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播学与新闻出版学研究成果简介

传播学与新闻出版学研究成果简介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一章 传播学与新闻出版学研究成果简介报刊发行学章玉兴/甘肃科技出版社,2005年该书以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全面阐述了报刊的市场分析、市场定位、品牌战略、价格战略、发行梁道、发行促销、发行管理、报刊竞争等方面的问题。该书认为消费文化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生活本身。只有在法律与道德范围内从事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事业才能成为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建设性力量。民族志是人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中国内地目前民族志受众
传播学与新闻出版学研究成果简介_甘肃社会科学年鉴:2001~2005

第十一章 传播学与新闻出版学研究成果简介

报刊发行学

章玉兴(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甘肃科技出版社,2005年

该书以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全面阐述了报刊的市场分析、市场定位、品牌战略、价格战略、发行梁道、发行促销、发行管理、报刊竞争等方面的问题。全书包括序言部分和10章正文,序言中介绍了报刊发行理论的创新硕果;在报业实践第一现场的理论;做一个学习型的新新报人;让行动者思考;独特的开掘等内容。在正文中分别介绍了发行研究、市场分析、目标市场、报刊产品、价格策略、发行染道、发行促销、竞争战略、分类营销和发行管理。全书共计70万字,千余个实例,内容翔实,实用性强。每章后有“案例分析”和“业界观察”,前者详尽分析了我国报刊营销中的成功实例,后者透彻地阐述了我国近年来报刊营销方面的热点话题,如“有效发行”、“活动营销”、“同质化竞争”、“发行量核查制度”、“周末市场”、“免费报刊”等。该书是我国第一部报刊发行学专著,在介绍了美、日、德、澳及香港报刊发行模式,广泛借鉴和吸收了近10年来我国相关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总结了我国报刊发行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报刊发行的实践。

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

杨魁(兰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该书共分五篇,第一篇对消费文化及现代与后现代进行理论界定,在理论分析中奠定本书的基本研究框架。第二篇“前现代时期的消费文化”,着重从前现代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前现代时期消费文化的总体特征做出分析;第三篇“现代消费主义文化”,分别从消费主义文化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条件、媒体的影响及消费主义文化的总体特征方面进行了分析。第四篇“后现代消费文化”分别从后现代理论和后现代消费文化的起点、后现代消费文化形成中的媒体及全球化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几个视角对后现代消费文化进行了探讨,进而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发展趋势做出了简单分析。第五篇“中国消费文化”则是在对西方消费文化演变发展过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消费文化进行历史寻根、现状剖析,最终提出了中国消费文化的发展走向以及在中国消费文化发展中媒体所应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

该书认为消费文化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生活本身。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直接相关,消费文化也表现为一个历史嬗变过程。消费文化就是将文化推至社会生活的中心,是片段的、不断重复再生产的文化。现代与后现代既是历史阶段,又是社会状态,还是社会思潮。其对消费文化的作用:一是解构了社区,为消费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是引导和刺激人们进行消费,培养并制造出了新的消费观念,三是最终促使社会形成一种全新的消费方式,即消费主义文化。在西方消费文化演变发展的同时,中国消费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受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影响,中国消费文化表现出了独特的历史风貌和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消费文化正成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国际化,又要特色化,只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才能使中国消费文化得到健康发展。

该书第一次从多学科的角度对消费文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重点对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演进过程及影响因素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从而使消费文化的研究走向系统化;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在概念界定基础上,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独特的研究视角,阐述了消费文化的历时态特点和共时态特征,从而使消费文化研究走向科学化。

新闻道德与法规

王天定(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该书认为现代人生活在由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构建的媒介环境中,我们通过媒介认识世界。传媒的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与一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而一个民主法制的社会一方面要为媒介提供一个良性的环境,以保证社会信息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必须强调传媒的社会责任、职业自律和文化建设。只有在法律与道德范围内从事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事业才能成为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建设性力量。

全书全面系统地分析介绍了新闻传播各个环节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以及报纸发行、广告经营等过程中存在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内容包括:新闻采访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新闻写作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新闻编辑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媒介言论活动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媒介使用影像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媒介广告经营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报纸发行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权益;网络传播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舆情监督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等。

现代视觉媒体美术

杨改学(西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全书第一部分绪论,包括美术概述、视觉与图像等;第二部分为美术基础,由美术基础篇(包括造型、色彩、构图等)和设计基础篇(包括平面、立体和色彩构成)构成;第三部分为美术应用,由计算机美术篇(包括计算机美术、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动画等)和电视美术篇(电视美术、场景设计、人物造型、书目包装等)。该书在系统阐述美术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美术在现代视觉媒体设计与制作中的应用技能与方法,内容涵盖了美术基础知识及其在各种现代视觉媒体制作中的应用技能等方面。本书在结构设计、应用对象方面具有独到之处,突破了传统美术设计的局限,在国内首次增加了计算机美术、计算机动画设计及制作技术内容,这对于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志电视观众研究

