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人口的社会价值

农村人口的社会价值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生产基本上保证了日益增长的人类对食物的需求。据《2005中国农业年鉴》,现在世界总人口63亿多,乡村人口接近33亿,大约有51.7%的人口生活在乡村。从消费者数量来说,农村居民是最大的消费群体。就中国而言,126333万人口,农村人口达80739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3.91%。
农村人口社会价值_农村社会学新论

二、农村人口的社会价值

在一些世人眼里,农村人是社会的低素质人口,对社会发展没有什么价值,其实农村人口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密切的群众。农村人口的社会价值表现如下:

1.保障食物供给

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管理的首要条件,食物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维持我们生命、高于一切的需求以及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只有食物才有可能使人继续生活,食物的缺乏会带来痛苦、灾难、疾病和死亡。从这个角度来讲,农村人口的社会价值是最重要的。纵观人类历史,农民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越来越强,养活的人口越来越多。公元前5000年左右,世界人口约为2000万人;公元元年达到2.3亿;20世纪中期达到24.86亿。农业生产基本上保证了日益增长的人类对食物的需求。[10]20世纪后半期,因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和城市化、工业化,人均耕地面积大大减少,农民无法保证世界人口的食物安全了。即便如此,进入21世纪后,农民每年为人类提供了5.76317亿吨小麦、5.98852亿吨稻谷、5.90791亿吨玉米、1.61993亿吨大豆、0.40193亿吨油菜籽、0.34507亿吨花生、4.75141亿吨水果、11.73651亿头屠宰生猪、3.05638亿头屠宰牛、7.94976亿头屠宰羊、0.50678亿吨鸡蛋、4.84895亿吨牛奶、1.22139亿吨水产品。[11]

2.营造着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是以山川、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分散的农舍与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村庄、集镇等人文聚落要素为主要构件的,具有田园特征的景观区域。乡村景观由乡村自然环境景观、聚落景观、农业生产景观、耕地田园景观、乡间道路景观、乡土农村文化景观构成。这些乡村景观是农民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乡村生活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而形成的。也是通过农业生产来维持的。第一,农民的一年四季的生产过程本身在塑造活生生的劳动场景,耕地田园里生长的庄稼禾苗、果树花开花落和硕果累累构成了一幕幕的美景。农民世代进行农业生产就等于在不断地从事乡村农业生产和耕地田园景观的再生产。第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世代延续和扩大,不断地修缮扩建住房、畜圈禽舍、校舍、祠堂、商店、圩场等,形成乡村聚落景观并使之长久不衰。第三,在畜力交通时代,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日常交往和经济活动中、在原野上踏出了一条条乡间小路;在机械交通时代,农村社区开始修建了公路,使乡村道路景观发生了质的变化。第四,农村居民世代在传承祖辈创造的风俗习惯、民间节庆、山歌小调、地方戏剧,保护历史遗迹、宗教活动、民间手工艺,使乡土农村文化代代相传。第五,农村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修整塘坝堤岸等活动,以及村民对山、河、土地、树等自然物的崇拜,起到了保护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度和群落特征、水域面积、水体形态和稳定性的作用。正是农民对乡村景观的营造和保护,使乡村景观类型多、稳定性和空间透视性强,无视觉污染、醒目程度高、可视面广、境域层次明显、静动象形逼真,使乡村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了食物和居住地,而且提供了丰富的观光游憩资源和场所,成为久居都市的市民旅游观光休闲的乐园。有人对当今优美的意大利托斯卡纳乡村景观这样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物产丰富,如茵的绿草和起伏的山丘让人流连忘返,虽然佛罗伦萨、比萨、锡耶纳等城市散落其间,但乡野依然山花摇曳、恬淡而宁静。开车穿过托斯卡纳原野,像行驶在油画之中。每一个转角、山坡、草垛,仿佛都被大师勾画着色一样。乡村景观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观光、消遣和休闲场所,还满足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需求,保护人们的身心健康。据说,劳伦斯在美洲旅行时,肺结核严重,返回欧洲后定居在意大利的农村别墅,身体很快恢复,到1928年,他在意大利的农庄别墅完成了长篇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短片小说《死区的人》和一部诗集《三色槿华》。[12]

