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界定“全球化”、“美国跨国公司”,“美国民主”和“民主促进”等几个关键概念。第二章考察冷战时期美国跨国公司在“民主促进”中的作用。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_美国跨国公司与“ 民主促进”:一种国家— 市场— 社会关系分析视角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本书的研究思路是:首先构建美国跨国公司对“民主促进”产生影响的“国家—市场—社会”三元互动分析视角;然后假设美国跨国公司在“民主促进”中的作用存在着三个维度,即“促进民主”维度(效度);避开、背离美国“民主促进”的局限性维度(限度),以及避开、背离行为受到制约的维度(幅度);接着运用国家—市场—社会互动分析视角考察冷战时期和后冷战时期美国跨国公司对“民主促进”所起作用的三个维度;再接着单独考察美国跨国公司在美国对华“民主促进”中所起作用的三个维度;最后对美国跨国公司在“民主促进”中的作用进行反思和总结。

全书包括导论、正文十三章及结论三个部分。

导论部分首先介绍选题的由来,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其次是提出本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方法、创新点、研究意义及研究难点;最后概述本书的研究思路及基本结构。

第一章是全球化时代国家—市场—社会关系分析视角的构建。第一节界定“全球化”、“美国跨国公司”,“美国民主”和“民主促进”等几个关键概念。第二节梳理传统国际政治经济学国家与市场二元视角在分析跨国公司与“民主促进”关系时的思路及其缺陷。第三节提出本书的全球化时代国家—市场—社会分析视角。

第二章考察冷战时期美国跨国公司在“民主促进”中的作用。第一节考察美国跨国公司在冷战时期“促进民主”的效度,包括跨国公司在“冷战共识”下参与政府的遏制活动及其对外直接投资(FDI)推动发展中国家“民主化”的情况。第二节论证跨国公司“促进民主“的限度,主要考察美国跨国公司参与或推动政府颠覆发展中国家民选政府的活动。第三节通过对美国跨国公司卷入美国对南非经济制裁的案例分析,考察美国跨国公司避开“民主促进”的幅度。

从第三章开始考察美国跨国公司在后冷战时期美国“民主促进”中的作用。第三章主要介绍冷战后国际国内环境及其对美国跨国公司与“民主促进”关系的影响。第一节介绍国际环境,包括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和以NGOs为核心的国际公民社会的兴起;第二节介绍国内环境,即冷战后历届美国政府大力推行“民主化”战略;第三节分析上述环境对美国跨国公司与“民主促进”关系的影响。

第四章探讨美国跨国公司FDI“促进民主”。其中第一、二节从理论上阐述跨国公司FDI与“民主促进”或“民主化”的关系;第三节则以美国跨国公司FDI促进墨西哥民主化为案例,分析美国跨国公司FDI对发展中东道国民主化的影响。

第五章考察美国跨国公司在产品与服务经营中传播民主价值观。第一节介绍浸润着民主价值观的美国社会文化;第二节考察麦当劳在其海外经营中传播美国民主价值观;第三节对麦当劳传播美国民主价值观进行反思。

第六章探讨美国跨国公司技术开发对“民主促进”的影响。第一节介绍学术界关于互联网与民主化关系的争论;第二节论述美国网络公司“促进民主”的一般情况;第三节对Google“促进民主”作个案考察。

第七、八、九三章则通过考察美国跨国公司参与或卷入政府“民主促进”来论证跨国公司“促进民主”的效度。

第七章考察美国跨国公司参与政府“民主援助”。其中第一节论述美国跨国公司与美国对外关系;第二节探讨复杂的美国“民主援助”工程;第三节对美国跨国公司参与或支持政府“民主援助”项目进行案例考察。

第八章考察美国跨国公司利益驱动政府武力“促进民主”。主要以伊拉克战争为例,探讨美国军工、能源类跨国公司为获取战后重建合同所带来的非市场利润和稳定能源投资秩序而推动政府发动政权变更的战争。

第九章探讨美国跨国公司参与经济制裁,主要以跨国公司卷入美国对缅甸制裁为例,分析美国跨国公司是如何在母国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压力下撤出缅甸,从而在“民主促进”中发挥作用的。

