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社会化是社会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儿童社会化是社会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失范是社会规范的某些方面出现的模糊、混乱和趋于多元化的现象。一定程度的社会失范现象,会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儿童的童年生活无所适从、甚至迷失方向。
儿童社会化是社会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_童年的隐忧:来自童年社会学的观察

四、儿童社会化是社会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儿童的社会化是儿童形成社会属性、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否顺利完成,既取决于社会是否具备相应的环境条件,又取决于儿童自身的基本特性。除了生物学方面的因素以外,儿童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等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过程。在狭义的儿童社会化视域中,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和社会传媒等。儿童作为家庭的一员,必然会受到家庭的影响;作为学校的一员,必然要受学校教育的影响;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员,又必然要受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对于一个生理健康、正常的儿童来说,其社会化过程的完成还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中是否具备社会化所必需的社会环境条件。如果剥夺了某些必要的社会环境条件或者社会环境的诸多因素出现缺失,甚至产生消极影响,那么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缺陷而无法达到正常的水平。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即: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和偶然出现的因素。在广义的社会化视域中,社会生活环境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影响儿童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是指影响和作用于儿童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各种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从童年生活的重要性看,儿童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童年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度过的、社会环境对他的心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因为,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是在他的心灵最敏感的时期完成的,童年时期正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在社会学视野中,儿童个体从一个自然生命体来到成人世界的时候,他们的心灵就像一张洁白的纸。如果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各种社会因素中存在着缺陷,就会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一系列负面的影响。现如今,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质上就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在儿童身上的综合折射。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各种社会因素不断发生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现代社会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是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在儿童身上的缩影。在我国,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在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阶层、社会结构分化的日益加剧,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都已经明显地发生了变化,一些传统的社会规范逐渐消失,而与此同时,新的社会规范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社会生活中明显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社会失范现象。社会失范是社会规范的某些方面出现的模糊、混乱和趋于多元化的现象。一定程度的社会失范现象,会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儿童的童年生活无所适从、甚至迷失方向。

总之,童年(儿童)社会学视野中的童年,是各种社会因素融合的童年,是成人世界引导的童年,是融合着父母期望的童年。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出生以后社会化的最初的社会环境,约占人一生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家庭环境对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年龄阶段性特征,决定着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具有最大程度的依赖性。正是在家庭生活环境中,儿童在模仿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最初的感情联系,开始模仿学习语言,并开始将社会生活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尽管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已经不是唯一的社会关系,但是对于每个儿童来说,它仍然是他们最初的社会关系。

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与其他社会机构不同,家庭是一个亲情空间。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主要是以家庭环境的形式出现的。家庭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结构与类型、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教育方式、父母职业、对儿童的期望等方面。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主要是以家庭成员之间的自由交往和心理的互动为特征的。正是在家庭成员的互动关系中,家庭的伦理、秩序、规范以情感方式不断被儿童内化、继承,成为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家庭结构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是不同的。现代社会变迁带来的家庭环境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家庭结构的改变、家庭功能的变化以及家庭教育方式的变化等方面。概括起来,在现代社会,家庭环境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和教育奠定着儿童一生的社会化的基础。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家庭环境对其思想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都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二是家庭人际关系对儿童的感情有重要的影响。儿童的感情能否正常地发展,能否理解爱,既懂得接受别人的爱,也能给予别人爱,这种感情方面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人际关系的影响;三是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在家庭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中的父母的权威和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行为互动对儿童的心理和思想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四是父母和家庭的期望的影响。一般来说,儿童由于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的制约,父母的期望对儿童具有十分明显的心理暗示作用,尤其是对儿童的成就动机与需要、学习成绩等有较大的影响,儿童的活动和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父母的期望。在某种意义上,父母的期望对儿童的一生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如今,我国儿童之所以学习压力大,除了整个社会竞争压力、升学压力日益增大以外,父母对儿童过高的期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五是家庭生活方式的影响。家庭生活方式是指一个家庭在具体生活过程中的行为方式。家庭生活方式的差异决定着家庭成员的不同面貌,显示着家庭的不同风格,因而也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

●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是一种专门以儿童社会化为目标的社会机构,是建构童年生活的重要场所。在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看来:“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促进儿童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现代学校为儿童提供了有组织、有目的社会化的环境条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不断发展,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校教育成为其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对于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作用突出表现在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所具有的独特性。首先,学校为儿童提供了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化的知识学习和道德养成的各种环境。学校组织化的教育内容、活动安排以及人际交往等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其次,学校是儿童适应有组织的群体生活的重要环境。对于处在系统接受学校教育阶段的儿童而言,学校是由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同辈群体所组成特殊社会机构,它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促使儿童按照规范的要求去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并理解和把握这种有组织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在学校中,儿童不仅学习各种知识,而且在班级中形成自己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参照他人的评价来评价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在班级授课制度普遍存在的前提下,基本以年龄阶段分班的环境条件,使得班级的同龄群体成为影响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后,学校教育是一种较长时间的系统教育,这种长期的系统教育,是其他社会机构无可替代的。

