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猜谜游戏》:后现代主义的幽默

电影《猜谜游戏》:后现代主义的幽默

时间:2022-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猜谜游戏》:后现代主义的幽默英文名:Charade中文名:哑谜/猜谜游戏导 演:约翰·明尼斯片 长:4分35秒年 份:1984年国 家:加拿大荣 誉:1985年第57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1985年加拿大吉尼金像奖最佳故事短片,荣任渥太华国际动画节开幕动画影片创作背景此片是约翰·明尼斯学生时代的作品,当年他就读于大名鼎鼎的谢里丹学院。

《猜谜游戏》:后现代主义的幽默

img67

英文名:Charade

中文名:哑谜/猜谜游戏

导 演:约翰·明尼斯(John Minnis)

片 长:4分35秒

年 份:1984年

国 家:加拿大

荣 誉:1985年第57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1985年加拿大吉尼金像奖最佳故事短片,荣任渥太华国际动画节(OIAF)开幕动画影片

创作背景

img68

此片是约翰·明尼斯学生时代的作品,当年他就读于大名鼎鼎的谢里丹学院(Sheridan College)。据说此片是导演大学时代最后学年应付一门传统动画课程时的课程作业,或许老师对该片的理解无法同导演本人达成共识,他仅勉强取得及格分。明尼斯获得如此多荣誉,也算是在谢里丹这个高人辈出的地方杀出了一匹黑马。如此一来,导演这段经历同剧中那位卖力表演但不得伯乐欣赏的表演者也颇为相似。这匹黑马在日后依旧从事动画业。其后执导了两部电视动画,分别为Daft Planet及Kit & Kaboodle,由于未被引进,这两部片子并不为中国观众熟知。

约翰·明尼斯此后干得风生水起的职业主要是编剧,后分别担任了《宇宙驱奇录》(Heavy Metal 2000)、3D电视动画《鬼马太空船》(Tripping the Rift)、What‘s with Andy II等动画的编剧。能够跻身优秀编剧之列,可以从他在《猜谜游戏》中精巧的故事构建及过人的搞笑手段中体现出来。2004年他便以编剧身份借What‘s with Andy II获得加拿大编剧工会奖(WGC A-ward)的提名。

在本片中约翰·明尼斯一手包揽了导演、编剧及主要的绘制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躲藏在镜头后那三个聒噪的猜谜人的配音也均出自他本人。

内容介绍

短片情节简单,却很有趣。荧幕前后几个人在做猜谜游戏,两位表演者根据谜底轮流在舞台上做相应动作对台下的合作者进行提示,台下三个人则通过他们的表演来揭开谜底。此三人口音不同,嗓门也怪异,一个语速迟缓,反应迟钝;一个嗓音尖利,喜欢表现;一个大嗓门,自以为是。他们的共同点便是看不懂表演者A的谜面。且说表演者A十分卖力,肢体语言丰富,惟妙惟肖,而且提示也十分到位,譬如在表演《超人》时,他甚至都穿上了超人特有的那套飞行行头,但三个猜谜者各执一词,总是不得正解。与之相反的是表演者B形容木讷,几乎无表演,提示也甚少,但奇怪的是他每次不用费什么力气,即使提示十分抽象,下面的人也可轻易猜中。这让前者困惑不已,不得要领。经过两轮打击,表演者A愤懑不已,赤红着脸,褪掉裤子,冲着镜头撅起了屁股,很不客气地对着那三个不成器的家伙放起了“尾气”,然而这三人显然依旧不得要领,开始不着边际地乱猜起来,此时表演者A惊得下巴都要掉下来了。

创意及主题:沟通不畅产生的困惑

本片是一段黑色幽默。戏谑、搞笑的表现形式是作品的表象,它旨在揭开事物的本质。故而导演不仅仅在讲几个人玩猜谜游戏闹的笑话,更重要的是体现他们在沟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由此产生的困惑。

img69

当然也可以将表演者A理解为对不得意之人的写照。现实生活中他们费力不讨好,不得赏识,因而困惑愤懑。这也是由于个人与群体无法达成共识所致。影片通过黑色幽默的手段,使两个表演者形成强烈对比,将观众与表演者A的立场同一,表达了个人与群体沟通不畅时,作为作者的“个人”陷入的困惑。

当然,影片是导演的个人创作,他不会完全处于客观的角度呈现整个事件。他的个人观点通过表演者A对“群体”的讽刺性动作来实现——结尾处A褪下裤子,对着几个不开窍的猜谜人撅起屁股制造“尾气”。与此同时,导演用声音塑造银幕后的三个猜谜人时,也有意使之听起来显得愚笨并自以为是。这都是导演自己困惑和愤懑的抒发。

在导演看来,当自己的艺术品价值得不到承认时,出问题的一定是欣赏艺术品的一方,创作者“A”已尽其所能。他将自己代入了A来审视整件事,已经先入为主地知晓了答案。但对于镜头背后,甚至都看不懂A结尾动作含义的三个人,他们依旧是困惑的。这点是导演没有解释的,也是影片无法给出的答案。这使得影片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主观思想。而事实上尽管导演借表演者A来抒发愤懑,但他依旧是困惑的。他不满,但是寻求不到解答。

