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人际交往案例分析研究

大学生人际交往案例分析研究

时间:2022-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案例叙述2014年9月,小波通过自己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某省重点大学。后来,在一次接触到某大型网游时,小波认识了女生小洋,两人在游戏中并肩作战,配合得十分默契。所幸小波所在学校及时发现并积极采取措施,辅导员及时与小波电话沟通、反复分析,小波最后出于对老师的信任,中途下车返回学校,避免了受骗。小波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疏离,就将交友重点转向网络。

【案例一】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

案例叙述

2014年9月,小波通过自己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某省重点大学。在高中阶段,由于小波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异,乖巧懂事,深得老师的喜爱,小波担任班长,在同学中很有威信。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在这些优秀的同学中小波显得很不起眼,平时很少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看着她周围都很出色的同学朋友,从前那个自信的自己再也找不到了。

小波宿舍一共有六名女生,除了小波之外其他几个女孩都来自城市。平时她们几个人经常一起逛街吃饭,每次都会叫上小波,但是看着其他几个女孩光鲜亮丽的样子,来自农村的小波内心总是觉得好羡慕。虽然有集体活动从来不会落下小波,但是小波总是觉得难以融进她们之中。

后来,小波开始慢慢地疏远周围的同学和朋友,每天上课、食堂打饭也总是自己一个人,大学生活变得孤单乏味。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波点开了一个网游页面。在网络游戏中,小波找到了从未有过的畅快感觉,在游戏中她可以选择自己的身份,可以通过购买装备把自己打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最关键的是在游戏中小波可以以平等的心态找到朋友,在网游的交友系统中可以与其他玩家畅快聊天,可以组队PK。后来,在一次接触到某大型网游时,小波认识了女生小洋,两人在游戏中并肩作战,配合得十分默契。这种默契让小波和小洋的关系越来越近,在网游的SNS社区里,小波和小洋逐渐熟悉起来。通过聊天,小波发现和小洋还是同乡,小洋也在本地的一所高校读书,小波和小洋的家庭都不算富裕,这一下子更加拉近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两个人逐渐成了朋友,小波经常会把心里的苦闷讲给小洋听,小洋总是会很善解人意地消解小波的苦闷。后来两人见面,小波发现她俩还是同一所初中毕业的同学,谈起初中时的生活两人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多,两个人谈了整整一个下午。在见面之后,小波和小洋成为无话不谈的“闺蜜”。

虽然小波和小洋还在一起玩网游,但是两人深知自己的家庭并不富裕,毕业想要找到好工作需要自己在大学期间好好努力学习。小波和小洋两个人经常互相劝勉,互相鼓励,在学习上遇到什么问题也会在网络上一起讨论、一起解决。下学期要参加英语四级考试,平时英语成绩不太好的小波有些着急,想要认真准备却又不知道从何下手。小洋知道了小波的困惑之后,向小波介绍了一个英语培训机构的网络课程,两个人约定一起参加这个网络培训,一起提升英语水平。这个网络课程很少传授英语知识,培训老师经常在群里嘘寒问暖,关心大家,时不时给大家灌一些心灵鸡汤,这让小波有了找到集体的感觉。根据课程要求小波每天早起坚持晨读英语,小波感觉自己的英语有了很大进步。小波和小洋在群里认识了更多的朋友,就在这时这个英语机构以“校庆”为名要举办一次活动,要求所有参加课程的同学都去参加,小波和小洋商量再三决定参加,于是订了火车票并相约同行。然而该英语机构实际上是在以英语课程为幌子,以传销性质发展下线,这次活动以“校庆”为名却是一次“洗脑”。所幸小波所在学校及时发现并积极采取措施,辅导员及时与小波电话沟通、反复分析,小波最后出于对老师的信任,中途下车返回学校,避免了受骗。

小波发现小洋也是被骗参加了这个英语机构的网络课程,这次事情给两人敲响了一次警钟。

案例分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与每个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对大学生而言,网络甚至与水﹑阳光一样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必需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交网络平台也应运而生,博客﹑QQ﹑飞信﹑人人﹑微博﹑微信等等,层出不穷的网络社交平台经历了后浪推前浪式的发展,网上交友这种交往方式也就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现实人际交往受挫。在本案例中,小波来自农村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之后,面对大学新的环境并不适应。来自农村家庭的小波,肩负着父母的希望和家人的寄托,在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在生活和心理各个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一直在努力融入,但她自身的外表﹑生活方式与他人的优越条件有着一定的差距,这种显而易见的差异使其开始自卑﹑敏感,担心自己被别人看不起,而这种自卑的心理使得她在性格上变得孤僻,不愿与周围的人交往,逐渐出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障碍

