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今时代主题与大时代、现时代的关系

当今时代主题与大时代、现时代的关系

时间:2022-09-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要深化对“当今时代与时代主题”的全面正确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弄清大时代、现时代、时代主题三者的关系。大时代、现时代、时代主题三者,它们虽然内涵不同,但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明确“两个过渡”大时代的性质,对于判断“现时代”的性质至关重要。那么,我们赞同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是否与大时代性质相抵触呢?

()三者根本动力的一致性

大时代演变的根本动力亦是现时代、时代主题转换的根本动力。

明确大时代“两个过渡”的内涵与缘由,现时代“两制共存竞争”的内容和依据,当今时代主题的特征与确立,十分必要。但要深化对“当今时代与时代主题”的全面正确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弄清大时代、现时代、时代主题三者的关系。社会发展时代是一个综合体。大时代、现时代、时代主题三者,它们虽然内涵不同,但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是大、小时代进步及时代主题转换的根本动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突出的反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社会主义的东西,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调整生产关系,加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很快发达起来。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制造了苏东剧变,但即便如此,它们国内的根本矛盾依然无法解决,其他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存在。资本主义无法也不可能消灭社会主义,它不得不与社会主义在世界中共存、竞争,共同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就已经意识到现时代和时代主题的转换,然而苏东各国没有正确面对这一重大问题,在两种制度的竞争中打了败仗。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深刻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对国际形势作出了正确判断,明确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确立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内容的基本路线,这是正确认识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而做出的正确抉择。追求和推动和平,是为了营造对中国和世界发展有利的国际环境;追求和推动发展,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为了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人类进步作出贡献。邓小平1986年就说过“十亿人的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十亿人的中国坚持和平政策,做到这两条,我们的路就走对了,就可能对人类有比较大的贡献”[25]

()三者性质的共同性

大时代的性质决定现时代、时代主题的性质。

自从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一直是两大中心阶级,是它们“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26]

“两个过渡”的大时代,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它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社会主义社会的立场上,谈无产阶级怎样上升为统治阶级,怎样争得民主,促使社会大进步、经济政治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人民过上安康、幸福的生活。在整个大时代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这两个中心阶级如何行动,决定着现时代与时代主题的发展、变化。在“两个过渡”大时代的漫长过程中,决不能站在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场上判断时代和时代主题的变化,否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观,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

有人忌讳阶级分析,忌讳谈阶级的行动,主张“中性”分析。实际上自从有阶级社会以来,如果离开阶级分析去讨论时代性质,就是异想天开的想法。

明确“两个过渡”大时代的性质,对于判断“现时代”的性质至关重要。我们说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现时代”是资本主义上升的时代,这是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阶级力量对比的角度作出的判断;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所处的“现时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更是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阶级力量对比的角度作出的判断。

有人认为,如果将现在所处的“现时代”确定为“两制共存竞争”的时代,那么就离开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阶级力量对比这一判断标准。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误解。恰恰相反,正是从大时代的性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出发,我们才做出“两制共存竞争现时代”的判断。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从一个出现到成批出现,改变了资本主义独霸世界的局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无产阶级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的资本主义势力毕竟还很强大,“两制共存竞争”是一个客观事实,况且苏东剧变后,资本主义势力更加嚣张,我们如果继续固守“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判断,就会成为脱离客观实际的教条主义。在资本主义占优势的情况下,承认“两制共存竞争”,已经是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阶级力量对比的最冷静、最合适的判断。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竞争,在资本主义国家内教育、培养、提高无产阶级的觉悟,采取适当的斗争手段,就成为社会主义运动低潮时期的最佳选择。

那么,我们赞同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是否与大时代性质相抵触呢?我们认为并不抵触。

和平,有全人类的和平,有资产阶级的和平,也有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和平。马克思主义的和平观,既重视人类的和平,更重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和平。发展也是如此。

列宁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局势提出战争是和平时期政治的继续,和平是战争时期政治的继续。他认为,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和平,即帝国主义的和平与社会主义的和平。目前的和平,在资产阶级政府尚未被革命推翻的情况下,就只能是作为帝国主义战争继续的帝国主义和平。[27]

帝国主义战争和帝国主义和平是资产阶级推行侵略压迫政策的两种形式。帝国主义和平只是帝国主义两次战争之间的休战,只是下一次战争的准备。因此,要消灭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就只有消灭帝国主义;只有在推翻、最终战胜并剥夺了全世界的而不只是一国的资产阶级之后,战争才不可能发生,只有社会主义的和平才是真实的。

列宁的和平论,其突出优点就是区分了和平的不同类型。如果认真分析当今世界的和平,我们会发现存在几类性质复杂的和平:

存在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和平,如没打新的世界大战就是如此。无论任何类型的国家,无论是哪种肤色的、人数多少的民族,无论是何种阶级或阶层,都享受到了这种客观和平之惠。如果一定要定个性的话,说是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和平,是所有阶级、阶层的和平不为过。肯定这种和平,维护这种和平,应该说是正确的。

