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构安排
全书结构共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作为临时权力机构的人民政协(1949—1954年):制宪建国;第三部分为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人民政协(1954—1978年):“服务与改造”;第四部分为作为统一战线组织与政治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民政协(1978年— ):吸纳、整合与代议;第五部分为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及其原因分析;最后是研究结论。全书以人民政协制度成长的历史与功能变迁为主要线索,依次展开,并逐章小结,个别部分由于材料所限,尚待进一步研究充实。
【注释】
[1][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页。
[2]John A.Hall&G.John Ikenberry,The State,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9:1-2.
[3][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5页。
[4]Charles Tilly,ed.,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70.
[5]金耀基:《中国政治传统与民主转化》,载《中国社会与文化》,牛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页。
[6]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非均衡性和自主性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7]任衍钢:《人民政协是我国国体的特有基本构架》,《政协会刊》2008年第5期。
[8]范忠信、王亦白:《论人民政协的民意机关化与法制化》,《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
[9]储建国、申建林:《论马克思主义的政体思想》,《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0]储建国:《调和与制衡——西方混合政体思想的演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11]李龙、周叶中:《宪法学基本范畴简论》,《中国法学》1996年第6期。
[12]王邦佐、朱学勤、林尚立、殷啸虎:《上海市政协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功能拓展与观念创新》,载上海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咨询组编:《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2006年1月。
[13]刘海波:《政体科学与当代中国政体分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1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73页。
[1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76页。
[16]《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7页。
[17]法学教材编辑部:《宪法学》,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第115页。
[18]刘军宁:《联省自治:二十世纪的联邦主义尝试》,《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5期。
[19]刘海波:《政体初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页。
[20][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0页。
[21]同上书,第82页。
[22]应奇编:《代表理论与代议民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6页。
[23]郝在今:《协商共和:1948—1949中国党派政治日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24]孙信:《全面准确地把握“五一口号”精神 客观评价“五一口号”的历史地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纪念“五一口号”发布60周年座谈会资料,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网站,http://www.zysy.org.cn/zhl/wykhsyzt.html。
[25]郑宪:《民主党派的职能与人民政协的职能》,《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26]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149、115—117页。
[27]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
[28]林尚立等:《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页。
[29]金安平、姚传明:《“协商民主”不应误读》,《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07年第3期。
[30]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59—460页。
[31]刘海波:《政体科学与当代中国政体分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32]刘海波:《政体初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页。
[33]高全喜:《论共和政体》,天益讲坛,http://online.gxut.edu.cn/xssj/dxjt/20080705/21400.html,2008-07-05。
[34]张英洪:《中国政治发展的两个趋势》,http://www.docin.com/p-498648.html,2005-04-07。
[35]季卫东:《渐进改革的新动力——从“化整为零”到“合零为整”》,《二十一世纪》2002年总第72期。
[36]储建国:《中国模式的政体之维——一党治理的三个阶段》,中山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政治思想与政治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3年12月。
[37]应克复:《论中国现行代议制度之改革》,《当代中国研究》2006年第4期。
[38]金太军:《新世纪中国政治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9]周天勇:《攻坚: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07年版,第105页。
[40]同上书,第125页。
[41]张振山:《关于政协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广州市政协理论园地,2008-03-31。
[42]任衍钢:《人民政协是我国国体的特有基本架构》,任衍钢博客,2008-09-06。
[43]李延铸:《论人民政协的法律地位》,四川政协网,2009-01-09。
[44]范忠信、王亦白:《论人民政协的民意机关化与法制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45]同上。
[46]方雷、赵永超:《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当代中国的党政关系》,《理论学刊》2006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