第十章探讨美国跨国公司“促进民主”的限度。第一节从理论上论述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民主和人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二节考察美国跨国公司避开、背离美国“民主促进”的局限性;第三节分析局限性产生的原因。

第十一章考察美国跨国公司避开、背离美国“民主促进”的幅度。第一节论述美国社会和政府对美国跨国公司避开、背离“民主促进”行为的制约;第二节以美国国内的反“血汗工厂”运动为案例,分析美国社会和政府对美跨国公司背离“民主促进”行为的制约;第三节对反“血汗工厂”运动进行评析。

第十二章探讨美国跨国公司在美对华“民主促进”中的作用。第一节考察美国跨国公司对华“促进民主”的效度,内容包括跨国公司参与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制定和“接触促变”;第二节通过探讨美国跨国公司在对华“促进民主”中的局限性来探讨跨国公司对华“接触促变”的限度;第三节通过考察美国国内社会抵制美国公司在华“血汗工厂”和美国国会就美国网络公司遵守中国互联网法律举行听证,来论证美国跨国公司避开、背离美国“民主促进”的幅度。

第十三章是对美国跨国公司“促进民主”的反思。反思的内容包括美国“民主促进”政策或战略与美国跨国公司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美国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对母国国内和发展中东道国真正民主的消极影响。

最后本书得出的结论是:(1)美国跨国公司对“民主促进”议程模棱两可;(2)美国跨国公司在国家—市场—社会关系中影响“民主促进”;(3)美国跨国公司对“民主促进”的作用存在三个维度;(4)后冷战时期美国跨国公司在“民主促进”中的作用较冷战时期增强;(5)美国跨国公司是促进发展中国家“民主化”的因素之一,其在“民主促进”中作用的程度因地区、人群而异。(6)美国跨国公司对在中国投资的政治环境表示担忧,但不希望中国实行剧烈的“民主化”改革。

【注释】

[1]Arjun Bhardwaj,Delwar Hossain,“Globalization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South Asia:Towards Building a Partnership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uly,2001,http://www.rcss.org.同样,英国学者J.米特尔曼认为全球化不仅仅指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概念是相互渗透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参见J.米特尔曼:《全球化的挑战:在边际上生存》,《第三世界季刊》,1994年第3期。

[2]查尔斯·德伯:《公司帝国》,闫正茂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序言”,第ⅩⅩⅤ页。

[3]《全球1 000家公司》,《商业周刊》,1999年7月12日。

[4]Global 2002 list,Financial Times,May 13,2002.

[5]Samuel Huntington,“Democracy’s Third Wave?”Journal of Democracy,Vol.2,No.2(Spring 1991),pp.20—27.

[6]陈宝森:《美国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5页。

[7]薛求知、诸葛辉:《跨国公司与中国中产阶层的形成与发育》,《管理世界》(双月刊),1999年第4期,第171—181页。

[8]陈继勇:《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46—247页。

[9]周柏林:《美国新霸权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4页。

[10]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刘德斌:《软权力:美国霸权的挑战与启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3期;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焦军普:《跨国公司与战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2期,第71—75页。

[12]王勇:《最惠国待遇回合》(1991—1997),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393页。

[13]周敦仁:《美国国内政治和PNTR投票》,《国际观察》,2000年第4期,第1—4页;刘连第编著:《中美关系的轨迹:1993—2000年大事纵览》,时事出版社,2001年,第1—209页;成帅华:《美国国会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1990—2001年),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冼国明、张岸元:《美国跨国公司与美国国会对华政治》,《世界经济》,2004年第4期,第23—27页;金先宏:《国家利益始终主导着美国的对华政策——从里根布什:中美关系经历的三次震荡》,引自倪世雄编著:《我与美国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2页。

[14]Matthias Busse,Democracy and FdI,Hamburg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ISSN 1616—4814.

[15]Minxin Pei&Merritt Lyon,“Bullish on Democracy:Research Notes on Multinational and the Third Wave,”The National Interest,2003,Vol./Nr.No.70,p.80.

[16]Robert Gilpin,“U.S.Power and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New York:Basic Books Publishers,1975;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

[17]余万里:《跨国公司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第12期。

[18]Indra de Soysa,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New York,Routledge,Taylor&Francis Group,2003,p.39.