2.现实人际交往受挫易转向网络人际交往寻求安慰。小波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疏离,就将交友重点转向网络。在网络游戏中人人平等,小波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角色,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打造自己的形象﹑组建自己的战队,这让小波有了很强的成就感。不少网络游戏都有交友平台,通过交友系统可以让玩家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游戏中团结协作﹑并肩作战的酣畅淋漓的感觉,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可以满足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如意的人际关系,这也是一些大学生会沉溺于网络的原因之一。

3.网络交往对象良莠不齐。本案例中小波在网络上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认识到知心好友小洋本是幸事,但是后来又在网络交流平台上被骗。参加英语网络培训课程,本意是想要认真学习,但由于自身防范意识差,险些陷入传销组织。当前网络诈骗变种繁多,高校应当帮助大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增强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地避免大学生因网络交友不慎而造成损失和伤害。

案例启示

互联网作为现实社会的“映象”而真实的存在,并成为社会“线上”的缩影,其虚拟性﹑开放性都直接作用于网络人际关系。通过本案例,给我们带来以下启示:

1.不能沉溺于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一些大学生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受挫,而希望在网络交际平台中找到成就感。网络人际交往打造的虚拟世界,实现了一种现实社会不可能实现的“虚拟”平等,这给那些自卑﹑怯于在现实生活中表达自我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的平台,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学生在现实中沉默寡言﹑不擅长人际交往,却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侃侃而谈﹑口吐莲花,给人活泼开朗﹑积极主动的感觉。有些人在网络中沉浸久了之后,就更不愿意返回现实生活中,严重者甚至放弃现实人际交往,如此恶性循环会导致一些学生一旦离开网络就会表现出焦躁不安﹑沉默不语的情绪,不愿意与现实群体接触,甚至患有“网络综合征”。

2.网络交往应提高警惕加强鉴别力。网络交际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人际交往不受地域限制,可以无限延伸现实人际交往的范围,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中的一些技术圈,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交流过程中增长自己的专业知识,有的甚至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和爱情。大学生真的可以通过网络交友平台实现现实和网络人际交往的优势互补,加深朋友之间的了解,增进朋友之间的感情,实现与千里之外的好友保持联系,从而使朋友间的关系更加坚固。同时,还通过好友推荐来拓展自己的人际交往圈,结交自己喜欢的朋友。另一方面,网络中确实存在大量虚假信息,近年来,许多高校已经将防火﹑防盗﹑防传销﹑防网络诈骗列为在校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些不良分子利用网络交友平台坑蒙拐骗﹑骗钱骗色甚至造成人身伤害,这需要引起大学生群体的警惕。

【案例二】大学生家庭人际关系

案例叙述

2015年深秋的一个晚上,正是自习时间,校园里“嘭”的一声巨响,路人都把目光聚焦到女生宿舍楼下。小雪从三楼宿舍窗户跳下,倒地不起。120紧急将小雪被送到医院。经诊断小雪全身多处骨折,需要住院治疗。

小雪家庭条件优越,经过努力,小雪考上了一所省重点大学。出生于富裕家庭的小雪并没有娇小姐的脾气,为人低调,会照顾别人,从不以自我为中心。小雪与周围的同学关系一直很融洽,小雪经常自掏腰包请宿舍朋友们一起聚餐,整个宿舍的同学都很喜欢她。就是这样一个性格好、同学关系融洽的女孩,平日里脸上总是有着一丝淡淡的忧伤。