这体现出了导演对读者反应批评的否定,他认为作者对作品拥有控制权。作者已经将作品赋予了“唯一正确的含义”,它是已完成的含义结构。读者由于文化背景差异而进行的其他方式的读解仅仅是种曲解,而非真正参与创作。导演对于三个猜谜人声音的丑化,旨在说明读者任意“曲解”作品的含义,并将之上升到一种批评理论的高度是对作品本身价值的否定。

角色分析:漫画手法

本片在角色造型方面借鉴了漫画的一些手法。影片仅有两位演员,却都是面容疲惫的中年人,导演没有刻意“装饰”角色去取悦观众,相反却借鉴了讽刺漫画的风格,突出了角色某些“丑”的特征,疲惫呆滞的面孔、凸起的肚腩、驼背等。对表情的刻画则采用幽默漫画的特征,并对两个角色进行了对比。表演者B两次出场表情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而表演者A生气的时候脸部完全着以红色;要捉弄猜谜者的时候龇牙咧嘴的坏笑;以及被惊到时眉毛提高,下巴掉下都是借助于幽默漫画的手法。

动画的美学构成,基本上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的方面,“逐格拍摄”;二是美术的方面,某种样式的美术形式。而1984年的时候CG技术还不够成熟,3D动画尚未成气候,大家大都比较老老实实在做传统二维动画。约翰·明尼斯完成此片要应付的也是一门传统动画课程。此时动画人偶尔在技术方面实验一下,也是换个材质。所以大家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如何使得画面构图更考究,抑或在剧本的基础上做功课。

img70

动画本身虽然天生便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但此时也还比较单纯。但本片的形式显然是过于简单,几乎可以用原生态来形容它。它的简约使之仿佛是在向泰斗埃米尔·科尔(Emile Cohl)致敬,追忆那种全部内容只有角色变形的动画。在《猜谜游戏》中可以找到科尔作品的影子。譬如被有争议地冠以“史上第一部动画片”的《幻影集》(Fantasmagorie)便是科尔将再简单不过的线条进行变形。在一分多钟的影像里,科尔用简洁流畅的线条为观众做了多次变形:酒瓶变为花朵、花茎变为象鼻、大象变为房子等,如今看来,想象力也让人称奇。而在本片中,角色也出现了类似变形。表演者A在人类与蝙蝠之间往复,并变为鲨鱼等,加之有色彩的运用及夸张的表演,十分生趣。有人曾道,动画电影就是如何恰到好处地去处理两个运动状态之间存在的那种肉眼难以看到的间隙。

剪辑分析:固定摄影的话剧

img71

舞台剧与动画结缘本源于迪士尼。而本片则是动画与话剧结合的产物,又由于镜头语言简单,都采用固定摄影,影片更多地体现出了话剧的特质,譬如舞台性、直观性、综合性和对话性。动画在形式上要么倾向电影,要么倾向艺术,本片则显然是后者。导演十分省力,没有用绚丽的镜头语言来包裹自己的作品,于是影片只用了一个镜头。像舞台剧般,两个人轮流在台上表演,三个猜谜人的画外音协同支撑叙事。

由于镜头的简约,导演充分发挥了动画这种艺术的优势。希区柯克1948年曾拍过一部全片只有一个镜头的电影《绳索》,但受制于写实电影固有的叙事模式,使得影片出现了节奏平缓拖沓等缺点,它一直作为极端的反面典型被诟病。而动画影片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灵活地展现一些实拍电影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动画本身所采用的叙事形式偏于夸张的故事和人物偏于戏剧化的表演,传达意向准确,使得本身便是笑点的角色更具有魅力,夸张搞笑的动作设计加以变形动画便可为影片添色不少,避免了单一镜头造成的画面沉闷。而像表演者A变成鲨鱼在溅起水晕的海里游泳,以及他化身为超人远近四处飞翔的场景更是将动画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动画区别于实拍电影的重要艺术特征。

动画经过多年的发展,角色的动作已经开始具象,叙事模式也趋于成熟,但本片依旧像《幻影集》一样,几乎没有故事线索,情节也十分简约,可谓点到即止,这也是影片的出彩之处。

img72

文化分析:后现代语境滋养的黑色幽默

影片导演约翰·明尼斯来自加拿大,拍摄此片时就读于谢里丹学院(Sheridan College)。加拿大是一片滋生优秀动画人的沃土。NFB(加拿大国家电影局)更是使得大量优秀的动画工作者纷至沓来,主要是由于NFB的管理者抛开了那种狭隘民族主义思想——所谓的“弘扬民族文化”的思想,而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尊重不同文化背景、民族的艺术家,为之提供一个宽松的艺术创作环境,反而真正开创了文化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胜景。为此,1989年奥斯卡特意为该组织颁发了最高成就奖予以表彰。而迄今为止,NFB已经获得三千多个国际奖项,其中包括十座奥斯卡。在这种氛围下,谢里丹学院亦活跃不已,其培养的人才包括本片导演在内一共拿到了四座奥斯卡小金人。这里的毕业生曾参与《阿甘正传》、《星球大战》、《怪物史莱克》、《精灵鼠小弟》、《埃及王子》、《魔戒》等人们耳熟能详的诸多电影的制作,在好莱坞有“谢里丹帮”的称号。