存在正义的和平,如二战后的世界和平,从整体上看,这是历史的进步,可归为正义的范畴。再如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或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或逼迫宗主国放弃殖民统治而获得主权独立后的和平,也应该是正义的和平、积极的和平、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和平,因为它最终打破了旧殖民体系,开始独立地管理自己的国家。后来他们联合起来进行不结盟运动,组成七十七国集团,反对美、苏两国全球争霸,这些都是世界和平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讲,和平的进步性、阶级性、正义性就更加鲜明。这些国家的人民先后经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和其他斗争,推翻了腐朽的、残忍的、落后的剥削阶级统治的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翻身做了主人。这是被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的和平,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和平,是进步战胜落后甚至反动的和平。这些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干涉、遏制、和平演变,进行和平建设事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这是追求和构建更高层次的和平的实践活动。尽管在探索中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客观上看各国追求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十分鲜明,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种更高层次的和平局面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列宁所说的社会主义和平的初步实现。虽然它与列宁所设想的,即“推翻、彻底战胜并剥夺了全世界的而不只是一国的资产阶级”[28]的最高层次和平的实现,还有相当的距离,还要经历长期、艰巨的努力过程,但社会主义的和平毕竟“与革命斗争联系起来”了,并进行了真正和平事业的建设和实践。

存在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下的和平。亚、非、拉各国几乎都曾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这种旧殖民主义治下的和平,是残暴的、非正义的和平。苏联曾经占领阿富汗多年,这种占领是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膨胀的结果,是对社会主义的反动,也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的和平,而是霸权主义统治下的和平。南非曾长期由白人统治,这种白人种族主义统治,对白人来说是和平,对有色人种,特别是黑人来说,就是和平的地狱。20032月,美国一举占领了伊拉克,美国说是为了反恐,为了世界和平与安全,其实是为了实现它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目的,不能认为是真和平。

存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所谓和平。战后60多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发动新的世界大战,其内部也没有出现一次局部战争。这种相对和平稳定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和平稳定是世界宏观和平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种资本主义的和平是不是积极的、进步的和平呢?由于这种和平主要有利于统治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有利于他们取得更多的超额利润,而社会主义的和平有益于广大劳动人民,并把维护世界和平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目标,从这个意义上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所谓和平,不能算作积极的、进步的和平;如果从另一角度看,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这种相对稳定的和平对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冷战、遏制、和平演变战略,甚至挑起过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时至今日,它们西化、分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努力并没有停止。由此我们可以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这种和平则是阻碍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

由此可见,离开了阶级分析方法,不站在社会主义的立场上去理解当今时代主题,是有害的、不可取的。我们希望取得的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有利的和平与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真谛。

()总体上的历史进步性

现时代与时代主题的每一次转换,都会促使大时代在总体上的进步。

在“两个过渡”大时代的行进过程中,现时代已经经过了三次转换:资本主义上升时代、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两制共存竞争时代。每次的时代主题也不同。这些转换,有规律可循。尽管有个别的、局部的时而前进时而后退的现象,但总体上在进步,并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第一,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进步表现。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他们对封建的东西进行了摧枯拉朽的革命,建立了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对于封建社会来讲,这是历史性的巨大进步。但资本主义继承了私有制的遗产,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又被资产阶级这个富有阶级所控制,他们以血与火对外扩张,残酷地压榨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劳动人民。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创造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真正秘密,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功绩和历史使命明明白白地公布于世。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革命的指导思想,引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逐步觉醒,并同资产阶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毕竟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控制着人民用血汗创造的绝大部分的人类财富,加之资产阶级手中有政权的力量,人民的革命一次次被镇压。所以,当时的时代主题应是“资产阶级巩固政权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当时的情况下,传播马克思主义,成立无产阶级政党和第一国际、第二国际,顺理成章,呈现了“两个过渡”大时代初始的特色和历史进步的时代态势。

第二,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进步表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个中心阶级,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和对超额利润的追求使资本主义呈现许多新特征。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的领袖们不能真实、深刻地解释这种变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面前,群体倒向了维护本国资产阶级利益的“保卫祖国”的一边。只有列宁及其战友们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作出了现时代已经转换为“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正确判断。其基本依据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出现了跳跃性发展特点。资本主义已经具有与以前不同的五大经济特征:(1)“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因为……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向更高级的结构的过渡。”“垄断是从殖民政策生长起来的。”[29]此时的垄断组织高度发展,在经济社会中起决定作用。(2)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寡头”。(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主义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帝国主义国家实行空前的横征暴敛政策,特别是接连两次发动重新瓜分世界的世界大战,促使帝国主义的三大矛盾,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殖民地半殖民地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帝国主义就是战争,战争必将引起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根据成熟的客观条件,在主观条件上进行了时代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的推动,列宁在俄国创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这个党指导思想新,组织原则新,战略和策略的基础新,哲学基础新,与资产阶级政党完全不同,与昔日社会民主党有突出区别。这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有列宁这样的英明领袖和能力强、很团结、会战斗的领导集体,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在当时的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再也不能照常统治下去了;俄国广大人民群众再也不能照常生活下去了;布尔什维克党成熟了;广大人民群众已经发动起来了的革命形势。关键时刻,在列宁领导下,进行了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开始了从理论到制度实践的过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世界的东方,取得了革命胜利。二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打破了旧殖民体系,纷纷取得政治上的独立。这一切都是现时代转换的突出体现,这一切使“两个过渡”大时代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三,“两制共存竞争”时代的进步表现。二战以后,世界逐渐确立两极对峙的政治格局。这种对峙的内容十分复杂,冷战、遏制、和平演变与反冷战、反遏制、反和平演变搞了几十年,这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存竞争的极端表现。整体来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主要意图,社会主义国家有着捍卫正义、抵制反动的主要努力。至于苏联后来搞霸权主义,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形象,分裂了社会主义阵营,又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抓住把柄攻击社会主义。苏东剧变有各种原因,西方的冷战、遏制、和平演变得手是重要原因。换句话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共存抗争,以新的形式、新的态势展开,在这种共存抗争中,社会主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目前社会主义事业处于低潮,教训是很深刻的。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短期内不可能也很难高歌猛进,只能调整战略与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竞争。