陈新民马瀚(兰州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该文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民族志受众研究方法体系放在全球化传播的框架中,从全球化理论与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对峙;全球化理论视阈中的民族志电视观众研究;文化帝国主义论者对民族志电视观众研究的批评及其观点三个方面探讨了这一研究取向。论文主要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在全球化背景下兴起的民族志电视观众研究对不同主体身份电视观众的文化体验和文化认同的探索。从全球化理论与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对峙的双重视域中,分别考察了西方诸多经典的民族志受众研究范例,并对这种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广泛影响做出了简明而深刻的结论。民族志是人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中国内地目前民族志受众研究的范例空缺,在学理上详细介绍论述的文章也不多见。该论文选题颇具前沿性、理论性与针对性,同类研究成果在国内还不多见。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从理论高度论证了传统受众研究的诸多局限性以及民族志受众研究的价值,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我国传播学学术界开展民族志受众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建构了一个理论平台。

媒介热线新闻的传播学解读

王华高骞(兰州大学)/《传媒观察》2005年第5期

热线是媒体与受众之间进行互动的一个平台,通过热线获取线索而制作出的新闻统称为热线新闻,媒介热线新闻发展迅猛,有的甚至对报纸形成了品牌效应。该文从传播学角度对媒介热线新闻进行了简要的思考后认为:热线新闻的涌动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传播反馈激情下的产物。媒介热线属于一种反向传播,热线新闻是一种传播反馈的结果。其次热线新闻的背后体现的是“公共话语权”的张扬。公共话语权主要体现在社会组织和单位在特定的公共空间与平台中对社会事务发表看法、施加影响的机会与能力。媒介热线新闻的“流行”体现了媒介对受众的关注,它所呈现出的交互性特征使普通受众拥有了话语权,为受众提供了一定的多元共生、互相对话、沟通、交融和发展的话语空间。在民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公民的公共话语权十分重要,媒体一方面要传达公共权力部门的声音,另一方面也要传达民众的声音。随着手机、网络等传播技术的发展与成熟,群众的互动与参与意识与方式将更加增强、方便,关注的问题也将比较有层次、多样化,媒介的热线新闻必将更为繁盛,新闻传播将从“传者为中心”到“传受互动”再到如今的“传受一体化”,真正实现大众传播,不过,由媒介热线新闻的发展而引起的一系列诸如管理、规范等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实际地分析,在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不断地发展新闻与传播理论并指导我国的新闻事业和传播实践。

新媒体特征渗透出的传播语境

刘俭云(西北民族大学)/《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该文以博客系统表现出的新媒体特征为例,透视它们在传播运行中的独特语境,旨在建立对新媒体更加清晰的认识。该文认为博客是一种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在万维网上形成的日记式记录工具一种新型便捷的网络出版形式和信息浏览系统。博客除去充分利用了万维网的技术特点之外,还具备了如下的运行程式:博客社区在线用户的每一个成员从理论上讲都是它的信息源;由于这种体制不存在极大地唤起了在线用户书写的热情;博客的作者是隐名埋姓的,在虚拟空间的掩护下,人人都使用了替身;为了在博客中增加理性的声音,博客施行了一种稿件评估制度,一些持续受到好评的用户成为主持人,他们手中的分数配置权将决定话题的筛选和稿件的留存。该文认为在博客系统里,每个用户都是信息的提供者,也是信息的享用者,互动性释放得极其酣畅;在网上,传者和受者的概念取代了传统传播理念中媒体信息的制造者、发布者与媒体受众之间存在的界限;博客既是新型媒体,是网上出版物就一定会摆脱网络,成为社会人群的信息渗透源地;表达了人们渴望自由交流的巨大热情;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包括博客在内的新型媒体冲破了传统的传播理念;在博客系统和其他互动性媒介那里,对于理性的呼唤日益强大;未来的计算机程序总有一天会担当起代理人类的角色,并与人类以一种自然的、人际的方式交流和互动。论文认为新媒体演绎出的逻辑和独特的信息流动语境,注定要参与信息传播并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媒介,不管它的样式如何,都必然地向社会文明秩序回归。