●同龄群体的影响

社会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在儿童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同龄群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儿童的同龄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心理需要特点等方面比较接近的儿童群体。同龄群体对儿童的价值观、态度、志向、抱负、行为以及人格和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伴随着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和心理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的活动范围会随着身心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从家庭向社会扩展。基于年龄的相近和心理需要的相似性,儿童的同龄群体对儿童个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龄群体成为儿童人际交往的主要场域。这是因为,在与同龄群体之间的交往中,儿童既是交往的主体又是交往的客体。通过与同龄群体的社会交往,能够使儿童共享同龄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但增长着知识,获得着情感体验,而且逐渐学会了评价自己的行为,形成了自我意识。正因为如此,社会学的群体社会化理论将同龄群体作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儿童同龄群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是立足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基础之上的,儿童在同龄群体中可以获得不同于学校和家庭环境的各种知识、技巧,可以获得情感体验。在同龄群体中,儿童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同龄群体中的个人进行交往,建立或中断某种人际关系。这种活动可以使儿童大大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学会灵活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增加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其次,同龄群体的规范对儿童个体的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同龄群体的群体规范和价值观念往往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参照系,基于年龄和身心发展阶段的相似性,年龄相同的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龄群体的规范对于儿童个体具有心理影响和行为判断的重要功能。在同龄群体中儿童可以摆脱像家庭或学校环境中的权威约束,自由地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讨论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使儿童个体某些朦胧的感受在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中发生共鸣,从而形成较为确定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兴趣爱好、服饰发型、隐语、符号等。同龄群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大多是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主要表现为儿童对同龄群体的行为方式的认同和同龄群体对儿童的某种形式的排斥两个方面,儿童对同龄群体的认同主要是指在同龄群体的压力下,儿童会产生一种从众心理,会自觉地遵守同龄群体大多数成员认同的规则,并倾向于在穿着、言谈举止等方面与其保持一致,正是这种认同现象,使得儿童的同龄群体在思想观念、行为举止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龄群体对儿童的排斥主要是指一旦儿童不遵从同龄群体认同的群体规则,就会受群体的排斥,对其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使其改正不符合同龄群体特征的行为方式。因此儿童的同龄群体对其社会化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大众传媒的影响

有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现代社会,儿童对社会生活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掌握,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内容已经不是由传统的社会、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来完成的,而是由大众传媒来完成的。在西方国家,以网络和电视为主的现代大众传媒被社会学家称之为儿童主要的社会化力量。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和多样化提供了前提条件。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普及,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以其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已经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众传媒不但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日益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休闲娱乐和进行人际信息沟通的主要形式。现代传媒在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生活娱乐等方式,影响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的同时,也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产生着十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大众传媒不但对儿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心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对儿童的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影响不但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负向作用,更具有暗示作用。从正向作用看,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大众媒介是儿童获取必要的信息资源、娱乐资源和知识资源的重要途径。从负向作用看,有关专家认为,现代传媒对少年儿童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知识构成扁平化、思想智力迟钝化、社会责任缺失化。[4]自从以网络和电视为主体的大众媒介产生和普及以来,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儿童过早地进入了成人世界,网络和电视以其技术化的形式,将成人世界中成年人的生活元素不断向儿童曝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儿童过早的成人化。对处在成长阶段的儿童而言,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广告、影视作品、娱乐等形式进行的。

●代沟的影响

社会学中的代沟是指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的现象。一定社会时期的代沟现象实质上反映着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一般地,在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基于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不同世代之间的代沟就越明显。日本政府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日本年轻人认为父母的生活方式是有价值的。[5]报告认为这种现象是日本社会存在的严重代沟问题的一个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变革,社会生活的面貌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代沟现象对儿童的社会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基于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现代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与以往有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受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的影响,如今的儿童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已经与父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们常说的所谓“80后”和“90后”实质上就是代沟现象的表现。代沟现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一方面,代沟是社会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的变异,是下代人对上代人文化的扬弃,正是通过这样的扬弃和变异,社会文化才得以不断发展。代沟现象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儿童的父母以及成年人在思想观念和认识等方面与儿童的差异上。由于代沟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成年人与儿童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有时儿童与父母之间会产生“缺乏共同语言”、或者产生“话不投机半句多”的隔膜现象。由于代沟现象的客观存在,成人社会应该对当下社会生活中因代沟现象导致的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给予高度的重视。