img73

正是加拿大这样一个后现代的语境,为滋生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电影提供了沃土。而《猜谜游戏》正是盛开在此的花朵。其中幽默与讽刺手法的娴熟运用,对经典电影的引用与戏仿,都体现出了后现代电影的特征。

后现代语境下的实验动画的特征,一种主要表现怪异的梦境或者是虚拟场面,譬如1981年的奥斯卡获奖短片《苍蝇》便属此类;另一种则属娱乐性质,本片便是一个后现代大语境下的文本。个人风格原创性显得不那么重要,在影片中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经典影片的痕迹。本片造型上采用拼贴的手法,出现了蝙蝠侠、超人、大白鲨等经典影视作品中观众耳熟能详的角色,加之引用幽默漫画的表情动作刻画,形成了戏谑的反讽。对经典进行重新整合是后现代影片的重要特征,由于动画影片本身便是一门融合绘画、影视、戏剧等门类的综合艺术,所以该特点在动画中显得尤为突出。

img74

《猜谜游戏》形式上是一部实验动画,但它同时也体现出了很多商业影片的特质。导演抛开许多实验短片阴郁的腔调,而是竭尽全力用最动画的方式带来笑声,呈现出一副调侃、戏谑的表情。制造一个充满反讽的黑色幽默,影片大量采用引用及拼贴的手法,借助表演者A对谜底的诠释动作,杂糅了许多电影角色进来,致敬抑或是颠覆经典影片。

片中对经典的引用体现在角色的变形技巧上。这点可以追溯到埃米尔·科尔时代,二者对于角色的变形处理具有传承性。对白不再是传统动画电影中的戏剧式对白,而是日常生活的俚语,这也是对传统的颠覆。而引用和拼贴正是后现代风格的重要特征。

本片是一个杂耍式娱乐大众的作品。短片的主角们没有高尚的使命,只是博君一笑尔。影片没有板着教条的面孔批判现实的姿态,只是通过两个面容疲惫的中年人夸张戏谑的动作来讲笑话,义无反顾投入了搞笑题材影片的大流,而且表现形式也体现出了西方式的“无厘头”。一板一眼认真卖力表演的A总是令合作者猜不中谜底,而木讷、肢体语言寡淡的B却轻易成功,影片颠覆性地冲破思维定式,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中制造噱头。便如《怪物史莱克》般,拯救公主的王子不再英姿飒爽,相反则是一个肥头大耳的绿色怪物,公主也不再羸弱,并不需要所谓的营救行动。

img75

抛开影片中三个猜谜人的对白,影片便彻底回归了默片时代。导演对剧中的两个表演者的动作设计更是深受卓别林的影响。卓别林的电影并不太考究画面构图,对于镜头间的剪辑也不甚重视,体现在《阵雨之间》中,整个画面仿佛便是为“夏尔洛”的表演提供的舞台空间。卓别林式的戏剧化表演体现在他并非对真实世界的描摹,而是以简练、夸张的肢体语言、滑稽的表情效果表达角色的情绪。这些特质使得“卓别林式表演”非常适合在动画中运用。本片角色的表演显而易见烙有此种印记。将这种表演贯彻最好的则是迪士尼的动画。本片更甚的是,导演甚至完全省略了背景,并且固定摄影机,仅仅用两位演员进行动画特有的戏剧化表演和变形效果,加以搞笑的旁白来叙事,这也许就是实验动画式的自由。与本片不同的是,现今动画影片更多的是对剧本的考究,而对于动作规律则背离“传统迪士尼”时代,更偏于写实。

影片所体现的黑色幽默特质也是后现代文化大语境下的一个特点。实际上,导演要表达的个人与群体判断无法达成一致时“个人”的困惑,其基调应该是沉重压抑的。但观众观赏此片,通常会对A的无奈和愤慨不禁失笑。然而短片不仅仅是一则荒谬的幽默。将悲剧的内容采用喜剧的艺术手法处理,这便是黑色幽默的特质之一,从而使得作品带有悲喜双重色彩。

影片也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没有完整的叙事结构,只采用“只言片语”式拼凑的方法“讲故事”。内容也模糊了道德色彩,导演竭尽全力在还原整件事本来的面貌,防止因为叙述者的立场原因陷入“罗生门”。三个猜谜人的旁白也打破理性,使用俚语,不苛求语法规则,谈话内容极具跳跃性。

尽管如此,影片并没有给出所谓的答案,依旧留下一片困惑。

(宋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