甘肃新闻事业的更替

李文(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该文主要阐释了国统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宣传,国统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宣传,人民政权下甘肃新闻事业的创建等三个方面。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国民党当局对处于反共前沿的甘肃极为重视,在集中力量紧抓各级基层政权建设的同时,加快创办报刊的速度,加强舆论工具的建设。此时,抗日战争中被国民党破坏的中共甘肃地下党组织也从1945年开始恢复。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到1949年的四年时间里,《西北日报》、《甘肃民国日报》、《和平日报》,对农民问题和农民的土地问题都发表过一些激烈的言论,这在同时期国民党的省级报刊上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现象。至1946年,陇东解放区的报刊已经发展到了15种。解放区的新闻事业,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组织和动员了陇东人民参加革命斗争,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甘肃新闻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新闻干部。1949年7月,气数已尽的甘肃国民党政府各部门都在准备溃逃,《甘肃民国日报》、《西北经济日报》、《和平日报》、《西北日报》的相继停刊,标志着甘肃国民党新闻事业的终结。1949年8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兰州,并成立了以张宗逊为主任的兰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查封反动党派及其军政特务各系统所创办之反人民的报纸刊物和通讯社,并接收其一切设备与资财。在人民解放军进军甘肃时,中共西北局在组建甘肃省委的同时就决定创办省委机关报《甘肃日报》,到1956年底,甘肃共创办各级各类新闻机构18个,出现了自抗日战争以来甘肃新闻史上的第二个办报高潮。

从对伊战争报道看电视新闻传播优势

黄怀璞(西北师范大学)/《当代传播》2003年第4期

从CCTV对伊战争报道前两周的情况来看,它较好地发挥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优势。一是直观画面优势,电视与广播、报纸、杂志等其他大众传媒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它是将画面、语言和运动以整合融通方式结为一体进行的传播,受众既能通过视听感知来了解、理解和接受信息,也能在画面角度、距离等的运动变化中以一种主体化方式切身体验信息。二是立体化传播优势,立体化传播本是以先进技术条件为支持的网络平台传播所具有的优势。在对伊战争报道中,CCTV就很好地采取了立体化传播方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各频道内部的立体化传播;其二,不同频道形成空间范围上的立体化。三是同时性传播优势,在对伊战争报道中,CCTV除保持直播的形式之外,在直播中又运用了一些新的方式,如演播室中主持人在与专家“共聚一堂”进行信息播报、信息解读、战事分析的同时,不时穿插播报由主持人得到的最新消息,特别是在分割画面中用现场同声传译方式突出体现了电视及时性、同时性的特点。从另一层面看这种传播行为其实质就是把受众作为具有一定主体性接受行为的对象而纳入到传播活动整体之中,让受众用自己的判断去理解信息。四是权威效应优势,心理学上的权威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即指利用受众对专家、学者等社会名流的专业知识及身份、名望、成就等的敬仰、遵从心理巧妙引导受众达到接受信息之目的。在这次对伊战争报道中,CCTV一方面保留了原有的访谈形式,另一方面又给访谈过程以更为充裕的时间,这就使专家、学者对伊拉克战争的分析进入到更深层次,在将受众“眼球”、兴趣吸引到电视上的同时,也让受众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了信息内容。

论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以《南方周末》三农问题报道为例

王天定石萍(兰州大学)/《科学·经济·社会》2003年第1期

该文把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媒体是否具有对弱势群体应有关怀的指标。研究了《南方周末》对“三农”问题报道,以此来考察一份面向强势读者的报纸是否会必然地忽视弱势群体的利益。首先,该文对相关文献探讨认为所谓的强势媒体,指定位于强势人群,并取得市场成功,在社会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媒体。大众媒介重视对“三农”问题的报道,是媒介担当社会责任的要求,也是全社会关怀弱势群体的一个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作者选取了2002年1—6月的《南方周末》为样本,通过对该报新闻类版面有关“三农”问题的稿件的数量、内容、报道方式等的统计,考察事关中国现代化的“三农”问题在这一强势媒体的视野中是否得到足够的重视。根据对《南方周末》所有有关“三农”问题的稿件进行分析,认为《南方周末》“三农”问题报道有如下特点:首先“三农”问题在《南方周末》的新闻视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次《南方周末》在“三农”问题的报道注重用立体的眼光分析问题。最后《南方周末》关于“三农”问题的报道及言论注重权成性。经过对《南方周末》“三农”问题报道的分析和相关文献探讨后认为《南方周末》的实践表明,媒体定位走高与边缘化弱势群体利益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关联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性的媒体总在寻求合适的定位以实现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因此,尽管现在一批媒体定位开始走高,但是,不可能所有的媒体均以强势受众群为目标受众。培育一批强势媒体恰恰是有助于实现媒体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