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拉动消费与艰苦奋斗之间的联系

拉动消费与艰苦奋斗之间的联系

时间:2022-09-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炫耀性消费使社会财富的效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体现,导致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下降。

一、拉动消费与艰苦奋斗

全球经济由生产型社会迈入消费型社会的过程中,价值与生产都具有了文化的含义:消费本身物质形态的使用价值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消费文化也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费瑟斯通指出:“这里有双层的涵义:首先,就经济的文化维度而言,符号化过程与物质产品的使用,体现的不仅是实用价值,而且还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其次,在文化产品的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积累、竞争及垄断等市场原则一起,运作于生活方式领域之中。”具体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下的消费理念中人文因素持续增加,消费取向中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强,消费结构中的非物质含量不断扩大。但是,在社会变迁中伴随消费社会的“消费主义文化”中奢靡之风引发的炫耀性消费对社会文化、价值行为方式,即发达国家向全球辐射的“奢侈、浪费型”消费文化、盲目追求高消费和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的不良影响也不容忽视。

2008年席卷全球并持续已久的金融危机,给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敲响了警钟。整个海外市场都面临需求萎缩,中国出口遭遇“寒冬”。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出路在于扩大内需,不仅是解决当前金融危机的出路,还要为以后30年甚至更长时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反思2008年爆发的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原因归咎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以过度消费、提前消费的消费主义为基本价值观的“消费社会”发展模式。全球金融风暴之后不久,日本早稻田大学原英资教授就在《福布斯》杂志上发表文章称,这场由美国金融泡沫破灭引发的危机标志着20世纪“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高消费时代的终结,为“物”时代画上了句号,也许意味着人类进入了重视“身心”价值的新时代。而近期持续在美国爆发并波及全球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也从一定方面表达了发达国家的民众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的横暴”发展模式的反思和否定。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西方市场经济由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社会的全面转变,消费主义现象就受到西方学界的关注和批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消费主义作为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一个负面现象也伴随而来。消费主义的极端形式是贪图享受的奢靡之风,它既大量消耗着国家的财富与资源,又腐蚀着人们的精神情操,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健康发展,对全民族的精神素质和道德面貌造成负面影响,加剧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矛盾。

第一,市场经济的享乐主义淡化了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制度保障机制和“道德监护权”作用,使一部分人对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发生扭曲,甚至导致个别人的腐化堕落。当人们看重自己的财富地位、权力身份时,就要尽其所能地去炫耀和攀比,把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定位在不断满足日益升级的炫耀需求上。

第二,消费主义中炫耀性消费导致的资源浪费,有悖于创建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投入大量的资本和消耗大量的资源生产炫耀性商品:为了摆阔一掷千金、大肆挥霍这种非理性的消费耗费了本可以节省的资源和财物。我国资源状况已经制约了经济发展,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基本需要的资源都难以保证,而炫耀性消费对资源特别是稀缺资源的耗费,则直接影响到创建节约型社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社会生产的非理性具有更大的危险性。炫耀性消费使社会财富的效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体现,导致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下降。炫耀性消费使大量的奢侈品生产耗资巨大,导致社会生产导向不合理,使大量资源和财力投入可供浪费的生产中。而过度消费能源和资源的问题,暗含着消费公共稀缺资源的负面影响。使用资源能源虽然是市场行为,但资源能源一旦被消费便不复存在。因此,自然资源具有社会公共属性,任何人只有依法合理使用的权利。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不正是对物质欲望的不断扩张,才造就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物质的繁荣和发展吗?持这种观点的人,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在何种精神推动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问题上,西方思想界有两种代表性观点,分别以韦伯和桑巴特为代表。他们从两个角度研究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需的精神动力问题。

马克斯·韦伯从新教伦理的角度来剖析资本主义的肇始。(1)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论证了新教伦理与驱使资本主义产生动因的资本主义精神的内在关系。他指出:“近代资本主义扩张的动力,并不是用于资本主义活动的资本额的来源问题,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问题。”(2)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就是勤勉、精心谋划及按照节省原则去获取利润的节俭积累观念、时间观念和诚实谨慎观念。在这种精神中,世俗禁欲主义与经济获利行为获得了统一,人们的经济获利行为不仅获得了道德的认可,而且具有内在的伦理张力。

德国社会学家维尔纳·桑巴特尽管同意韦伯关于宗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精神从而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的论点,但他不同意韦伯将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新教伦理结合的观点,甚至提出资本主义产生于犹太教。在《奢侈与资本主义》一书中,桑巴特认为,西欧资本主义起源于奢侈的消费原则。从13世纪开始,西欧上层社会的生活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由于财富的迅速增长,宫廷中讲究排场,注意享受的奢侈之风开始盛行,在宫廷的榜样作用下,奢侈之风又迅速地蔓延到了西方的整个上层社会。(3)透过奢侈之风的盛行揭示了社会财富流向的变化与社会结构重组、阶级分化的事实,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导出资本主义兴起的经济基础与精神因素。

