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论旅行故事三要素与“稗官”职能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第二章讨论的是旅行者身份和故事主题之间的关系。旅行者在旅行故事三要素中处于中心地位。在绝大多数旅行故事中,主人公都是男性。第四章集中探讨旅行故事中的空间场景。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_旅行故事: 空间经验与文学表达

古代小说中的旅行故事浩如烟海,本书仅能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角度和问题,以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绪论之外,本书共分四章。

第一章是对小说传统中的旅行故事的回溯。虽然本书的研究中心是通俗小说中的旅行故事,但是,通俗小说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文言小说共享着从先秦至唐代的小说传统。因此,欲讨论通俗小说中的旅行故事,需对小说传统中的旅行故事加以系统梳理。本章并非以时间为序对小说传统中的旅行故事进行简单罗列,而是对旅行故事三要素(旅行者、非日常空间、故事)在小说传统中的生成和发展进行探讨。第一节论旅行故事三要素与“稗官”职能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第二节论旅行者的情节功能和叙事功能:在旅行故事中,旅行者或为参与者,或为观察者,或为隐形的推动力,执行着情节建构的任务;旅行者的参与还对旅行故事的叙述视角发生影响,推动了限知叙事的发展。第三节梳理了旅行故事对自然空间之发现的过程,并分析了以空间化的方式表达时间主题的意义。

第二章讨论的是旅行者身份和故事主题之间的关系。旅行者在旅行故事三要素中处于中心地位。无论空间还是事件,都必须与旅行者建立联系,方能在小说中产生意义。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探讨了书生和官员的旅行故事。虽然二者均为士人,但是由于身份的差异,以二者为主人公的旅行故事也呈现出不同的主题倾向。第三节探讨妇人旅行故事。在绝大多数旅行故事中,主人公都是男性。因为对妇女来说,旅行——尤其是独自旅行——是一件不合法、不得体、不得已方为之的事情。通俗小说中有很多对妇女旅行的警诫性叙事,宣扬着旅行与贞节危机之间的必然联系。小说家对故事主题的设定并非完全从现实出发——综合了创作主体因素和接受主体因素而形成的“小说趣味”,才是主题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章将旅行故事分解为若干情节因素,分别考察其在情节建构中的作用。在小说家运用想象力和生活经验塑造出形形色色的旅行主题的同时,旅行本身的诸种特点也影响着旅行故事的情节安排与叙述方式。第一节讨论旅行故事的基本环节(离别、思念与归乡):一方面,考察旅行程式在情节安排中的作用及发生方式;另一方面,以旅行诗歌作为参照对象,分析小说家从通俗文化立场出发所进行的题材开拓和艺术创新。第二节以天气和疾病为例,讨论旅行故事中的阻碍因素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的影响。天气因素具有频发性、突然性和不可抗拒性的特点,较易导致戏剧化情节的产生。疾病因素与旅行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关系:旅行生活的各种遭际中包含着致病因素,疾病发生后又会对旅行生活造成不可预知的影响。

第四章集中探讨旅行故事中的空间场景。第一节从历史语境出发,探讨客店故事的源流与演变,总结客店场景之文化含义的积淀过程;然后,结合客店空间的结构特点,从分割和复合两个角度,阐述客店场景与小说叙事的关系。第二节探析舟船空间的结构特点与等级秩序的对应关系。与客店相比,所有舟船故事共享着同样的空间结构,各组成部分的文化含义相对稳定,情节冲突鲜明地昭示于舟船本身的空间结构之中。以此为基础,发生在船头、船舱、船艄故事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

馀论强调了文化因素在小说研究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引入比较文学和晚清文学视野,继续追问旅行故事这一课题的更多可能:旅行小说这一概念在中国小说研究中的适用性;旅行故事传统在中西叙事文学中的异同;旅行故事在晚清小说中的新变;新变背后的思想史和文学史背景……这些问题都值得在将来加以进一步研究。

【注释】

[1]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243页。

[2]诺思罗普·弗莱著,陈慧等译:《批评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84页。

[3]原文为:Everytravelerhasataletotell.