[19]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徐海铭、季海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页。

[20]Gills,B.,Rocamora,J.,and Wilson,R.,“Low Intensity Democracy”,in B.Gills et al.(eds.),Low Inten‐sity Democracy:Political Power in the New World Order,London,Pluto Press,1993,pp.4—5.

[21]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也被纳入作者后来的著作中。See Richard Youngs,International Democracy and the West:The Role of Governments,Civil Society and Multinational Busin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2004.

[22]这种看法视国际投资者为一种“有限民主”促进的推动者,这种“有限民主”徒具“多元民主”的形式,并享有足以压制公众不满的合法性。

[23]Clair Apodaca,“Global Economic Patterns and Personal Integrity Rights After the Cold War,”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aerly,No.45(2001),pp.587—602.

[24]Layna Mosley,“Racing to the Bottom or Climbing to the Top?: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Labor Rights Violations,”KYKLOS,Vol.57‐2004‐Fasc.1,pp.45—46.

[25]James L.Watson,“China’s Big Mac Attack,”Foreign A f fairs,May/June 2000.p.121.

[26]Debora L.Spar,“Spot and Bottom:How MNCs Export Human Rights?”Foreign A f fairs,Vol.77,No.2(March/April 1998),pp.7—12.

[27]David L.Richards,“Money with a Mean Streak?”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No.45(2001),pp.219—239.

[28]Jackie Smith et al.,“Human Rights and the Global Economy:A Response to Meyer,”21.HUM.RTS.Q.207,Human Rights Quarterly,21(1999),pp.220—228.

[29]Russel Mokhiber and Robert Weissman,“Corporate Predators,”Common Courage Press,1999.

[30]See“Bolivian Protesters Win Water War with Bechtel,” http://www.thirdworldtraveler.com/Transnational_corps/Bolivia_Water_Bechtel.html;Ken Silverstein,“Nigeria Deception,”Multinational Monitor,January/February 1998;“US corporations in Burma”, http://www.thirdworldtraveler.com/Transnational_corps/corps_Burma.html;Korinna Horta,“Fueling strife in Chad and Cameroon,”Multinational Monitor,May 1997.

[31]Hymer,Stephen,“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and the Law of Uneven Development,”In George Models‐ki(ed.),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World Order,1979,San Francisco,Calif.:W.H.Freeman,pp.386—403.

[32]William H.Meyer,“Confirming,Infirming,and‘Falsifying’Theories of Human Rights:Reflections on Smith,Bolyard,and Ippolito Through the Lens of Lakatos,”Human Rights Quarterly,Vol.21,No.1(February 1999),pp.220—228.

[33]William H.Meyer,Human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in Third World Nations: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Foreign Aid and Repression,Westport,CT:Praeger,1998,p.232.

[34]Abouharb,M.R.and Payne,C.L.,“Is Money Malevolent or Benevolent?Globalization&Its Impact on Human Rights,”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48th Annual Conven‐tion,Hilton Chicago,CH ICAGO,IL,USA,Feb 28,2007.

[35]Thomas Friedman,“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Understanding Globalization,”Farrar Straus Giroux,1999,pp.7—8.

[36]David Clarke,Knowledge,Technology&Policy,Vol.15,No.3(Fall 2002),pp.101—102.

[37]Stephen Gill,“Globalization,Market Civilization and Disciplinary Neoliberalis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24(1995),pp.399—423;Hyug.Baeg Im,“Global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Boon Companions or Strange Bedfellows?”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 f fairs,50(1996).

[38]Wojtek Lamentowicz,“Globalization and Democracy,”Dialogue and Universalism,No.7—8(2003).

[39]Nita Rudra,“Globalization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Democrac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49,Issue 4,p.5.

[40]Quan li and Rafael Rewveny,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Democracy:An Empirical Analysis,B.J.Pol.S.33(2003),pp.29—54.

[41]G.John Ikenberry,“Why Export Democracy?The‘hidden grand strategy’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s re‐emerging into plain view after a long Cold War hibernation,”Wilson Quanterly,Spring 1999,Vol.23,Issue2,p.56.

[42]如李向阳在《跨国公司大发展对母国政治的影响及启示》一文中认为“自由资本在本质上是反民主的,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也就意味着对民主的破坏”,这种未经实证的断言不免偏颇。

[43]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