这种“两制共存竞争现时代”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确立,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首先,具有鲜明的阶级内涵。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区别于其他时代观的第一大特征。“两制共存竞争现时代”的确立,恰恰是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态势,特别是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中心阶级的力量对比,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中来认识和把握时代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我们赞成阶级斗争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因为其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作用及其反作用。但抽掉其阶级内涵,单纯以生产力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化为标志,来划分或界定时代的性质,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

其次,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一个重要特点。马克思指出: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30]恩格斯也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31]我们认为现时代已从“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转换为“两制共存竞争”,就是既“不忘老祖宗”,又注重实践创新的努力;既重视阶级性,又坚持了根本动力论。人们新的社会实践、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始终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力量、主导力量,是推动一切社会经济关系和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力量。

再次,体现了积极的进取精神。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历史车轮总是滚滚向前,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终归会被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所取代,时代的每一次转换都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停滞和倒退的观点都与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相违背。“两制共存竞争现时代”的界定,虽然只有9个字,但内容丰富。两制共存,社会主义国家并非是被动的共存,而是主动的共存,在共存中求和平、求进步、求发展。竞争是相互的,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讲,在当今世界上,是与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争生存、争贡献、争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我们不认为资本主义制度靠自我完善和发展就能摆脱灭亡的命运。但在当今的世界上,资本主义还有活力,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之间也在竞争,垄断财团为了超额利润,可以不顾一切,马克思说,资产阶级“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32]。为此,“不让资本有片刻的停息,老是在它耳边催促说:前进!前进![33]在当今资本主义力量占优势的情况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仅要力求共存,而且要积极共存,在共存中显示优越,争取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

最后,显示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此外,如果谈到某一国家……那就要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各国的具体特点。”“只有首先分析从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理解我们面前发生的各种重大的历史事件”,只有“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34]“两制共存竞争现时代”的判断,内含着两制共存(共处)、合作(协作)、竞争(竞赛)、斗争等内容,就是针对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特别是苏东剧变以后,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期,国际形势和谐之中欠和谐的现状作出的恰当判断,既有维护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立场的坚定性,又体现了战略、策略的灵活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成功的实践证明了这一判断和选择是正确的。

()三者在目标、任务上的差异性

第一,目标的差异。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大时代,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两制共存竞争的现时代,虽然也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但它是阶段性目标,旨在求共存、求和平、求进步、求发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无疑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目标就是和平与发展。

第二,任务的差异。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大时代,任务繁重,至少要首先完成“革命”和“建设”两大历史使命;两制共存竞争的现时代,目标即是任务,共存、和平、进步、发展的要求明确;确立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既是目标,也是中国此时要完成的三大任务[35]之一。

确立和平与发展是当代时代主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理论的创新。它是“两制共存竞争现时代”的主题,不能认为是“两个过渡”大时代的主题。这一主题的被确立,并不是与“两制共存竞争现时代”的形成同步的。肯定、推进、优化这一主题,既是完成“两制共存竞争现时代”的直接要求,又是实现“两个过渡”大时代历史使命的必要步骤。

综上所述,“两个过渡”大时代、“两制共存竞争现时代”、“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和确立,是依据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结合变化了的国际局势,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力求做到历史、理论、实践三者辩证统一的全面思考。明确上述结论,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当今时代的发展状况和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世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助于从这种现实条件和环境出发制定党的内外方针、政策,有助于我们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

[思考题]

1.时代主题转换的背景与邓小平理论的贡献。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对时代主题判断的新发展。

3.和平与发展当今时代主题确立的意义。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6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7]《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8]《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13页。

[9]《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页。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6页。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页。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3页。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页。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4页。

[19]《人民日报》20001026日。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22页。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11页。

[2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人民日报》20071015日。

[2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人民日报》20071015日。

[2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人民日报》20071015日。

[2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8页。

[26]《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4页。

[27]参见《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15916页。

[28]《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8页。

[29]《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34435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9页。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7618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6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8页。

[34]《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35]中共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均把“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为三大历史任务,见《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9页。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人民日报》2007101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