3.支持工业发展

(1)为发展工业积累建设资金。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是靠发展农业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的,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工业化运动进入现代化国家的。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就要大力发展工业。工业相对农业来说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在发展工业的初级阶段没有外部资金的支持,工业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发展工业的原始资金只有依靠农业。就以中国为例,据官方统计,从20世纪50年代到1978年,我国农业部门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的全部资金为6058亿元。[13]我国正是通过农业部门资金支持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2)农业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为服装工业提供棉花、蚕丝、麻、兽皮、树皮;为食品工业提供生产饼干、酒的各种粮食,提供生产软饮料果脯的水果;为糖业提供甜菜、甘蔗、粮食;为医药工业提供药材;为造纸工业提供植物原材料;为橡皮工业提供胶汁;为家具业和建筑业提供木材。总之,没有农业提供的原材料,轻工业难以运行。比如,湖南在“八五”计划期间,70%以上的轻纺工业原料和利润都来自农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在20世纪80年代的前苏联,也有52%的农产品成为工业加工的原材料。

(3)为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工业生产未实现机械化以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实现机械化以后,劳动力需要大为减少。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需要大量的工人,他们也只能从农民群体中转移过来。农村是发展工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工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增加新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绝大多数来自广大农村。

(4)为工业品提供消费市场。据《2005中国农业年鉴》,现在世界总人口63亿多,乡村人口接近33亿,大约有51.7%的人口生活在乡村。从消费者数量来说,农村居民是最大的消费群体。只要有现实的消费能力,农村就是个很大的工业品消费市场。如果世界上每个农村居民一年消费10美元的工业品,那么农村消费工业品的数量就是330亿美元。就中国而言,126333万人口,农村人口达80739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3.91%。中国有34837万户家庭,农村家庭达12717万个,占62.34%。在中国不管是按个人消费还是按家庭消费来计算,农村都是工业品潜在的很大的消费市场。根据《200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公布的“全国消费品市场基本情况”有关数据,计算出来,农村消费量占整个中国消费品成交量的43%。按照这个比例大致可以估算出:1998年农村消费工业品达3769.9亿元人民币,1999年达4110.5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虽不精确,但大致可以说明,农村的确是工业品的一个较大的消费市场。

4.为国家提供财源

农民一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贡献者。在农业社会,其他产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比如在1859年,美国在工农业净产值中,农业占63.8%,工业只占36.2%。[14]中国古代社会更能说明这点。鸦片战争前,中国历代政府直接或间接以农田为征税对象。这种征税制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的用实物地租代替劳役地租的“初税亩”制。战国时各诸侯国把实物地租改为实物土地税。从战国到汉朝田赋都是按农田收获量分成征收。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中叶,改为按户或丁为基本征收单位。唐中叶到明中叶实行“两税法”[15],都以土地为课征对象。从明代后期的“一条鞭法”到清朝的摊丁入亩逐步取消了人丁税和徭役,最终实现了由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中国古代社会,由于以农为本,其他行业如采盐、开矿、商业都不发达,每个朝廷都是把农业作为主要的财政来源。如唐朝德宗年间来自农业的“岁敛钱2500余万缗,米400万斛,以供外;钱950余万缗,米1600余万斛,以供京师”。北宋至道末年,来自农业税收总计78903000贯。元朝中统年间来自农业的“丝712171斤,钞56158锭”;到泰定初年“天下岁入粮数,总计12114700石”。明朝弘治年间,“官民田总6228000公顷。夏税,米麦4625000余石,钞56300余锭,绢22000余匹;秋粮,米22166000余石,钞21900余锭”。清朝来自农业的“总计全国赋额,其可稽考:顺治季年,岁征银21500000余两,粮6400000余万石;康熙中,岁征粮24400000余两,粮4300000余万石;雍正初,岁征银26300000余两,粮4700000余万石;高宗末年,岁证银29900000余两,粮8300000余万石”[16]。整个封建社会,农业成为支撑国家和王室家族运转的财政保障。新中国从农业获得财政收入的途径主要有收取征购粮、征收各种农业税[17]和实行工农业价格剪刀差政策。仅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18]政策从农业获得的财政收入一项来说,“国家从1949年至1978年在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形成内隐蔽的农民总贡献在六千亿元以上”[19]

5.创造国民生产总值

农民不仅在农村通过农业生产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在工业化社会,还通过非农产业生产为国民生产总值作贡献。计算起来这方面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当今中国的情况就能说明这点。由于农民就业集中在农业、乡镇企业、城市务工等三个领域,那么,计算农民对GDP的贡献应包括这三部分。就乡镇企业的贡献来说,2003年我国乡镇企业增加值为3.66万亿元,占全国11.67万亿元GDP的31.4%,将近1/3。就农民在城市打工来说,2003年中国1亿城市农民工创造了大约2.4万亿元的GDP。就农业的贡献来说,2003年,务农农民创造的增加值为1.72万亿元。如果将这三笔账加起来,就知道了2003年中国农民对GDP的贡献为7.78万亿元(3.66+2.4+1.72)。这个数字就是当年整个中国GDP的66.7%。因此,我们应该说,占全国人口60%的农民创造了约66.7%份额的GDP。[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