●社会网络的影响

社会网络是人在相互活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儿童出生之后,就已经拥有了以家庭、亲属为基础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为年龄以及身心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关系,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常常接受着具有差序格局特性的家庭网络、同学网络、朋友网络、亲戚网络等社会网络的影响。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现代儿童的社会联系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时空界限,网络互动的虚拟性,使儿童与各种社会网络之间的互动具有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童年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社会化时期,处在童年期的儿童一方面有了独立的意识;另一方面,儿童身心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明显,由于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生理心理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儿童第二性征的逐渐发育成熟,儿童的独立意识增强,并开始模仿和尝试成人化的生活方式。而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在儿童对成人生活方式的模仿和尝试的过程中,社会网络起着十分显著的作用。面对成人世界日益多元化的生活场景,儿童渴望长大的心理需要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还不具备成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儿童心理上的不适应感十分明显,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冲突,部分儿童会产生对成人角色的迷茫和对自身实际角色的反感的情绪。

社会学视野中的儿童,其生活的家庭应该是充满温馨的亲情关系的结构功能完整的家庭;其偎依的父母应该是既理解儿童内心感受、又不断给予儿童适合其年龄阶段特征和需要的指导和帮助的父母;其所在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既充满严肃、又弥漫着快乐气息的场所;其面对的社会环境,应该是一个既丰富多彩又使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各得其所的环境;其所观赏的各种影视作品应该是能够激发幻想,又能引起感情共鸣的作品;其所进行的游戏应该是既能锤炼独立个性,又能促进人际关系发展的创造性游戏。总之,社会学视野中的儿童的童年生活,应该是一个充满幻想和天真烂漫的生活画卷;应该是人生中无拘无束、自由欢快的一段时光。

然而,现在儿童的童年却隐忧重重,本应充满着无限快乐和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在日益强势的成人化的社会环境中悄然失落。童年的隐忧,不单纯是现代传媒技术所引起的,而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生活环境、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一定意义上,现代儿童童年生活中的问题是社会问题在儿童身上的缩影。

现代儿童的童年生活之所以隐忧重重,是因为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儿童童年生活环境中的一些因素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社会转型过程中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因素急剧减少,而超越了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因素逐渐增多;是因为在他们赖以生活的成人社会存在着一系列不协调的因素;是因为他们所在的家庭环境不断碎片化、家庭的育化功能日益弱化;是因为他们游戏的伙伴日益减少、游戏活动日益程式化;是因为他们缺乏与同龄群体之间的交往和人际关系联系;是因为大众媒体中成人化的因素不恰当地侵入了他们白纸般的心灵;是因为互联网在为他们提供展示自由活动平台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超越于真实社会的虚拟场景;是因为真实的世界离他们越来越远,而虚拟的世界离他们越来越近;是因为他们背负了社会和家庭的太多的期望;是因为在丰富的社会营养的滋润下,他们的生活步伐与成年人一致化,而迷失了自我;是因为他们在不该承受的年龄阶段背负了不该承受的重担;是因为他们快乐的童年生活场景被成人裹挟着离他们远去……

长期以来,儿童是一个无法表述自己的群体,他们内心世界的诉求往往被淹没在喧嚣的成人社会生活中。

童年的远去和失落,给那些脸上还挂满稚嫩的小大人们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挽回的伤痕。面对渐行渐远的快乐的童年生活,儿童的内心世界日益封闭,只有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才能充分体会快乐的感觉,才能尽情发挥童年的激情和想象。

童年的与远去和失落,留给我们成人的是许多疑问和困惑。我们在追问,社会的发展是否只能以牺牲儿童的快乐为代价?物质生活的丰富是否必然要泯灭儿童感情火花,居住环境和格局的变化是否就必然会导致儿童游戏和人际交往的封闭化;网络的出现是否必然会使一些儿童因“网瘾”而患病;是否……

是该追问我们成人世界的时候了。因为这个世界并不是儿童构建的,是我们成人建构了现实社会生活的一切。尽管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儿童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然而,是我们成年人引导着儿童群体的社会化进程。

是该复原和回归儿童童年生活的时候了,为了儿童的现在和未来、为了社会的未来,也为了我们成人的困惑能够得以释然,也为了使我们提心吊胆的心灵能够获得稍许的宽慰。

回归儿童的童年是我们成人社会的责任。复原儿童的童年生活场景需要社会做出全面的努力。从社会学的视野看,家庭、学校、社会既是儿童成为儿童的关键环境,也是影响儿童童年的重要因素。

无论从实现人类的本体价值,还是从推进人类社会良性发展,抑或是优化儿童的成长环境,都需要我们成人社会为此做出努力。

【注释】

[1]转引自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美〕尼尔·波兹曼.吴燕莛译:童年的消逝[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4]转引自杨雄:和谐社会与青年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1期。

[5]日本社会存在在严重代沟〔J〕新闻世界,2005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