丹尼尔·贝尔认为韦伯所重视的新教禁欲苦行主义仅仅是资本主义的精神起源的一个方面。资本主义另外还有一个精神起源,那就是贪婪攫取性。在这样的理论反思下,即便是西方资本主义也不断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对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进行相应调整。“举债消费”试图通过消费来达到刺激或者说再造市场机制的活力;“消费民主化”进程,将消费渲染为一种爱国责任,以繁荣经济,稳定政治。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下,消费者虚荣心和无止境的消费欲望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现代科技革命等手段使消费主义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转而成为一种新的消费精神,无节制地消费和占有物品。炫耀、不顾后果的浪费和基于嫉妒的人们的相互攀比激起更加奢侈的消费行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膨胀,追求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规范和中心。然而,短暂的愉悦、浮华背后却是深刻的危机: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冷漠以及人与上帝的疏离。

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矛盾问题的认识方面,丹尼尔·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与韦伯和桑巴特是达成一致的。书中形象刻画了美国社会的文化矛盾:“一方面强调功能理性,专家决策,奖勤罚懒;另一方面强调天启情绪和反理性行为方式。”目前美国社会“一方面,商业公司希望人们努力工作,树立职业忠诚,接受延期报偿理论——说穿了就是让人成为‘组织人’。另一方面,公司的产品和广告却助长快乐、狂喜、放松和纵欲的风气。人们白天‘正派规矩’,晚上却‘放浪形骸’。”(4)正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宗教禁欲主义和贪婪攫取性成为现代化国家消费社会的深刻根源。

正是基于上述对资本主义的深刻认识,我们必须努力把艰苦奋斗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从1978年开始,中国经济连续30多年获得持续、稳定的增长,被称为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实际上,“中国式成功”的起点,并不局限于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传统对人的精神的支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应有之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勤俭廉正的道德取向是古人立身修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道德范式形成完善的原动力,体现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良好品德和坚忍不拔的创业毅力,体现了传统文化崇尚勤俭戒奢、廉明正直的价值取向。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苦实践中,我们党和人民军队培育了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特别是培育了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和高尚情操,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样,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影响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前行。如今,雷锋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2001年,雪村的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凭借后期制作的flash动画从网络迅速传播到现实社会;2004年5月,盛大网络游戏公司推出了让青少年娱乐的方式来学习雷锋所代表的传统美德的教育游戏《学雷锋》;还有李宁公司推出的“雷锋帽”、“雷锋鞋”一时成为时尚……这都充分表明,雷锋已经成为一种熠熠生辉的文化符号,而且是一个具有丰富张力的文化符号。(5)由此可见,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拉动消费的同时还要坚持艰苦奋斗呢?诚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老矛盾交织,短期困难和长期问题叠加,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唯有不畏艰难、矢志奋斗,方能稳中求进、赢得未来。如何在拉动内需的同时保持艰苦奋斗精神?这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历来都是从国家层面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从毛泽东的“两个务必”、“勤俭建国”,邓小平的“艰苦创业”,到胡锦涛对艰苦奋斗“现实意义”的强调,无不说明要巩固中国改革开放的各项成果,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有过紧日子的观念。

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如今中国人的生活品质发生变化。判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成功的标准是看能否最终实现生活富裕和逐步提高生活品质,而不是简单的资产增值。在当今中国,中产阶层成为“新酷”,民众盼望着“文明的言行和举止”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重返社会。人们意识到,耀眼的名牌和华丽的珠宝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幸福。Prav(是the proud realiser of added value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骄傲的附加值实现者”)一族不是只图便宜,而是看重消费的价值。认为东西越贵越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务实化的购物方式回到了我们身边。Prav不仅仅是作为反Chav(Chav指的是那些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没有文化并且有反社会或者不道德行为倾向的人)的力量兴起的,它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流行符号。与经济大环境的发展有关,人们开始选择更理性的消费方式。

对于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国际金融危机是改变世界观和现有生活方式的一个契机。在过去的十年中,世界经济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随之而来的是物欲横流的奢靡享受,“节约”似乎已经成为过去式。过度沉湎于物质享受难免会让人感觉空虚,而金融危机的到来则让习惯了各种奢侈消费的人们开始反思:节俭是否意味着落后和守旧?在狂热的消费理念退潮之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崇尚简单自然的生活,甘心做“NONO”(6)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