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转型的概念、分析及阐述

社会转型的概念、分析及阐述

时间:2022-09-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哲学层面来看,社会转型是由市场经济的建立所推动的社会的整体性变动或结构性变迁。从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经历了一个由前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发展过程。说到底,社会转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变迁。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作为一种后发国家的社会转型,与先发国家的社会转型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社会转型的概念

关于社会转型的概念,理论界已经进行了较多的分析和阐述。尽管人们对究竟什么是社会转型有着不同的认识,但是将社会转型视为社会存在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转变的过程应当是没有疑义的。在考察社会转型这一概念的来源时,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转型是西方社会学对“转型”(transformation)这一生物学概念的借用。台湾社会学家蔡明哲在他的《社会发展理论——人性与乡村发展取向》一书中首次直接把“social transformation”转译为“社会转型”,并指出“‘发展’就是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一种社会转型与成长过程”(1)。由于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转型就成为多门学科研究的对象之一,于是就产生了许多有关社会转型的理论。

哲学层面来看,社会转型是由市场经济的建立所推动的社会的整体性变动或结构性变迁。(2)社会转型的基本动力是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变型。从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经历了一个由前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发展过程。由于经济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伴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必然引起整个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社会转型是一个内含着社会的整体性变迁的概念。也就是说,社会转型并非仅指社会某一领域、某一层次的变革,而是在经济转型推动下的社会整体的嬗变。说到底,社会转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变迁。由现代化这一过程到现代性这一结果,将经历相当一段的历史时期,其间在以下三个方面将发生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一,在经济方面从前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前市场经济形态包括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自然经济是一种以习俗经济为主导的非市场经济,在这种经济中指令不起主要作用,主要是以习俗或惯例作为组织经济活动的方式。”(3)自然经济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低下的状况密切相关。在当代中国社会,社会化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中国社会走出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阶段。因此,中国社会的经济转型,是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与其他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并由当时国内、国际条件所决定,采取了计划经济,即通过政府指令来组织整个社会的生产活动。计划经济曾于一定历史时期在有效地集中有限资源、恢复生产方面起到过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活动的计划性,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因而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客观上要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第二,在政治方面从崇尚权威和实行人治向崇尚民主和实行法治转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和政府作为计划的制定者和计划实施的组织与监督者,集中掌握和配置社会资源,因此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居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了政府的附属物。企业能否获得资源,获得多少资源,不是取决于市场,而是听命于政府。由于政府掌握着企业生存的命脉,因此,对于企业来讲,政府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企业和社会成员缺乏明确的权利范围以及权利的保障机制,缺乏对政府权力的制约机制,致使政府的管理行为缺乏规范性,依法管理缺乏存在的基础。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是政府对整个社会生活管理的缩影。实际上,“计划性”所内含的集中统一的特征不仅表现在经济生活领域,而且也表现在政治生活领域、社会生活领域和文化生活领域。社会事务的国家化在计划经济社会表现得最为明显。而一旦实行市场经济,将由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中的产权分散使得各经济主体摆脱了对政府的依附性,获得了依法自主经营的权利。那么在政治生活中,国家原有的无所不在的、至上的权威将得到改造,民主政治必然成为一种政治发展的趋势。因为“当经济生活中的诸利益主体进入政治生活中时,为了同时兼顾市场经济的运作对产权分散的要求与政治上统一的要求,民主制便是唯一的适当方式”(4)。此外,市场经济的建立,在国家利益之外划分出另一部分相对独立的利益,这些利益通过国家立法,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因此,国家对各种社会事务的管理,就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依据自身的主观意志,而是必须依据法律。政府的管理行为如果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在文化方面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传统文化与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在自然经济社会中,小农生活资料大多来源于与自然界的交换。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这些分散的个体的力量难于与强大的自然力量相抗争,因此,人们在自然界面前不得不表现为无奈和顺从。此外,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缺乏出自经济交往而产生的整合力量,国家一般使用政治力量维系整个社会秩序。同样,这些势单力薄而且分散的个体无力与强大的政治力量相抗衡。其结果,在自然与政治双重力量的制约下,自然经济社会中的成员难以获得主体性地位,形成主体性意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尽管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国家意志在各领域的渗透扩张,造成各经济实体产权和公民权利的缺失,同样不能使其获得独立自主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向社会的回归以及公民权利的确立,使个体获得了主体性地位。每一个体都是一自主性的独立原子,平等地进行竞争,自由地进行选择。因此,市场经济所造就的个体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权利意识、风险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等共同赋予社会文化精神以新的内涵。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作为一种后发国家的社会转型,与先发国家的社会转型有着不同的特点。立足于中国社会并合理借鉴外国的相关理论,加强对中国转型社会的研究,对促进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