原来,小雪虽然家庭条件不错,但家庭关系并不和谐。小雪的父亲常年在外经商,父女两人很少交流。小雪母亲是女强人,做事认真,力求完美,母亲一直对小雪要求严格,任何事情都要求小雪要做到尽善尽美。父母之间聚少离多,感情并不好,这让小雪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于是,小雪经常独来独往,与父母都不十分亲近。上大学以后,学业上的负担轻松一点,小雪也曾试图改善自己和父母亲之间的关系。每当小雪拿起电话,给自己母亲说一些学校有趣事情的时候,小雪的母亲总是不以为然,“她们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太无聊了,你可不要学她们这样啊。”这句话是小雪母亲常常说给小雪听的。还有一次,小雪把自己高中时候最喜欢的班主任的故事讲给母亲听,讲着鬼才班主任是如何教育她们要活读书、灵活处事的,又是如何以个性的方式惩罚逃课迟到的同学的事情,她讲得很兴奋,却发现母亲根本心不在焉,母亲对这些故事嗤之以鼻,完全体会不到小雪的快乐。时间久了,小雪再也不和父母分享生活学习中的趣事了。虽然母亲与小雪沟通不畅,但是她却一直默默地关注着小雪的微博、朋友圈和QQ空间,有一次小雪上传了和几个年轻朋友一起吃饭喝啤酒的合影,小雪的母亲就立刻打来电话,数落她一个女孩子跟别人一起喝酒成何体统。类似这样事情时有发生,小雪觉得父母完全不能理解自己,这让小雪内心很痛苦。有一次,小雪跟自己的老师谈起自己内心的苦闷。她告诉老师说自己很爱自己的父母,也很心疼自己的母亲,但是母亲的性格、父亲的冷漠都让小雪感觉到了深深的孤独和无助。老师也曾经试图跟小雪的母亲沟通,想为小雪做点什么,但小雪母亲性格强势,完全不听老师的意见和看法,却说:“小雪她缺什么?不缺吃不愁穿,我们给她提供这么好的条件,她有什么好郁闷的?这孩子就是想得太多,自己没事儿在那儿自生烦恼,我倒是觉得她应该好好地改改自己的性格。”

也不知从何时起,小雪开始失眠,而且越来越严重,整个人消瘦了许多。后来,小雪母亲和父亲名存实亡的婚姻走到了尽头。虽然小雪对此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面对现实,她的内心还是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虽然沉静的她在朋友面前还是有说有笑,同学和老师们都没有发现她的异样。但是,每到深夜安静下来的时候,小雪内心的孤独让她整夜无法入眠。

小雪跳楼前一周,跟老师请假回家,说奶奶病危,其实是去参加父亲的婚礼。小雪内心充满了怨恨和无助,她不想去参加这个婚礼,但是她又担心拒绝父亲会让他伤心,最终小雪选择了隐忍。参加完父亲婚礼的小雪彻底被击垮了。支离破碎的家庭,强势完美的母亲,无休无止的失眠,小雪再也无法坚强下去。

躺在病床上的小雪说自己并不想死,因为如果自己死了,自己的父母会很伤心,她只想好好地歇一歇。

案例分析

家庭作为大学生成长的第一场所,对于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父母对子女倾注的情感和理解越多,子女性格就越活泼好动,善于与人交往;父母对子女过度干涉保护,子女则可能较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挑衅等特征;父母严厉惩罚和拒绝否定,倾注情感越少,子女越可能采取掩饰等手段来进行自我保护,更易出现焦虑﹑担忧的神经质性格。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关系之一,也是非常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部分。父母作为孩子开展人际交往的最初对象,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影响超出其他任何关系的影响。根据调查,90%的问题学生背后都隐匿着一个问题家庭。所以,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相处一定要引起高度关注。

1.子女教育方式生硬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本案例中的小雪本人很看重自己的家庭,在乎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进入大学之后,小雪善解人意的性格让她与同学们之间关系融洽,但来自原生家庭的不睦使小雪内心缺乏安全感。虽然,小雪试图通过与父母电话﹑网络的交流来改善彼此关系,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这使得小雪心情长期压抑﹑孤独与苦闷。小雪与家长交流不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小雪的母亲固执己见,不善于倾听与交流,这导致小雪很难与其沟通;二是父亲常年在外,忙于生意,缺乏父女亲情的沟通;三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产生了沟通障碍。

2.家庭结构不完整易导致大学生产生极端行为。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与父母产生意见不一致属于一种普遍现象,大多数家庭都能够很好地化解这种矛盾,但是小雪和父母之间却不能很好地化解这些矛盾。在本案例中,导致小雪心情长期压抑﹑最终选择跳楼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关系长期不睦,两人很少交流,婚姻关系名存实亡,而父母离异后,父亲迅速结婚,成为压倒小雪精神压力的最后一根稻草。

案例启示

家庭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即便孩子考入大学之后因见面较少父母对孩子的实时影响会逐渐弱化,但父母也不能因此忽视自己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家长可通过电话﹑网络通信实现与孩子间的时时沟通,进行思想交流,还可以通过关注孩子的空间﹑微博﹑微信等等,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开展感情交流。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既简单又复杂,即便有血缘﹑亲情为基础,在相处过程中孩子依然非常需要爱﹑平等与尊重。

