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力资本的概念与特征,西方资本理论概述

人力资本的概念与特征,西方资本理论概述

时间:2022-09-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往往高于物质资本的收益率。这些早期的人力资本思想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人力资本理论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产生及发展,使人在物质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复归。人力资本理论重新证明了人,特别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高层次的人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人力资本理论全面分析了人力资本含义、人力资本的途径及人力资本的“知识效应”,并把人的消费视为一种重要的投资。这一理论也给资本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与特征

人本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而且人力资本投资已经成为人本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本管理较高层次的内容。因为较高层次的人本管理已不再把人单纯当作“手段人”看待,而是将“目的人”和“手段人”统一起来;把人当作“目的人”的主要表现就是重视“发展人”,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从这种角度来看,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也推动了人本管理理论的发展,促进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是指用经济学投入产出的成本-收益比较来分析对人本身在所进行的投资的理论。随着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逐步向人本管理的方向发展,人在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成为管理的核心和最宝贵的资源,于是,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人这种宝贵的资源便成为管理的首要任务。而“开发”就需要投入,这里的投入就是人力资本的投入。

对人力资本概念是界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逻辑起点。对人力资本进行深入的认识就可以看出,人力资本是人们在对传统的资本进行重新定义和扩展的基础上,提出任何可以带来收入的财产,包括资金、设备、厂房、知识、技能等都是资本的观点。这样资本就有了两种存在形式,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体现在物质形式方面的资本为物质资本,即投入生产过程的厂房、机器、设备、资金各种物质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体现在劳动身上的资本为人力资本,如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劳动者数量等。具体而言,人力资本是指人们花费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这种资本,就其实体形态来说,是活的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它可以在未来的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剩余价值或利润收益。

与物质资本相比,人力资本则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这种资本是体现、凝结和贮存在特定的人身上,与作为其载体或天然所有者的个人须臾不可分离,并经由个人形成、支配和使用才能发挥职能,其他任何个人、经济组织或政府对人力资本的形成、支配和使用并从中获得收益,都不能无视或超越它的载体、归属体或直接拥有者——个人而为之。

其次,人力资本是一切资本中最重要、最宝贵且最具有能动性的资本,具有无限的潜在创造性,它是为在未来获得预期收益而在目标前投资而形成的人力,是资本化了的人力资产,可以进行货币计量和会计核算。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往往高于物质资本的收益率。

最后,人力资本具有时效性。人力资本的形成、使用都具有时间上的限制,这是由其实物基础决定的。

二、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一)早期人力资本思想溯源[1]

1.理论萌芽及人的经济价值视角

有关人力资本的理论,可以追溯到现代意义的经济学创立之初。早期研究强调人在经济中的作用,帮助法庭确定人身伤害和死亡的赔偿问题,证明一个民族的能力,评价人在战争中的成本等等,这是最先从经济学的视角认识人的经济价值,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评价人的货币价值,是人力资本理论的萌芽。用货币价值来衡量人的价值经济作用,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是计算用于“生产”人力所使用的货币成本;第二是计算一个人的未来收益。但这种理论有其局限性:主要是用生产成本法计算人力资本不能保证成本与收益,无法成正比关系,而计算人力投资的未来收益时应对比收益的现今价值。显然按照这种思路无法得出,这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本理论。

早期的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人力资本的含义进行了探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威廉·配第是首次严肃地运用人力资本概念的学者,他在1676年把战争中军队、武器和其他军械的损失与人类生命的损失进行了比较,又提出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这实际上已经确立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初步思想。

早期的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人的能力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源共享对应起来。这就是早期的人力资本思想。这些早期的人力资本思想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理论提出:人力资本价值思想

许多经济学家通过他们提出的各种经济学说,确立了人的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决定性地位,从而也确立了人力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

人力资本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著名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认为,在各种资本投资中,对人本身的投资是最有价值的。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初步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思想。亚当·斯密将人力资本思想推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点,他是最早大胆、明确地把人或人的能力划归为固定资本的。他认为:固定资本中包含所有居民或社会成员获得的有用的能力。这种才能是通过包括教育、学校和学徒过程获得的,一般获得这种能力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都需要付出现实的成本,因此,它可以被看做是固定在个人身上的、已经实现了的资本。一国国民所有后天所获的有用能力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建议由国家“推动、鼓励,甚至强制全体国民接受基本的教育”。当一国国民所有后天所获的有用能力成为个人能力的一部分时,它也就成为社会财富的一部分。一个工人技能的提高,可以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虽然提高工人的技能要投入相当多的费用,但却能创造更多的利润,足以补偿费用的支出。

