其他几位学生一起跑步锻炼。锻炼之余,一起聊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一段时间过后,小周感觉通过跑步身体渐渐好起来,生活也变得充实了,晚上失眠、头痛的毛病也减轻了不少。正常的作息、合理的生活方式使得小周和同学们的接触渐渐多了,宿舍同学的关系也明显缓和了不少。交往中,小周也发现身边有些同学家境艰难,却十分开朗乐观,热心助人,甚至将自己勤工助学的机会主动让给更需要的人。这些感触,小周都发在了微信朋友圈中。张老师看着小周状态的点滴变化,感到很欣慰。

案例分析

案例中,张老师通过微信朋友圈发现了贫困大学生小周的负面情绪,职业的敏感性使得他感觉到学生的状态不好,通过对小周个人档案的梳理和向宿舍同学了解情况,张老师采取了以微信回复﹑共同锻炼的方式走近学生,并通过压力转移﹑情绪分享,通过体育运动融入集体生活等方式增进小周与他人的交流,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

小周争强好胜的性格,一方面是她自己刻苦学习﹑取得优异成绩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会使她在目标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产生偏激极端的情绪。因为一次偶然的助学金评定,而产生对他人﹑学校等外部环境的极度不满,在受助过程中,小周感恩意识的淡薄,认为外界的一切帮助行为都是应该的,一旦利益没有满足,便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心理,并以实际行动展示自己的不满,影响了宿舍其他同学的正常休息,也制造了紧张的宿舍气氛。

小周倔强偏执的个性使其面对生活的困难时,一方面愿意凭借顽强的毅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另一方面急于求成的心理给其带来了或多或少的急功近利的色彩,一旦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就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近年来,高校校园中因人际关系紧张﹑生活习惯不同造成的冲突,因学业压力﹑优秀者之间的竞争造成的伤害,因生活琐事﹑缺乏包容形成积怨酿成的恶果,屡见不鲜,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诚然,此类事件多因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个体的诸多因素交互作用而引发,但透视事件主体身份,无论是马加爵还是四川师大被害人芦海清,贫困学生因为生活困难﹑经历特殊,较其他同学相比,更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辅导员张老师在此案例的处理中,充分地利用网络平台﹑朋辈力量等手段,通过网络交流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通过与宿舍同学交谈深入分析学生偏执情绪的起因,通过焦点转移的方式化解学生内心的负面情绪,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在贫困大学生扶助与育人工作中,把握个体的成长特点,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及时发现并化解矛盾,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是每个学生工作者都应该学习和掌握的技能。

案例启示

本案例中,贫困大学生小周因为一次助学金评定工作,与宿舍同学关系紧张,又因为不规律的作息影响到其他同学的休息,导致宿舍矛盾激化,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的出现。分析小周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刺激,另一方面是由于她本人偏执的性格导致矛盾升级。由此案例我们可得到以下启示:

1.注重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疏导。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辅导员工作中深入细致地观察学生,发现问题的苗头,及时遏制事态发展,是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工作实践中,应引导贫困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注重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起物质的贫瘠并不代表心灵的贫瘠,改变他们对贫困的消极认识,引导其正确地看待贫困,努力做一个自强自立﹑人格丰盈的新时期大学生,在受助过程中传递乐于奉献﹑勤于助人的正能量。

2.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开展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帮扶工作。在贫困生助学工作中,经济贫困作为显性的工作层面,可以由物质帮扶解决,而对贫困生作为隐形层面的思想帮扶成为工作中思考的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开展多种活动,例如运动锻炼﹑志愿者公益服务等心理过程转移法等形式,发挥多种育人方式引导贫困大学生走出思想困境,转移其因贫困造成的心理﹑思想等方面的负性因素,帮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使其达到正确认识贫困﹑理解贫困﹑感恩他人的育人功效。

3.发挥朋辈力量,构建良好的寝室文化,营造关心、爱护贫困学生的人文环境,是助力贫困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力量。贫困学生个体首先是众多大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尽力弱化“贫困生”的特殊标签,平等地对待他们,依靠朋辈力量将尊重﹑关心﹑爱护的情感润物无声地渗透到生活的点滴之中。这就需要寝室同学在朝夕相处中发挥朋辈力量,在生活上给予力所能及的照顾,在情感上给予无私的支持,真正将对贫困学生的关心爱护化为身边具体可感的细节与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