1.完善家庭结构,融合家庭关系。互联网时代,经济技术飞速发展,价值观念多元,生活五光十色,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这些都构成了家庭不稳定的因素。父母之间关系融洽﹑家庭完美,为子女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氛围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着无法比拟的重要意义。此外,家庭结构完整并不代表万事大吉,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和谐,缺乏沟通交流,关系冷漠,那么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性格压抑﹑委曲求全,容易把不良情绪深埋心底。所以,父母之间应当互敬互爱,心态阳光,让家庭成为自己和家人最坚实的后盾﹑最温暖的港湾。

2.在平等交流中让孩子懂得责任与成长。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大学生,他们拥有更多的资讯来源,他们思维活跃,独立自我,不惧权威。面对这样一代大学生,家长应当时刻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跟上时代的步伐。即便孩子上了大学,也要与子女多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多一些尊重,少一些专制,多一些聆听,少一些批评。既要宽容看待子女活跃的思想﹑前卫的行为,也要以一个成人的标准加强对子女的德行教育,使他们懂得成人的责任与担当。

3.父母在子女教育上要肯下功夫。受到传统观念﹑教育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家长只注重子女的学习,除学习之外,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却很少关注子女的心理状态。有些学生因学业压力产生心理问题,不愿与人交际;有的学生因情感困惑而离群索居;有的学生因经济贫困自怨自艾;有的学生因感情困惑而痛苦不堪。这些家长平时鲜有所闻,往往事态严重时才有所察觉。所以,父母应当多投入精力到子女的身上,不要以为孩子上了大学给了学费就万事大吉,应当多多关注子女成长状态,引导他们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

【案例三】班级里的小团体

案例叙述

2015年7月底高考招生一本批次结束,被北方某重点高校新闻学院录取的新生们已经开始在QQ群里热情交流了,大家一边自我介绍,一边憧憬着未来的大学生活。随着开学时间的临近,群里面同学越来越多,辅导员发现有个叫小玉的学生非常活跃,与谁都热情地打招呼,喜欢发表情包,还喜欢在群里找老乡。后来,辅导员还发现小玉在新生群外建立了自己的老乡群,有时在年级新生群里发信息说我们去自己的群私聊。

8月底,新生开学。在新生入学教育大会上,辅导员跟大家讲了许多大学生活注意的事项以及近期工作安排,其中提到会在“十一”之后进行班委会选举,希望愿意为班级服务的同学能够在之后的军训、班级工作、班委竞选中积极表现。消息一公布,有的学生便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的来找辅导员,表明自己想要参加某一职位的班委竞选,希望能为班级做出贡献;有的在军训中刻苦训练,还常常帮助教官协助训练;有的本地同学依靠自己环境熟悉的优势积极为同学服务,做校园导游,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甚至有的开始认认真真地准备竞选演讲稿。小玉也想一试身手竞聘班长一职,但是她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在服务大家中展示自己,而是开始和自己的四五个“老乡”团体展开“运作”。十一假期时间短,一些离家远的同学并没有回家,小玉就和部分小老乡买了很多好吃的零食开始在宿舍“慰问”这些同学,希望这些同学在班委竞选中能够投自己一票;另外一部分老乡则帮着小玉在自己的宿舍里给小玉拉选票。

十一假期结束了,班委竞选紧锣密鼓地进行,也许是因为小玉之前的行为用力过猛,意图太过明显,小玉拉选票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在班级选举中班长职位落选,只做了个宣传委员。为此,小玉很不服气,认为有的同学“白白吃了自己的东西却不支持自己”,于是不喜欢和同学们在一起,有什么事情只喜欢跟自己的几个老乡聊天,和班长的关系也是疙里疙瘩。班长组织什么班级活动,小玉有时也以要参加社团活动为借口拉着老乡不参加。

一次,因为南北生活习惯的不同,小玉跟自己宿舍的一位同学小乐发生争吵。舍友耐心劝说,让她们消消火气,小玉却认为因为自己是外省生源,舍友偏袒小乐,于是摔门而出。小玉并没有找辅导员寻求帮助,而是自己跑去找另一个宿舍住着的小老乡诉苦,几个姑娘在一起七嘴八舌地吐槽小乐的种种不是,越吐槽小玉越生气,越觉得小乐简直不可理喻。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小玉每天横眉冷对小乐,吃饭、自习只和几个老乡泡在一起。班长和团支书都试图从中调和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但是小玉完全是抵触的状态,拒绝和解。这让宿舍的同学、班里的同学都开始慢慢疏远小玉。