在亚当·斯密之后,许多经济学家都接受了他关于人的技能和能力属于资本范畴的观点。马歇尔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到要加强对人的投资,并研究了这种投资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此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进一步认为,人的健康也应当同知识、技艺、能力一样同属于资本。

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在他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例如,萨伊指出,由于人的技术和能力的形成需要花费成本,并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可以将其视为资本。萨伊特别强调人才,尤其是具有特殊才能的企业家,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德国古典经济学家冯·杜能在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也把人力资本包含在固定资本之中,并进一步主张将概念应用于人不仅不会贬低人格,或者有损于人的尊严,反之不用这个概念,在战争中则是有害的。

19世纪4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弗利德里希·李斯特在《政治经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精神资本”的概念,认为“精神资本”来自于智力方面的成果和积累,“各国现在的状况是在我们以前许多世纪的一切发现、发明、改进和努力等等积累的结果,这些就是现代人类的精神资本”。李斯特在这里所说的“精神资本”就是人力资本概念。

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认为人及其能力和获得的技能都应被包含在资本的范围之内。尽管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已经看到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之一,但他们仍然认为劳动的报酬只是工资,而资本的报酬才是利润。但尽管如此,这些经济学家通过对人力资本思想的研究,奠定了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基础,开创了人力资本学派,因而,他们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进程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二)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将资本重新定义和扩展,提出如何可以带来收入的财产都是资本的观点。进入20世纪后,西方经济学界对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1906年出版的《资本的性质和收入》一书中首次提出和阐述人力资本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

1924年,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在其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中率先提出了教育投资收益的计算公式,他用劳动简化计算出,对工人进行一年的初等教育可比同样的时间在工厂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1.6倍,他也是最早用数量计算公式来阐述教育经济意义的经济学家。

1935年,美国哈佛大学沃尔什发表了《人力资本观》一文,从个人教育费用和以后收入相比较来计算教育的经济效益,用教育效益的分析方式来计算高中和大学教育在经济上是否有利的问题。

人力资本理论的最终订立是在人本管理理论和实践有了较大发展的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经济迅速复苏,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处于主流学派的新古典经济学频频受到新出现的经济问题的挑战。一些学者开始对前人在人力资本领域的思想进行挖掘和发展,开创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形成了人力资本理论。

在构建人力资本理论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西奥多·舒尔茨。直到20世纪中叶,经典的、正统的西方经济学也没有真正把人力资源看作是一种资本,在人(或者说劳动、劳动力)和土地、资本这三项基本因素中,他们把人这个生产要素看做是“非资本”的。因此,一般认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是到20世纪中叶才得以产生的,其创始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舒尔茨因对人力资本理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被西方公认为人力资本理论之父,并因此获得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鉴于他个人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称舒尔茨是“研究人力资本理论的先驱”。

他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成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之作。在1960年出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中,大胆而明确的地阐述了人力资本概念与性质、人力资本投资内容与途径、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等思想,明确地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的研究。舒尔茨最初对人力资本的探索起源于对“增长剩余”问题的思考。同时,作为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学术思想也对来自于对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高速发展问题的经验观察和实证研究。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形成,而在于人的生产技能的提高,在于教育的投资、人口质量的提高等,由此展开他的这个理论体系

舒尔茨的理论将经济学家的视线引向了“人力资本”的质量,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舒尔茨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人力资本进行了较为完整和全面的阐述。他在其人力资本理论方面的著作中提出了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内的广义资本的概念,对人力资本的基本含义进行多方面的界定。他指出,人力资本需要各种各样的投资才能形成,包括医疗保健投资、教育培训投资、劳动迁徙投资等等。他同时又论证了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要高于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率。目前我们对人力资本的理解,仍主要源于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界定。

在舒尔茨之后,许多学者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国外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逐步升温,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热潮。

美国的爱德华·丹尼森运用实证计量的方法证明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他最有名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精细的分解计算,论证出美国1929年至1957年期间的经济增长有23%归功于教育的发展,即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累,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的平均质量提高0.9个百分点,对美国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是0.67个百分点,占人均收入增长的42%。丹尼森的研究为舒尔茨的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并引发了20世纪60年代开始长达十多年的全球各国教育经费的猛增。

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明塞尔1957年在博士论文《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中,首次建立了个人收入分析与其培训量之间关系的经济学模型。之后,在他的另一篇论文《在职培训:成本、收益与某些含义》中,根据对劳动者个人收益差别的研究,估算出美国对在职培训的投资总量和在此种投资上获得的收益率。明塞尔是最早提出“收益函数”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用收益函数揭示了劳动者收入差别与接受教育获得工作经验长短的关系。明塞尔的研究从人的后天质量差别及变化入手,他认为,工人收入的增长和个人收入差距缩小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