[4]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879页。

[5]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全8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1987年。

[6]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7]杨正泰:《明代驿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8]杨正泰校注:《天下水陆路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9]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0]沈祖祥:《旅游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构想》,《社会科学》,1990年第7期,76—79页。

[11]郑焱:《中国旅游发展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2]王福鑫:《宋代旅游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李松:《唐代旅游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4]陈素平:《北宋东京都市旅游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5]惠哲:《南宋临安都市旅游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6]张勇:《明代西南地区文人旅游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17]丰湘:《明清时期泰山旅游活动探析》,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8]张嘉昕:《明人的旅游生活》,宜兰:明史研究小组,2004年。

[19]周振鹤:《从明人文集看晚明旅游风气及其与地理学的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72—78页。

[20]滕新才:《明朝中后期旅游文化论》,《旅游学刊》,2001年第6期,64—69页。

[21]陈宝良:《从旅游观念看明代文人士大夫的闲暇生活》,《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45—50页。

[22]巫仁恕:《晚明的旅游活动与消费文化——以江南为讨论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卷,2003年9月,87—143页。

[23]巫仁恕:《品味奢华》,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24]陈宝良:《明代民间的节日旅游》,《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100—105页。

[25]陈宝良:《明代的宗教旅游》,《中州学刊》,2006年第5期,199—203页。

[26]陈建勤:《明清节令游俗与江南社会》,《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100—105页。

[27]魏向东:《时间禁忌与旅游空间——晚明旅游时间分析与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174—179页。

[28]王子今:《中国古代行旅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29]黄仁宇著,张皓、张升译:《明代的漕运》,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30]张书生等译:《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31]卜正民著,方骏等译:《纵乐的困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32]龚鹏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33]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4]李德辉:《唐代交通与文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2页。

[35]刘勇强:《幻想的魅力》,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36]刘勇强:《历史与文本的共生互动——以“水贼占妻(女)型”和“万里寻亲型”为中心》,《文学遗产》,2000年第3期,85—99页。

[37]刘勇强:《明清小说中的涉外描写与异国想象》,《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133—143页。

[38]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年。

[39]杜德桥著,吴晓黎译:《17世纪小说中的一次进香之旅:泰山与<醒世姻缘传>》,《欧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284—309页。

[40]叶楚炎:《明代科举与明中期至清初通俗小说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

[41]罗高河:《酒店描写和性格、情节、结构——谈<水浒>中酒店描写的艺术处理》,《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107—111页。

[42]王彬:《<水浒>的酒店》,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年。

[43]李萍萍:《<太平广记>里的舟船意象》,《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96—98页。

[44]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36—237页。

[45]如浦安迪曾反复强调中国叙事传统中的空间化思维方式,参见《中国叙事学》第二章《中国叙事传统中的神话与原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34—54页。

[46]韩晓:《中国古代小说空间论》,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后收入《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47]张世君:《明清小说评点叙事概念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48]张世君:《<红楼梦>的空间叙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49]王梦:《<绿牡丹>的空间叙事》,《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增刊,196—197页。

[50]孙福轩:《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空间的文化论析》,《广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69—74页。

[51]乔光辉:《传统民居与元明中篇传奇小说的时空叙事》,《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127—132页。

[52]刘勇强:《西湖小说:城市个性和小说场景》,《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60—72页。

[53]李桂奎:《话本小说时空构架的“江南”特征及其叙事意义》,《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135—141页。

[54]妹尾达彦著,宋金文译:《唐代后期的长安与传奇小说》,《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09—553页。

[55]朱玉麒:《隋唐文学人物与长安坊里空间》,《唐研究》第9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5—128页。

[56]纪德君:《宋元话本小说的时空设置及其文化意蕴》,《学术研究》,2003年第4期。

[57]王苗:《“舟遇”故事中的空间研究》,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学年论文,200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