案例分析

大学班级里的小团体,一般是指在大学一个班级中,由于籍贯﹑毕业学校﹑性格﹑兴趣爱好﹑价值倾向相似而形成的同学之间的非正式组织。小团体成员一般是三人以上,没有明确的数目上限。小团体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1)学业型小团体,这类小团体是因为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专业学习而形成的。(2)兴趣型小团体,团体成员是基于相同或相似的兴趣走到一起的,比如读书兴趣小组,打游戏时组建的游戏团队,篮球队,各类社团等等。(3)地域型小团体,这一类小团体是团体成员是老乡或者高中同学。本案例中的同班“老乡群”,就是因地域相同形成的小团体。

1.大学班级中小团体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年轻人渴望交流,寻求归属感。现阶段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人生阅历尚浅,生活经验不足,进入大学开始集体生活难免会感到迷茫﹑孤独。这种感受促使大学生渴望和同龄人一起交流,获得同龄人的认可和归属感。尤其是遇到熟悉的乡音就感觉到特别的亲切,这样使得部分学生组建了自己的同乡小团体。本案例中的小玉和自己的小老乡就是典型代表,他们远离家乡到异地求学,求学路上内心的孤独,受挫时渴望得到支援和认可,都是小玉几个老乡形成小团体的原因。

(2)互联网带来的爆炸性信息和多元化价值观,使得这一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思维活跃,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支持与肯定。对于生活﹑学习﹑社会﹑人生等很多问题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立的见解,一个班内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成长背景的不同,在性格﹑价值观﹑兴趣爱好﹑利益取向等等多方面存在差异,这样在班级中就很有可能由“志同道合”形成不同的小圈子。

(3)与中学传统的班级管理相比,大学里的班级更为松散,平时除了上课和有限的班级活动之外,班级同学之间一起交流的机会较少,这就为小团体形成提供了更多的空间。此外,互联网等通信工具的发达为小团体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如本案例中,小玉在还未开学时就已经通过网络认识了同年级的老乡们,还利用网络的便利建立了属于她们几个人的老乡群。

2.班级小团体的影响。大学小团体的存在是客观的,是基于互联网时代社会大背景和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而自然形成的。小团体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积极影响:一是小团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交往和归属的心理需要。好的小团体如学习兴趣小组﹑班级体育爱好者团队都给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大学生能在一定的圈子里找到情感和智力支持,与他人交往收获友谊,减少大学生内心的孤独寂寞感,成员互相鼓励支持,不断自我提高,实现自我理想。这样的小团体有利于促进大学生顺利地实现社会化以及心理的健康成长。二是好的小团体可以促进班级信息的沟通,在班级中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成为班级凝聚力的填充剂。在学校的活动中,好的小团体,会积极响应班级号召,参与团体竞赛,为班级和学院取得荣誉,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2)消极影响:一是有的小团体容易对班集体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不利于班级团结。班级内部的小团体一般有着自己特殊的利益或者意见表达。当小团体的利益目标与班级的利益目标不一致甚至对立时,那么矛盾就会凸显,进而影响整个班级的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甚至会使班级产生分化。特别是在涉及切身利益的竞争时,如班委竞选﹑评奖评优﹑发展入党等,一些小团体成员因为一己私利,在选举中不能做到公平﹑公正,甚至为了达到目的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这些都会影响班级的团结。例如本案例中,为了帮助小玉在班委竞选中获胜,几个小老乡帮助小玉以送“温暖”的形式拉选票,在竞选班长失败后,几个老乡形成的小团体开始疏离集体。二是有的小团体成员遇到问题易依靠小团体解决,而小团体成员往往会因为要“帮助”自己人,而不顾事实,有失公允,这就不利于班级内部的团结和健康发展。本案例中小玉因生活习惯不同与宿舍另外一个成员发生矛盾,宿舍成员本想劝说双方和解,但是小玉认为拉偏架,再加上几个小老乡的“添油加醋”吐槽小乐,使得小玉一直不愿和解,影响了宿舍和班级的团结。

案例启示

根据调查,78.3%的大学生希望拥有一个稳定的朋友圈,他们选择以“地域”“专业”“兴趣”为基础而形成朋友圈的各占30%左右。这说明朋友圈在大学生交友的选择面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并且占据了大学生交往生活的大部分。朋友圈一旦固化就会发展成为小团体。如何引导发挥班级中小团体的正面作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了解、正面应对。班级管理者要尽可能去了解班级内小团体的情况,要密切关注小团体的形成和发展。对已经形成的小团体要不回避﹑不拒绝,正确引导。平时多与小团体成员交流,增强相互间的了解,发挥小团体在大集体中的作用,让成就感促进集体观念的形成。根据小团体的性质﹑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引导:对积极的﹑开放的,要予以肯定,充分发挥其正面带动作用;对中性的,要注意引导,使之逐渐能为班级释放正能量;对于消极的小团体,要密切关注,及时采取措施,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严防因为团体个人主义影响整个集体的团结稳定。