舒尔茨和明塞尔的研究,构建了相关领域人力资本的基本框架,而加里·贝克尔在人力资本中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的问题,对人力资本的性质、人力资本投资的投资行为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

人力资本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之后,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人力资本理论在其自身理论体系不断深入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更广泛的研究领域扩展,并大大促进了相应领域的研究进展,使一些新兴经济学科,诸如教育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家庭经济学和人力资源会计学等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

三、人力资本的投资构成

人力资本,作为体现在人身上的一种资本形式,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通过相应的投资而形成。

人力资本投资及其构成问题一直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体系中的焦点问题,诸多学者对此都进行过阐述。作为人力资本理论之父的舒尔茨,在长期的理论探索中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较为完整、严谨的论证和阐述。他认为,人力资本包括用以形成和完善劳动力的各种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多方位的整体系统,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并将这些投资概括为医疗和保健投资,在职人员培训投资,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内的正规学校教育投资,企业以外的组织成为成人举办的学习项目投资,劳动力迁徙投资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医疗保健方面的投资

医疗保健活动主要是为了维持和恢复人力资源的劳动能力,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寿命、力量、耐力、精力等,既有数量要求,又有质量要求。这方面的投资主要包括两部分:对日常的卫生保健投资和劳动保护投资。前者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医疗以及对健康者的预防措施来减轻或消除各种疾病对人体的侵害,改进人的劳动能力;后者则主要是防止劳动过程中的各种损害,包括在劳动环境中存在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以及劳动本身所造成的某些损害。通过医疗保健投资,可以减少人们的疾病和死亡,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其工作能力,延长其服务期限。

(二)在职培训投资

在职培训投资被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之一。相对而言,它是一种短期投资,主要是针对在职人员上岗操作的实际需要进行的,投资的针对性较强。它具有学校正规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不断地更新员工的知识,增强员工的工作适应能力,以适应员工教育的增长和对新技能需求的变化。一个国家或企业用于在职培训方面投入的多少,将直接关系到其生产力发展。正因为如此,人们并没有因为正规教育的不断发展而放弃在职培训,而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的不断加速,越来越意识到在职培训几乎形成和正规学校并驾齐驱之势。例如,美国工商企业每年用于在职培训的经费已达2 100亿美元,超过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经费。由于在职培训的费用相当可观,因此由谁承担这笔费用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在实践中,工商企业,尤其是一些颇具实力的跨国公司承担了较多的在职培训费用,但却常常会遭遇因员工跳槽而不能享受全部培训投资收益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在职培训的力度。公共组织的在职培训多数由国家承担,也有一些是公共组织承担。此外,个人为了增加其自身就业机会,也承担了一些在职培训费用。

(三)学校正规教育投资

正规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最主要的形式,人力资本理论对这种投资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学校教育投资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投资,它是对人力资本的长期投资,同时也具有消费特性。学校教育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是人们接受了教育,可获得知识,提高技能,从而增加新的工作机会的适应性和在工作中发挥专门才能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教育可以改变不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高纪律性,加强对工作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参加经济活动并提高做好工作的积极性。这种双重效应决定了教育投资的重要价值。教育投资按照投资主体的不同分为两种:一种是家庭投入的,称为“个人教育投资”;一种是政府或社会投入的,称为“社会教育投资”。就个人教育投资而言,如果随着教育级别的上升,教育收益之逐渐增加,而教育成本的增加不如教育收益增加得快,则这个家庭子女受更高的教育是有利的,相反则是不利的。舒尔茨、贝克尔以及丹尼森等人力资本学者都曾对教育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过详细的分析和论证。

(四)成人教育方面的投资

成人教育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形式,主要是指企业以外的组织为成人举办的学习项目,也称为继续教育。它担负着对广大成年人进行业务、文化、思想、健康等方面教育的任务。成人教育防止了人力资本投资的中断,对于开发成年人的智力、提高各方面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劳动力迁徙投资

劳动力迁徙或流动包括劳动力从一个工作单位到另一个工作单位,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或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的流动。对于人力资源来讲,通过教育和健康等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要实现价值并使价值增值,可以通过流动来完成。因此,这种流动也属于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效益,只有当潜在流动收益大于成本,流动才可能发生。劳动力迁徙投资用于发展劳动力市场行情调研机构,以提供有关信息,并协助劳动力流动,促进解决劳动力余缺调剂或专长发挥。