2.适当引导、多组织集体活动。大学是积累知识﹑提升自我的关键时期。引导大学生让他们明白,大学校园里不仅仅只有室友﹑老乡可以让自己觉得快乐有归属感,还有更为广阔的天地,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去,参加各种讲座﹑各类社团活动﹑报告会﹑竞赛﹑校内外社会实践等,在广泛参与中结识志趣相同的新朋友,从而更好地融入大集体,在自我成长中获得快乐。同时,学校应提供平台,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比如举办更多参与性强的活动,或通过加强跨校联系﹑进行社团联谊等途径帮助学生实现结交更多朋友,发展人际关系的愿望。

【案例四】宿舍人际交往

案例叙述

2014年11月3日晚某高校一女生宿舍发生争吵。当事人姗姗和玲玲在宿舍大打出手,宿舍其他人赶快把两个人拉开。经了解3日当晚,玲玲洗完衣服,把衣服晾在阳台以后,不小心随手把宿舍的门给带上了。这时候姗姗在阳台上打电话,她就被锁到了阳台上,别的同学给姗姗打开阳台门让她出来以后,她就开始大骂玲玲。姗姗一直脾气比较火爆,爱讲粗口,爱斤斤计较,不能包容别的同学。宿舍其他人稍稍有打扰到她的地方,她就会恶语相向。有一次,宿舍女生丹丹,在学校食堂勤工俭学做兼职,每天中午在食堂工作到12点30分,回宿舍的时间比较晚,大部分宿舍成员已经午休。虽然丹丹每次轻手轻脚,但是宿舍的门一开就会有响声。大家都对此表示理解,但唯独姗姗无法容忍,并在一天中午丹丹回宿舍的时候,大声呵斥丹丹。姗姗的火爆脾气让她与宿舍很多同学之间都有些不愉快,但是并未发生冲突。姗姗的火爆脾气是这次冲突的主要原因,但此次冲突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本来玲玲和姗姗两个人关系很好,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学习玩耍。近一个月来,因为玲玲参与了校心理运动会的组织准备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可能姗姗觉得玲玲疏远冷落了她,觉得有些不开心,心理运动会之后就不太说话了,但是两个人之间没有发生过任何实质性的矛盾。宿舍长问过玲玲,但玲玲自己也不清楚具体是因为什么原因。玲玲也曾经主动向姗姗示好,但是姗姗装作视而不见。自从两个人不说话以后,姗姗就经常在给她高中的好朋友打电话时,当着整个宿舍的人说宿舍里人的风凉话,十分不尊重人。大家都知道姗姗说的是玲玲,姗姗这一行为无疑给两人之间的关系火上浇油,两个人持续冷战。大家也曾劝说姗姗,但是姗姗说自己从小到大一直就是这样的脾气。直到昨日下午两人因琐事爆发冲突,两人矛盾升级,玲玲再也不想忍着了,于是情绪大爆发。现在宿舍里气氛低沉,大家都觉得很别扭,大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能调节宿舍的气氛,大家觉得找辅导员可能是最好的办法。

辅导员了解到了事情始末,根据姗姗和玲玲两个人的性格特点,认为问题的关键主要在姗姗身上。能否让姗姗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学会与人相处,可能是解决该宿舍问题的重点。后来辅导员分别叫来姗姗和玲玲谈心,细数过去两人的合作和友谊,肯定了她们的优点,指出不足。虽然,两人心知肚明,但还是磨不开面子主动和解。直到有一天玲玲胃疼,在床上打滚,姗姗二话不说背起玲玲跑到校医院。自那以后,两个人又成为一对好友,比以前关系还要好。

案例分析

大学宿舍就如同大学生在学校的家,如何与校园里的这个“家”中成员交往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人际关系之一。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的关键就是要营造良好宿舍氛围,建立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就如同给大学生在校园内营造了温暖的家。但是宿舍人际交往的频繁,日常起居易因琐事引起摩擦,有的宿舍成员之间能够很好地化解这种矛盾,宿舍成员之间的感情在互相体谅中逐渐加深。宿舍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大学校园里不乏一些学霸宿舍,大学毕业时宿舍成员全部考上心仪的大学读研。但是,有的宿舍成员之间的摩擦会严重影响成员之间的关系,宿舍发生矛盾后,成员的学习生活都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导致极端冲突。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原因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各不相同,再加上大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创新﹑自我意识强﹑不畏权威的同时,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依赖心理严重﹑承受能力差﹑敏感脆弱的特点,如此充满个性的一群体所组建的宿舍必然会产生矛盾与摩擦。归结宿舍人际关系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包括:

1.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包容和理解。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父母﹑父母双方老人都围着一个孩子转,很多事情家长都为孩子准备好了,他们少有机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很少为别人考虑的思维方式。自我意识强烈,日常生活中更多注重个人感受,很少换位思考,较少考虑别人的感受。本案例中姗姗就是这样一个我行我素﹑性格直率﹑不太会体谅包容他人的典型。

2.对他人感知把握不足,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居住在集体宿舍,生活习惯﹑作息时间﹑性格特征各不相同,如不能互相礼让﹑互相包容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在宿舍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言语不尊重他人,损害他人自尊,不注意个人卫生,乱用别人的私人物品等这些不当行为,对宿舍成员的影响是直接的,轻则会引起宿舍摩擦﹑隔阂﹑对立,重则导致争吵﹑冷战甚至大打出手。因此,要学会敞开心扉与同学交往,当遇到不和谐的问题时,多商量﹑多理解,真诚沟通,对解决矛盾会有所帮助。案例中姗姗的冷嘲热讽不利于宿舍的团结和关系的和解。但是,姗姗侠肝义胆,关键时候帮助玲玲及时就医,成就一段难忘的宿舍友谊,也证明了爱心﹑诚心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案例启示

建立和谐校园,首先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宿舍是大学的细胞,宿舍是否和谐关乎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高校因宿舍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导致发生冲突甚至血案的时有发生,如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四川杀舍友案等都是舍友不睦的极端案例,舍友关系是大学生最密切﹑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值得我们予以高度重视。

1.以尊重、宽容、理解之心与人相处。每个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敬人者,人自敬之。”人与人相处,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相互理解。欣赏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会使自己成长;包容他人之短,当自己有不当之处,也会赢得别人的原谅;体谅他人之难,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分担困难,自己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2.注重宿舍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通过开展竞赛活动﹑体育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增强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帮助大学生能够敞开心扉进行交往,学会正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建立和谐的宿舍文化,包括建立宿舍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矩,统一作息﹑轮流值日﹑尊重他人隐私﹑互帮互助;正视宿舍中产生的摩擦,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属于正常的情况,要学会在人际交往中不过分理想化人们之间的情感,以合理的心态方式看待周围的同学,以正确的方式处理遇到的问题,与人交往看大不看小,懂得美玉微瑕的道理,以包容之心泰然相处。

3.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根据调查,宿舍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最关键的人际关系之一,因为朝夕相处极易产生矛盾摩擦。学校应当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注重引导学生的精神﹑心理﹑人际关系的正确发展。开设人际关系方面的必修课程,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冲突,合理处理人际关系矛盾,传授人际关系处理的技巧。还可以通过宣传﹑评选学校“十大优秀宿舍”“星级宿舍”,让当选者讲述自己的故事,使更多的同龄人汲取他人的成功经验,营造良好的宿舍关系。

【案例五】师生人际关系

案例叙述

某年11月11日,某高校一名法律专业女生小冰(化名)因点名没到遭老师批评,课间向老师泼热水,造成老师面部烫伤。

经调查,11日该任课老师上午有四节课,在第一节课上课后开始点名,点名时小冰未到。上课同学给小冰发信息,告诉小冰老师在点名,让小冰赶快到教室。到第二节课下课小冰才到教室,小冰跟老师解释因为复习考研忘了上课,老师批评了小冰两句,老师的一句“这样考得上研究生吗”让正在备考的小冰怒火中烧。这名老师在批评学生小冰后,还是在她的名字旁打钩确认“到课”。在课间休息时,小冰主动拿老师的杯子去饮水机接热水,小冰端着杯子回来时,老师伸手去接,对小冰说了句“谢谢”。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小冰打水回来之后,端着接满热水的杯子,直接泼向老师的面部。老师试图闪躲,但仍有半边脸被烫伤。学校为师生提供的热水都是滚烫的开水,被泼后该老师面部当场起了水泡。第二天脸部和眼部都出现了红肿,后来还出现溃烂化脓、眼睛红肿、难以睁开等情况。这一伤害对老师来说完全是意想不到,简直是突如其来。事发之后,警方已介入对该事件的调查。