四、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分析

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的目的之一是获得收益。人力资本投资规模的目的也主要是获得投资收益。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析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分析;一是投资收益主体的确定问题。

在投资收益率方面,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要远远高于其他生产要素的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标准是:人力资本的未来收益,包括个人的预期收益和社会的预期收益,更大于它的成本,即大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尽管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既包括经济收益,也包括社会收益,但由于社会收益难以定量化,所以专家学者对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着眼于经济分析。对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分析,有关著作论述的内容十分丰富。在此,仅简要介绍一下其成本、收益分析的基本内容。人力资本投资要支付双重成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直接成本是指人力资源接受教育训练所直接支付的费用,如学费、伙食费、交通费、培训设施费等等。机会成本是指人力资源接受一种教育培训时所放弃的接受其他的教育训练或从事其他活动的机会而带来的损失。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收益是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使人力资源的劳动能力可以和必要的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生产劳动所获得的。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中的不同部分,某些方面投资的收益分析是不同的。

以教育投资收益率为例,舒尔茨认为原则上同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率测算相同,即收益率=预期收益/成本,用于卫生保健方同投资的收益率=卫生保健获得的收益量/卫生保健的投入成本。

人力资本理论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分析是从微观、宏观两个层次展开的,微观层面主要分析了家庭生育培养孩子的成本收益问题,宏观层面主要分析了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微观分析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从家庭产生和个人资源(特别是时间)分配角度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问题,提出孩子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家庭时间价值、时间配置、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等概念,为人力资本的性质、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他在人力资本形成、教育、培训教材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过程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则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宏观分析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他以严谨的方法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了计量分析。其著名的研究成果为:通过精确的分解计量,论证出1929年至1957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有23%的份额要归于美国教育的发展。他的这一研究成果使得20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各国的教育经费激增。

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主体分面,实质问题就是对人力资本产权归属的确定,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是“谁投资、谁收益”。但是,由于人力资本是一个无形资本,它潜藏于人体之中,投资者无法将其拿出来单独投资。只有通过其载体——人力资源的活动才能获得。因此,对人力资本投资首先获益的往往是人力资源个体,即被投资者:而投资者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的各种活动才能受益。这使得人力资本投资的受益者与投资者存在不完全一致性。这种矛盾及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人力资本产权关系。舒尔茨在创立人力资本理论时,曾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他在谈到导致学徒制度消失的原因时指出:“学徒制合同在实行上的困难无疑加速了学徒制的消失。”舒尔茨还曾问道:“那些接受了人力资本方面公共投资的个人,应该得到这类投资所产生的收益吗?”尽管如此,舒尔茨本人以及后来许多学者并没有深入具体地探讨这个问题。即便是目前,学者对人力资本产权关系的研究也不够深入。一般认为,人力资本产权包含着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使用和人力资本收益等过程中的一系列经济关系。人力资本产权关系比之物质资本产权关系更为特殊和复杂。

于是我们知道,人力资本的投资者可以是多元的,即国家、社会、企业或其他团体、个人、家庭等都可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但无论谁投资,投资收益的获取都有赖于人力资本承载者本人付出体力、精力和时间,并投入生产活动。因此,人力资本的承载者也就成了人力资本的“天然”所有者。这就使得人力资本在其形成、支配、使用和收益分配中都存在着投资者与人力资本承载者的复杂利益分割关系,这种关系的处理存在相当的难度,多数学者认为应当通过恰当的制度安排来正确处理人力资本的产权关系。