在调查期间,女生小冰对自己行为的解释是:“老师诅咒我考不上研究生,我就让老师看不见明天的阳光。”

案件分析

学生逃课被老师批评,在校园里是一件经常发生的事情。这一案例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学生不满老师的批评而引发的伤师事件。该事件的发生折射出现在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近年学生伤害老师的事件时有发生,从中国政法学生“弑师案”到陕西长武县学生围殴老师﹑北京一大学生因上课点名发生争执打伤老师判缓刑,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产生异化,已不再是原来的师徒父子关系。

1.师生人际关系的疏离与异化。身处高校,各自有专业的归属,忙于教学科研的教师们与学生之间仅限于“点头之交”,学生和老师成为大学校园里“熟悉的陌生人”。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相处的频度和长度,彼此的情感联系比较稀疏,师生情的纯度和强度也就不言而喻。大学教师们迫于教学﹑科研﹑住房﹑育儿﹑老人赡养的重重压力,他们中的许多人离群索居,各自拼生活,身心俱疲后,夫妻﹑父子﹑母子之间的属于公共教育属性方面的关系全是被动的应付或跟风的特性,青年教师个人的诉求缺乏表达空间,只能自我挣扎﹑自我奋斗﹑自我救赎。这样的重压导致大学教师投入教学﹑投入学生的时间﹑精力有限,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不能互相熟悉,更无从谈到相互理解,是导致老师和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平时师生关系融洽,这样的学生暴力伤害老师的行为可能就会减少。

2.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易出现偏激行为。案件中,该女生最后解释自己的行为是因为老师诅咒她考不上研。在考研的重压之下,仅仅因为老师一句批评的话,学生就无法忍受,采取了伤人的过激行为,可见该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案例中,我们还注意到该女生是法律专业,作为一个法律人,内心应当公正良善﹑是非分明,思维﹑行为理性,尊重规则﹑程序等。但在这一事件中,该女生起意向老师泼水的那一刻起,所有这些应有的专业素养荡然无存。以自我为中心导致理性缺失,利害关系代替是非判断,心理承受能力差是阻碍现代大学生与老师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因。

3.教育发展的畸形化是值得探析的深层原因。有人认为这是一件偶然事件,但该偶然事件却反映出了现代高校师生关系紧张,这不得不让人反思近年来被曝光的一些纳入公众视野的师生间的热点事件:因不能顺利毕业而引发的伤师弑师案,为保研﹑就业而与有关校方主管人员发生性交易,因认为学生对学界前辈不敬过于狷狂而断绝师生关系,教师暴力体罚学生,等等。每一个案例都有其原因所在。但是,当前的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高校人员考核重科研﹑轻教学,知识贬值﹑教师社会地位不断下降,诸多因素交相作用,师生关系疏离﹑紧张不过是社会﹑教育存在矛盾的其中一种呈现方式,这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乃至教育主管部门都应认真思考并力行解决。

案例启示

构建新时期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老师﹑学生包括校方的共同努力。

1.高校应当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树立校园网络时代尊师重道的良好校园风气。苏轼说过:“斯文有传,学者有师。”教师对于发展文化﹑培养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民族智慧。古往今来,代代相传,不能因为网络时代的开放多元而让学生心中没有敬畏﹑不懂得尊师重道。高校应当在日常活动中给学生灌输尊师重道的理念,在校园内形成崇尚学术﹑尊敬老师﹑注重道德修养的文化氛围。

2.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的就业、学业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所见相关材料显示,我国大学生群体20%左右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由于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问题会相互影响,若不能很好梳理,最终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差﹑承受能力差﹑易出现偏激行为等心理问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帮助大学生塑造高水平心理素质。

3.多方力量协力完善教育体制。有学者认为:造成教师与学生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单纯教师个体﹑学生个体的问题,而是由于目前教育评价体系和学校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生对评价制度不满﹑对学校的管理方式不满,心存积怨进而迁怒老师。诸多迹象显示,当前的评价制度和学校管理行政化程度较高,虽然去行政化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但成效不大。在高校内推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按教育规律办事,对改善整体师生关系大有裨益。高校还可以在校内通过推行业务班主任﹑专业社团导师﹑竞赛小组指导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营等形式,充分锻炼和提升高校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思想水平,培养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人民的精神。可以安排高校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师生共同感受“传道授业﹑释疑解惑”的甘苦,用心品味“学博为师﹑德高为范”的真谛,在实践中浓厚﹑升华师生间的情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