五、人力资本理论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类跨入新世纪的当今社会,知识经济的浪潮扑面而来,诸如“新经济、“新管理”等理念使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生存”、“虚拟化社会”等时刻挑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环境,所有这些,实质上都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传统物质经济的人本化发展大趋势。在当今“人本经济”的社会市场环境中,“以人为本者胜”已经成为个人、企业、国家生存竞争和赶超发展的基本法则。无论是个人、私营组织还是公共组织,没有高素质、专业化的人力资本,都难以在新经济时代生存和发展。如果要对“以人为本者胜”作理论性的回答,中外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未来学者曾从各方角度和层面作过或正在作出解析和判断,那么其中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一种经济理论解说要数人力资本理论。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全面发展。一个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本指向就是以人为中心,随着人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的持续积累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要满足人的有限的物质自然性需求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社会性需要。因此,关注人力资本的投资、形成和积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和大趋势,特别是在依托自然资源和物质投入推动的物本型经济走到尽头的今天,大力开发人类自身的智能资源,走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人本型经济发展之路,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新潮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本的理论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人力资本理论自20世纪中叶创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和传播,现在已经成为“经济学中应用最多的理论之一”,被推广应用于各个应用学科和研究领域。正是有了人力资本理论,才能使教育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使卫生经济学研究有了支柱性的理论基础,使人力资源会计学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使家庭经济学被赋予崭新的内容,使经济增长理论获得了“新生”,它还使人口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有了重要的、实质性的内容,发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也有了新的思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人力资本理论不仅促进和带动了相关学科的产生与发展,而且在各国经济与管理实践中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事实上,目前“人力资本”已经成为普遍使用的经济术语和日常用语,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意义已为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和企业决策部门广泛认同和普遍关注。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人力资本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社会影响和实际行动方面,都相当成熟和深入,走在世界的前列。关于人力资本形成和运营问题已经成为总统竞选、政府决策、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国际经济事务中公开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问题。同样,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官员和学者认识到人的因素是经济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并将人力资本理论作为战略选择和政府决策的主要依据,付诸实施于发展实践中。一句话,人力资本理论在各国经济实践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正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伴随着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人力资本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把人视为组织最宝贵的资源,认为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组织人力资源是决定组织生存和发展成败的关键,而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正好为有效开发利用组织人力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不断地投资,既然是投资,就要作投资可行性分析,就要考虑投资回报率和投资回报期等问题。由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将人视为组织最核心的资源,相应的对人的投资也是组织最昂贵的投资。为此,现代组织为了获得强大的人力资本队伍,就不得不进行这种昂贵的投资,并进行投资可行性分析。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员工开支的各种培训活动正是对组织人力资本的投资,也是人力资本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运用。一些企业还运用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来对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进行定量的效果评估。因为企业面临的竞争很激烈,企业最早意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企业最早产生和得以应用,人力资本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得到十分广泛应用。相比之下,目前人力资本理论在公共部门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但随着企业及社会变革对公共服务要求的日益提高,公共部门也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并逐步意识到公务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从而开始重视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本投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尤其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活动的日益展开,使得人力资本理论在公共部门中的作用和地位更为重要。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以来,在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该理论取得了蓬勃发展,在经济发展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从其研究的现状来看,尚有待发展。

第一,如何衡量人力资本投资对社会目标的作用程度。从方法上看,由于人力资本投入的产出效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现为实物产值的增加,而总是表现为人的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增加。只有当这些体现人力资本的劳动者投入到生产之中,才能间接地看出人力资本对经济活动的实际影响。这在方法上就存在难以精确估量的问题,因而,从宏观层次上如何衡量人力资本投资对社会目标的作用程度,则更为困难。

第二,如何衡量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活动的实际影响。由于人力资本的承担者是人,人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其生产能力的发挥除受人力资本投资大小的影响之外,还受个人的思想、感情、经历和环境的影响,这些与投资多少并没有必然联系,但这种影响有时却可能是决定性的,而我们一般又很难将人力资本投资因素与其他因素区分开来。因此,实际上很难衡量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活动的实际影响。

尽管如此,这并非否定中外学者在人力资本理论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提出将会进一步促进学者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深入研究,从而使其不断发展和完善。

六、人力资本理论对人力资源的现实意义

人力资本理论把人的知识能力作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源泉而加以系统论证。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在解释经济增长各种要素时的局限性,明确指出了人的质量不同,对生产所作的贡献就不同,高质量的劳动力可以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对生产的贡献就大,因此人的质量的提高也是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

在我们这个时代,由于知识无限增长的巨大效应,无限供给的人力资本克服了自然资源稀缺对于经济发展的制约,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人力资本的崛起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大,这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演进步伐的加快,人力资本理论的现实意义越来越突出。可以预见,人力资本的经济社会地位必将日益提高。据测算,在当今发达经济体系中。物质资本收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增长3~10美元。[2]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在于:知识正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正成为主导生产力。

人类对经济进行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如何提高投入的产出能力。通过研究投入产出率的提高,使单个企业的价值不断增加,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国家,对于我国来说,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逐步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最终赶上发达国家,是保证我国经济实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关键。因此,从长期看,增长问题是我国经济面临的首要问题。深入研究人力资本理论以加强其在实际应用层面的作用,这对于我国当前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而从政府、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度以及从教育方面来衡量,也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借鉴。

【注释】

[1] 王明杰、郑一山.西方人力资本研究综述.公共行政,2007,1

[2] 王明杰、郑一山.西方人力资本研究综述.公共行政,200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